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君剛
鄉村振興,以人為本,重點是為人民服務。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如何使人們都能掌握到實用的科學技術,投入到農村的生產中,對我們的中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農村人才、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村成人教育等都需要我們的中職教育參與,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是,理想和現實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國農村因為資源的限制,職業教育開展舉步維艱——教育觀念落后、師資力量薄弱、相關制度不完善、資金缺乏等因素成了鄉村振興戰略下中職教育發揮作用的“大山”。鄉村振興是利國利民的百年大計,我們在實施過程中,必須穩扎穩打,切不可急功近利,忽視長遠的發展。要做到結合當地鄉村的實際情況,了解切實且迫切的鄉村振興戰略需求,對癥下藥逐漸破解。
1 問題明顯
人能夠通過自己的思想能動地改造世界。因此,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顯得極為重要。部分院校在聽到“鄉村”兩個字時,往往頭疼抵觸。他們對于農民職業教育這一新生事物,缺乏正確的認識,沒有認識到其發展潛力,以及社會現實內在的大量需求,重視短期的收益、眼前的得失,沒有對時代風向的敏銳把控。以下是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1.1 中職學校現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大量的資源被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建設之中。職業教育往往不受重視,發展停滯不前。職業教育的發展痛點眾多,辦學周期比較長、招生門檻比較高、資金投入大等等問題十分顯著。并且近年來國家對于職業教育支持減少,職業教育開辦沒有資金,縱有雄心壯志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目前,職業教育學校的建設往往急功近利,不夠穩扎穩打,在建設的過程中忽視了對教學能力的提升。教學能力差,沒有辦法進行高質量的授課,學生學習不到知識,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中職學校教學質量逐步下滑。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發展中職學校教育,首先就需要改革教育觀念,完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但是,由于長期形成的積弊,我國面對鄉村的職業教育體系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首先,學生接受中職教育后,沒有很好的上升空間。職業教育相較其他的教育體系,缺乏學生繼續提升的有效途徑,學生在進入中職學校后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往往會選擇退學。長此以往,學生們在進行人生規劃時往往不會考慮中職學校,而是將這作為“最后的退路”。這種思想觀念的橫行,無疑大大提高了中職學校的招生難度。除此之外,中職學校的授課教材往往陳舊,還停留在過去的實踐中,無法與當前的社會實際相適應。在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日新月異,其他的教育體系因為大量的資金投入,有了飛速的發展。但是職業教育投入較小,教學體系陳舊,已經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設置課程、人才培養、授課觀念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弊端,無法促進發展。
1.2 人才流失
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點,但任何工作的展開,往往需要眾多高質量的人才助力。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發展日新月異,方方面面都有了極大的提升。多方面的實力都發展快速,實現了政治、經濟、文化等的騰飛。國民經濟在二十世紀初保持著持續高速的增長。在這種背景下,城市發展三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越來越多的人向往著城市里的便捷生活。雖然農村經濟也有了改善,農村面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還是有大量的人才離開落后的農村,走向大城市。這種情況導致農村大量人才流失,但城市人才又已經達到較為飽和的狀態。許多人無法從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個人價值得不到實現。這樣造成的人才資源浪費是極度不利于鄉村戰略的發展和實施的。許多人常常說,“知識改變命運,讀好了書就能離開農村,去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人們往往把上職業學校看作“沒前途”、不會讀書的表現。但如今,時代在改變,我們的觀念也需要變革。面向農民的職業教育也是提升知識的較好手段。對于好的職業教育,我們不能有抵觸情緒。職業教育在提高鄉村人口素質和培養職業實用人才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要正視職業教育,把職業教育落實于鄉村振興戰略中,積極實踐廣泛參與。在發展之中,使用各類措施,才能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持。
2 促進發展,產業革新
2.1 人才參與,科學設計
小農經濟的思想在我國根深蒂固,作為大陸文明的代表,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厚,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中國有著數億的農業人口,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極其有必要的。中國的社會問題,許多與農業和農民相關,都圍繞著如何提升鄉村的經濟發展所展開。鄉村振興戰略的終極目標就是實現我國農村的蓬勃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有了人才,才會給鄉村帶來新的活力。各方面的人才可以使用其學習到的相關知識,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人才的輸入,可以為鄉村提供更為科學的設計,才能因地制宜促進鄉村發展。而政策從制定再到落實,最終在后期看到成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個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來自相關人才做出的科學設計,可以幫助農村在革新面貌的過程中大大減少投入。在對我國中部地區各農業大省的調查中,我們不難發現,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村的人才投入相關聯,并且往往是積極的正相關。對比國外,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舒爾茨研究了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農業,發現美國農業在這一階段快速發展。并且在打下了牢固的產業基礎之后,農業長期增長向好向暖發展。舒爾茨在他的調查中提出,美國農業產量之所以大幅度增長,并非土地、勞動、天氣等這些傳統農業的發展因素所致,而是由于農村文化繁榮,人才流入,居民素質提升,導致了農業技術水平革新,帶來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最終帶來了跨越式的提升。從中外的農業發展中,我們不難看出,農村對于人才投入的資本越大,對農村經濟的提升發展也就越大。因此,唯有不斷地發展中職學校,讓其作用在人才培養方面得到體現,讓鄉村振興戰略的方方面面都能做到人才參與,科學設計。
2.2 因地制宜發展第三產業
此外,國家也高瞻遠矚地制訂了各類計劃,為了提升農村整體文化素養,各地都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人才培養和引進計劃”。連續多年,中央文件都對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做出了規劃和建議。在國家政策支持的大前提、新形勢下,中職學校成了提升農業人口文化素養,促進傳統農業現代化發展,快速轉型升級的主力軍。發展職業教育,為農村造就農業生產和經營的專業隊伍。
隨著農業機械化、產業化的發展,單位產量不斷提高,人工投入不斷減少,農村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逐漸過剩。為了尋求產業轉型升級,為地區經濟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與活力,第三產業進入了大眾的視線,成為了解決農村問題的優秀方案。職業院校根據當地實際,通過當地鄉村的產業特點,實現相關專業的設置,例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有效地促進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多余的勞動人口轉移到農產品加工上來,發展當地特色農產品,建立一定的產業基礎之后,打出產品知名度,再將當地農村的非農業土地重點發展旅游業,在結合休閑農業的基礎上,大大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在這種情況下,中職教育可以集中培養旅游、電商、旅游管理等專項人才。提升學生專業技能,重視實踐,和相關農村企業對接,讓學生能夠做到畢業即就業,這樣自然不會對中職教育產生反感。
另外,中職教育專業的開設也要因地制宜,做到基于當地農業實際情況來設置專業。讓人才產出能夠與需求對口,保證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寶貴的人才資源沒有流失。除此之外,學校的老師也要培養農業意識,在教授相關專業的時候,基于農業生產的實際,對學生進行相關的講解,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相關專業的學生對鄉村經濟有所了解,使學生能夠腳踏實地、在切實了解鄉村情況后在鄉村舞動青春。
3 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3.1 旅游模式淺析
基于第一產業飽和的情況,農村旅游,鄉村民宿成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各式各樣的農家樂活動吸引著大眾的眼球,給城市居民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中職學校可以開展相關的旅游專業、旅游管理專業等來幫助農村供給側改革的推進,加快第三產業旅游業的發展。以下是總結歸納的鄉村振興戰略開發中出現的幾種第三產業旅游模式。
(1)農家樂
鄉村旅游模式常見的就是“農家樂”。這種模式大多處于離城市較近的鄉村地區。“農家樂”模式倡導以農村生活給城鎮居民帶來心靈的放松。農家樂選址大多風景秀麗、山清水秀。農家樂的主人可以利用當地的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從而達到二次銷售,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將餐飲業和旅游業做到了有機融合,極大程度地滿足客人的需要。當客人舒緩身心,感到愉悅后往往會成為“回頭客”,這樣的經營模式往往對于經濟風險有很強的抵御能力。去往農家樂的交通時間不宜過長,所以一般農家樂都設在靠近城市的衛星城鎮。許多學生在離開大城市后會去這些地方尋求發展。加強第三產業相關的職業教育可以增加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個人發展。
(2)民族村寨
在少數民族的聚居區會有以民族村寨為主的旅游模式。民族風情旅游的開展,往往在我國偏遠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這類旅游模式的開發,大多以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為依托,并以這個為噱頭和賣點。但由于旅游地多開發在崇山峻嶺之中,交通的安全成了重中之重。游客在到達之后,往往難以適應破舊落后的村寨,住宿也成了令人頭疼的問題。一般民族村寨的發展大多由政府牽頭,加大財政投入,修路建房設置景點。通過各項設施的改善,對少數民族的原住民進行積極的引導,讓他們通過旅游脫貧,積極參與旅游開發促進少數民族村寨旅游模式的發展。而少數民族居民往往受教育程度低,中職學校的介入可以為他們補充相關知識,了解旅游模式開展的基本要求和發展規律。這一發展模式,不僅為少數民族農村的農民帶來了收入,同時也將當地的民族文化向世人展示了出來。
(3)度假村模式
度假村多設置在自然風景優美、生態環境宜居的景觀地。這類旅游模式的建設,常由較大的企業主導,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回本周期較長。但也因此度假村能夠滿足客人多方面的需求。各類設施應有盡有,如健身房、游泳池、KTV、酒吧、酒店等等。這類度假村的受眾群體多為團體或是會議客人,為了達到服務要求,往往需要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專業相關的人員提供服務,這時職業教育的作用就得到了體現。度假村的規劃往往需要大量的土地,城市中地價昂貴,企業出于經濟成本的考量,往往會將度假村設置在有發展潛力的農村。如此一來,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工作崗位,促進了鄉村振興。
(4)農園模式
農園模式多為農業生產者將自己的果園、菜園、花圃等農業生產設施進行收費開放。讓游客入內采摘、欣賞,體驗瓜果生長的過程,感受豐收的喜悅。這類農園大多面向散客,客流量不集中,參觀的收入多為額外收入,農戶的主業還是販賣農產品。除此之外,還可以將農田開放成展覽園區,以供游客參觀,促進城鎮居民對于農業生產的了解。這種方式大多面向各類學校,為學生們提供學習農業知識、拓展課外知識的場所,給他們創造親近大自然的機會。
(5)休閑農莊
休閑農莊模式較農家樂有所不同,農家樂多為短期服務,選址靠近城市,游客來回方便。而休閑農莊則不受地域的限制,主要以鄉村農莊為主體,為游客提供娛樂休閑、餐飲、住宿等一系列服務,讓游客們在享受農莊服務的同時,還能夠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因為游客在農莊停留的時間較長,所以不會受到通勤時間長短的影響,農莊可以選在離城市較遠的地方。此模式多適合于整個村莊合力共同發展。
以上便是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主要模式,他們都依托于農村的生產生活實際,能動地開展經濟建設工作。值得肯定的是,鄉村旅游給我國的農村發展,帶來了不一樣的方式,依托于第三產業,更快地向未來邁進。
3.2 中職學校服務鄉村振興
中職學校的領導者要強化頂層設計,要有敏銳的時代嗅覺。注重研究國家發展的形勢,主動抓住當地的優勢資源,依托當地條件來進行辦學。為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推動生產發展。中職學校還要參與當地的項目建設,用自己的專業技能,來幫助各單位進行合理規劃,必要時可以和當地企業簽訂合同,進行校企合作,為學生們畢業后提供工作崗位。
除此之外,中職學校還要參與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履行自己作為文化傳播者的義務。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者的統一。我們鄉村不應該單純地發展經濟,還要重視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修養。加強農民的知識文化提升,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一環,中職學校可以盡自己的那份力,積極參與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
同時,當地政府也應該有所作為。積極開展棚戶區改造,使農村臟亂差的環境得到整治,發展經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美麗的新農村,用美好的氛圍來感染農民,共同向好向上發展。還要繼續加強黨政建設,進行鄉村治理,確保基層黨組織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使全國農村都能夠在黨的領導下,開展鄉村振興戰略。
4 總結
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我們要重視技術和文化的作用。改變“知識無用”或“唯知識有用”兩種思想,讓社會能夠正確認識到,職業教育對于農村發展的重要作用。牢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建設好中職學校,讓其發揮出職業教育的作用,為鄉村的第三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活力。減少農村人口的流失,讓人才能夠有效回流,使專業人才能夠在農村全面鋪開、較好地普及。使鄉村振興戰略和任務能夠被合理規劃,并由相關職業教育人員進行科學設計。綜上所述,中職教育才能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作用并大放異彩。
(作者單位: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