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教師進修學校 黃雅娟
音樂欣賞教學是新課程理念下音樂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提升學生音樂素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有效手段。在“雙減”背景下,學生如何在緊湊的課程與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有效地提升音樂欣賞能力,是教師日常教學研究的重點。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途徑與策略提升音樂欣賞教學也成為許多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在解決這個問題前,我們應了解何為音樂欣賞以及“雙新”背景對音樂欣賞教學有怎樣的要求。
《音樂百科辭典》對“音樂欣賞”的解釋:“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如閱讀分析樂譜和介紹相關背景材料來領悟音樂的真諦,引起聽者自身在情感、審美、理智等方面的相應反應,從而使音樂完成其社會功能的音樂實踐活動。”《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也指出:“通過欣賞,學生體驗音樂的情緒與情感,了解音樂的表現要素、表現形式,感知、理解音樂的體裁與風格等,發展音樂聽覺與感知能力,豐富音樂審美體驗,深化音樂情感體驗,提升審美感知和文化素養。”
因此,在強調實踐性與審美性的音樂課程中,需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在音樂本體的學習基礎上,通過參與多種實踐活動的途徑積累豐富的審美體驗,并在有效策略的引導下逐步養成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四大音樂核心素養,而聆聽與演唱是提升學生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感受與審美能力的基本途徑。
音樂既是聽覺的藝術,亦是情感的藝術,它以音響為“原料”,通過聲音的運動給人以聽覺的刺激,通過有規律的音構成的聽覺意象,表達和傳遞著人們的思想感情與社會生活。音樂的存在方式決定了音樂的感知方式。音樂欣賞主要具有三大要素,即感知、體驗與理解。有效的聆聽是音樂感知的基礎,適當的演唱是審美體驗的關鍵,兩者結合輔以其他教學手段是學生對作品內涵理解的深化。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認識聽與唱的本質規律以及探討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聆聽是音樂感知的基本途徑,也是學生審美感知素養形成的前提,實現一門聽覺藝術教學的關鍵是有效聆聽。有效聆聽應基于音響素材,在純音樂階段全身心感受音樂,并在每一次的重復聆聽中更深入地體驗與理解音樂。為了更好地感知樂曲結構,有時還需要追隨作曲家的思路,對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進行簡單判斷。聆聽是音樂欣賞眾多形式之一,它的教學定式并不單一,能將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有機組合,更好地從不同的角度去感知與表現。其中,聽唱結合則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欣賞策略。
欣賞的音樂作品體裁多種多樣,不論器樂曲還是聲樂曲,教師都需要引導學生集中于最能體現核心樂思與情感表達的段落處進行欣賞,在不同策略的有效聆聽中感受旋律的走向、音色的特質、和聲的走向以及節奏的疏密組合。
每一種體裁背后所蘊含的人文內涵與情感表達,都需要學生進一步體驗,才能從聽覺的感知過渡到全身心的體驗,演唱便是深化情感體驗最常見也是最關鍵的一種途徑。在不同體裁中,演唱的適當加入是為了強化不同的體驗。例如,在西方大型器樂作品中,音樂主題是整部作品的核心樂思,亦是情感表達的高度凝練。因此,為了更好地感知主題音樂要素的表現作用,學生需在熟悉主題后進行學唱、模唱、分組表演唱等,進一步將感知到的力度、速度、旋律起伏等變化積極地表現出來,既為后續主題變化的聽辨與感知打下基礎,又為后續情感的推進體驗做好鋪墊。
聽與唱的巧妙結合是提升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基本途徑,我們應根據不同學生、不同體裁的作品,選擇聆聽與演唱的策略。
聆聽活動并非簡單地聽音樂,而是借此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與能力。《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發展音樂聽覺與感知能力。”建立良好的聆聽習慣是發展音樂聽覺能力的前提,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提高對音樂的專注力。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符合學生知識水平與認知規律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聆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欣賞活動中積極、主動、專注,經歷自主探索、自主發現的過程,感知和體驗音樂的程度也會因此而加深。
問題意識可以幫助學生更積極主動地聆聽。主動聆聽指學生在有意識地、專注地聆聽某段音樂作品時,能有目標、有意識地捕捉隨著時間流動而產生的音樂信息。只有帶著問題聆聽,學生才能有方向與關注點,從最能感受到的音樂要素入手,從模糊的情緒感知過渡到逐步具象化的形象感悟。因此,教師需要緊扣教學目標設計一個由淺入深的問題鏈,讓學生通過問題的引導逐步深入并全面地理解作品。
例如,在欣賞《辛德勒名單主題曲》時,學生已經具備能聽辨小提琴音色特點的聽覺能力,并對小提琴音色特點有了基礎了解。因此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該音樂片段中的主奏樂器是什么?
2.它的音色與影片情緒有何關聯?(在了解了該主題的情緒與音色的關系后,學生對小提琴的作用以及情緒基調產生了初步認識。接著讓學生有意識地記憶這個主題曲旋律,為后續情感變化的感知做鋪墊。)
3.主題曲出現了幾次?有何變化?(引發學生對主題音樂的作用進行更加深刻的思考,同時為學生指明聆聽音樂的方向。)
再如,在欣賞管弦樂曲《紅旗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紅旗形象與結構的感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
1.引子是由什么歌曲的音調發展而成的?(讓學生通過聽國歌音調產生畫面聯想,能夠想到平常升國旗、奏國歌的場景,通過對旋律背后意象的聯想理解音樂形象。在感知體驗到頌歌主題的音樂特點后,將不同風格的主題進行對比聆聽,進一步了解音樂風格對表達音樂情緒與塑造音樂形象的作用,同時逐步形成聽辨結構的能力。)
2.第二部分的主題有什么變化?音樂要素有怎樣的變化?(了解不同的音樂情緒與風格是由不同的音樂體裁所呈現的結果。)
3.主題還會如何變化?你能結合音樂要素判斷它是什么體裁嗎?(加深對音樂體裁以及音樂結構發展規律的認識,能較好地感知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隨著問題的層層遞進,學生的聆聽能力在積極主動的思考中逐步提升,學生的音樂思維在循序漸進的感悟中逐漸形成。
從音樂與文化的角度分析,多數音樂作品是作曲家在其特定的生活時代下,在其長期生活的地域環境中產生的,而非孤立形成。他們所創作出來的音樂多數也會呈現、表達出相應的特性。要想更好地欣賞并理解音樂背后的人文內涵,教師應讓學生盡可能置身于這樣的音樂文化語境中。這也稱為語境中的音樂聆聽,強調音樂的語境和文化背景對音樂聆聽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文化、歷史和社會語境中,音樂的作用、意義、風格和表達方式都會發生變化,因此聆聽者需要考慮到這些不同的情境和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音樂,從而更好地理解音樂的表達和意義,加深學生的文化理解。
對于情境創設,《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采用視聽結合、聲像一體、虛實結合等方式創設與音樂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情感共鳴與聯想。同時將音樂與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社會生活、文化習俗、地方方言等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更好地理解音樂的文化內涵與風格意蘊。”
情境的創設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音樂內容與情感的理解。例如,在欣賞《伏爾塔瓦河》時,教師可以將《我的祖國》與其進行對比聆聽,提煉出河流對于一個國家以及民族的意義,理解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河流,都有著共同的情感,進而引申出人們對哺育他們的母親河有著怎樣的情感。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簡要介紹捷克的民族背景以及由兩條冷暖源頭的河流交織匯聚而成的伏爾塔瓦河。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能更好地感受音樂的形象以及情感的變化,也能進一步感知長笛和單簧管不同的音色特點及其對音樂形象的塑造作用。
在聆聽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時,教師應基于中國文化語境進行教學。例如,在欣賞中國著名古典音樂《春江花月夜》時,學生需要了解創作背景,了解同名詩所表達的意境,幫助學生從詩意的情緒感受遷移至音樂作品意境的感受中,同時從留白的配器法以及漸變的速度中,品味表現中國人所追求的深遠意境與和合之美的審美意蘊。
對比聆聽指教師或學生用對比的方式,將一段音樂作品與其他不同類型、風格、歷史時期、文化背景的音樂進行比較分析,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音樂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對比聆聽是聽的進一步深入,也是音樂欣賞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對學生來說,唯有對比才能真正獲得對音樂風格、特點、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認識。
對比聆聽也常用在西方大型器樂作品中,學生要想更好地聆聽、聽懂古典音樂,就需要建立在主題音樂聽辨的基礎上,先能聽辨主題旋律,接著在后續不斷變化的主題中展開聯想與思考,隨著音樂的運動感知音樂最終思想的呈現。在中國傳統音樂中,情感與思想的變化常常隱藏在旋律的變化中,如同一首民歌,經過時間與地區的流傳,它的形態也隨之發生變化。為了更好地欣賞民歌、理解其內涵,更深入地了解民歌的流變,對比聆聽亦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見,對比聆聽能讓學生更好地結合音樂與文化特點欣賞民歌,體悟民歌背后的人文內涵。
基于以上需要快速有效的主題記憶,以及對旋律變化產生深刻感知的聆聽方式,我們還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強化聆聽效果,即采用不同模式的片段學唱與演唱,進一步增強音樂體驗。
音樂主要片段的學唱一般指器樂作品中的主題音樂旋律,或聲樂作品中最核心部分的旋律,能讓學生通過調動身體感官投入演唱活動中,更加深刻且直接地體驗音樂中最具有表現力的地方,從而達到深化音樂情感體驗的目的。音樂片段學唱活動的模式可分為以下幾種。
在學唱前的聆聽活動中,教師應梳理、提煉出該音樂片段中最核心的音樂要素,引導學生關注該樂段中最具表現力的音樂要素,再通過不同方式的學唱,深入體驗這些最突出的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例如,《辛德勒的名單》主題音樂中最能體現壓抑絕望的音樂要素是旋律中頻繁出現的下行大跳音程,因此在學唱該部分主題時,教師應對音程概念以及演唱技巧上有一定的構建,先單獨體驗旋律局部的三個大跳下行音程的演唱,再加入主題音樂中完整學唱,加深學生對該主題音樂中5、6、7 度不斷下行的大跳音程的記憶,進而突破該樂段的音準難點。通過主題片段學唱或跟著音樂哼唱主題旋律,學生能進一步體會大跳下行的旋律所帶來的壓抑情緒,也為后續主題音樂重復變化時的深層次聆聽打下了記憶基礎。
有的主題音樂的旋律較為簡單,傳統的逐句教唱則會顯得略微枯燥,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從關注個體到關注群體的模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模唱中更好地感知樂段特點與把握細節。依然以《春江花月夜》教學為例,目標要求為背唱主題,教師可以采用師生輪唱或生生輪唱的方式,改變以往只關注個體的演唱旋律部分,轉向關注群體之間的旋律關系。在游戲化的學唱、對唱過程中逐步增強對主題音樂的記憶能力,同時也讓學生關注小組樂句銜接時音符之間的聯系,從而讓學生感知到旋律中暗藏著的“魚咬尾”的創作手法,再通過合作演唱,進一步體驗“魚咬尾”手法在樂曲中營造的連綿流暢、圓潤之美。
有效聆聽與適當演唱為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路徑,在多元化的聆聽與多模式的學唱中,逐步建立了良好的聆聽習慣,發展了音樂聽覺與感知能力。在多種策略的共同作用下,學生用唱的方式將所聽所感進一步呈現出來,音樂素養隨之得到培養。一節好的音樂課不僅需要巧用策略讓學生學有所得,更需讓學生深刻地經歷并體驗音樂,從會聽音樂走向聽懂音樂,在聽懂音樂以后,被其思想所震撼,為其情感所共鳴,受其精神所鼓舞,以達到教與學的同頻共振,亦是音樂學科以美育人、立德樹人的最終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