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波
中共西充縣委副書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等戰略要求。新發展階段,如何實現工業、農業的有機銜接,以融合發展的模式助推經濟振興發展,已成為迫在眉睫需要研究的課題。為此,筆者立足西充特色農業產業基礎,圍繞做優做強工農融合“大文章” 這一主題開展了專題調研。
改革開放40 多年來,我國工農關系從重工輕農到工農并進再到工農共贏,從分離到緩和再走向融合,農業生產力不斷提高,農村面貌持續改善,農民生活日益富裕。
從國家層面來看。建設現代化農業強國,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更加重視和依靠科技進步,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和區域布局,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從省級層面來看。四川農業的工業化與信息化正在不斷推進,必須以“立足現代農業,服務鄉村振興”為基本要求,以推動農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農業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等方面的改革與升級,構建現代種業育繁推一體化體系,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
從市級層面來看??萍假x能農業產業是南充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蝶變躍升”的強大引擎,必須加快機械化與農藝制度、智能信息技術、農業經營方式、農田建設相融合,在農產品深加工方面重點發力,不斷推廣應用新技術,推動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轉變。
西充聚焦農業延鏈、工業補鏈、融合強鏈,立足“中國有機第一縣”的資源優勢和品牌效應,先后成立四川豐糧公司、南充好充食公司等國有企業,大力發展規?;N植、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機裝備機械化,實現了工業促進農業、農業推動工業聯動發展的喜人局面。
園區大發展。科學編制金太線、龍灘河、青龍湖等現代農業園區規劃28 個,加快打造有機預調理食品產業園、健康食品產業園,建成投用集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銷售功能于一體的川東北有機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入駐食品加工企業16家,以精深加工產業園為核心、產地初加工為基礎、全縣競相發展的“一核多極”有機農產品加工產業格局全面形成。
品牌再突破。依托多扶、義興、橡膠壩3 個農產品加工園區,實施品牌營銷戰略,推廣“好充食”區域公用品牌+產品品牌雙品牌管理體系,推行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村電商、精準訂單等營銷模式,建成有機農產品旗艦店12 家、農村電商驛站200家,發展訂單企業20 余家,農產品電商銷售額突破20 億元。
保障有力度。依托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傳感等技術,引進配方施肥、農機調度等系統,建成現代化智慧農業基地0.2萬畝、智慧化農業平臺2 個。打造總投資7800 萬元、總建筑面積1.38 萬平方米的冷鏈物流倉儲中心,全力提供“代清理、代烘干、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社會化服務,實現大米日加工能力120 余噸、烘干能力150 余噸。
西充工業、農業產業聯動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融合水平不高,在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
政策支持不足。隨著九天真空、天馬山生態農業等重點企業的發展,工業增加值和農業增加值也逐年增長,但產業發展實行的仍是典型的工業、農業“兩手抓”模式,尚未制定出臺完整性的具體政策和實施方案,“怎樣融合”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要素供給不足。土地方面,很多產業發展沒有足夠的建設用地指標,例如農產品加工、物流以及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產業。資金方面,金融支持體系不健全,融資較難且成本高,遠不能滿足融合發展對融資的需求。人才方面,在農產品物流和營銷、品牌建設以及互聯網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使用等環節,存在大量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缺口。
部門銜接不足。融合發展涉及一二產業,因而其相關的管理部門相對于傳統農業發展更加復雜和多樣,包括農業、商務、財政、金融、土地、環境等部門。產業融合的經營主體需要耗費大量的非生產性成本去協調、處理相關事務,降低了生產經營效率。
工農融合是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壯大工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更是西充特色農業發展所向、未來所向,應加快推出針對性政策措施,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與精深加工能力,努力突破突圍,推動新型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協同共進取得實效。
實施載體提質工程。一是提升農業園區質效??茖W制定《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總體規劃》,著力打造一批現代糧油園區、糧經復合園區、種養循環園區。推進設施農業規模化發展,以有機農業基地為重點,大力推廣滴灌、噴灌、水肥一體化、無土栽培等現代農業設備。二是做強農產品加工園區。推動川東北有機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創建為國家級園區,加快推進休閑食品產業園、有機預調理食品產業園等建設。積極引進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延鏈招引包裝、設計等配套企業,全力打造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農產品精深加工示范園區。三是提升農產品流通能力。加快優質農產品進出口集散中心建設,依托南充電商產業園,吸引阿里菜鳥物流、京東物流等大型電商物流企業設立區域分撥中心,構建系統化的電子商務銷售網絡。
實施主體培育工程。一是壯大新型經營主體。鼓勵新川蒲、天盛竹業、雙塔粉絲等加工企業,打造基地共用、原材料共進、設備技術共享的加工產業聯盟,實現優勢互補、抱團發展。二是引進培育加工龍頭企業。依托川東北有機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圍繞有機糧油、果蔬等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力引進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原材料生產基地,實現農業生產與加工環節有機銜接。三是大力發展社會服務組織。鼓勵支持創辦農業服務公司,采取合作式、訂單式等服務方式,為農業生產提供農資供應、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儲藏等市場化、專業化、便利化服務。
實施能力提升工程。一是促進農業機械化。依托全省“五良”融合產業宜機化改造項目,積極推廣適合丘陵地區耕、播、管、收全系列智慧農機裝備,支持農豐農機專業合作社創建省級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二是促進加工精深化。以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為目標,依托紅薯、二荊條等本地特色農產品資源,引導天盛竹業、紅福人家等骨干企業開發生產預制菜產品。三是促進管理數字化。依托“四川科技興村在線”“天府科技云”平臺,豐富“數字西充·城市超腦”應用場景,加快建設“互聯網+”特色園區、數字農業示范基地,不斷提升農業作業指揮遠程調度、農業機械化生產狀況動態監測和應急處理水平。
實施服務優化工程。一是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大力培育有機農業技術咨詢、農業機械化、有機農資配送、冷鏈物流、市場營銷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主體,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二是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完善《有機產業發展扶持辦法》,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導、農民主體的開放型多元化投入機制,設立財政支持的“全管”經營模式農業保險保障基金,進一步加大金融支農服務支持力度。三是強化科技人才支撐。深化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引進專業人才團隊,組建西充工農融合發展研究中心。四是加強部門溝通協作。在融合發展的重大問題、重大政策、重要事項等方面,主動共享信息、通報情況、會商對策,更好地開展聯合調研、聯合出臺、聯合實施,形成合作推進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