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婧



隨著以核心素養培養為方向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深化,以及閱讀對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改進閱讀教學已成為當前中學英語教學中備受關注的問題之一。針對我國當前教育形式及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淺教讀淺教等問題,筆者結合具體教學實例就明晰閱讀教學目標、組織多樣閱讀活動和實現閱讀教學評價三方面探討如何將教、學、評一體化融合到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以期能為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提供可借鑒的教學法參考。
1 問題的提出
隨著教育改革,閱讀在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學生的閱讀能力反映出他們對語言掌握的深度和廣度。對教師而言,閱讀課是中學英語課程體系中占比最大的課型。對學生而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來進行閱讀和做相關練習活動,然而,在實際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有的教師認為內容教完即學生學完、學會,無須其他評價方式的介入;有的教師認為課堂上教師“教”和學生“學”在前,評價在后,把“評”的環節理解成終結性評價,忽視了過程性評價;還有的教師雖嘗試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但在實際評價過程中教師掌控話語權,忽略了同伴互評。針對英語閱讀教、學、評的人為割裂,導致閱讀學習收效甚微等問題。本文集中探討如何實現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學、評一體化。
2 教、學、評一體化的概念和內涵
2017版2020年修訂高中課標和2022版義教課標都提出,要推動教、學、評一體化的設計與實施?!敖獭敝饕附處煾鶕W情和教學內容設計和實施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學”主要指學生作為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語言實踐活動;“評”主要指監控教與學的過程和效果的活動。“教、學、評”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見圖1)。
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在2000年12月的《關于兒童學生學習與教育課程實施狀況的評價的應有狀態》報告中明確提出“教學與評價一體化”的概念,將傳統上彼此孤立的教學活動和評價活動有機地融合為一個整體,使評價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適切地貫穿始終。通過形成一個動態的“教學—評價循環體”,持續地提供反饋和引導功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促進學生全面均衡地發展(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2000)。
以下是教、學、評一體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第一,教、學、評一體化使閱讀教學目標具體化。教師應重視對教學目標的設計,目標層次應接近課堂教學,目標表述應更具體,從學生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該做什么等方面入手,將教學目標設置為通過課堂學習,學生應該達到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等,為后續開展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工作提供方向和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教、學、評一體化使閱讀教學過程有序化。教師可以將教、學、評三者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有計劃地由淺入深地展開閱讀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逐步探索閱讀內容,從掌握詞句的閱讀過渡到理解連貫語篇,以合理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從而實現學科育人的目標。
第三,教、學、評一體化使閱讀教學評價方式多元化。閱讀課的評價應將形成性和互動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要求教師不僅關注結果,更關注過程。形成性評價將學生看作學習和評價的主體,學生主動思考并改善閱讀行為?;有栽u價意味著閱讀課堂上的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的閱讀自信心。
第四,教、學、評一體化使學生閱讀情緒高漲。通過合理的正向評價,引導學生開闊思路,激發對英語閱讀學習的興趣,學生不再墨守教材中的固定內容,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課堂上產生積極的閱讀情緒,樹立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
教師在實施閱讀教學時,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第一,正確把握閱讀教學的目的,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設計教學活動;第二,閱讀教學過程中,堅持主題意義和內容優先,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和主題意義的基礎上學習語言知識;第三,充分發揮學生在語篇理解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其觀察和思考語篇內容;第四,教師靈活設計評價活動,有效地評估學生在語篇學習方面的效果(程曉堂、謝詩語,2023)。
筆者在閱讀文獻的基礎上提煉出高中英語閱讀課中踐行教、學、評一體化的三個環節。
環節一,充分研讀語篇,明晰閱讀教學目標;
環節二,主動轉換角色,組織多樣閱讀活動;
環節三,設計教學過程,實現閱讀教學評價。
3 教、學、評一體化的閱讀教學實踐
本文以新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4 Space Exploration :The Final Frontier Reading and Thinking板塊為例,從教、學、評一體化視角,明晰閱讀教學目標,組織多樣閱讀活動,從閱讀、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展開探究,探討如何將教、學、評一體化與閱讀教學活動相結合,進而靈活并有針對性地展開閱讀教學。
3.1 充分研讀語篇,明確閱讀教學目標
課標提出,語篇研讀是教師教學的必修課程。只有在充分語篇研讀的基礎上,教師才能夠建構單元主題(見圖2),在教學中進行充分的應用實踐,幫助學生激活圖示,內化所學。此外,教師應制定出符合學情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指教與學的方向和預期結果。對于課堂活動而言,教學目標不僅是起點,更是最終歸宿。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理解文本標題含義,預測文本內容。
(2)通過閱讀和分析,了解文本文體,辨識段落的主題句,分析關鍵句和關鍵信息,提煉段落的主題大意,熟悉和掌握基本的閱讀策略。
(3)通過深入挖掘和探討,思考人類面臨的挑戰和太空探索的意義。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筆者從 What(語篇的主題、內容和體裁等)、Why(語篇傳遞的主題意義、作者的意圖、情感態度或價值取向)、How(文本特征、語篇結構和與語言修辭手段)等方面解讀文本,尋找引導學生主動閱讀的切入點。
What:本文的體裁是科普文,主題為“太空探索”,文章由五個段落構成,每個段落主題獨立。文本首段始于兩個問題,點明了人類進行宇宙探索的初衷,首先是探究宇宙的秘密;其次是尋找新的資源。第二段概述人類太空探索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第三段闡述太空探索遭遇的失敗與挫折及科學家堅定探索的決心。第四段聚焦我國在太空探索領域取得的成就。第五段展望未來,首尾呼應,深度思考太空探索的意義及目的。
Why:通過閱讀語篇讓學生了解人類探索浩瀚宇宙所付出的努力,學習從事太空探索的科學家和航天英雄們在探索太空奧秘過程中不畏艱難、勇于奮斗、甘于奉獻的精神,從而引起學生們思考探索太空的價值所在,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信心,謀求人類和平與發展。
How:幫助學生厘清文本的主要內容和內在結構,通過段落內容的解讀填補缺失信息句,提煉段落主題大意。在填補缺失信息句方面,教師從一找位置、二尋詞匯、三看邏輯三個層面開展策略指導。在概括段落大意上,如何尋找主題句;在主題句缺失的情況下,如何概寫主題句等方面進行方法引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思考太空探索的危險和挑戰等,使學生進一步內化語言,提升思維品質。最后,引導學生利用課文中的功能性語言結合太空探索實例,產出以“航天”為主題的文章。
3.2 教師轉換角色,組織多樣閱讀活動
新課程改革下教師在課前是設計者,在課中扮演管理者、評定者、組織者、促進者、參與者、信息提供者的角色,課后為評估者。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課堂上要組織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使學生能夠積極思考、探索和互動,與此同時,教師要實施互動評價,監測學生的表現。教師在閱讀活動中需要明晰自身教學意圖,在評價活動中也要說明要求和標準,使學生了解評價的目的,在教師指導下自評和互評,最終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目的。
3.3 設計教學過程,實現閱讀教學評價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重視學生共同基礎、構建多種方式以及適應個性化發展是關鍵。教師需提供給學生真實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同時,教師應將“教、學、評一體化”理念融入視野中,持續觀察學生的表現,評價學生在語言、文化、思維和學習等方面的進步和問題所在。這樣的評價將為教學調整提供有力的參考。
4 結語
通過本課閱讀教學后的反思,筆者認為在進行閱讀教學活動之前,教師應與學生共同商討評價標準,并將該標準做成評價表,發放給學生。在基本課程教學完成后,教師要確保評價事宜得到落實。通過這種方式,將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整合起來,突顯多個評價主體的地位??傊瑢處煻?,教、學、評一體化閱讀教學幫助教師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要求,轉變教學理念,提高教師英語閱讀教學水平,真正回歸育人本質。對學生而言,教、學、評一體化閱讀教學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閱讀學習氛圍,使學生成為一名可沉淀、可遷移、有情懷、有能力的國際化人才。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