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湘萍
[摘 要]當前,我國社會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職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育人模式改革勢在必行。文章首先介紹了“1+X”證書制度以及“課證融通”兩個核心概念,其次分析“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課證融通”的必要性,最后著重探究“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課證融通”長效發展機制的構建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1+X”證書制度;“課證融通”;長效發展機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8.069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18-0212-03
0? ? ?引 言
“1+X”證書制度開啟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是國家為應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求變化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引領著高職院校進行更深層次的教育改革創新。“課證融通”作為“1+X”證書制度落地的關鍵和有力抓手,不斷得到高職院校和社會的廣泛關注,相關方面的課題研究備受重視。
1? ? ?相關概念介紹
1.1? ?“1+X”證書制度
為進一步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加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并指出“1+X”證書制度就是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其中,“1”是指學生通過接受學歷教育并達到相應專業標準而獲得的畢業證書,全面反映了學校教書育人的質量,在國家人力資源開發序列中占據著重要的基礎性地位;“X”是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作為畢業生、社會成員職業技能水平的憑證,反映了職業活動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所需的綜合能力。“X”作為“1”的補充和拓展,突出職業教育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價值追求,對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本領,繼而有效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具有重要意義。綜合來講,“1+X”證書制度體現出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深化產教融合發展的重要制度設計,為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指明了具體、可操作的方向,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起到了引領作用。
1.2? ?課證融通
以唐之享為代表的人本教育者認為,要加強課程在適切性方面的建設,充分發揮課程對社會發展、學生發展的功用,推動課程從教材導向轉向學生需求導向,從而促進學生自我提升[1]。“1+X”證書制度作為國家在新時期的重要戰略部署,掀起了全新的育人模式創新風潮,對專業教學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課證融通”作為“1+X”證書制度落地的有力抓手,是指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與職業技能要求相融通。對此,學者毛少華強調,課證融通要將專業課程內容設置與X證書要求的職業技能相融合[2]。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下,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理論化色彩偏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偏離,無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學生所學習的專業內容在日后工作過程中很難起到實質性作用,這樣既降低了職業教育的服務質量,又弱化了學生的學科興趣與信心。“課證融通”高效地將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銜接起來,彰顯出濃郁的人本教育關懷,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師生建立起科學的教、學思路,對深化素質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2? ? ?“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課證融通”的必要性
近年來,國家頒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其中指出要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將“1+X”證書制度下的“課證融通”作為我國現代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課證融通”實踐,是始終堅持黨的正確領導的積極體現,更是國家關于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與此同時,知識經濟背景下,面對愈加激烈的社會競爭,人們的教育熱情越發高漲,這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大眾化發展,以及高職院校生源數量快速增長,同時也使得高職院校普遍面臨著巨大壓力。當前,我國高職教育在不斷改革、創新與發展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不能滿足我國大力發展高職教育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新要求。而“課證融通”打破了以往理論與實踐相互割裂的局面,迎合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對促進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因此,在“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在“課證融通”領域的探索與實踐是非常必要的。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不僅需要以問題為導向,探索“1+X”證書制度下的“課證融通”優化機制,而且需要面向“課證融通”在高職院校中的長遠發展要求,構建長效發展機制。
3? ? ?“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課證融通”長效發展機制構建策略
在“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課證融通”工作的長效發展,既涉及了課程體系改革工作,也涉及了師資隊伍的建設以及教學評價機制的完善等[4]。高職院校只有將“課證融通”視為一項系統工程,從多個方面一起發力,才能夠為相關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有力保障。高職院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構建“課證融通”長效發展機制。
3.1? ? 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優化需要面向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標準與學生職業能力發展需求。為此,高職院校有必要將職業技能等級考試內容、用人單位工作要求與工作任務引入育人實踐中,挖掘專業課程內容建設、教學方式與職業技能培養工作之間的契合點,在明確專業課程教學方向與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逐步構建模塊化的課程體系。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具備的內容編排邏輯與傳統課程體系具有明顯差別,其本質是對真實的工作內容、工作任務進行分割,形成較小的、獨立的組成部分,不同組成部分之間可以相互替換與靈活組合。在各個模塊的設計中,高職院校需要確保教學案例的真實性,并將新時代的生產技術、生產規范引入教學實踐與評價體系中,促使學生依托模塊化課程體系形成的專業能力能夠與職業技能培訓標準乃至真實的崗位勝任能力要求相契合[5]。另外,在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的過程中,高職院校還有必要構建崗課賽證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進一步深化“課證融通”的內涵。在此基礎上,社會用人單位對人才專業能力提出的要求、職業技能大賽對人才專業能力提出的要求以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認定標準,都可以在解析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工作要求、學生職業能力發展要求過程中發揮依據作用,并能夠成為評價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成效、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狀況的指標。與此同時,高質量的模塊化課程體系也能夠反哺職業技能大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認定工作的開展,促使相關工作具有更高的水平。
3.2? ? 提升教師隊伍育人能力
高職院校教師隊伍是推進“課證融通”的重要力量,無論是在課程體系的建設、校本教材的開發還是育人實踐中,教師隊伍都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6],這也決定了提升教師隊伍教學能力是高職院校構建“課證融通”長效發展機制的重要一環。在此方面,高職院校有必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高職院校需要引導教師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為了能夠確保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技能等級認證標準實現對接,高職院校需要依托宣傳、培訓以及教師經驗分享等活動,引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樹立以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為導向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能夠在這種理念指導下,將項目教學、情景教學、案例教學等方法引入教學過程,打破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與職業技能等級認證、工作崗位勝任能力要求之間的隔閡。其次,高職院校需要強化人才培訓與人才引入,確保教師兼具“1”與“X”的教學能力。推進教師培訓工作標準、引入工作標準與“1+X”證書教學需求實現對接,這是確保教學成效達到“課證融通”要求的關鍵。為此,在人才培訓標準與人才聘任標準的制定中,高職院校需要將“1”與“X”的教學能力要求作為指標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進而打造出能在教學工作中實現“課證融通”的教師隊伍,為學生職業能力提升夯實基礎。最后,高職院校有必要抓住校企合作給教師隊伍建設帶來的機遇,以資源互補、優勢互補為支點,為“課證融通”提供師資支撐。這要求高職院校與企業能夠建設利益協同機制、協同合作機制,在明確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目標的基礎上,發揮出企業人才在兼職教師隊伍建設中的補充作用,以及企業實訓資源在師資培養中的支撐作用[7]。另外,教師隊伍育人能力的提升,既要求高職院校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也離不開國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扶持,這些主體有必要以推進“1+X”證書制度有效落地,助力高職院校“課證融通”為出發點,將相應師資培訓工作融入教師培訓規劃中,充分發揮出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項目、“國家工匠之師”創新團隊建設項目的引領作用。
3.3? ? 創新優質人才培養機制
“1+X”證書制度以及在“1+X”證書制度背景下構建起的“課證融通”模式,其價值不僅體現在提升學生職業素養以及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標準與社會用人需求的契合性層面,也體現在倒逼高職院校優化育人機制,推進學生職業能力終身發展等層面。為了促使這些價值得以充分發揮,高職院校有必要從以下兩個層面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一方面,高職院校要以推進學校教育、繼續教育、職后培訓工作的一體化發展為出發點,構建學分互換機制[8]。在此方面,高職院校可以加強與其他院校、用人單位之間的合作,共建學分銀行。學分銀行對學生取得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及其他學習成果進行登記,不同地區、不同層級的院校與用人單位之間則在做好學分驗證工作的基礎上實現學分互認。這種機制既能夠避免不同階段的育人工作、培訓工作產生內容重復與資源浪費的現象,而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校、學生、用人單位對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重視程度,為“課證融通”工作的深化開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以提升育人實效性為出發點,優化人才評價機制。在“課證融通”長效發展機制的建設中,雖然各方主體需要提升對職業技能證書的重視程度,但是需要謹防陷入唯通過率、唯數量化的誤區,從而避免教學評價工作偏離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的初心。這要求高職院校能夠深入理解“1+X”證書制度的內涵與價值,找準“課證融通”工作方向,通過推進評價內容、方式的多元化發展,構建能夠真實反映學生職業能力水平的評價系統。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還應當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跟蹤記錄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過程,使評價體系呈現出重視過程評價以及提倡終身發展的特征,促使學生職業能力發展替代學生取證率,成為評價指標體系中權重最高的組成部分[9]。
4? ? ?結束語
“1+X”證書制度下的高職院校“課證融通”工作,既有利于優化高職教育育人模式,促進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也能夠推進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標準、用人單位崗位勝任能力要求實現對接。高職院校在推進“課證融通”的過程中,需要面向“課證融通”長效發展需要,以實現“課證融通”價值為出發點,構建模塊化的課程體系,提升教師隊伍育人能力,創新優質人才培養機制。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需要以動態化的眼光審視“課證融通”的發展,以問題為導向,探索“課證融通”建設工作持續優化路徑,從而促使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各個層次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標準實現對接,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職業生涯發展做好保障。
主要參考文獻
[1]李三福. 試論唐之享的教育思想[J]. 當代教育論壇,2014(3):10-18.
[2]毛少華. 職業院校實施“1+X”證書制度的現實困境與應對策略[J]. 當代職業教育,2020(1):55-61.
[3]鐘培軍.“1+X”證書制度下電子商務專業“崗課賽證”融通的有效途徑:以電子商務數據分析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22(10):167-169.
[4]李冬梅.1+X證書制度背景下人才培養方案探究:以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為例[J].船舶職業教育,2022(3):7-9.
[5]梁艷,胡先智,丁心安,等.“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及實施路徑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10):115-117.
[6]孔麗云,朱立宗.“1+X”制度下高職新能源“三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為例[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10):118-120.
[7]周蓉.“1+X”證書制度下高職課證融通重構課程體系的探索:以電子商務專業為例[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2(3):12-15.
[8]毛少華,李治.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課證融通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職教論壇,2021(12):47-51.
[9]陳露.高職教育“1+X”證書制度課證融通研究[J].現代交際,2021(19):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