卓瑩瑩
聽、說、讀、寫是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讀是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表現。然而在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強調學生對英語詞匯、句子結構和語法的學習,忽略了對閱讀文本主題意義的挖掘,這導致英語教學缺乏整體性。同時,學生獨立完成英語文本深度解析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教師需要與時俱進,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推動課程創新,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指出,秉持英語學習活動觀組織和實施教學。英語學習活動觀是指教師要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設計一系列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基于已掌握的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為了更好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在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語篇材料的主題意義。而語篇的主題意義和單元的主題意義密切相關,因此,教師需要在解讀整體單元的視角下探究語篇材料的主題意義。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全一冊第十一單元Section A中的3a部分“The Shirt of a Happy Man(Part Ⅰ)”的教學為例,探究如何在英語學習活動觀指導下,開展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的語言學習活動,以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提取單元主題意義
在Section A中的1a~2d部分,有兩組對話展現了Amy和Tina兩個人對于餐廳的環境和食物的看法,及他們對電影的不同態度和感受,從而引出了單元話題“Talk about how things affect you”。2d部分的對話展現了Nancy關于友情的苦惱。以上三組對話說明,不同的人面臨生活中的事情會有不同的態度和感受,應該學會用積極的心態來看待一切事情?;诖耍處熆梢砸龑W生提取這一部分的主題意義:積極面對生活中的事情。
在Section B的1a~1e部分,聽力內容講述了一位將軍尋找一個快樂的人的過程,這是Section A閱讀部分的故事延伸。該故事的結尾揭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真正的快樂并不源于自己所擁有的外在的物品,而是源于自己的內心?;诖?,教師可以將這一段的主題意義歸納為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事情,要學會知足常樂。
Section B的2a~2e部分描述了Peter輸掉足球比賽之后感到沮喪、自責,經過父親的鼓勵和開導之后重拾信心的故事。其中,“Winning or losing is only half the game. The other half is learning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your teammates and learning from your mistakes.”這幾句話明確提及了溝通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將這一段的主題意義歸納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或問題,要學會溝通,學會用積極的態度來解決問題。
通過對單元中各個部分語篇的分析和探究,筆者認為,這一單元的主題意義是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要學會溝通,保持積極的態度。
二、解讀文本
從主要內容來看,該文章屬于“人與自我”的范疇,主要圍繞“尋找一個快樂的人的襯衫”這一主題來展開,講述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一個國家的國王不開心,晚上睡不好,也不想吃東西,同時,他也經常無理由地哭泣,這種情況使這個國家的王后和子民非常擔心。醫生被召來檢查國王的身體情況,醫生認為,所有的問題源于國王的內心,國王需要穿上一個開心的人的襯衫,這樣所有的問題便會得到解決。之后,首相、銀行家和宮殿的歌唱家依次來到王宮,但他們并不快樂,并描述了自己不快樂的原因。首相擔心失去自己的權力,也擔心自己被他人取代;銀行家擔心失去自己的錢財,害怕別人會來竊取他的錢財;宮殿的歌唱家覺得自己總是被他人尾隨,并不自由。在這一部分故事的最后,這個國家的將軍被要求在三天內找到真正快樂的人。
從編寫意圖來看,作者通過描述尋找一個快樂的人的過程,旨在讓學生認識到首相、銀行家和宮殿的歌唱家都不快樂。最后該國家的將軍所接到的尋找真正快樂的人的任務,給學生留下了一個懸念:什么樣的人才是快樂的人。在思考快樂的真正內涵是什么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
從文章特點來看,該文章是一篇童話故事,源于伊索寓言。文章共六段,結構清晰,運用了“總—分—總”的結構。作者主要使用了“make+sb.+adj.”的結構、一般過去時及被動語態來描述該故事,用詞通俗易懂,讓學生能較好地理解故事內容和分析人物形象。
三、分析學情
在九年級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make+sb.+infinitive without to”“make+sb.+adj.”等句型結構,他們能夠閱讀故事并分享自己的觀點,且大部分學生對故事這種文體很感興趣。但部分學生缺乏深度挖掘文本信息和深入思考的能力,對于文本的理解停留在淺層。因此,在設置教學任務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使所有的學生都有所收獲。基于故事結尾,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續寫活動,讓學生思考什么樣的人很快樂,從而達到深度挖掘語篇內涵的效果。
四、確定教學目標
基于文本解讀和學情分析現狀,教師可以按照英語學習活動觀的三個層次,確定以下教學目標。一是學習理解,能夠掌握和該故事相關的單詞、詞組,理解文章的框架和基本含義。二是應用實踐,能夠運用瀏覽(viewing)的閱讀技巧,根據圖片預測課文內容,梳理和概括故事的發展;能夠運用略讀(skimming)的技巧,找出每一段的關鍵詞及中心句,總結文章的主旨大意;能夠運用掃讀(scanning)的技巧,獲取文章的六要素及主要信息,并回答文章后的問題,分析故事中的角色不開心的原因。三是遷移創新,能夠根據思維導圖梳理文章,并與同桌討論,復述文章;能夠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續寫故事的結尾。
教師按照從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遞進過程來設計教學目標,能夠引導學生從文章的內容和語言出發,深入挖掘文章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思想文化、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五、優化教學過程
(一)巧妙導入(Lead-in)
筆者先向學生展示了一張國王的圖片,再讓學生思考“Is the king in the picture happy?”“Why is he unhappy?”“What can make him happy?”這三個問題,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和討論。
在討論過程中,對于第一個問題,全體學生都認為國王不開心。對于第二個問題,有的學生認為國王是擔心自己的國家和子民,有的學生認為國王的國家發生了什么大事。對于第三個問題,部分學生認為國家安定、人民幸福,國王便會開心。對此,筆者沒有急于告知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猜測去閱讀文章,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準確。在這一環節,筆者利用圖片導入的方法,旨在激發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并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合作討論和預測文章內容,促使學生養成課前預習和思考的習慣。
(二)頭腦風暴與預測(Brainstorming and Predicting)
筆者先讓學生思考并討論什么東西能夠使自己開心,再讓他們思索快樂的定義。接著,筆者引導學生結合該文章的標題及配圖,思考“Who is the man in the picture?”“Who has a happy shirt?”這兩個問題。
對于什么東西能夠使自己開心的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回答。有的學生認為朋友的陪伴能夠使自己開心,有的學生認為家人的支持能夠使自己開心,還有的學生認為好的成績能夠使自己開心。對于“Who has a happy shirt?”這個問題,學生的答案也不盡相同?;诖?,筆者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猜測去閱讀文本,讓學生對文章的主旨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稑藴省分刑岬搅恕翱础边@一語言技能,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看圖片和標題預測文本內容,以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
(三)略讀(Skimming)
筆者引導學生運用略讀技巧,判斷這篇文章的類型,并找出文章的主旨大意。同時,筆者給予學生閱讀技巧方面的指導,讓他們關注文章的結尾段及在文本中重復的單詞。這一過程能夠鍛煉學生對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和歸納能力。
(四)掃讀(Scanning)
筆者讓學生掃讀文章,依次完成以下閱讀任務。一是掃讀文章,找出文章的六要素(time、place、characters、reason、process、result)。二是掃讀文章的1~2段,并回答“From paragraph 1~2, why were the queen and the kings people so worried?”“Can you guess what the queen did next?”“According to the doctor, can medicine help the king? Why or why not?”“Why did the king need the shirt of a happy man?”等問題。三是掃讀文章的3~5段,并回答“From paragraph 3~5, why were the prime minister, the banker, and the palace singer called to palace?”“Can they help the king?”等問題。四是掃讀文章,找出首相、銀行家及宮殿的歌唱家擔心的事情,并思考一個問題“Why are they still unhappy when they have wealth, power and fame?”。五是掃讀文章的第6段,并回答“What was the top general told to do?”“Is it the end of the story?”等問題。
筆者引導學生利用掃讀的技巧,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梳理文章發展的順序,了解文章中每個角色擁有的和擔心失去的物品,有助于學生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同時,在梳理文章時,筆者讓學生完成Section A中3c部分的練習,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大意。
(五)復述(Retelling)
筆者讓學生根據板書上的思維導圖及關鍵詞等信息,對文章進行復述,概括總結出故事的開頭、發展、高潮和結尾。
學生在梳理故事的發展脈絡后,只有進一步概括與整合,才能把新的學習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筆者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并復述故事,旨在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六)討論(Discussing)
文章“The Shirt of a Happy Man(PartⅠ)”只選取了原本故事中的一部分內容,且結尾停頓在將軍被要求在三天之內找到一個快樂的人這一情節。有很多學生迫切地想知道故事的后續發展,想弄清楚將軍是否找到了這個快樂的人,也想知道究竟誰是快樂的人。對此,筆者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讓他們思考happy shirt的真正內涵,并大膽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續寫該故事的結尾。在學生續寫結束后,筆者讓每個組的組長分享本組所續寫的故事內容。
(七)總結和作業(Summary and Homework)
筆者用相關詞匯來幫助學生總結文本中出現的人物所對應的事物,如王后(spouse)、醫生(health)、宮殿的歌唱家(idol)、首相(right)、銀行家(treasure),讓學生意識到,這些單詞的首字母構成shirt一詞,但國王擁有了這么多卻仍然不開心,由此引導學生總結出知足常樂的道理(A man who is contented is happy.)。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應該具備與實際生活的關聯性、對學生實踐操作的引導性、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刺激性?;诖?,筆者將這節課的作業設計為:設計你自己的快樂襯衫,為故事寫一個新的結尾。
結語
在英語學習活動觀導向下,教師要以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系列層層遞進、相互關聯的活動,讓學生圍繞真實情境開展對主題意義的探究。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按照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三類不同維度的活動要求,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閱讀活動,既要注重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和批判性思維,深入挖掘文章的文化內涵,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湖南省懷化市鶴城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