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西舞蹈“采茶燈”歷史悠久,真實地展現了采茶人的生活,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筆者通過收集關于龍巖“采茶燈”來源的資料和依據,深入探究采茶燈的藝術特征,發掘采茶燈“柔和”“和順”“和諧”的特質及其與中國“和”文化的緊密聯系,希望能為“采茶燈”舞蹈的發展與“和”文化的傳承和研究提供參考。
龍巖“采茶燈”的來源
福建省素有“歌舞之鄉”的美名,其中,龍巖的燈舞最負盛名。龍巖“采茶燈”又稱“采茶撲蝶”,是燈舞中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俗舞蹈,是龍巖地區鄉土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早在2005年就名列“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巖“采茶燈”舞蹈主要源于龍巖蘇坂美山村,但是具體的產生原因存在爭議,主要有兩個方面。
(1)源于民間劇本。很多人認為“采茶燈”舞蹈是由龍巖民間劇本逐漸演變而成的,其中,《潁川潑水節》作為重要的傳統曲目,被認為是龍巖“采茶燈”舞蹈的重要來源。《潁川潑水節》是福建地區的歷史故事合集,包含歌頌英雄人物和贊美愛情故事兩方面內容,是改編成“采茶燈”舞蹈的良好素材。
(2)源于篆書創作。部分人認為“采茶燈”是明末清初由蘇坂美山林氏祖先的篆書創作引入的。按照中國史籍《林氏蕃遷徙源流》中的記述,林氏先祖對樂器有深入研究,于是依據本地的民間音樂韻律,并緊密結合采茶勞作日常生活,編成歌舞“采茶燈”傳唱下來。
無論哪一種說法,都在龍巖“采茶燈”舞蹈的發展中產生了重要影響,使龍巖“采茶燈”具有濃厚的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厚重的文化沉淀,并且在中國茶文化的深刻影響下,凝聚出歌舞本身的美學特點。
采茶燈的特征
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濃厚的文化和地方民族特色是龍巖“采茶燈”舞蹈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閩西地區群眾的日常生產活動以種茶葉為主,根據農業生產的特點,當地居民在“農業部”的茶室里展示茶葉并舉辦“采茶燈”舞蹈活動,這種民間舞蹈的生命力很強,通過娛樂的形式展示了巨大的魅力。從表現形式上看,龍巖“采茶燈”舞蹈也融合了多種藝術形式,在舞臺上更具吸引力。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相結合使龍巖“采茶燈”舞蹈獲得了良好的傳承和發展。
舞蹈形式的表現力強
只有采用多種表演方式,才能完整地演繹“采茶燈”舞蹈。“采茶燈”舞蹈表演場景有上山、涉水、過橋、采茶、撲蝶等,整套舞蹈動作按照“正采”“倒采”“剪剪花”的次序以特定的鑼鼓譜串成,形成一定的模式,整體的舞臺表現力很強,這也對龍巖“采茶燈”舞蹈在當地的傳承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采茶燈”舞蹈深受大眾的喜愛,所以當地有許多民間藝人樂意學習。
“采茶燈”與“和”文化的關系
“采茶燈”手舞動作體現“柔和”思想
福建舞劇“采茶燈”的舞者手部動作各不相同,而這些手勢大多是對日常生活中手語的藝術化和具象化展現。“采茶燈”舞蹈的手部活動比較豐富且角色劃分得很清楚,能夠完美地體現“和”文化中的“柔和”思想。
大多數手舞都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一定的社會歷史關系密切。“采茶燈”舞蹈中茶婆的手型多為蘭花掌型(手心朝下,拇指、食指、中指提燈耳)和單指型(扇面打開,扇沿朝左,拇指、食指、中指捏一邊扇),表現了古代女子柔美靈巧、調皮機靈的形象。茶公的基本手型有劍指型(三指捏煙桿,煙鍋朝前)、單指型(三指捏煙桿,煙鍋朝上)、蘭花指型(手心朝下,拇指、食指、中指捏煙桿)等。在表演過程中,茶公和茶婆一唱一和,手上的動作豐富多樣,引領團隊的動向。茶婆右手拿小麥秸稈扇子,茶公拿大蒲扇,對扇子的使用方式別具一格,十分詼諧風趣。根據早期的記錄,茶婆王媽媽經過山灣、跨過山頂后到獨木橋時唱道:“女孩們,準備好采茶咯!”女孩們聽到以后,就緊跟著王媽媽一同上山采茶去了。其中,“拍扇”作為“采茶燈”舞蹈中的一個經典動作,其作用在田野山間相當于一聲口令。“拍扇”是第一個動作,然后是拿起扇子、搖動扇子或者抱住扇子等其他動作。拍扇后的不同動作表示不同的含義,前一個動作為下一個動作作準備。茶公和茶婆手舞動作的表演方式相似,發揮的社會作用也相同,體現了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對陰陽調和與平衡發展的重視。
采茶女手部的基本動作以摘茶葉為主,女孩子們通常右手執扇、左手提燈,執扇的動作通常有抓住扇子、夾住扇子、捏住扇子、握住蒲扇子等,提燈的動作一般有單指勾燈、二指勾燈和單手托燈等。幾種方式需要協同配合,左右手可以拿不一樣的道具。在表演中,在不同情景下手拿扇子有不同的含義,例如女孩們早晨上山采茶時,因為風很大,害怕茶燈突然熄滅而看不清上山頂的路線,便用手拿扇子來遮擋茶燈;天亮后,陽光強烈時,手拿扇子也可擋住陽光;撲蝶時,扇子是很好的工具,手拿扇子可以戲蝶。茶婆、茶公和采茶女子表演時的手部動作也都非常干脆、有節律,并與歌曲、歌詞搭配,表現出柔美的韻律感。
“采茶燈”下肢動作呈現“和順”的特點
“采茶燈”舞蹈動作強調扎根在腳底,不管上身動作如何變化,腳底都要穩定到位,如此方可達到身體的平衡,體現“和順”的藝術特點。采茶步是每走兩步為一拍,動作十分靈活,表達的是勞動者勞作和豐收時的喜悅;從動作形式上看,一般要求表演者把腳踮起來,在地上用腳摩擦著走,同時放松膝蓋,這是因為“采茶燈”舞蹈是勞動者在娛樂時的活動形式。
總體而言,“以農為本”“靠天吃飯”的特殊自然環境條件決定了漢族民間舞蹈的全身動作都必須因地制宜,“采茶燈”舞者不能挺胸直走,而是在左右搖擺中展現平衡、流暢的美感,也正是我們所說的“和順”。
采茶燈軀干動作反映“和諧”關系
觀察基本體態可以發現,表演者中的茶婆、茶公與采茶女是截然不同的人物類型,體型也略有差異。
茶婆、茶公作為長輩,在體態上挺著胸并且往前傾斜,比較輕松自然,但是腳的重心偏下,同時為了展現幽默和滑稽的丑角形象而以“S”形運動。采茶女的基本體態是上身向前傾、挺胸并收腹,在變換隊形時,舞者需直立抖扇;從隊形上看,帶隊的是茶婆和茶公,跟在后面的是女孩們,呈現了一個融洽的畫面;在人物性格上,茶婆、茶公的行動比較有力度,是“剛”的一面,采茶女們服從長者引導,動作比較輕盈,是“柔”的一面,剛柔并濟是龍巖“和”文化的一個主要表現,茶婆、茶公與女孩們一起采茶勞作以及玩耍的場面渲染了農村和樂融洽的氣氛。
“采茶燈”的扭腰動作最有特色,左邊扭一下,右邊扭一下,以人體軀干為中心,愉悅的心情加上腰部的扭動,從舞蹈動作本身來看已經反映出“和”文化的思想。例如茶婆右手執扇,走“蓮花步”時雙手舉起向左橫轉引蝶,整體動作平衡、流暢。另外,扭步是一拍一步、左右對稱的動作,進一步展現了“和順”的特色。以左腳為例,勾足往前輕輕蹬起,使腳后跟先著地,身體重心往前移動后,出左髖,再折右腰,以展現少女婀娜多姿的“S”形體態,頭部、腰部和臀部左右擺動,可以表達采茶姑娘們的興奮和喜悅。
中國人歷來遵循陰陽關系的文化背景。通過對舞者動作的分析可知,“采茶燈”舞蹈對戲曲舞蹈和中國古典舞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呈現出彎腰、曲背的動作特征,再加上山地的特殊地理環境,軀干動作呈現出“S”形,這些經典的動作都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的陰陽關系,展現了陰陽和諧的畫面,是對“和”文化的表現。人體旋轉的動作是相對的,并且要求動作柔美,這體現出中國人對陰陽關系的價值遵循,反映了一種“和諧”的關系。
結 語
龍巖的“采茶燈”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傳統元素,筆者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并且到龍巖地區走訪當地民眾,探討了“采茶燈”的文化起源,得到了民俗戲劇和篆書作品兩個版本,個人更偏向后一說法。
“采茶燈”中蘊含著豐富的“和”文化,包括手舞動作、下肢動作和軀干動作3個方面,分別體現了“柔和”“和順”以及“和諧”的內涵,希望筆者的研究能促進龍巖“采茶燈”的進一步發展,讓更多的人對“采茶燈”舞蹈產生興趣,同時為相關理論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作者簡介:韓欣,女,福建龍巖人,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