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和幼兒的互動是主要的教育形式,貫穿于幼兒的整個幼兒園生活。”《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社會領域師幼互動中提出教育建議:“主動親近和關心幼兒,經常和他一起游戲或活動,讓幼兒感受到與成人交往的快樂,建立親密的師生關系;多和孩子一起游戲、談笑……”在游戲中,教師要聚焦“師幼互動”,和幼兒搭建心心交融的互動平臺,共建和諧美好的教育生態。
一、“愛”心入場,于無聲中向“幼”而動
愛是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切有意義關系的基礎。教師應營造充滿愛的游戲氛圍,使幼兒能夠放心地在身體、情感和智力上冒險,保持好奇,不斷發現、提出問題,并在盡情游戲中探究和解決問題。
1.用愛與幼兒建立信任關系
微笑、蹲下身子、點頭示意……在教師的一顰一笑間,幼兒對教師產生了信任,有了安全感,就會嘗試游戲、與他人合作、做實驗或去冒險,并變得更加自信,他們在戶外野趣游戲時常常會說“我可以”“我會自己解決的”等。
2.用愛包容幼兒
大班幼兒在戶外野趣游戲時搗鼓泥土,有的用篩網“過濾”,土塵會隨風飄揚,篩出來的小石頭隨處可見;有的在泥土加入水,和成“糊狀”,說是在準備“烘焙奶油”,身上會不經意間弄得臟兮兮的。教師若拋開對幼兒“弄臟弄亂”的焦慮,用愛來包容幼兒的行為,就會發現他們在篩泥、和泥的過程中,對泥土的特性有所了解,從中獲得了不少有益經驗。
3.要將愛給予每一名幼兒
教師不僅要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每一名幼兒,還要將這種愛延伸到幼兒與成人、幼兒與幼兒、幼兒與環境的關系中。大班戶外野趣游戲時,牛牛不小心踩到了蝸牛殼,佳茜見狀問:“老師,小蝸牛受傷了,我可以為它建一個家嗎?”我回以肯定的眼神并伸出了大拇指。不一會兒,佳茜找來了一個小籃筐,里面鋪上一片片掉落的白玉蘭花瓣,小心翼翼地將破了殼的小蝸牛“請”進了新家。在教師愛的支持下,愛的生態定義影響著每一名幼兒,讓他們對世界充滿了愛。
二、喜悅“到場”,于歡笑中向“深”而動
沒有喜悅的游戲不是“真游戲”,喜悅可以用言語、行動、態度和其他表達方式來傳遞。歡笑、玩笑或幽默有助于師幼形成有力的互動,一方面能拓展幼兒的學習,另一方面能讓幼兒在寬松的心理環境下愉悅地游戲。如何讓幼兒從淺表的喜悅走向內心深處的有感而發,需要教師使用技巧并隱性支持。
1.喜形于“色”,使用幽默技巧
幼兒會因有意的錯誤、夸張的說法以及幽默的動作、語言等產生喜悅之情。在游戲中,教師可多使用幽默技巧與幼兒互動,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邏輯能力、社交能力等。比如:戶外自主游戲中,小寶和琪琪坐在木桌邊仰頭大笑,還不時用手在嘴邊煽動。在他們面前,有一口“鴛鴦”鍋,一邊是清水,一邊漂浮著紅彤彤的花瓣、樹葉、蔬菜道具等。教師走過去,“張牙舞爪”地說:“哈哈,我是火鍋大魔王,要吃掉你們的火鍋。”小寶和琪琪對視了一眼,大笑著說:“我們的是超級無敵辣火鍋,不怕辣,你就跟我們一起吃吧。”夢琪大步流星地向教師走了過來說:“老師,你點的外賣到了,這條‘烤魚是我烤的,香極了。”教師興高采烈地接過“烤魚”,擠眉弄眼夸張地“聞”魚香,食指、中指叉開做大口“吃”狀:“哇,太香、太美味了,我要給你五星好評!”夢琪開懷大笑,旁邊的戴辰也喜笑顏開地說:“我要點兩份烤魚!”當笑聲和幽默成為游戲的一部分時,師幼雙方不僅都能從中收獲喜悅之情,而且開啟了更多的良性互動,使游戲得以深入持續地進行。
2.“動”之以情,賦能隱性支持
幼兒真正投入自己的游戲時,要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以自己的方式和節奏成長,在探究和發展中不斷體驗“哇!我成功了”的喜悅。這時候,教師應及時捕捉到幼兒“哇”時刻的互動契機,隨“悅”推“悅”,與之共情,促使幼兒進一步的游戲與學習。比如:在戶外野趣游戲一周的時間里,翰翰雖然每天都在玩與蟲子有關的游戲,但是他每天都有不同的“哇”時刻。我仔細觀察他的行為,根據他的表現適時、適度地與他互動,敏銳地捕捉他的需要,并予以相應的支持,從而使師幼互動不僅有力,而且還充滿了教育的溫度。(見上表)
三、心心交融,于反思中向“優”而動
當幼兒由表及里“浸”入游戲時,教師怎樣才能和幼兒擦出更有力的互動火花呢?這就需要教師“睜大眼”仔細觀察幼兒的游戲,“豎起耳”細心傾聽幼兒的游戲。教師只有對幼兒的游戲進行觀察與傾聽、分析與解讀,才能更好地成為幼兒游戲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每次幼兒游戲后,我會通過視頻、照片等讓幼兒回顧自己親歷的游戲情境,討論游戲中遇到的已經解決或還沒解決的問題。這種即時生成的反思性活動,是教師推動幼兒從做到思(行動→思維)的過程,幼兒往往能從中產生許多精彩的想法。這不僅促進了幼幼互動、師幼互動,而且不斷加深教師對幼兒的游戲能力、水平、經驗等的認知,從而有的放矢地調整和優化游戲活動。
當教師在幼兒游戲中靈活應用內心的財富——愛、激情、幽默感、好奇心、創造力、知識、技能等積極影響幼兒時,當教師學會以慢鏡頭回看自己與幼兒互動時的言行,反思自己所做的決定,或者調整自己以更好地適應幼兒時,有力的、有溫度的師幼互動就已逐漸形成。教師在其中能不斷獲得專業自信和職業幸福感,幼兒則在其中獲得深入的學習與發展,從而譜寫出一首師幼共同成長的快樂“拔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