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鐘仁 劉靜
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指出“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明確支持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2022 年,隨著公園城市建設實踐的進一步深入,成都市把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核心要義的新發展理念與公園城市建設結合起來,提出以新發展理念為“魂”、以公園城市為“形”的“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概念。公園城市理念在鄉村地區的表達路徑,則是公園城市時代價值在鄉村的全面體現。本文以成都市大邑縣為例,探索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以引領鄉村產業、資源利用、文化景觀、生活服務、品牌塑造等各方面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堅持“三個結合”,重塑鄉村空間新格局。以綠色生態為本底,采取“策劃規劃+設計營造”新方式,堅持“三個結合”,構建公園式鄉村新空間。一是堅持林盤保護修復與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相結合。深入實施“美麗蓉城·宜居鄉村”建設行動,高質量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分類推進147 個村(社區)規劃,以整田、護林、理水、改院為主要內容,策劃規劃200 個形態優美、業態豐富,具有國際范、天府味的川西林盤,提升“雪山下公園城市·文旅大邑”的城市識別力。二是堅持林盤保護修復與塑造大地景觀相結合。遵循“植綠筑景、引商成勢、產業聚人”理念,深度挖掘川西林盤的生態、生活、生產價值,將每個林盤策劃規劃成一個大地景觀單元、一個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單元、一個生態價值轉化單元、一個高品質宜居生活單元。三是堅持林盤保護修復與構建產業功能圈相結合。按照“統籌保護、分級分類控制、保護與利用相結合、可操作可持續發展”原則,將縣域內941 個可利用林盤細分為11 個林盤復合功能圈組團,展現“五廊道+11 組團+6 大景區+百林盤”的空間布局。
推進生態價值創新轉化,探索“三類模式”,釋放林盤保護修復新活力。即:探索林盤經濟發展新模式、探索林盤社區管理新模式和探索鄉村資源活化新模式。
探索“三類模式”,激發林盤保護修復新活力。推進生態價值創新轉化,探索“三類模式”,釋放林盤保護修復新活力。一是探索林盤經濟發展新模式。秉持“一個精品林盤聚落催生一個規上服務業企業”的理念,充分利用縣內941個可利用林盤和8.5 萬畝林盤面積,招募林盤保護修復合伙人、新村民等。引進鄉伴文旅等國內知名品牌民宿企業,以“川西林盤+主題精品民宿”模式,打造南岸美村“溪地阿蘭若”“詠歸川”等國內知名品牌民宿聚落;以“林盤聚落+農業主題公園”模式,政村企民攜手,共建共享共生,打造稻鄉漁歌田園風光林盤聚落群。二是探索林盤社區管理新模式。推動鄉村治理和服務下沉到林盤聚落,實施公共服務設施三年攻堅行動計劃和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緊扣“迎大運·愛成都”主題,加快推進數字鄉村試點縣建設,打造廟灣林盤、新福倒天堂林盤等一批主題林盤社區,形成一批林盤社區精品游線,創新拓展林盤社區消費場景。三是探索鄉村資源活化新模式。實施鄉村資源活化利用工程,采取“國有平臺公司+金融資本+村集體經濟”模式,通過“租賃、入股、有償退出、拆院并院”等方式盤活全縣林盤集體建設用地資源,以經營城市理念,經營好130 個涉農村(社區)和200個重點林盤,充分利用廢棄工廠和水電站,留住三線建設記憶,提升打造1979 霧山“山之四季”民宿酒店等一批旅游康養度假酒店。引進省農發行等金融資本,推動全域川西林盤建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把鄉村生態價值、林盤資源轉化為農民增收實效。2022 年,全縣農業增加值完成33.32億元,增幅4.8%,增幅排名近郊第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62 元、近郊排位第2,增幅6.8%、近郊排位第3。
營造“三大場景”,加快培育新產業新業態。以場景營造為產業功能植入提供空間場景,形成引人、聚流、活商效應,促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一是營造公園式景區新場景。以“文旅大邑”為主線,以“國際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實施雪山生態修復工程、雪山紅色塑魂工程等五大工程,加快冰雪旅游目的地公園、森林康養旅游目的地公園等12 個文化旅游公園建設,打造“文旅大邑”公園式景區場景。二是營造“林盤+”消費新場景。以11 個鎮(街道)、1 個國家5A 級旅游景區、3 個農業園區為載體,規劃建設200個川西林盤、868 公里鄉村綠道成為原住村民和新村民的創新創業地、增收致富路,大力發展“林盤+”經濟,加快在綠道、驛站等重要節點嵌入服務功能,植入鄉村會客廳、田園旅居體驗等消費場景,采用“場景營造+產業植入”模式,推動田園村林盤“箐山月”、稻鄉漁歌林盤建筑藝術博物館“大地之眼”等一批林盤成為新場景的價值增值之地。三是營造農商文旅體融合新場景。聚焦生態果蔬、優質糧油、道地中藥材(青梅)3個10 萬畝優勢產業基地,提升十大地標產品品牌價值,梳理整合優勢資源,精心策劃包裝一批重大項目,實施“五個一行動”(一個林盤引進一個企業、實施一個農商文旅體融合項目、建立一個產學研基地、建設一個特色農產品博物館、組建一個村集體公司),引入社會資本分期分類實施200 個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強化美學運用、品牌引入和專業運營,將每個林盤開發形成不同主題的農商文旅體融合新場景。
糧食安全是鄉村發展的第一要務,鄉村的經濟價值應以都市現代農業為基礎,堅持把現代農業園區作為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夯實鄉村產業振興核心載體,持續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持以農業為本底,依托大邑優質農業資源和良好生態環境,圍繞農業多功能拓展、多業態聚集、多場景應用、鄉村多元價值彰顯,探索“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景觀+川西林盤”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做亮生態田園底色,高質量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加快開發鄉宿、鄉游、鄉食、鄉購、鄉娛等鄉村休閑體驗新產品,發展文化體驗、教育農園、親子體驗、研學示范等新業態,推進農業產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建成稻鄉漁歌省級農業主題公園、南岸美村3A 級林盤景區等休閑農業點位,錦繡安仁花卉公園入選成都市第二批“新旅游·潮成都”主題旅游目的地,沙渠街道祥和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持續舉辦“天府春耕節”“天府豐收節”等農業節慶活動,守好天府農耕文化本色,煥發鄉村生氣,融入時代朝氣,助推鄉村休閑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筑牢公園城市鄉村表達基礎支撐。糧食安全是鄉村發展的第一要務,鄉村的經濟價值應以都市現代農業為基礎,堅持把現代農業園區作為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夯實鄉村產業振興核心載體,持續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聚焦優質糧油生產,梯次推進高水平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開展以縣級為基礎,市級為示范,省級、國家級為引領的“四級聯創”,加快構建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現代農業園區體系。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高起點謀劃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
以川西林盤保護修復為載體,構建以綠色低碳為核心的鄉村建設標準體系。圍繞林盤保護利用、綠色建筑、綠色出行等領域,構建鄉村建設標準體系,培育鄉村綠色消費市場,營造宜居生活場景和宜游田園生態場景,優化鄉村服務供給。在林盤保護修復和利用方面,按照《川西林盤保護修復規劃》,用活用好《新川西林盤民居規劃建設導則》編制成果,加強鄉村風貌管控和引導,加快推進川西林盤保護修復示范縣建設。探索建立林盤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和交易機制,構建碳中和低碳示范林盤標準體系。在鄉村綠色建筑方面,鄉村公共建筑大力推廣綠色環保材料,逐步構建鄉村綠色建筑體系。在綠色出行方面,加快推進鄉村綠道和藍網建設,形成“藍網+綠道”“藍綠一體、串聯林盤、聯通田園、景區景觀”的規劃標準體系。
實施品牌戰略,提升“邑字號”產品品牌價值。大力實施“縣域公用品牌(西嶺綠源)+企業自主品牌”戰略和龍頭企業支撐大品牌策略,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建品牌,構建完善都市現代農業品牌體系。加大10 個地標產品宣傳推介力度,增強大邑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更多農產品實現由賣“原字號”向賣制成品轉變、由賣普通商品向賣品牌商品轉變。以創建名、特、優精品的“邑字號”產品品牌為目標,以注冊農產品商品商標、地理標志商標、集體商標為基礎,以“中國馳名商標”“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等為建設重點,著力打造一批助推鄉村振興的關鍵品牌,加快培育一批知名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更多龍頭企業挺起來、大邑農業金字招牌亮起來。
優化農村人居環境品質,打造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以公園營造要求,統籌兼顧農村田園風貌保護和環境整治,在通過美化、綠化等措施提升田水路林村風貌、優化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扎實開展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村莊形態和自然環境相得益彰。重點開展以“整田、護林、理水、改院”等為主要內容的鄉村人居環境提升精準施治,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整田”就是實施農田景區化改造,形成“一村一景、移步換景、看景辨村”的大美田園形態;“護林”就保護茂林修竹,為林盤賦予新的美學價值和文化價值;“理水”就是依托都江堰精華灌區等自流灌溉水系,提升水景觀,營造臨水而居、伴水而息的生態生活環境;“改院”就是按照鄉土化、現代化、特色化的原則改造林盤建筑,打造特色鮮明、風貌和諧的居住與游憩空間。建立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長效機制,以鎮(街道)為單位做好村莊分類和布局規劃,分類有序推進“多規合一”村莊規劃編制。建立政府公共財政主導、村民委員會和村民自籌、受益主體付費、社會資金支持的鄉村清潔經費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污水處理設施項目建設和運營管護。建立完善常態化保潔制度,逐步實現村民小組專職保潔員全覆蓋,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美麗鄉村建設融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