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主任、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近日在2023 中國夜間經濟論壇上表示,未來的夜間旅游要繼續依托城市“三區一圈”推動文化和旅游更深層次、更大范圍的融合發展,也應更加關注縣城、中心城鎮和廣大農村地區的夜間生活。
戴斌指出,夜間的讀書、休閑和消費活動古已有之,而正式導入夜間旅游、夜間經濟的概念,并形成市場和政府共同推動的實踐熱點不過短短5 年的時間。這5 年來,我們從夜間旅游的理論探索,到夜間經濟的政策促進,再到夜間休閑的市場實踐,實現了概念導入到社會實踐的創新過程。
戴斌認為,持續增長的夜間消費客流,讓街區、商圈和休閑綜合體的存量空間產生了級差地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產業資本、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進而涌現出大量新型市場主體。夜間經濟還帶動了城鄉空間的存量優化和酒店、民宿、服務式公寓,以及旅行社、社群俱樂部的商業模式創新。來自市場的創新也在倒逼安保、保潔、公交、地鐵、電信、治安、應急等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效能與提升。戴斌說:“這些城市‘點燈者’和‘提燈人’在提供更高效率,也更有溫度的公共服務的同時,為商業投資和市場創新提供了現代營商環境。”
戴斌建議,未來的夜間經濟既要滿足文化休閑和旅游消費新需求,也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創造現代文明和先進文化。
戴斌說:“夜間經濟不只是吃吃喝喝和娛樂演出,還有購物、觀景、賞劇、夜讀、觀星和社交需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既需要傳統的人間煙火,也需要未來的閃耀星光。要著力培育多層次、多類型、多樣化的產業生態體系,特別是通過科技、藝術、體育等要素的創造性投資,著力打造一批輻射帶動性強的地標性項目和現象級產品。要充分考慮中國國情和經濟社會契合度,走出一條與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來。”
戴斌表示,夜間文化和休閑要向農村去。要加強公共文化投入和旅游休閑設施建設,打造鄉村旅游夜間消費新場景;支持鄉村旅游重點區域因地制宜開發夜游、夜集、夜娛、夜秀等夜間產品和服務,鼓勵傳統戲曲、曲藝等推陳出新,促進傳統與潮流文化交融,不斷打造夜間文娛品牌;支持發展田園音樂會、篝火晚會、美食節、采摘季、露營節等活動;引導旅游、休閑、科技、工程企業和文化藝術團體到農村去,為廣大農村居民和鄉村旅游者培育夜間生活新空間、新內容、新項目和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