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聰玲
新時代教育領域不斷發生創新性的改革,在小學數學階段,針對高年級的學生的教學方法也應順應時代的發展,進行適當的改變。單元整體教學,是指教師能夠把握學科單元知識的框架,將相關的學科知識內容進行整合,從而構建出整體性的知識體系的一種創新性的教學方式。因此,在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學階段,將單元整體教學的模式引入數學教學過程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教師實現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進而提升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綜合能力。除此之外,還能夠讓學生深入了解數學學科的本質內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熱情,以此進一步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學階段,將單元整體教學的模式引入數學教學,對教師和學生都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當今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教育階段不斷得到深化,教師的教學重點在于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在小學高年級的教育過程中,將單元整體教學的方式引入數學教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教師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利于培養學生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從而讓學生在順應當今教育背景的同時,還能夠進一步地提升自身。除此之外,還能夠幫助教師打造出高質量的數學教學,從而能夠為學生在未來所接觸到的數學領域方面的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繼而能夠促進自身數學學習方面綜合能力的提升。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學階段,教師往往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忽略了對數學知識整體上的構建,使得數學學科的相關知識呈現出碎片化的狀態。而單元整體教學能夠幫助教師對碎片化的數學知識進行整合。由此可見,采用單元整體教學能夠在順應教學主題的同時,讓學生在單元整體教學的過程中,鍛煉自身數學思維的整合能力。除此之外,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教師實現系統性的數學教學,從而實現高質量的數學教學,推動高效率的數學教學成果的形成,還能夠進一步拓寬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教育視野,進而讓教師能夠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提升自己整合數學知識點的能力,從而提高自己在數學領域上的教學水平。
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盡管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數學學習,也有了一定的數學基礎,但是隨著教學階段的不斷提高,數學學習的難度也逐漸加大。這樣一來,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遭受到打擊,自己總是無法做到對所學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然而,在小學高年級的教育過程中,將單元整體教學引入到數學教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樹立數學學習的信心,讓學生能夠借助單元整體教學對高難度的數學知識有一個深入的剖析,從而能夠進一步深化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除此之外,借助單元整體教學的模式,使得學生能夠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從而增強自己對數學學習的信心,長此以往有利于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進步與發展。
眾所周知,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點雖然具有一定的關聯性,但是其中的具體內容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一一進行補充和講解。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大多數教師對部分數學知識的教學,并沒有做到逐一講解,而是注重于重難點數學知識內容的講解。由此,在小學數學高年級的教學過程中,單元整體教學可以讓教師對數學知識進行一定系統性的整合,從而能夠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梳理整體的數學邏輯,使得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的數學內容。除此之外,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全面發展。
在小學教育階段,對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依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探究。
數學教材是數學教學順利開展的重要載體,在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階段,大部分教師要結合數學教材來開展精細化教學,要切合實際準確把握好學生數學思維的相關特征,從而對數學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性的改革。然而,在實際數學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并沒有對相關的數學知識進行關聯,導致數學知識沒有得到整合,整體數學知識體系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構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數學整體思維能力的提升,阻礙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全方位的發展。除此之外,部分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沒有系統性地了解并掌握所教授的數學學科知識,只是按照課本上的教材內容對知識進行梳理,并沒有構建出相關的關鍵框架,從而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無法深入探究相關的數學知識內容。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雖進行了一定時間的數學學習,然而他們依舊是年齡較小的孩子,因此,對學習上一些枯燥乏味的事物會有逃避心理。由于數學學科所涉及的抽象性知識較多,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數學邏輯思維還尚未成熟,因此,面對容易枯燥乏味的數學教學,學生很容易提不起學習的興趣。除此之外,在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都是采取“填鴨式”的單方面教學方式,使得數學教學的過程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教師無法接收到學生針對所學數學知識內容的及時反饋。與此同時,缺乏互動性的數學教學會讓數學教學的氛圍更加壓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題不敢開口問,教師也找不到原因,久而久之,會讓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導致喪失教學的信心,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個人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單元教學的重點內容對學生走向正確的數學學習道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然而,在實際數學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做到重點內容的突出,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往往理解不了或者掌握不了教師講課的重點,這會降低學生在數學課程中的注意力,不利于學生學習。除此之外,單元教學重點的不突出,讓學生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迷失了學習的方向,影響了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阻礙了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提升。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一定程度的構建,從而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自身整合數學知識的能力,為學生數學學習提供一個整體的框架,進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然而,在實際數學教學過程中,大多數的教師都忽略了對學生數學整體知識體系的構建,從而導致學生缺乏整體的思維,使得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思維角度具有局限性。除此之外,由于數學整體知識體系構建得不完全,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無法對過于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進而也不能從中梳理出相關的數學知識,這嚴重影響了學生數學思維的拓展,導致學生自身的數學綜合能力無法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學階段,將單元整體教學的模式引入數學教學,應該實施一些具體策略來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能夠幫助教師完成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進一步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除此之外,還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綜合能力的提升,借此來推動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形成。因此,筆者羅列出以下幾點具體的策略,為廣大師生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階段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提供相應的參考。
備課,不僅是教師在開展教學前的一項基本工作,也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必要前提。因此,在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學階段,將單元整體教學的模式引入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整體思維來進行靈活備課,深入挖掘數學教材內容,將相關的數學知識進行一定的整合,在講課的時候,為學生整理出整體上的數學知識框架,正確引導學生實現對數學知識的遷移。由此,通過合理開展教學活動來增強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教師可以借助多樣化圖片、視頻、互動游戲等來進行備課,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通過自身直觀的感受體會到數學學科的學習魅力,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除此之外,還能夠讓學生在整體思維的熏陶下培養出自身的整體思維能力,繼而促進自身數學學習綜合能力的發展與進步。例如:在小學數學北師大版的教材中,當學習到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認識更大的數”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針對相關的教學內容運用整體思維來進行備課。由于在低年級的時候,學生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學習過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等相關的整數數學順序,因此,教師可以結合以前所學過的內容來對新的數學知識進行整合,讓高年級的學生鞏固以前的數學知識,并以此作為基礎來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樣一來,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數字快讀”,在多媒體上結合物體的圖片還可以進行物體價格的數學快讀,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十進制的技術法以及大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從而讓學生鍛煉自己的數學綜合能力。教師在多媒體上投放出一根棒棒糖的圖片,并在底下標注1塊。之后,投放出一雙運動鞋的圖片,標注20塊。緊接著,投放出一條項鏈的圖片,標注5 000塊。然后,在多媒體上投放出一套黃金首飾,標注30 000塊……最后,教師再增加所學的新內容,讓學生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系統性的思考,幫助學生實現進一步的提升。由此可見,教師在進行備課的時候,將學生過去所學數學知識有意識地整合在一起,能夠幫助學生培養整體性的數學知識體系,深化學生的數學教學整體思維,繼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學生對數學知識整體框架的構建。除此之外,這一舉措不僅幫助高年級的學生鞏固自己當時在低年級所學的基礎性的數學知識,還進一步地深化自身的數學學習綜合能力,由此使高年級的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所學習的新的數學知識。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由于相關聯的數學知識點之間的分布較為分散,往往導致學生在學習到后面深層次的數學知識時,對前面相關的基礎性的數學知識內容有所遺忘,從而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構建出整體上的數學知識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入探究。因此,在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學階段,將單元整體教學的模式引入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相關聯的教學知識進行整合,從而突出單元整體教學重點,使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向,借此培養自己的數學綜合能力。除此之外,為了更好地突出單元整體教學的重點目標,教師還必須具備較強的教學資源開發、整合能力,做到緊密貼合單元教學知識特點的同時,還能深化自己在數學方面的教學能力。例如:在小學數學北師大版的教材中,當學習到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這一課的內容時,可以先讓學生了解相關內容的重難點是掌握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從而能夠理解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數學中的應用。借此,讓學生會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積累數學學習的經驗。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列舉生活實際中的例子來解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過程,使學生了解到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用途,認識到運算定律的相關背景。就此,學生能夠了解到相關的教學目標,從而做到心中有數,對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也能夠有所把握。之后,教師可以把與之相關聯的其他的數學運算定律與新內容加以整合,更加突出單元整體教學的重點,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以此來實現自身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繪制思維導圖時,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從而制定出科學的數學知識體系,以此來進一步地促進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教師可以在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學階段,將單元整體教學的模式引入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引領學生對單元整體進行數學知識思維導圖的繪制,對分散的有關聯的數學知識進行一定的整合,這樣一來能夠幫助學生梳理數學單元整體的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整合能力,從而實現教師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以此來打造出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數學教學課堂。此外,還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數學學科知識與核心素養之間緊密聯系,進一步幫助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搭建出一個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框架,有利于學生完成數學知識相互間的有效遷移,提高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小學數學北師大版的教材中,當學習到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圓”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以“圓”作為樹狀思維導圖的主體枝干,然后再以圓的認識、圓的周長、圓的面積為次要枝干進行擴散,之后分別根據這三個方面來進行深入的數學知識探究。首先,針對“圓的認識”這一塊的內容,可以分為圓的定義(圓是指平面上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所有點組成的圖形)、圓的性質(圓是一種軸對稱圖形)、圓的組成部分(圓由圓心、圓弧、直徑、半徑構成的)。接著,針對“圓的周長”這一塊的內容可分為圓周率(由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首次計算而出,大約為π=3.141 592 6)、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C=πd)、圓的周長與半徑的關系(C=2πr)。針對“圓的面積”這一塊的內容,可分為圓的面積與半徑的關系(S=πr2)。由此可見,學生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對單元整體上的數學知識進行深入學習,培養學生整體的數學思維能力,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圓”這一單元的重難點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幫助高年級的學生構建關于“圓”的單元整體框架,進而幫助學生梳理在學習“圓”相關的數學知識過程中的思維邏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此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在復習到“圓”這一課的內容時,能夠借助思維導圖讓自己的復習思維更為通順,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自身數學學習方面的綜合能力。
對小學階段高年級的學生來說,盡管他們已經學習了一段時間的數學,但是還沒有一定的自我整合能力,他們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還不能進行系統整理,仍然需要借助教師的悉心指導和幫助。在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學階段,將單元整體教學的模式引入數學教學,教師可以開展數學知識的專題教學,將分散性的數學知識組合在一起,匯成一個專題,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鍛煉培養自己的數學知識整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在之前學習的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產生疑問的地方得到解決,促進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綜合能力的發展和提高。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知識專題的教學時,還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尊重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的數學學習差異性,使學生通過單元整體教學掌握各個數學知識點的邏輯關系,培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分析能力和解題能力,由此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例如:在小學數學北師大版的教材中,當學習到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圍繞“多邊形”展開相關的數學知識專題的教學。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以往所學習過的多邊形進行回想。之后,教師借用多媒體展示多邊形的種類,并讓學生進行“識圖猜名”的數學小游戲,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緊接著,教師根據不同學生之間的實際學習情況,將學生組合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來開展后續的數學專題教學活動,而且分配小組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盡量做到平均分配,使每個數學學習小組的水平相當,差異不要太大。然后,教師針對小組開始提問:“如果讓你將以上所提到的圖形進行分類,你該怎么分呢,有什么樣的依據呢?”就此,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在聽到別人的一些新穎看法之后,從而能夠拓寬自己的數學視野,進一步活躍自己的數學思維。接著,教師讓每個小組的小組長進行討論成果的匯報,借此引入“多邊形面積”的話題。通過翻轉課堂,教師將數學教學的主體地位交由學生,讓學生以小組進行相關問題的深入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得學生在相關數學知識專題教學的輔助下,能夠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另外,在這一舉措下還能夠解決掉以往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的問題,進而幫助學生培養自身的領悟能力,使得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進一步實現對所學數學知識的遷移,加強學生與數學知識的有機聯系。
在教學階段,單元整體教學能夠將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落實,主要得益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牢牢掌握主動權。然而,對小學階段高年級學生來講,他們各方面的能力都還尚未發育完善,所以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有的學生腦子反應快,對數學抽象性的概念能夠做到迅速徹底地理解,而有的學生對數學學科上抽象的知識不能夠完全接受,導致這類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會有一定的困難。正如一位哲人所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人亦是如此,學習方面存在差異性也是很正常的。由此,當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面對這種差異性時,應該做到尊重、順應學生個人的成長發展規律,同時還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應該對學習情況不好的學生產生怨懟,也不應該過分追求填平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畢竟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存在。因此,在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學階段,將單元整體教學的模式引入數學教學,教師應該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來彌補學生之間差異性所帶來的影響,讓學生做到互幫互助,互相學習。除此之外,還應該做到將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歸還學生,讓學生掌握數學學習的主動權,從而才能更好地開展單元整體教學。例如:在小學數學北師大版的教材中,當學習到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圓柱和圓錐”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相關的教學內容,設置相應的小組探索問題:“圓柱和圓錐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圓柱的表面積與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圓柱的體積和圓錐的體積有什么差別?”之后,讓學生以分配好的數學學習小組進行小組合作,對教師所設置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緊接著,在學習完相關的數學知識之后,教師為了讓學生鞏固有關“圓柱和圓錐”的數學知識,實現單元整體教學的目標,就此開展小組數學知識競賽活動。由教師抽簽,每輪知識競賽抽取兩個小組,每個小組由4個人組成:第一個學生將會對教師提出的關于“圓柱和圓錐”的基礎知識進行搶答,第二個學生將會列出教師所給相應的數學條件,代入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并寫出式子,第三個學生則是羅列關于“圓柱的體積”的式子,第四個學生則羅列關于“圓錐的體積”的式子,在一輪比賽中,速度越快正確率越高的小組將獲勝。然后,再由其他小組對上一輪獲勝的小組采取打擂臺的形式,直到出現下一個獲勝的小組。通過這種娛樂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從而幫助學生在鞏固“圓柱和圓錐”相關數學知識的同時,樹立對數學知識學習的信心。除此之外,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讓學生在小組成員的幫助下,拓展自己的數學思維,打破自己以往數學思維的局限性,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自身綜合素養的提高,幫助教師實現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進而打造出高質量的數學教學。
綜上所述,在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學階段,將單元整體教學的模式引入數學教學,不論是對學生,還是教師,都有深刻意義。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講,單元整體教學能夠幫助他們在原來的數學學習基礎上實現對數學知識的鞏固,從而能夠進一步深化自身的數學學習綜合能力,使高年級的學生理解和掌握高難度的數學知識。對教師來講,單元整體教學的引入,能夠幫助教師實現對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使教師優化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除此之外,單元整體教學還能夠幫助學生和教師構建整體上的數學知識體系,從而能夠幫助二者在數學方面有更加深入的探究,進而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