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智強
“建設生態文明,維護生態平衡”是新時代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其中,高校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研發高新科技研發的搖籃、在引領生態文化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功能,在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方面發揮了積極的示范和促進作用。高校生涯是培養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提升生態文明素質的重要階段,把握好這幾年時光,并結合大學生自身的特點,找準切入點,采取切實可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學習生態文明素質教育,一定會顯著地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左傳·莊公·莊公二十四年》有“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的論述,其中提倡“儉樸”的品質,抵制“奢侈”的行為。在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的社會似乎陷入了一個奇怪的困境。盡管我們擁有著如此多的資源和財富,但“超前消費,過度浪費”卻成為一種常態。與此同時,厲行節約的美德似乎在慢慢消失。超前消費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現在大學生追求時尚和潮流,經常進行大宗購物,購買高檔品牌服裝、數碼產品等,追求自由與浪漫,經常選擇進行短期或長期旅游,超前消費購買機票、酒店、景點門票等,有時候甚至借貸旅游,增加經濟負擔。過度浪費更是成了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食物、水、能源等寶貴資源被大量浪費掉,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學生在外就餐或者購買外賣,習慣于一次性用品,隨手丟棄;追求時尚和潮流,衣柜里的舊衣服卻被遺忘。這種過度浪費不僅讓資源減少,還加重了環境負擔。這些短暫的快感直接導致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從而引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流失。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群體規模日益龐大。然而,令人擔憂的是他們中間不少人存在著生態文明意識的淡薄問題。一方面,一些大學生對環境保護缺乏足夠的認識。他們往往只關注自身利益和舒適度,忽視了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共生共榮的關系。例如,水資源的浪費、食物的浪費、紙張的浪費、宿舍里開著空調卻打開窗戶通風,或者長時間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打游戲等等。這些行為無疑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環境負擔。另一方面,許多大學生對于環保知識掌握不足,理解不到位。雖然環境保護已成為全球共識,并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但這并沒有激發起大學生群體普遍關注和參與保護行動的熱情。缺乏了解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的高校學生,并沒有主動去了解和實踐,并未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
部分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仍然停留在知識傳授為主的階段,忽視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環境責任感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重要性。大學生態文明素質教育主要側重于單個問題或者學科,缺少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相互關聯性的縱向深入了解,這讓學生難以形成對生態問題的全面認知。并且存在一些學校的校園文化偏重于功利的現象,缺乏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給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態觀念造成了負面影響。目前的教育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學科知識的掌握,忽視了將生態文明素養作為評價標準納入到教育體系,這也間接地導致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理念落后。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資源匱乏,缺少實驗室設備、實地考察場所和環境教育基地等。這也限制了學生走進大自然、認識生態環境的實踐性保護活動的機會。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缺乏實踐性的教學內容,這也導致學生缺乏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實際操作產生能力不足問題。
生態文明素質教育貫穿人、社會甚至人類發展的始終,是一項終身而全面的教育[4]。作為一種新型的文明發展模式,它不但承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以更廣闊的視野把人類、環境和社會有機融合起來, 對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意義非凡。
雖然當前人類文明步入了較高的發展階段,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方面的實踐仍然存在缺憾[5]。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培養具有生態意識和環保責任感的公民,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綠色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可以培養具有環保意識和環保責任感的創新人才,推動綠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從而實現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人類社會是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的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觀念通過生態文明素質教育不斷升華,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同時,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合作解決,各國應同舟共濟而不是以鄰為壑,在全球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為人類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可以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生態文明的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內涵之一,生態文明的發展離不開生態文明素質教育[6]。通過學習生態文明知識和參與環保實踐活動,大學生逐漸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從而形成積極的環保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這對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是非常有益的。可以說,生態文明素質教育拓寬大學生的思維視野和實踐能力,幫助大學生了解環保領域的新理念、新技術和新動態。同時,參與環保實踐活動可以讓大學生深刻感受到環保實踐的難度和復雜性,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促進他們全面的發展。生態文明素質教育需要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進取精神。環境問題需要最優的解決方案,而生態文明素質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鼓勵他們思考和提出新的創意。學生通過參與環保項目和實踐活動,能夠鍛煉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進取精神。生態文明素質教育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和領導能力等各個方面的培養,這些可以更好地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青年全面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重要理論來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多個流派的思想,其中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等理念,這些思想在當今社會也是具有時代價值的。生態文明素質教育所倡導的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全局意識等,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物我兩忘”“格物致知”等思想不謀而合,主張人們應該以和諧的心態與自然相處。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強調可持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強調人與自然的持久共生,講求以人為本、循環利用等,也有利于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同時,生態文明素質教育注重全局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也有“格物致知”“萬物皆有用”等思想,強調人們應該把握大局,關注全局,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態環境和社會問題。因此,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以天共生、和諧文明等價值觀念,推動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被視為承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號召,為人類文明的長遠發展作出貢獻。
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和美麗中國建設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環境問題的逐漸凸顯,人類生存和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通過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可以讓人們認識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生態文明素質教育有助于促進人們的綠色生活方式。教育可以引導人們以綠色消費、低碳出行、垃圾分類等方式,積極參與環保行動,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推進綠色產業的發展,而且還可以培養出更多的環保科技人才,進而積極參與環境保護行動,共同建造美麗中國。
現如今,對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探索迫在眉睫,需要積極主動的學習借鑒國內外高校的先進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理念查找自身的問題和不足。對當代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路徑探索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有序開展離不開完善的規章制度體系。要明確生態文明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要求,保證生態教育系統有條不紊地運行。其中,教育內容包括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利用與節約、低碳生活、環境倫理、環境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并且結合多樣化的生態文明素質教育方式和方法,保證大學生具備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專業素養和實踐經驗。在大學內部組建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組織與管理體系,制定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管理辦法和制度,明確責任分工和工作流程。高校通過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建立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多方合作機制,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項目,并且不斷加強師生對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參與度和認識度,用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進行宣傳,引導學生建立起正確的環境意識,確保生態教育能夠順利進行。
目前,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就必須在教學內容設計上進行強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以實踐為基礎,教師應具備專業素養,建立師生互動的社交平臺,加強宣傳教育,共同打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態文明課堂教學。一方面,要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教學內容應當緊密結合時代背景,符合學生實際,豐富多彩。在生態文明課堂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發現、思考問題,以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在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課堂中,注重理論知識要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并且利用互聯網平臺或者課堂平臺建立師生互動、學生之間互動的社交平臺,以便更好地交流、分享經驗和學習資源,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大學生通過學習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有關理論,增強了自己的環保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培養了自己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良性發展。首先,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的實踐能力需要開設生態文明實踐課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過程,如參觀環保設施、野外考察等,以此培養學生的生態環保技能和實踐能力。其次,加大學生課外實踐力度需要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了解社會生態環境保護狀況,掌握環保知識和技能,如參觀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環境保護企業等。最后,建立生態文明實踐基地給提供給學生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并且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創新項目,通過研究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時也能推動環保科技的發展。
生態文明素質教育投入的不足,是制約生態文明素質教育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7]。針對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需求,建立專項資金,用于購置教學設備、建設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等。并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通過招聘優秀教師、提高教師待遇和福利、加強教師培訓等措施,提高師資隊伍的水平,保障生態文明素質教育教學質量。圍繞“生態文明”“生態科學”等主題,開展專題講座、專題討論會、知識比賽等活動,使學生在學習中養成“敬業愛崗”“關愛自然”的“生態人”。與此同時,加強高校與企業的合作,開展聯合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為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提供更多的物質支持。通過提高學生獎助學金和科研基金的資助力度,吸引和激勵學生參與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和研究,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益[8]。加強對高校資產的管理和利用,有效降低資產閑置率和浪費現象,以此為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提供更多的物質支持。
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強調人類應該尊重自然,避免破壞環境和生態系統,積極參與生態保護活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要注重理論結合實踐, 將對認知、情感、意志的教育要求貫穿整個教育過程并做到有機融合,培養學生“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意識和觀念,良好的生態文化素養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