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東華僑中學 黃微崴
文化意識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育學生的文化意識勢在必行。此外,文化意識的培養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基于理論研究和行動研究,本文旨在探究基于文化意識培育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目標和實施原則,并結合人教版(2019)教材的教學案例提出相關教學策略。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對于文化意識的具體內容做出了規定,列舉了三個層級的素養目標。對這些目標加以整合,又可以將文化意識分為兩個維度,即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傳播能力、價值觀念與品格的養成。
人教版(2019)教材包含大量中外文化專題內容,基于主題意義的大單元教學使得文化意識的培育成為可能:(1)將中外文化理解融合到單元主題之中;(2)把中外文化理解教育的知識目標、態度目標、能力目標等系統地融入閱讀教學中;(3)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中不知不覺地發展文化意識。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整合出適用于學情的單元主題教學目標和閱讀課目標。
根據課標的教學建議,文化意識的發展是一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涉及幾個步驟的演進和融合:感知中外文化知識——分析與比較、認同優秀文化——賞析與汲取、形成文化理解——認知與內化、具備文明素養——行為與表征。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遵循認知規律,把握以下教學原則。
最近發展區原則是有效教學的基本原則,低于或高于最近發展區都會導致學習目標、內容、活動、方法難度太高或太低,從而難以達成學習目標。因此,培育學生文化意識的文化內容、理解方法,發展中外文化理解能力的方法,均應在學生認知水平、語言能力、文化積累等所形成的理解中外文化的最近發展區內。
分解與整合相結合的原則不僅可以體現在不同單元之間,還可體現在一個單元、一節課或一項活動之內。一個單元多個課時,不同課時之間要進行分解與整合的有機結合,一節課或一項活動之內的不同環節、不同時間,也應該遵循分解與整合有機結合的原則。
結合上述培育文化意識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實施原則,筆者將結合教學課例,具體呈現文化閱讀教學的相關過程。
讀前活動是幫助學生做好學習準備,引導學生形成認知與傳播中外文化動機的重要環節。教師可以創設主題語境,運用文化體驗策略,通過聽、說、讀、看等方式呈現相關主題的背景知識,為教學發展做好鋪墊。
以必修三Unit 1 的課文“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為例,文章介紹了各國節慶的目的和習俗的變遷,以探討節日的意義。在本節課的導入環節,教師首先播放有關中西方節慶活動的視頻。通過觀看視頻,學生獲取文化信息。然后,教師讓學生列出在視頻中看到的節日活動,分享視頻里未提到的節日活動,從而幫助學生了解和感悟西方的節日,進而在讀后幫助學生感悟各國節日的意義,以及評判節日風俗變遷的利弊。
基于課程標準對文化意識的培養要求,人教版教材的幾乎每一個閱讀語篇都以世界文化為向導,且本族語文化的比例有所上升。出現了非常多展現中外優秀文化的語篇,或同一話題下中外文化的對比語篇。教材中顯性的文化主題單元,很好地為教師解決了教什么的問題。除了顯性的文化教學內容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文本分析法發現隱含的文化教學內容;或者結合教學內容,對教材資源進行適度挖掘,拓展相關文化知識,延伸教材內涵。
以必修一Unit 5 的課文“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為例,文章介紹了漢字的發展歷程,以及漢字對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由于該文章只節選了漢字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查找資料、文獻綜述等方式,補全課文中刪減的歷史時期;或以對比呈現的方式整理英文的發展歷程,讓學生認識到文字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的相關性。此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與對比漢字和英文對于傳承文明的重要意義及其蘊含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文化影響語言、語言反作用于文化。
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之上,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對文化內容產生理性的認識;指導學生基于語言學習,認識、分析、理解、比較中外文化;引導學生評判文化的優越性,賞析與汲取優秀文化。當中外文化現象出現分歧與沖突時,可以采用討論的方式,厘清相關文化知識,促進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理解。
以必修一Unit 3 的課文“Living Legend”為例,文章介紹了郎平和喬丹兩位體育名人,展現其體育精神和個人魅力。教師在該課文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對篇章進行比較與對比。學生通過對比發現兩位體育傳奇的共性:專業扎實、拼搏進取。但是這篇文章還有一處隱性的比較。在介紹郎平的文章中,作者多用team,they 等作為句子主語,強調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主義;在介紹喬丹的部分,作者用到的則是Michael,Jordan 等主語,強調英雄主義。在注重文化意識培育的閱讀課堂,這是一個值得引入討論的地方。學生可以各抒己見,談論集體主義和英雄主義在中西方文化中的體現和結合。
讀后閱讀活動旨在通過語言表達、觀點介紹,使學生將語言技能和文化知識內化為文化意識,從而提升文化認同,培育學生的應用實踐與遷移創新能力。此時可運用主題實踐法,基于學生的學習體驗,聯系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其對知識能力的綜合運用。主題實踐活動應包括主題探究活動、主題社會實踐活動、主題生活學習活動。
主題探究活動可以結合特定契機開展。如教師可結合選擇性必修一Unit 5“Working the Land”的課文在學農綜合實踐活動中鼓勵學生體驗有機農業的生產過程,生成個性化的體驗報告;或者結合選擇性必修二Unit 3 “Food and Culture”的讀后活動,組織學生在學農活動中繪制個性化食譜并加以展示。
教師也可以根據模塊單元的要求,開展主題學習活動,增強文化體驗感。如結合選擇性必修三Unit 5“Poems”的課文舉辦英文詩歌創作比賽;鼓勵學生根據各類詩歌的特征仿寫一首英文詩歌,并在學校詩會加以展示。
以培育文化意識為目的的高中閱讀教學應緊扣文化教學目標、把握教學實施原則、運用多樣化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開放、平等、寬容地認識并欣賞文化多樣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文化自信。后續研究可進一步探討如何在培育文化意識的同時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發展學生自覺發現并養成文化意識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