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天
中共北川羌族自治縣委書記
近年來,北川縣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省委、市委決策部署,圍繞生態立縣、文旅興縣、工業富縣、開放活縣、城鄉融合的發展思路,以實施產業倍增發展、交通設施建設、城鎮建設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基層治理能力提升“五大攻堅行動”為主攻方向,加快建成全省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縣。
深化五大產業鏈。聚焦通用航空、安全應急、文化旅游、食品醫藥、茶產業五大主導產業,實施縣領導牽頭的產業“鏈長制”,分類制定產業鏈圖譜、具體行動方案,實現企業規模、基地面積、創新能力、品牌打造、旅游收入“五個倍增”。搶抓通航新賽道,十年攻堅,通用機場全面完工,12 家通航企業入駐投產,集制造、運營、培訓等于一體的通航全產業鏈加速成型。推動精品農業提質擴面,培育“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52 個,發布推廣“羌食薈”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菜籃子”“果盤子”。擦亮全域旅游品牌,建成1 個5A 級、4 個4A 級旅游景區,入選中國縣域旅游發展監測強縣,石椅村被評為2023 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加強招引培育。開展精準招商、專業招商、以商招商,充實駐外招商力量,2022 年全年簽約項目25 個、金額124 億元,引進5 億元及以上項目8 個,國內省外到位資金20 億元。堅持一手抓增量招引、一手抓存量擴張,加大梯次培育,推動“個轉企、小升規”,2022 年全年新增各類市場主體2562 戶、總量達13967 戶。大力實施“園區提質·企業滿園”行動,目前園區入駐工業企業170 戶,全縣有規上工業企業77 戶。
優化營商環境。堅持做優“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營商品牌,深入開展“面對面聽取意見、實打實解決問題”活動,全力打造一流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涉企事項累計精簡申請材料58 項,精簡審批環節132 個。深化“一機制一流程一系統”,通過并聯審批,政務服務大廳綜合窗口項目報建縮短為1 個工作日,單一政務服務事項提速96%以上、一次辦達100%。建立縣級領導全覆蓋聯系企業服務制度、園區一對一聯系服務企業專員制度,幫助企業解決難題。
著力暢通縣域內部路網。以“打通路網、提高質量”為重點,實施國省干線項目建設專項行動,對境內國省重點路段進行提檔升級和路面改造。以打通溝域“斷頭路”、暢通循環路為重點,優化縣域內部干線公路網絡,推進溝域之間形成區域環線。注重在國省道路建設中融入文化旅游元素,分批次建設美麗鄉村示范路、旅游路、風景路,因地制宜構建“快進慢出”旅游通道。2022 年全年完成交通投資17 億元、同比增長60%,投資總額位列全市第一,全縣通車里程達3610 公里。
著力聯通對外連接通道。以開放大通道建設為重點,以國省干線改造提升為支撐,加快推進九綿高速(北川段)建設,做好總投資390 億元、北川范圍內投資近100 億元的鹽茂高速和總投資101 億元、北川范圍內投資65 億元的安北高速建設前期工作,積極融入成綿高速擴容和成渝高速公路等布局,暢通經濟循環“大動脈”。強化縣際縣域路網互聯互通,推動與毗鄰縣市區快速連接,形成立體全面開放的公路出口布局。加快通航短途運輸建設,持續鞏固低空空域改革試點成果。
著力推動路網等級提升。立足區域交通發展布局科學規劃,加強與縣內各類規劃相互銜接,高質量推進多規合一。圍繞提高抗災能力,充分考慮北川地質結構,以建設安全路、放心路為目標,科學確定橋隧比。實施危橋整治及農村公路安防、建制村暢通工程,加強道路安防設施建設,加大對臨水臨崖道路排危整治,統籌“建管養運”,抓好道路日常養護、路容路貌整治,提升交通設施防災抗災能力。
建強基礎設施。利用數字化城市管理監督平臺,結合部門日常巡查和社區群眾隨手拍反饋問題,實施分類“派單制”,及時處置群眾身邊市政環境短板。積極實施沙朗恰雙創民俗文化旅游街、河西片區生態岸線修復、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站技術改造提升及應急池建設等項目,推動全縣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2023 年北川巴拿恰被認定為省級旅游休閑街區。
刷新城市面貌。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以道路、管網建設為先導,聚焦群眾關切,強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大力開展安置房加裝電梯便民服務行動,對產業孵化園綠地進行改造提升,持續擦亮“天府旅游名縣”金字招牌。近年來,北川先后被評為四川省文明城市、國家園林縣城、全國衛生縣城等。
提升城鎮品質。實施“一鎮一定位”全域規劃,以提升市政配套、做美集鎮形象為重點,大力推動特色鎮、中心鎮建設,提升集鎮綜合承載力。將禹羌文化融入城市建設,建成“口袋公園”9 個、“美麗街角”7 處。大力開展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文明鄉鎮創建,以及各類志愿活動,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培育城市“文明細胞”。
推動產業旺起來。圍繞苔子茶、高山果蔬等優勢產業,實施山中茶藥果、地里糧油菜、圈內豬牛羊、水里魚蝦稻種養模式,培育茶葉、枇杷、藍莓、厚樸等現代農業園區19 個,實現茶葉綜合產值5.52 億元、同比增長38%。創新開展“鄉村振興合伙人”招募項目,吸引投資超1.4 億元。實施文旅融合發展,30余項農村生產生活遺產實現產業化,羌繡、草編等100 余種非遺產品、1000 余種文創文博產品搭上網絡快車,暢銷國內外。
推動農民富起來。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八大專項行動,脫貧攻堅和脫貧成效鞏固工作連續七年進入全省“好”的行列。推廣“村集體+種養大戶”等“六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部消除,2022 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達7.223 萬元,同比增長128.2%。深入開展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四級聯創”活動,557 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帶動入社群眾戶均增收2000 元以上。
推動農村美起來。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提質三年行動,以“掃干凈、擺整齊、清雜去亂”為主攻方向,健全城鄉環境長效保潔機制,實行“網格化”管理、“積分制”兌換,提升城鄉顏值和環境品質,累計建成“美麗四川·宜居鄉村”187 個,被國務院列為“2020年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地方”,并予以督查激勵。深化鄉風文明建設,逐步形成婚喪嫁娶新風、孝悌和睦家風和文明和諧鄉風。加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保護與發展,“創新公益訴訟護航傳統村落保護”經驗做法入選2022 年最高檢典型案例。
以“強基提能”增強黨建引領力。全方位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黨建陣地建設,將黨支部設置到小區、樓宇和產業鏈上,全縣兩新組織“兩個覆蓋”比例達到100%,233個黨群吉米家園遍布城鄉。在村(社區)干部中開展“羌山領頭羊提能”學歷提升計劃,為基層治理提供人才支撐。開展“海納北川 才聚羌山”招才引智工程,2022 年以來累計招引各類人才660 人,其中碩士91 人、博士2 人。
以“三治融合”提升治理質效。充分利用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等農村傳統治理資源,發揮自治、法治和德治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深化羌人、羌風、羌俗“三羌共治”矛盾化解機制,將“楓橋經驗”融入社會治理網格化服務管理,做到突出問題導向,堅持在解決現實難題中改革治理體制;突出需求導向,堅持在滿足群眾需求中創新治理方式;突出目標導向,堅持在擴大公眾參與中實現協同共治,切實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以“智慧護航”破解治理難題。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為抓手,將新一代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與基層智慧治理深度融合,“科技治超”賦能智慧交通建設做法被省級媒體等專題宣傳推廣。依托通航產業優勢,實施“通航+應急”體系建設,完善縣、鄉鎮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建設,并將氣象、公安、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縣級相關部門平臺數據接入應急資源融合數據庫綜合指揮平臺,實現遠程可視化、精準化調度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