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高明區滄江中學 吳彩紅
隨著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 版)的落地,全國都掀起了對新課標的研讀和實踐的熱潮。在認真學習了新課標后,我對標新課標的要求開展一次全新的課堂教學實踐。下面,我以人教版生物學七上《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為例,以本堂課設計的指導思想為通過“一境到底”的教學設計以“草魚”這一主角引出不同的問題及課堂活動,達到教授課本知識的顯性要求和提升學生的信息提取、知識建構、辯證思維、創造性思維、評價反思等高階思維能力的隱性價值。
根據最新的課標要求,情景創設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而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是很好的選擇題材。本環節,首先播放視頻《想要做好水煮魚,你得買對魚》,引出本堂課的主角——草魚。學生對于“水煮魚”很熟悉,從一個題目即拉近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的距離。但同時學生對于做“水煮魚”的魚不是很熟悉,通過視頻題目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在視頻播放之前提出要求,“結合課程預習的內容觀察視頻中魚生活的環境中有哪些物質?”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1.草魚之家——提問反饋,展示學生知識掌握、遷移應用情況。 本環節中,筆者先展示一幅視頻中草魚生活環境的截圖,然后依次提出有關圖片觀察、課本知識遷移、課本知識總結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新場景內容,并將預習的課本知識在新場景中進行遷移應用和歸納總結,提升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學生回答后,根據回答的情況,及時按照主動回答、回答正確、回答精彩三個標準給予1—3 分的小組加分,對于回答精彩的學生附送全班的掌聲。這不僅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激勵學生進行深度思考。
2.草魚之食——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習慣。 根據知識點,我本環節設計了一個探究任務,任務要求如下:課件上是草魚生活環境中的幾種生物,請用箭頭連接起來(表示吃與被吃)。問題有:①圖中有幾條食物鏈?②生物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怎樣流動的?③如果草魚生活的水被排入有毒物質,人捕食該環境中的草魚,體內有毒物質積累最多的生物是誰?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3 分鐘,再用接力法小組討論3 分鐘,最后小組代表上臺展示。其余學生對展示內容進行點評,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并加分。該探究任務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結合課本知識,教輔書的知識要點和小組交流討論完成。作為探究任務其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在完成挑戰任務的過程中,訓練了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等。在評價方面有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在評價方式上有加分和語言激烈等評價方式。多元評價一方面激勵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另一方面激發學生深度思考對問題質疑。
3.草魚之護——辯證思考,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責任擔當意識。 本環節中,我設置兩個問題:①該食物網中,如果因為人為打撈水草少量減少,其他生物可能發生怎樣的變化?②該食物網中,如果因為水質嚴重污染而水草全部死亡,其他生物可能發生怎樣的變化?這能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條件所帶來的后果有何不同,以及產生不同后果的科學原理是怎樣的。以上兩個提問條件類似,但本質不同,學生通過辯證地思考深入理解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學生在此環節的回答中,出現多種不同的見解,引發了激烈的討論,學生在爭論的過程中,聆聽他人的見解,表達自己的觀點,最后形成了科學的認識。教師在此過程中通過鼓勵學生發言,為學生的思維訓練、語言表達和展示分享的能力培養搭建了平臺。
“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是全人類乃至所有地球生物物種的共同家園。地球生態環境是全體生命賴以生存的基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命。保護地球,保護生態環境才能增強愛護動物、保護生物的情感,增強環保意識。本環節,先播放視頻《生態魚道》,介紹科學家在修建大型水電站的同時為了保護草魚等洄游性魚類修建了“生態魚道”,使其可以正常洄游產卵,保證了魚類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同時,提問“保護魚類所處的生態系統,作為中學生的我們能做些什么?”這引導學生從自身出發思考可行的保護措施,創造性地給出開放性的答案。對于保護魚類的措施,學生從減少食用、參與宣傳、垃圾回收、調查研究等不同角度創造性地給出了多種答案。這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主人翁意識,即培養生物學學科素養中的“生命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