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夕龍 (江蘇省東臺市安豐鎮小學)
教育事業本來就是一項具有理想性的事業,沒有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從孔子到陶行知,作為我國教育家的諸多杰出代表,無不充溢著教育的理想情懷。沒有一位有影響的教育家不具有教育理想,沒有一種有影響的教育理論不是一種富有理想的教育主張。教育理想是教育活動的指南,是教育行為的向導,也是動員人們為之努力的精神力量。處在新時代,我們要樹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理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事實上,從素質教育的推行到核心素養的發布都是反映這種理想追求的最好表達,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似乎缺少了教育先賢的奮斗不息和執著永恒,因而素質教育與學生核心素養在其推進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現背離了其本來初衷。譬如,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智、體、美、勞等諸育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而在操作層面上,智育占據的時空遠遠大于其他各育。就說德育,依然存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現象。不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而是機械作秀,有意制造人為景觀,讓社會和家長知道“我們在搞德育”。再如,素質教育強調以人為對象,以人自身的發展為目的。時至今日,無論是素質教育的推行,還是課程改革的實踐,恫嚇與灌輸的教育方式仍大行其道,能夠帶來分數和升學率上的攀升就是“王道”,盡管社會、家長、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輿論媒體對訓斥、體罰、變相體罰、語言傷害、心靈施暴、課業負擔過重,甚至因此而逃學、自殘等現象的曝光、警示這類處置隔三岔五出現,但依然恰似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板子該全部打在教師身上嗎?
至于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黨的教育方針通過核心素養這一橋梁,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體要求,明確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中觀層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根本問題。而“立德樹人”的教育理想需要通過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生動實踐來實現。實踐生動與否取決于教師是否懷揣教育理想,而教師的教育理想決定于考核評價。
筆者請更多的中小學校長們站在關心民族未來的制高點上,真正確立立德樹人的教育理想,急功近利與表面光鮮,而讓孩子受到不全面、不協調、不可持續的教育,累了教師,苦了學生。理想的教育不應該是這樣的。沒有教育理想的,應當立即確立,因為沒有理想的教育是沒有前途的教育;拋棄教育理想的,應當立即拾回,因為失去理想的教育是沒有方向的教育;教育理想模糊的,應當立即匡正,因為模糊的教育理想只能導致行動上的偏差。
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是教師形象的閃光點。義務教育質量事關億萬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質量提升的主陣地在課堂,課堂是教育的主戰場,課堂一端連接學生,一端連接著民族的未來。教育改革只有進入課堂的層面,才真正進入了深水區,課堂不變,教育就不變,教育不變,學生就不變。課堂是教育發展的核心地帶,只有抓住課堂這個核心地帶,通過課堂增效,才能實現課外減負。
全國兩會“雙減”毫無懸念地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眾多教育內外的代表委員們,針對政策出臺的背景以及推進過程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從不同角度提出各種建議。這既說明了“雙減”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雙減”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多年來,雖然國家和各地政府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推進教育減負,但實際上孩子們的負擔還是“愈減愈重”或“明減暗增”,即使在實施課后服務的當下,在一些中小學校課后服務似乎是在校學習時間的延長,學生仍然埋頭于作業、聽講、答題、做試卷之中。
常識告訴我們,學校行政管理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本質力量。從理論層面講,課堂教學效率監管僅是學校行政管理的外延之一,學校是立德樹人的指定場所,應當對學生終身發展負責。實際管理中,學校行政管理的重心卻落實到片面而狹隘的“質量觀”上。因而課堂教學成了當然的“利益戰場”,教師和學生統統遠離“幸福生活”,為學校設定的“質量目標”而戰。
就多數校長內心而言,不但積極擁護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相關“減負”規定,而且期盼在教學管理中堅決執行,嚴格執行課表,控制學生作業量,控制學生考試次數,施行等級評價。然而一些學校素質教育表表面面,應試教育扎扎實實,因此“成績”顯著,“名聲”大振,受到“肯定”。“反思”“不足”,正是執行課表過“嚴”,作業控減過“硬”,考試次數過“少”。一些學校“月月考”“周周練”,學生“成績”扶搖直上,“經驗”可鑒,考試是激發課堂教學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劇場效應”如此產生。而在這種效應中積極呼應的校長同行們,不但失去了對教育理想的堅守,更拋棄了教育教學規律的遵循。殊不知,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才是課堂增效的“牛鼻子”,教學方式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才得以改變。而誰是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推手?不言而喻是校長。
校長是學校提高教育質量的第一責任人,應經常深入課堂聽課、參與教研、指導教學,努力提高教育教學領導力。校長又是一所學校發展的決策者與引路人,其教育教學領導力決定著課程改革的力度與效果。
擺正位置,歷練教育教學領導力。在課程實施中,校長不但要當指揮員,而且要當戰斗員。一些地方規定,完全中學分管教學的校長及初中、小學校長必須承擔學科教學任務,筆者表示認同,可以讓校長實實在在進入角色磨煉,既當教練,又當運動員,為領導教育教學提供直接經驗和現實依據。
實際工作中,校長們可能慨嘆:學校工作千頭萬緒,要創文明單位、要創特色學校、要創安全文明校園、要創素質教育示范校,還要迎接相關單項或綜合性的檢查、驗收、評估,課程實施在心中占據的分量自然減輕。然而,不管怎樣陳述,擠去前沿理念的學習,擠去對課堂的實驗與探索,擠去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引領,稱職的校長都談不上,何談教育家辦學?
開發并利用課程資源,彰顯教育教學領導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學校應充分發揮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的作用,廣泛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譬如,農村課改,不妨貼近現代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背景,在“農”字上做文章,引導師生從現有生活經驗出發,充分挖掘農村廣闊天地中蘊含著的豐富課程資源。紅色資源豐富的地區或學校,可以發動教師、家長、學生尋訪并采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遺存和人物事跡,感受革命精神,傳承優良傳統。
實踐表明,運用好身邊的課程資源能夠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習機會并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有的校長認為,不減少現行課程計劃中的課時總量,沒有時間開展實踐活動;有的校長認為,有些學生課本內容的掌握還存在問題,還談什么別的課程資源。更有的校長認為,只要學生考分高,實踐活動搞不搞無所謂,根本沒有必要讓學生去做那種費力勞神,說不準還存有安全隱憂的事。看來,校長得先通思想、換腦子。
優化校本研訓,蓄養教育教學領導力。就農村師資而言,其質量較之城市稍有滯后,尚不能很好地適應新時代要求,而課程推進又要緊緊依靠廣大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課堂教學改革主體作用,鼓勵教師大膽創新,改進教育教學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積極探索符合學科特點、時代要求和學生成長規律的教育教學模式。”反思一下我們的教學思想和行為:有的對課程改革的目標、課程結構興許說不清楚;有的對課程標準的“標”是什么,“準”在哪里,興許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認為,執行課程標準不能應對考試,教學實績(均分、及格率、優秀率)才是頂直碰硬的等。中小學校長要積極思考并確立適合本校教師成長的研訓路徑,通過發展教師,進而發展學生、發展學校。
反思是對既往工作的回眸與思考,做得怎樣?還可以怎樣做?怎樣做更有效?反思不是對工作的自我否定,而是一種認知自我、發展自我的過程。
在懲戒學生問題上,校長不能出于學校“太平無事”角度去考慮,把握好“懲戒”與“體罰與變相體罰”的界限,必要時要為教師“講話”。一位學科教師懲罰一名經常不做作業的學生,在晨讀時間讓其在教室外把作業補完,被一位家長看到后,責怪老師“不能把學生置之門外”;另一位老師下班后留一名作業頻頻出錯的學生進行三遍訂正,遭到家長的非議。凡此種種,都要站在教師立場,從教育學生需要必要的懲戒角度,主動與家長溝通,達成共識。
教學過程性把控須“課課巡”“堂堂巡”嗎?管理者堅持“課課巡”“堂堂巡”的慣性思維點,在于及時把握課堂教學常態,表明在“抓”課堂。誠然,通過課堂巡視可以了解教師工作常態,對教師教學行為進行有針對性指導,如杜絕遲進課堂、空堂、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隨意調課等。但教學過程的把握是否必須是“課課巡”“堂堂巡”呢?并非如此。教學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單“巡課”一項,班子成員分工上陣也無暇顧及。以雙軌為例,一天近百節課,走馬觀花也得耗費相當大的“管理成本”,況且還要求“記錄在案”,盡管大多“一切正常”,但必須得記,以備檢查。當然也有“聰明”的校長,設計出表格,不管巡堂與否,均在教師姓名后“正常”一欄下打鉤,滋生形式主義。事實上,對教學常規的執行,絕大多數教師不會有違規行為,對有違規行為的個別教師可以采取友情提醒、個別談話,直至必要懲戒的方式進行。再者,巡視密度過高,反而影響課堂教學,教學需要安靜,學習需要心無旁騖。
教師“減負”。全國人大代表張志勇認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雙減”工作取得更大實效,必須保障教師職業生活的尊嚴和幸福。客觀上,提升教師職業尊嚴與幸福仍有空間,尤其在“雙減”工作力度不斷加大,一線教師教學工作量、非教學工作量有所增加的當下。
一要保障教學工作時間。時下,可以對中小學校發號施令的“婆婆”不在少數。除了當然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外,宣傳、安全、紀檢、團委、婦聯、科協、關工等部門都有文件下發,都有工作部署。上頭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哪個“婆婆”校長都不能怠慢,下屬及教師的“忙”便成了情理之中的事。加上有的中小學為了彰顯所謂辦學個性和管理特色,一些工作成了機械疊加或盲目作秀,使下屬及教師“忙”上加“忙”。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牽掛多了,必然會分割教育教學工作精力的投入。
二要學會取舍榮譽。對各級各類創建活動,校長要學會取舍,不要見什么牌子就要奪什么牌子,要根據學校實際和辦學目標,確定拿什么牌子,怎樣拿到這個牌子?特別要嚴控各類非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審定批準的征文、征稿、競賽、報刊閱讀進校園,保證教師“忙”得實在,“忙”得有序,“忙”的終極目標指向學生發展。學校辦學個性和特色的打造也要注重校本,緊扣師生發展的主題,讓個性和特色引導和感染教師在教育教學的舞臺上綻放光彩。
三要尊重勞動付出。教育質量是尊敬出來的,不是誰抓出來的。要尊重每一位教師的勞動,肯定他們的每一份付出。幾乎沒有哪個教師不追求教育教學的高質量,每當聽到成績不盡如人意就將下屬數落得一無是處,甚至用尖刻的話來“解恨”是不必要的。千萬不要產生“我”是全能的,擺出恨鐵不成鋼之態勢。不妨反思在辦學決策中,是否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管理行為和活動是否服從和服務于教學工作,對教學管理是否滿足于看數據、排名次。通過平心靜氣的反思,心平氣和地喚醒他人。
四要滿足專業成長需求。學生成長依賴于教師成長,教師素質高低決定著學生素質目標的達成狀態。長期以來,評價機制傾向于以分數考核為主要手段,即通過學生學科考試的優秀率、及格率、均分的高低,比照教師一學期、一學年的教學實績,其他方面也可能涉及,但只是作為考核機制的表象而已。考試是一種評價手段,考試數據對師生及時把握教與學的狀況是有必要的,但要緊的還是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單靠教師“拼命三郎”的精神去贏得考試數據上的攀升,辛苦的是教師,折騰的是學生。
一手抓學生減負,一手抓教師減負,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切實提升教師職業成就感、獲得感、幸福感,調動教師群體教書育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教師才有活力。有活力的教師培養有活力的學生,有活力的學生折射有活力的學校。
學校發展的原動力在于每一個組織成員的主觀內驅力和精神境界。正如夸美紐斯所言,“制度像鐘表的自動裝置,里面有維持自身的運轉所需的一切,沒有任何廢物,哪怕是最小的輪子、圓柱或者是齒輪,這些零件都有一定的位置,他們的轉動使人想到天的轉動和世間時間的推移。”校長要激活班子及教師工作活力就要善于激勵、調動與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