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涵

高三那年,金色的向日葵豐盈著我的夢,那么溫暖,向陽而生。距離高考還有100天的時候,我在筆記本上寫下了她的花語:對生活熱愛,光輝、高傲、真誠,堅定而執著,永不改變。
這一年,轟轟烈烈,保持熱愛,不負山海。
朋友說,她最愛的花是蒲公英,風吹哪去哪,隨遇而安。對于高三,她沒有絕望,也沒有期待。隨遇而安是難得的心境,但是我骨子里偏偏有一種不安于現狀的執拗。
高一高二兩年,簡直是放飛自我的時光。小說、零食塞滿了課桌,書包里隱匿著小紙條,偶爾晚自習老師還給放部電影,下課后幾個女生嘰嘰喳喳,聊著隔壁班又來了一個好看的小哥哥的八卦……兩年的青春就這么在咋咋呼呼中度過,然后高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到來。
高二結束前的一個晚上,年輕的語文老師給我們講了她的高三經歷。那時的她們也不知怎么就收心了,女生剪短了頭發,收起了小說,書本資料摞得比人都高。轉眼間,她度過那段時光已近十年,如今又走進了別人的高三。
聽也就聽了,我當時覺得沒什么,直到周末路過一片向日葵田地。那金燦燦的景象填滿了視野,穿透了我的神經。我于是又想起語文老師那番話,安靜了一個下午。
晚上,我痛哭了一場。眼淚大顆大顆掉落,仿佛在一點一點沖刷我的過去。我看著角落里的書,它們如此忠實,沒有因為我的疏忽而離開我。這是我第一次哭給自己看,沒有任何人在身旁安慰,只有漫天的星光默默陪伴。
我對語文老師那句“不知怎么就收心了”有了深刻體會,或許是為了夢想,又或許只是想跟過去的生活、過去的自己告別。
你看,成長真是一瞬間的事情,自己也琢磨不透。
高三,一開始就有一種極度壓抑的氛圍。記憶里彩色的生活逐漸被書山題海填滿;黑板上的勵志標語一天天更換,敲擊著每個人的心靈。黑暗中唯一的光亮,就是一群人都在為不同的目標一起奮斗。
我無數次規劃著自己的未來。我愛語文這個浪漫的學科,將來想當文學編輯,參與更多人的夢;或者當作家,做一個心靈的行者,執筆寫青春,用文字彌補過去的遺憾;再平凡一些,成為語文老師也行,與學生在詩詞歌賦中暢談人生。
我得使勁往上爬。我的夢想就是我的光。
上了高三才知道,學習全文科簡直就是“酷刑”。班里流行一句話:“文科的強大在于你抄都抄不完。” 政史地三科,抄過的答案都可以出書了。需要記憶的東西很多,一些細碎的知識點很容易遺忘,于是我掌握了“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規律,隨身帶好小本本,在遺忘前夕背誦、抄寫,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高三是個漫長的復習過程,筆記本成了課桌上的主角,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紅色標記。每天背誦、記憶后抓緊落實到練習中,再從答案里提取“精華”,積累答題經驗。這種復習方法極其適合政史地。我對數學不太“來電”,就學好最基礎的,做了幾遍課本上的題,做試卷也是反復練習不能丟分的題。語文和英語還沒讓我感到很頭痛,如此看來,高一高二的基礎真的很重要。所謂基礎,就是平時的積累。
無論哪一科,都要用好糾錯本,分類整理,自己不懂的地方做好標記。糾錯本在后期發揮的作用很大。考前多看看糾錯本,看會一道題就畫掉一道題,由面到點,把教材“變薄”,爭取不帶難題而是帶著自信進考場。
尼采說過:“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高三后期,是緊張的沖刺。大多數人心里都藏著焦慮、緊張、期待,我卻很坦然,知道保持良好的心態也是成功的一半。高考前一個月,我看完了《你的孤獨,雖敗猶榮》,里面有句話我記憶深刻:“也許你現在仍然是一個人下班,一個人乘地鐵,一個人上樓,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發呆。然而你卻能一個人下班,一個人乘地鐵,一個人上樓,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發呆。很多人離開另外一個人,就沒有自己。而你卻一個人,度過了所有。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是的,這一年我“告別”了所有人,像一個行者背著行囊走著屬于自己的路。高三這場戰役,注定是一個人的戰役。兵荒馬亂的青春,唯有自己是永恒的同伴。
高考結束后,一切歸于平靜,平靜得讓人不相信高中三年就這么結束了,全然沒有電影中的轟轟烈烈。當初揚言“高考完就撕書”的那群人,在考完后竟怎么都舍不得撕了——讓我們一個腦袋兩個大的教輔資料,裝了多少煎熬卻又充實的日子啊。
回家后我在網上搜集了一些向日葵的圖片,打印出來后夾在了筆記本里,與它的花語放在一起。我感覺高三的自己也像一株獨立生長的向日葵,雖然綻放的不是最美麗的花兒,但是足夠勇敢、足夠堅強,向陽而生,沒有辜負最美的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