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中心小學 鐘思婉
相較于小學低年級而言,中高年級語文的大多數課文呈現出篇幅長、字數多、難理解等特點,小學階段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較為薄弱,難免會有畏難的心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采用“長文短教”的教學策略,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效率、落實素質教育。但教師怎樣將長文進行短教,以便于學生接受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探究。
實現“長文短教”的首要步驟是提煉主要信息,并且能夠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將文章化長為短、去粗為精,并做好對重要信息的提煉,形成自主總結的方法,以便進一步掌握文中的關鍵信息。首先,可從文章的題目開始了解文章內容。通常一篇優質的文章,會將主要內容通過題目呈現出來。教師可通過理解標題來大致掌握本文中的內容,并且以問題為引導,讓學生學會用一句話來總結整篇文章內容。然后,分析事件發展順序,歸納文章主要內容。在故事性的長文學習中,通過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可以使學習者迅速了解文中的信息,這也是掌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小學中高段,我們發現很多故事性文本都是在事件發生上有明確介紹的。最后,借助小標題,應用“人物+事件”歸納法掌握文章內容。小標題提綱挈領,一看便了然于心。如《魯濱遜漂流記》一文共包括了六部分。教師可通過課后練習指導學生把課文的全部信息通過分列小標題的方式,進行總結。分別是流落荒島、建房定居、馴養培育、救“星期五”六個主題事件,幫助學生搭建學習支架,讓學生能夠運用“人物+ 事件”的方法進行小標題的劃分。
“長文短教”的重點在于“短教”。“短教”并不是單純地體現在教學時間短、將課堂全部交給學生上。而是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對長篇中的關鍵性描寫要重點關注,并且要以單元語文要素為中心,選擇教學切入點。四年級第六單元中的前三篇作品《牛和鵝》《一個窩囊的大老虎》《陀螺》均是長文。這個單元的教學重點就是培養學生學會批注,除此之外,還要指導他們學會“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情”。在教書的過程中,老師們必須把這兩種語言元素運用有效結合。讓學生能夠在完成單元閱讀后,掌握這兩個語文要素。如學完《牛和鵝》這篇文章,當學生們進行閱讀批注之后,教師接下來應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我”與鵝之間關于動作描寫的語句。讓學生在批注中品讀作者心中情感的變化。
在開展“長文短教”的過程中,教師選擇“教學切入點”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師應圍繞文本中心思想進行切入,切勿偏離文章主旨。如《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其所在單元的人文要素是成長,教學目標是通過展示不同時代少年兒童成長的故事,體會人物美好的品質。而部分教師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會牢牢抓住雨來掩護李大叔的情景的描寫進行深入教學,雖然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也完成了描寫手法的探究,但是卻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周圍情況的復雜上,而弱化了小主人公雨來的重要表現及偉大品質。這樣的教學雖然完成了提升學生情景描寫的能力,但是由于對文章教學切入點的錯誤,使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并未得到有效落實。
在“長文短教”時,教師可指導學生賞析具有新意的句子,引導他們去注意不同表達形式的語句,通過抄寫、背誦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并且在實際寫作中進行運用,從而全方位提高語言的使用能力。比如《小英雄雨來》這篇文章,其新意的語句主要表現在比喻的修辭手法上,文章把人的身體器官、活動特征比作為動物的肢體形象。像句子“那雙手就像鷹的爪子,扭著雨來的二只眼睛,向兩邊拉。”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針對這一比喻句提出以下問題:“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有那些類似的形式?”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們開始了思考,他們能夠在這些問題的背后,感受到鬼子的兇狠與殘暴,更加體會到作者對于侵略者的痛恨。而隨后教師可以再布置一項任務:讓學生們按照這種比喻方法試著去仿寫語句。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從關注到“寫的內容”到聚焦“寫作的方式”,從而實現認識文章內容到掌握語言表達方法的有效轉變。使語言基礎知識的實用性得到充分的發展,也推動了學習者語言實際使用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