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銀芳
近年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緊圍繞“打造魅力花都、建設公園城市”的發展定位,全面加快公園城市建設,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互融互促的綠色發展之路。
“一個定位”就是打造魅力花都、建設公園城市。這是臨夏市立足市情,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新發展理念,打造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大建設”于一體的系統工程,蘊含著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價值、智慧創新宜商的經濟價值、宜居宜學宜游的生活價值、團結公平共享的社會價值、豐富獨特厚重的人文價值、詩意花香閑適的美學價值,順應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2018 年2 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四川天府新區時首次提出了“公園城市”理念,強調“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其核心內涵就是在城市建設中突出生態價值。打造魅力花都、建設公園城市是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體現,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藍圖,也是山水城市理念和中國園林文化的繼承發展。
基礎優勢。一是區位優勢突出。臨夏市是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旅中心,屬于蘭西城市群和蘭州一小時經濟圈范疇。臨夏市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上的重要節點,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適宜牡丹等各類花卉的培育和生長。
二是文化底蘊深厚。“花兒饒比興,番女亦風流”。打造魅力花都、建設公園城市的定位中蘊涵著“牡丹”之都、也蘊涵著 “花兒”之都的含義。臨夏享有“中國花兒之鄉”美譽,古城河州作為“花兒”最主要的起源地和傳唱地,被譽為 “中國花兒之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打造魅力花都、建設公園城市的文化優勢。
三是牡丹產業優勢凸顯。臨夏是西北牡丹群的重要栽培中心,臨夏人民對牡丹可謂是情有獨鐘,從生活細節處處體現著對牡丹文化的熱衷與喜愛,賞牡丹、種牡丹、唱牡丹、畫牡丹、雕牡丹、繡牡丹的歷史源遠流長,磚雕、繪畫、文學、歌舞、服飾等方面的牡丹文化元素比比皆是,牡丹文化滲透臨夏地域的各種藝術中。依托百里牡丹長廊、百益億農國際鮮花港、牡丹科技園、城郊花卉產業園及王坪、江牌牡丹芍藥等產業資源,臨夏近年花卉種植規模達到1 萬畝,形成壯美的萬畝牡丹畫卷。
四是牡丹種賞傳統悠久。臨夏牡丹,被歷代文人墨客稱道,為普通百姓所喜愛。臨夏的家家戶戶幾乎都種植牡丹,不論城鄉、不論大小,民居庭院中總能看到牡丹的身姿,或一株、兩株甚至滿園皆是。
五是品牌節會興起。近年來,臨夏市重磅打造有關牡丹的各類節會活動。除賞花外,還包括文藝演出、體育賽事、書法繪畫、閱讀詩會、展覽展銷、采風論壇等,特色文化成為旅游產業真正的內核。有從初期以花為媒、廣交朋友、宣傳臨夏的河州牡丹文化節,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群眾受益的河州牡丹文化月,再到如今全民共賞、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沉浸式“魅力花都、公園城市”河州牡丹文化嘉年華等各類豐富的節會活動。
創新舉措。一是聚焦抓項目促發展,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突出項目引擎帶動。精準有效抓謀劃,在項目建設中創造了“臨夏速度”。今年謀劃實施287 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達到763 億元,這是近年來項目成效最好、投資金額最多的一年。百益億農國際花展中心(鮮花港二期)項目總投資 47014 萬元、占地150 畝,主要建設有智能溫室、實驗溫室、特色花卉博覽館、花拍中心、信息調度中心、城市展廳交流中心、實驗研發中心等功能區。
圍繞發展牡丹產業,深入挖掘河州紫斑牡丹種苗、花用、油用、美用、藥用等全產業鏈開發價值,為打造魅力花都、建設公園城市提供重要支撐。
依托“云上河州”城市大腦建設,充分利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網絡信息技術,全面構建“1+5+N”的智慧城市運行體系,形成“一腦智慧管控、一圖全面感知、一屏智享生活、一機走遍臨夏、一體運行聯動”的智慧城市新格局。
二是高起點編制規劃,提升城市品位。精心編制《魅力花都公園城市建設規劃》和《臨夏市城市景觀風貌專項規劃》,確保城市建設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圍繞發展牡丹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深入挖掘河州紫斑牡丹種苗、花用、油用、美用、藥用等全產業鏈開發價值,為打造魅力花都、建設公園城市提供重要支撐。
三是聚焦“四個一批”舉措,健全完善城市公園體系。第一,爭創一批4A 級旅游景點,八坊十三巷已成為省級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臨夏回族風情最佳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撐,成為一張臨夏文化旅游的新名片。第二,實施人民紅園提升改造工程。保留原有建筑風格,以不作大拆大建為原則,投資1483 萬元對園區木質建筑、手工彩繪、廊道屋面進行了全面修繕;對繞園步道、石子路面、電力設備等基礎設施進行了全面提升。第三,點綴布局一批口袋公園,通過對城市土地資源的精細化利用,優化城市居住環境,一座座“口袋公園”裝滿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微幸福”。第四,塑造建設一批城市微景觀,打通串聯一片城市水系,形成類型多樣、層次豐富的城市公園體系。
四是著力發展花卉產業,夯實魅力花都物質基礎。深入挖掘紫斑牡丹產業潛力和生態資源優勢,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到2025 年建成規模達200 公頃的國際鮮花港,打造以河州紫斑牡丹為主導,玫瑰、芍藥等為補充的現代化高科技農業產業園區,開發牡丹鮮切、油用、藥用、養生等產品,促進花卉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臨夏市在打造魅力花都、建設公園城市的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但是從長遠來看,還存在政策機遇轉化不夠,發展資金相對短缺,文化內涵挖掘不足,融入紅色文化、本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還不多等問題,需要重點破解。
搶抓政策機遇,創新工作方式。一是搶抓“一帶一路”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蘭西城市群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5 年過渡期、鄉村振興、深化東西部協作、涉農資金統籌整合試點等政策機遇。二是進一步提升項目競爭能力,做到政策項目化、項目可研化,最大限度把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動力,把政策機遇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成果。三是打造魅力花都、建設公園城市屬于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資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需要多部門、多方面統籌協調,整合優勢資源,探索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和多種形式管理方式。
傳承和創新優秀文化,賦能城市發展。一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統籌紅色文化、傳統鄉土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二是推進紀念館、黨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等各類資源平臺的“互聯網+”運作,利用各類媒體立體式、多元化推介展示紅色資源。同時鼓勵創作紅色情景劇、紅色歌曲等,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傳播力。三是鼓勵各級美術院校、畫院、美術館在公園里設立寫生創作和展示基地,發揮美術工作者引領帶動作用,依托鄉土文化傳統,突出地方特色,發展壯大、鞏固提升美術產業。
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品質。一是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電影院等公共文化空間嵌入公園,以“公園+”推動公園和體育、文化、娛樂等各類功能的有機融合,提升公園服務能力。二是完善公共衛生間、停車場、游樂場、運動場等基礎性配套設施建設,合理配套一批智慧停車場、充電樁和健身步道、衛生公廁、便民市場等服務設施,讓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舒適。三是以智慧城市建設為統攬,依托“云上河州”城市大腦建設,充分利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網絡信息技術,全面構建“1+5+N”的智慧城市運行體系,形成“一腦智慧管控、一圖全面感知、一屏智享生活、一機走遍臨夏、一體運行聯動”的智慧城市新格局。同時,要充分利用現代媒體大力宣傳魅力花都公園城市建設成效,提升公眾知曉度和參與度,激發全市人民共建共享的熱情,形成理解、支持、參與建設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