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冰雪
下面是一段武俠小說,依次填入語段空白處,語意連貫、順序合理的一項是( )
原來修練邪派內功的人,功力愈增,危機愈大,到了某一關頭,___,___,___,___ ;不過,若能沖破此關,武功便可以有登峰造極的希望。(梁羽生《冰河洗劍錄》第52回)
甲.成了廢人 乙.重則斃命
丙.輕則半身不遂 丁.便要遭逢“走火入魔”之劫
A.丙甲乙丁 B.丙乙丁甲 C.丁乙丙甲 D.丁丙乙甲
解析:梁羽生是中國著名武俠小說家,與金庸、古龍、溫瑞安并稱為中國武俠小說四大宗師。正在上中學的你們,知道他的大概不多了。不過這并不影響做題啊,平常考語文,試卷上涉及的作家,難道你跟他們都熟?
這道語序排列題難度有限。通讀題干語段及選項后便知,梁羽生是在說練邪派內功會走火入魔。丁承接上文,提出觀點,并有總領之意,故放在第一位。后面是一個常用句式,重則怎么樣,輕則怎么樣。而“斃命”后就沒法“成為廢人”了,“半身不遂”倒是“廢人”的標志,所以合理語序為丁乙丙甲。答案C。
某位老師向學生講述下文的用意,最可能是希望學生( )
農民問教授:“一個聾啞人到五金行買釘子,他先把左手的兩個指頭放在桌上,然后用右手做錘釘的樣子。店員拿出錘子,他搖搖頭,用右手指了指左手的兩個指頭;店員拿出釘子,他點點頭。這時,一個盲人走進來。先生,請您想一下,他會如何買到一把剪刀?”教授從容答道:“簡單。他只要伸出兩個指頭,模仿剪刀的樣子就可以了。”農民笑起來:“先生,他不需要這樣,盲人是會說話的。”(改寫自郭亞維《哈佛校訓給大學生的24個啟示》)
A.勿受既有認知限制 B.莫因專業蒙蔽真相
C.審慎辨析言語歧義 D.勇于質疑權威觀點
解析:類似的題,平常我們也刷到過。也許有人會說,這長得不像語文題啊?都已經是“大語文時代”了,你還以為語文就是字音字形?現在的語文考試,特別注重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和概括提煉,同時把思維訓練也滲入其中。沒點兒真功夫,沒有一些“看上去不像語文”的積累,有時候還真拿語文沒辦法。
一起來讀讀語段。農民口中的聾啞人,不能說話,用比畫的方法成功買到了釘子。這個案例無疑給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教授也很敏銳地捕捉到了其中的邏輯真相,并深刻認同。于是,當被問到同樣有身體殘疾的盲人如何買剪刀時,他理所當然地認為也應該用“手語”。這就是典型的慣性思維,高級說法是思維定式。教授顯然是受到了既有認知的限制,故正確答案為A。
依據詩意,作者感到被“嚙咬”“絞傷”的原因,最可能是( )
花是無聲的音樂/果實是最動人的書籍/當它們在春天演奏,秋天出版/我的日子被時計的齒輪/給無情地嚙咬,絞傷/庭中便飛散著我的心的碎片/階下就響起我的一片嘆息(楊喚《花與果實》)
A.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B.歲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
C.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D.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解析:現代詩與古詩詞就這么不明不白地相遇了,碰出了火花。這道題難就難在,既要讀懂現代詩,又要知道選項中古詩詞的意思。命題思路令人拍案叫絕,但學生考試時會拍案叫苦。看完這道臺灣省的“高考題”,我們大概不好意思抱怨語文考得難了。如果有一天我們和臺灣省的同胞考同一張試卷,說好不能哭啊。
楊喚的這首《花與果實》,寫花與果的美好,并通過聯想來映襯人生的苦痛。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要找出“嚙咬”“絞傷”的幕后真兇。春花、秋實,詩人以可見可觸之物,寫季節輪回和時序變換,再以“時計的齒輪”讓時間有形化。時計,即時鐘、鐘表。綜合這些信息可知,詩人感傷于時光的流逝。故答案為B。“歲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出自西晉文學家陸機的《東宮作詩》。“易”和“革”都是“改變”之意。詩句的意思是:歲月荏苒易流逝,寒來暑往速變遷。
提示:本期試題根據臺灣省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學測)真題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