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仙游縣斜尾初級中學 劉清芳
道德與法治課程承擔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任務,該學科具有鮮明的德育性與思想性特征。基于這一學科特征,若教師僅沿用傳統的教學策略,會難以真正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與發展,無法深入挖掘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價值。為了在教學中切實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教師需要著重思考如何增強學生在課堂中的體驗感以及參與感。《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并強調“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的實踐探究和體驗活動”,這是幫助學生涵養必備品格以及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有效途徑。
基于學科特點以及課程標準的要求,體驗式教學策略的重要性一目了然。體驗式教學指從學科特征以及學生認知特點出發,在一定目標的引領下,利用恰當的方式組織綜合性的學習活動教學模式,以此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與理解,逐步實現學習能力的提高與綜合素養的發展。作為教師,需把握體驗式教學特點,立足于教學現狀不斷優化具體的教學環節,從而逐步構建高品質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
實踐證明,將體驗式教學策略合理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在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盡管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基礎知識,但學生往往很難靈活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也難以將積累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內在素養。體驗式教學策略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在體驗式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進行自主知識建構,并進行知識的遷移應用,從而更加準確地理解該課程內容的中心思想。
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部分理論內容具有抽象性,并且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很多背誦與記憶。這種情況容易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式教學策略可以在教學中設計豐富的、具有趣味性的學習活動,從而將教學內容以契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方式呈現出來。這無疑能夠幫助學生體會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樂趣。
從本質來看,教學可以視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師生之間通常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關系。在這種師生關系中,教師容易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過多干預,而學生則處于相對被動的位置。體驗式教學可以在教學中為師生搭建更加平等的交往互動平臺,使學生能夠在更加舒適的氛圍當中進行體驗式學習。這有利于增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進而優化師生關系。
教師在教學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所以教師需要負責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與設計。由于體驗式教學法對應用者提出了全新的教育要求,所以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需及時轉變觀念,并對傳統的教學方式加以改進,以契合應用體驗式教學法開展教學的要求和目標。
從實際情況來看,盡管教師根據體驗式教學的要求進行了積極嘗試,但在日常教學中仍然存在不足之處。
在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對學科育人功能的認識有時并不全面。其中比較突出的表現是教師過于重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與背誦,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成績。在這種教學觀念的引導下,盡管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基礎知識建構的效率,但容易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流于表面,降低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有時片面追求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即教師比較重視體驗活動的外在形式,但并沒有真正關注到體驗活動和學習內容之間的緊密聯系,導致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課程重點之間出現脫節,這無疑對學生的學習質量產生不利影響。
體驗式教學作為新課程背景提倡的教學策略,在教學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從目前教學情況而言,師生角色定位仍然欠缺合理性,學生在學習中只能默默地聽,難以深入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未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科體驗式教學流于表面形式,并未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在當前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體驗式教學多趨于表面形式,部分教師并沒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與認知特點設計豐富多樣的體驗活動,導致學生覺得學習是單調枯燥的,無法真正激發學習熱情。
為了更加高效地組織體驗式教學活動,教師應該遵循科學的原則開展活動。
顧名思義,主體性原則強調在教學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改變傳統教學理念,不能完全依賴主觀經驗組織教學活動,而應將學生作為中心,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需要,并據此設計相應的體驗活動,以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發揮學生主動性,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體驗式教學中,學生的體驗并非獨立性的學習感受。實踐表明,若僅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進行獨立的學習活動,不但容易使課堂氛圍沉悶,而且容易使學生陷入思維定式。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遵循互動性原則,利用恰當的體驗活動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互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更加融洽的人際關系,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開放性特征,所以在開展體驗式教學活動時,教師應遵從開放性原則。教師需根據這一原則的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拓展,引入更加豐富的學習材料,同時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學習平臺,促進學生學習方法、思維、態度等提高。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體驗式教學中,情感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需更加關注學生在情感方面的發展。尤其是在道德與法治這門德育課程教學中,只有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才能幫助學生實現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二是教師在教學中需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利用恰當的體驗活動激發學生投入更加豐富的情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目標在教學中發揮著導向作用。無論利用任何方法組織體驗活動,只有在清晰的目標引領下,才能為學習活動的進行指明方向,并使學生理解體驗教學的中心。因此,教師需避免直接組織學生進行新知識學習,而應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以此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體驗式教學更關注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所以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中,教師需著眼于不同的角度,設計能夠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多維目標。
例如,在《做更好的自己》教學時,筆者設置了以下幾項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欣賞和接納自己有哪些具體的要求;幫助學生了解通過哪些途徑可以做更好的自己;使學生明白每個人之間的潛能都存在差異,所以我們需要不斷挖掘自身潛能,并改正自身缺點。能力目標:使學生學會欣賞與接納自己,并幫助學生不斷提高歸納概括以及自我反省的能力。情感目標:幫助學生逐步養成更加積極的情感態度,使學生能夠自覺改正自身缺點,并挖掘自身潛能。借助上述目標,突出本課的重點內容,并使學生明確體驗式學習的方向。
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參與是取得理想教學效果的前提條件之一。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如何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谶@一要求,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體驗情境,以此對學習氛圍加以優化,并在教學中融入趣味性元素,從而逐步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例如,在《延續文化血脈》教學時,教師需帶領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為了更加自然地引出本課內容,并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產生學習的意愿,筆者在教學中利用視頻創設課堂情境,播放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關的紀錄片,并對視頻材料進行精心剪輯,從文字、建筑、服飾、文學、音樂、節日、風俗等不同角度展示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這種方法,不但更加自然地完成了新課導入,還使學生通過這種情境體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
體驗式教學應遵循主體性原則,需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減少課堂“灌輸”現象。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并為學生預留出學習時間,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想法進行思考與探究。同時,教師需對學生進行適度指導,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同樣在《延續文化血脈》教學時,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筆者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并利用以下問題對其進行指導:
(1)中華文化的內容有怎樣的特點及作用?
(2)中華文化的來源是什么?為什么中華文化能夠代代傳承?
(3)什么是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的原因和措施是什么?
(4)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我們應該怎樣進行文化傳承?
(5)為什么要在青少年群體中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弘揚?我們應該怎樣做?
學生根據問題展開思考、探究、交流,自身主體性得以凸顯、對相關內容產生了更為準確的理解。
首先,前文提到體驗式教學存在的不足之處,即教學模式單一、內容不夠豐富。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最直接有效的做法是結合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形式的體驗活動,從而幫助學生獲得精彩的學習體驗。角色扮演是一種能夠引導學生進行親歷的體驗活動,以不同角色進行思考與行動,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我與集體共成長》教學時,筆者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要求他們共同討論和設計集體生活的場景以及發生在這個場景中的故事,以此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及主人翁意識,使學生依托具體的情境進一步思考如何與集體共同成長。
其次,由于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特征,所以學生的觀點有時會存在分歧。針對這種情況,筆者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辯論的體驗活動。
例如,在《網上交友新時空》教學時,學生對網絡交友利弊的認識產生了一些分歧。為此,筆者組織學生圍繞“網絡交友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這一問題進行辯論。學生結合自己的想法,從學習與生活中尋找了相關的案例,并以此提煉了論據,然后在課堂中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利用這種方法,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散,對網絡交友的特點以及運用網絡進行安全交友的方法產生了更加準確、客觀的認識。
只有真正了解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實際情況來看,每一名學生的發展軌跡并非同步,而是逐漸呈現比較明顯的差異。針對這種情況,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需對學生進行分層指導,使教學內容更加契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幫助學生在各自水平的基礎上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為了在體驗式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分層指導,首先,教師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從基礎知識、學習態度、思維特點、思想水平、性格特點等角度分析學生的學習表現,并據此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其次,需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針對性調整。比如,根據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設計層次性學習任務,并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所要完成的任務;從學生興趣愛好出發,設計豐富的課堂體驗活動,使其在活動中獲得良好學習體驗。總之,在體驗式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適當分層指導至關重要。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只有讓學生不斷踐行課內理論知識,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從體驗式教學的角度來看,實踐活動可以拓寬學生的體驗范圍,幫助學生實現學習體驗的升華。
例如,在《讓家更美好》教學時,本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如何創建和諧的家庭以及如何在家庭成員之間進行積極的交流互動,同時提高學生孝親敬長的行動力?;诒菊n教學要求,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從自家實際情況出發,從孝心與孝行兩個角度制訂一份計劃,思考如何在家庭生活中落實這份計劃。這樣可以使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現自己的孝心,并使學生進一步思考如何營造更加和諧的家庭氛圍。由此可見,組織實踐活動對學生學習體驗的升華具有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思想性突出的課程,為了充分發揮該學科的“立德樹人”育人作用,作為教師,我們可以積極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拓寬學習范圍,通過多種課內外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為學生日后能夠以德為先、適應社會發展,做社會主義接班人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