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思源 龍道金 趙維彬*
(1.廣州體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500;2.廣州新華學院 廣東廣州 510520)
教學方式的革新是落實全面教育的一種有益嘗試[1]。利用嶄新的教學形式,建立科學化的教學課堂,是提升學生學習動力、效果和促進其全面發展的新手段[2]。動態分層教學法是一種基于學生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的教學策略,它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學習動機、非智力水平等因素,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層次,并為每個層次的學生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當前,學者對動態分層教學法的研究不僅涉及高校籃球[3-4]、足球[5]、羽毛球[6]、跨欄[7]和24 式太極拳[8]等項目,而且還探討了其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促進[9]作用,以及對中小學排球教學[10]的影響。但民辦本科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學習需求、學習能力和排球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性影響著學生的排球運動學習效果,有關于此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該文通過在民辦本科排球公共選修課中引入動態分層教學法,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技術水平等因素進行分層教學,旨在提高民辦本科排球公共選修課的體育教學效果和質量。
該研究以廣東白云學院排球公體課2020級兩個排球選修班共126名學生為實驗對象,分別對實驗班(男31 人、女33 人)和對照班(男30 人、女32 人)的教學效果進行測試,對教學效果分別進行研究、分析和總結。
1.2.1 問卷調查法
參閱體育科學常用心理量表評定手冊,設計《學生排球認知結果調查問卷》《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調查問卷》《學生自信心調查問卷》,根據《實驗教學效果調查問卷》,對兩組學生進行排球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自信心和教學效果調查。調查問卷均通過問卷星平臺發放和收回,對排球公共必修課學習的126名學生共發放問卷756 份,回收率為100%,所得數據符合實驗調查要求。
1.2.2 實驗法
(1)教學實驗前指標測定
實驗前對兩組學生進行排球專項身體素質測試。身體素質測試指標為:助跑摸高、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和排球36 m移動。
(2)實驗教學分組處理
學生的首次分層是通過實驗前測的學生身體形態、排球專項身體素質、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自信心評分綜合進行分層。總得分分數高于80 分的學生為第一層次,總得分在60~80分之間的學生為第二層次,總得分在60 分以下的學生為第三層次。在進行每階段的排球墊球、傳球和發球學習后,根據墊球、傳球和發球的考核結果進行動態分層調整,分層考核依據和標準,如表1所示。

表1 分層考核依據和標準
1.2.3 數理統計法
采用數據處理軟件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結果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
對實驗班實驗前后組內學生排球專項身體素質水平差異性進行了配對樣本t檢驗。通過表2可以看出,助跑摸高成績由(255.75±26.50)cm 提升到(257.55±26.89)cm,P>0.05;坐位體前屈成績由(16.65±6.41)cm提升到(16.98±6.40)cm,P>0.05;立定跳遠成績由(1.77±0.47)m 提升到(1.81±0.49)m,P>0.05;排球36 m 移動成績由(15.55±1.41)s提升到(15.28±1.43)s,P>0.05。

表2 實驗班實驗前后專項身體素質對比表
以上測試結果顯示,進行為期16周32學時的排球專項技術學習后,實驗班助跑摸高、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和排球36 m 移動成績與實驗前相比無顯著性差異,即表明動態分層教學法在排球專項技術學習方面對學生排球專項身體素質的提升無明顯效果。
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實驗后的墊球和技評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通過表3 可以看出,墊球成績分別為實驗班(17.97±4.63)個,對照班(14.52±5.58)個,t檢驗得出P=0.000<0.01;墊球技評成績分別為實驗班(84.59±3.76)分,對照班(80.42±3.42)分,t檢驗得出P=0.000<0.01。這說明墊球技術水平得到了非常顯著性的提高,表明實驗組采用動態分層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教學法,促進了學生對排球墊球技術的掌握。

表3 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班排球墊球專項技術對比
對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傳球和技評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由表4 可以看出,傳球成績分別為實驗班(19.58±5.75)個,對照班(15.82±5.13)個,t檢驗得出P=0.000<0.01;傳球技評成績分別為實驗班(84.63±4.07)分,對照班(81.56±3.62)分,t檢驗得出P=0.000<0.01。這說明傳球技術水平得到了非常顯著性的提高,表明實驗組采用動態分層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教學法,促進了學生對排球傳球技術的掌握。

表4 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班排球傳球專項技術對比
對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班的發球和技評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由表5 可以看出,發球成績分別為實驗班(6.31±1.62)個,對照班(5.11±1.98)個,t檢驗得出P=0.000<0.01;發球技評成績分別為實驗班(85.17±4.38)分,對照班(81.53±3.91)分,t檢驗得出P=0.000<0.01。這說明發球技術水平得到了非常顯著性的提高,表明實驗組采用動態分層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教學,促進了學生對排球發球技術的掌握。

表5 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班排球發球專項技術對比
綜上所述,動態分層教學法對學生排球技術的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教學法,且能促進學生排球技術的掌握。
對實驗組實驗前后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的差異性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通過表6可以看出,實驗班在實驗后學習動機由(28.17±4.98)分提升到(31.16±2.15)分,P=0.000<0.01;學 習 興 趣 由(27.08±6.17)分 提 升 到(31.28±1.83)分,P=0.000<0.01;自信心由(71.34±6.58)分提升到(80.14±9.10)分,P=0.000<0.01。這表明實驗組學生實驗后的非智力因素與實驗前相比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即動態分層教學法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升效果明顯,能夠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

表6 實驗班實驗前后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對比分析
教學效果問卷調查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教學效果問卷調查表
問題1 調查教學方法是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實驗班認為完全不符合的有0 人,認為完全符合的有29 人,占46%;對照班認為完全不符合的有9 人,占15%,認為完全符合的有17 人,占27%。結果表明,動態分層教學法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且優于傳統教學法,說明動態分層教學法在教學中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和不同領悟能力的學生來完成學習目標,能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問題2調查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實驗班認為完全不符合的有0 人,認為完全符合的有23 人,占36%;對照班認為完全不符合的有3人,占5%,認為完全符合的有11人,占18%。結果表明,學生對于將動態分層教學法應用于排球教學的認可度高,說明分層調整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思想更能適應大部分同學的學習需求,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問題3調查教學方法是否符合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實驗班認為完全不符合的有0 人,完全符合的有33 人,占52%;對照班認為完全不符合的有9 人,占15%,認為完全符合的有12 人,占20%。結果表明,動態分層教學法在排球教學過程中更能滿足不同的心理層次需求,說明其符合民辦本科學生的個性與特點,能夠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問題4調查教學方法是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驗班認為完全不符合的有0 人,認為完全符合的有27人,占42%;對照班認為完全不符合的有7 人,占11%,認為完全符合的有10 人,占16%。結果表明,動態分層教學法在排球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夠提高同一水平之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利于對同一水平之間同類問題進行探討后產生共鳴,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說明動態分層教學法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具有一定幫助,能夠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問題5調查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實驗班認為完全不符合的有0人,認為完全符合的有25人,占39%;對照班認為完全不符合的有11 人,占18%,認為完全符合的9 人,占15%。結果表明,動態分層教學法在排球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密切地關注大家的心理變化,多給予低層次的學生以良好的鼓勵、引導來提高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說明其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提升教學效果。
問題6調查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排球運動技的術水平。實驗班認為完全不符合的有1人,占2%,認為完全符合的有26人,占41%;對照班認為完全不符合的有3人,占5%,認為完全符合的有12 人,占19%。結果表明,動態分層教學法提高了學生排球運動技術的水平,提升了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動態分層教學法不僅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而且與傳統教學法相比,具有學生認可度高、符合學生的個性和心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學生排球運動技術水平的優勢,因而能夠提升教學效果。
(1)動態分層教學法通過將同一水平的學生分入同一小層,階段考核后進行動態調整,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同一水平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實驗班學生學習氛圍整體優于對照班。
(2)動態分層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更為細致地關注學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教學效果良好。因課程強度較弱,沒有進行針對性的力量練習,學生在排球專項身體素質方面并無顯著性差異。
(3)通過實驗研究,實驗班排球正面雙手墊球技術、正面雙手傳球技術和發球技術考試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班的成績,實驗班與對照班成績呈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
(4)實驗后,學生對動態分層教學法是否能夠因材施教、是否符合心理特點和能否提高排球技術等的教學效果評價優于傳統教學法。在排球學習中,學生對動態分層教學法的認可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