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鼓樓第五中心小學 王 晶
音樂課堂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并非僅是在教學中使用了希沃、搶答器、電子書包等智慧教學設備,也不是需要教師作為一名技術人員隨時待命,確保系統順暢的課堂。怎樣才能做到兩者的深度融合,使學生有效學習,如何讓信息技術實現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這是近年來音樂信息化賽課實戰的經驗所在。在探索音樂學科信息化教學的道路上,作為一線教師,我們需要不斷研究在智慧教室環境下,信息技術和音樂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實現從“教師中心”到“以生為本”的課堂構建。本文通過賽課實戰和空中課堂案例,梳理音樂學科智慧課堂的理念模式,探索信息技術和音樂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實現從“教師中心”到“以生為本”,再由項目式專題系列課堂的課堂形態模式轉變,成為一名深受學生愛戴的新時代教師。
人教版音樂四年級下冊《木瓜恰恰恰》是一節“老課”,筆者通過信息技術的融合,挖掘“老課”教材深度,帶給學生更豐富的體驗,呈現“老課新上”。筆者做了以下兩方面的探索:一是舞蹈如何同部編音樂教材有機融合,讓音樂課真正成為培養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的課程,讓小學舞蹈從傳統社團課程轉變為面向全體學生的音樂舞蹈課程。這是新版藝術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和導向;二是轉變傳統音樂舞蹈課堂的教學方式,運用信息技術翻轉課堂,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高階思維,提高音樂課堂深度。學生在分享互學、實踐體驗、自主探究、合作創編中主動研究學習,成為課堂主體。教師角色發生轉變,課堂評價也趨于多元化發展。
(一)通過信息化教學“336”模式,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實現課堂翻轉。具體而言,課前預習,先學后教。學生在資源平臺進行課前預習,上傳預習小日記,并在開放性任務中通過圖文、語音、視頻等多種形式,梳理預習知識點,形成自己的音樂預習報告。教師則可以隨時在平臺上對學生的預習日記進行評價,形成分享報告;數據分析,教學決策。在題包任務中,教師通過數據統計,了解學生的易錯點和興趣點,從而擬定課堂教學重點。在平臺中,學生還可以通過題目解析進行自主糾錯。
(二)通過信息化手段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促進學生在實踐中自主思考。具體而言,學生互學,教師引導。在課堂教學中,簡單的音樂知識通過課前微課和學生老師的分享示范,促進所有學生從中觀察思考,快速掌握音樂和舞蹈相關的要素特點;實踐體驗,對比探究。通過不同角度的屏幕投放,帶領學生實踐體驗難度較高的節奏和舞步律動,解決鏡面傳統教學形式不足和教室的局限。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能夠全方位看到自己舞步和節奏律動并隨時調整;手機投屏,自主糾錯。教師現場拍攝學生的律動,并投屏回放和定格。學生則通過觀察回放視頻、對比教師示范,自主發現和互相糾錯,提高對音樂表現的感知和肢體律動的準確度。
(三)通過體感游戲數據進行評價和糾錯,實現玩中學;在虛擬場景的影視媒體教育應用中,培養學生合作創編的高階思維。具體而言,體感pk 賽,玩中學。學生能在體感游戲中體驗豐富多彩的恰恰音樂舞蹈,熱度升級,體驗增強。教師可以通過后臺識別,進行評價數據的分數排行;虛擬穿越,合作創編。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隨機組合小隊,合作創編表現音樂形式,虛擬穿越,化身印度尼西亞水果商人,融入情境,在虛擬場景的影視媒體教育應用中感受音樂舞蹈文化。小組學生則需在限定時間內討論合作,分工配合,運用舞蹈要素變化表現音樂。最后進行學生自評、互評,教師引導、進行現場交流評價,通過現場答題器投票的方式評選最佳小組。在本次活動中,學生在體感拓展中意猶未盡,引發了課后深入學習的動力,從接受性學習轉變為研究性、探究性學習。
近年來,根據教育部下發的文件精神,教育信息化成為必然趨勢,智慧教室、以學定教、生成性課堂、教育信息化2.0……“未來已來”,我們必須加速轉變。筆者結合學校音樂校本課程,以項目式專題系列課堂和省教育資源平臺網絡學習空間及其他平臺,打造音樂空中課堂。
(一)探索項目式主題系列課程新理念
筆者以“親子拉丁舞”為項目式主題,以五節系列課堂連續播出的方式,結合居家親子共舞的家庭教育新形式,融合傳統和時尚配以拉丁風福州語歌曲,帶給學生新的視聽感受。親子拉丁舞線上課堂播出后,點播量劇增,受到眾多學生和家長的關注和喜愛,還吸引了其他學校和不同年級學生的關注。
(二)云共舞,云點評
在每一節課后,筆者通過省平臺的學習空間開啟學生“云共舞”“云點評”反饋形式,用心收集每一講的課后反饋,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線上指導和講評。學生則可以在平臺上看到同學之間的展示,進行評論點贊,加強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三)生成性資源的循環應用
每一節課后反饋的“云共舞”資源成為下一節課的開端,在課上回顧上一節課的生成性資源,梳理重難點,為本節課教學做鋪墊。學生在空中課堂中,不僅可以觀摩老師的展示,還可以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讓課堂更有趣、更互動。
(四)雙師課堂的多學科融合
筆者結合傳統音樂文化福州地域特色,推出非遺藝術空中課堂——福州語歌曲《傘面上的福州》。如何讓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產生興趣,突破傳統音樂文化的地域特色,一直是傳統音樂文化課堂教學的難點。
筆者以學生為中心,實現多藝術學科融合。本課將音樂和教育戲劇、美術等藝術學科相融合,課堂場景結合美術油紙傘實物布置,歌曲教學結合戲劇表演和音樂舞蹈,呈現學科融合的新線上課堂,同時通過雙師互動、戲劇教育等方式活化課堂,改變了傳統的講述式課堂,和福州語歌曲傳承人賴董芳老師同步教學。傳承人作為非遺音樂的傳授者,課中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把原汁原味的非遺音樂帶給學生。筆者和學生同為學習者,交流學習體會和小妙招,提高了課堂的專業性、互動性和趣味性。
在人教版音樂三年級上冊的音樂課《法國號》教學時,課前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常見的演唱測評軟件和省平臺網絡空間,進行自主聆聽預唱歌曲,學習預習微課,初步了解基礎的音準和節奏;課中,學生通過演唱測評軟件的數據評價找到歌曲演唱的重難點,在探究對比中找到解決方案,恰當運用彈性和連貫的不同聲音更好地表現音樂,從而提升歌曲演唱的水平。然后,學生通過智慧教室互動設備,深入研究改編四三拍節奏,并圍繞自制樂器創編歌詞,并以小組合作形式表現歌曲,運用演唱軟件拍攝個性化音樂MV,最后上傳到省空間平臺;課后在省平臺空間進行自評互評,繼續探究如何進行小組創編。在探究音樂課堂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中,為實現有效的音樂教學,教師需做以下思考。
(一)信息化手段如何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
(1)課前自主預習,構建翻轉課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借助唱吧平臺和省資源平臺預習歌曲,提前掌握基本的音準和節奏,提高課堂效率。教師需通過課前數據了解學生預習難點,做到因材施教。
(2)課中預習分享,發現問題。觀看學生在資源平臺、網絡空間等預習情況和題包數據,發現難點,并通過現場唱吧進行檢測,運用大數據的單句評分找難點細節。
(3)掌握演唱技巧。學生思考并提出初步解決要點,聆聽觀看《法國號》演奏視頻,對比思考難點樂句的聲音運用;在交互式白板畫圖形譜,表達自己的觀點,用試唱的方式檢驗合理性,并通過對比自己的觀點和唱吧平臺演唱實例選擇最佳方案,巧妙運用彈性和連貫的聲音表現歌曲;選擇恰當的圖形譜表現歌曲的最后一個樂句,探究唱吧平臺實例的問題,自主發現演唱中呼吸的運用;運用答題器對預習難題進行二次作答,檢測學習情況。
(4)節奏改編,拓展運用。運用交互式平板,小組合作改編四三拍節奏,在師生互評、生生互評中提高對知識點的運用。
(5)總結提升。小組合作改編歌詞,創編表演,拍攝音樂MV。小組長介紹各小組的自制樂器。同時,圍繞自制樂器聲音特點,各小組分工協作,根據組員優勢,運用多種形式表現歌曲。小組成員可以運用平板和唱吧平臺錄制本小組音樂MV。
(6)課后學習。教師和學生在課后通過平臺觀看各小組創意視頻,進行在線的生生評價,師生評價,為下一課時教學做準備。
(二)基于學情,擇優選擇信息技術教學形式
教師應結合新課標,研究學生年齡段特點,找到適合學生的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新課標提出三年級學生要具備聽辨樂器音色、參與自制樂器和演奏活動、感知和聽辨三拍子律動的能力;能用合適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準,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本節課巧妙使用了常見的演唱測評軟件——唱吧,讓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對音樂音準和節奏有了基本的掌握,使40 分鐘的課堂不僅僅局限于學習最基礎的音準和節奏,更多課中時間在于讓學生感受探究如何更好地表現歌曲,提升了課堂深度。三年級的學生開始接觸節奏的創編,培養他們初步的音樂創編能力,能使其在平時音樂課中接觸音樂創編,積累一定創編和音樂表現基礎,在智慧教室環境下更好地實現小組合作、個性創編。
(三)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準確找到教學重難點并予以突破
在本節音樂課中,教師運用新媒體極簡技術——唱吧平臺,該平臺對演唱音準和節奏具有打分功能,能夠節省課堂時間,解決唱準的問題,拓展音樂細節和表現,提升課堂深度,對解決重難點有很大幫助。該平臺對于學生和教師而言都易操作,能夠實現課前預習、課中教學的數據分析和拓展表現、課后延伸互評。
課前,學生通過演唱平臺音準提示聆聽學唱歌曲,解決基本音準和節奏。教師則通過平臺預習演唱打分數據,了解學習情況,初步確立教學重難點;在平臺上共享云端優秀演唱作品;利用平臺的打分和師生互評功能實現課前多元評價。
課中,學生通過演唱平臺現場檢測演唱結果,獲得單句得分較低樂句,發現難點。教師則調取學生預唱作品,并將其作為課堂探究的實例突破難點,同預唱PK,檢測學生學習效果。
課后,學生通過唱吧平臺的打分功能,繼續提升演唱技巧,線上觀看互評各小組的創編音樂MV,進行課后學習和互評。
(四)信息技術新媒體資源的選擇
本課運用的信息化技術有極簡新媒體技術——演唱平臺、省教育資源平臺空間和智慧教室互動教學。這些作為認知工具,能夠助力學生利用多種形式的學習途徑,實現課前預習、課中學習的數據分析和拓展表現、課后延伸互評,實現學生主體地位,解決教學的重難點。
(1)課前自主預習。學生在課前通過演唱平臺,跟隨音準提示聆聽學唱歌曲,解決音準和節奏,為深入學習歌曲打下基礎,突破音樂課堂只能夠解決音準節奏的局限。學生把課前預唱作品上傳演唱平臺,教師則據此了解學生預習情況,獲得精準數據分析,以確立教學重難點。學生還可以在平臺上共享、學習云端優秀的演唱作品,互相觀摩同學之間的預唱,轉變傳統先教后學,打造音樂教學翻轉課堂。
(2)課中預習反饋。學生上傳省資源平臺的預習成果,教師通過課前預習題包的數據,了解學生整體掌握情況,發現學生難點,針對性導入教授重點。
(3)課堂探究學習。課中通過演唱平臺現場檢測演唱結果,獲得單句得分較低樂句,突破難點。
(4)合作創編展示。小組合作自制樂器,圍繞自制樂器創編歌詞,運用唱吧平臺錄制小組音樂MV。
(5)師生互評,提煉升華。課后師生通過平臺互評和投票的方式,評選最佳人氣小組。
(6)課后拓展學習。學生利用省資源平臺和學唱平臺,課后再深入學習歌曲。
(五)音樂課堂和信息技術融合的教學效果
本課旨在探究信息技術手段如何深度融入音樂學科教學破解音樂教學重難點、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構建評價多元化。運用新媒體技術——唱吧平臺和省教育資源平臺,實現音樂課堂課前預習熟悉聆聽音樂,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演唱音準評價,應用唱吧的音準打分數據解決音樂課堂的難點;實現課堂中記錄視聽創編的媒介;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的持續評價學習和提升,運用智慧教室交互式平板進行音樂改編節奏,拓寬學生參與面。
教育不是灌滿,而是激活思維。作為新時代的音樂教師,我們需要學習王緒溢博士的12 字教學心法“少才是多、無才能有、慢才會快”,探究新時代課堂教與學的轉變。未來,在智慧教室環境下,在音樂課堂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在日常教學中探索信息化手段服務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路徑,讓音樂課堂成為學生喜歡的課堂、有創造性的課堂,真正實現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