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志華
瀘西縣三塘鄉菊畹村通過黨建引領凝心、壯大產業強心、鄉愁文化潤心、環境治理養心、基層治理管心等“五心”活動,著力建設宜業菊畹、宜居菊畹、和諧菊畹、魅力菊畹,探索出一條“團結、村美、增收、新風、人和”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路子,先后榮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省級文明村鎮”“云南省衛生村”“云南省文明村”“云南省美麗村莊”“紅河州綠美村莊”“紅河州規范化建設示范黨支部”等稱號。
一是組織“政治引領”。堅持黨建引領鄉村建設,不斷強化黨支部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把提高基層黨組織戰斗力作為硬任務,努力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堅強領導核心,帶動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扎根基層,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心骨、帶頭人,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二是黨員“先鋒引領”。圍繞“干部規劃家鄉行動”,開好黨員代表會、返鄉動員會、村民小組會。菊畹村2 個黨支部先后召開黨員大會、返鄉人員會議、群眾大會,集思廣益,喚醒黨員、群眾的主人翁意識,統一鄉村建設工作近期和遠期的規劃,繪成有特色、有感情、可實施的家鄉建設規劃圖。
三是人才“典型引領”。鄉黨委依托村“兩委”換屆,從年齡、專業、經歷等方面綜合考核,選優配強了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有能力的新時代“三農”干部,并抓實“選育管用”全鏈條,以“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為導向,全面提升村干部的專業化能力和水平,為菊畹村鄉村振興夯實人才基礎。同時,建立人才回引機制,組織開展“歸巢行動”“返鄉行動”,打好“三張牌”(鄉情牌、鄉愁牌、事業牌),積極引導在外干部、有致富能力的在外人才為菊畹發展建言獻策、貢獻力量,參與支持家鄉行動、留鄉創新創業。
一是完善基礎設施。爭取組織部、城投、水利、交通、住建、林業等部門項目資金600余萬元,圍繞行、游、娛、購、食、宿等鄉村休閑旅游發展要素,積極改擴建30000 立方米壩塘1 個、2000 立方米蓄水池2 個,硬化入村道路2 千米、村間道路500 米,鋪設地方特色石板道路3.14 千米,新建衛生公廁1 座、垃圾收集處理池1 個、健身活動器材10 余套、太陽能路燈20 余盞,全村4G 信號覆蓋率、通光寬帶率、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率均達100%,為菊畹村實現產業振興夯實了基礎。
二是創新發展模式。按照“一村一品”發展思路,以“黨總支+服務社聯農戶聯龍頭企業”模式為抓手,實施“村集體經濟強村”工程,通過發揮黨總支的核心引領作用、綜合服務社的生產組織作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龍頭帶動作用、項目資金的政策導向作用和群眾的主體作用,把土地、勞動力等傳統生產要素與人才、資金、信息、管理、市場等現代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探索出一條“支部+協會+企業”的產業運作模式,引進旭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白藥等著名企業,成立菊畹村中草藥協會,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暢通銷售渠道,穩定中草藥的價格,充分利用龍頭企業把分散的農戶發動起來、組織起來參與到中草藥產業化種植經營中,分享產業鏈收益。
三是文旅融合發展。在開發鄉村民俗、鄉村美食、鄉村特產、農事體驗、農家生活等特色產業的基礎上,將空間改造與文化旅游有機結合起來,利用獨特自然風光、百年古驛道、百年古樹、億年古生物化石等自然歷史資源,利用三塘鄉菊畹中草藥基地鄉村旅游品牌,建成了集生態農業觀光、民族文化傳承、登山騎行康養、垂釣露營休閑、農耕教育研學、特色購物餐飲于一體的綠美鄉村。目前,建成村史館1 座、特色景點和院落10 余處,引進九只羊餐飲、紅河百和商貿有限公司等商家企業入駐投資,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0 余萬元,2022年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11 元。
一是搭起“田園”舞臺,唱響文化戲。以“穿越千年·遇見菊畹”為主題,進一步挖掘菊畹古驛道、古生物化石、民族文化等元素。站在明清古烽火臺上,走在飽經滄桑的古驛道上,讓歷史遇見現在。站在層層疊疊的沉積巖前,沉寂了億年的蕨類植物、魚等古生物化石重新沐浴在陽光下,讓前世遇見今生。走過蜿蜒的小道,穿過搖曳的風車,蹚過斑駁的樹影,讓你我遇見菊畹。目前,建成村史館1座、特色景點和院落15 處,建成森林步行棧道3.4 千米,塑造菊畹文化生態,展現菊畹文化肌理,重新賦予菊畹時代內涵。
二是搭起“鄉風文明”舞臺,唱響和諧戲。在保護優秀鄉村文化、傳承鄉村文脈的基礎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移風易俗、鄉風文明建設、群眾文化活動緊密結合,不斷完善村莊文化基礎設施,推進鄉村史館、文化廣場、農家書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建設,發揮出鄉村文化凝聚人心、淳化民風、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讓越來越多鮮活的鄉村文化承載遠方游子的鄉愁。
一是完善機制促治理。建立“鄉黨委掛點、黨總支牽頭、黨支部落實、黨員示范、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黨員教育管理、主題黨日、黨的建設結合起來,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系列支部主題黨日活動雙融合、雙推進,多種形式發動黨員、群眾主動參與到村莊人居環境整治中來。
二是干群聯動出成效。通過召開黨員群眾大會、宣傳發動等方式,充分引導群眾100%簽訂《門前三包及愛護環境衛生責任書》,家庭衛生做到“人畜分離、功能劃分”,公共衛生做到“人人參與、人人愛護”。在建立健全常態化保潔、垃圾清運機制的基礎上,發動菊畹村黨員、群眾集中開展拆舊拆違、清網關雞、人居環境大整治等行動,大力實施山地森林化、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蔭化、農田林網化、村莊園林化等綠化工程。目前,全村共計拆除閑置廢棄房和危舊房22 座1017 平方米,改造無害化衛生戶廁48 座,支砌花臺6 個,菊畹村人居環境實現質的提升,“農村美、農民富、環境優”已成為菊畹村的亮麗底色。
一是精準網格化治理。以紅河州規范化建設示范黨支部創建等為抓手,深化運用“1+3+5”網格化社會治理模式,形成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四位一體”網格化社會治理模式。2022 年共計排查經濟、債務、土地、家庭、口角等各類矛盾糾紛16 起,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精細化、精準化治理格局。
二是思想引領筑陣地。以黨建為引領,通過“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方式,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方針政策、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黨的二十大精神、鄉村振興、民族政策等進行宣講宣傳,統一黨員和群眾的思想,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是教育引導樹新風。堅持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發揮好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紅黑榜”等作用,常態化開展人居環境“小手牽大手”活動,健全完善紅白喜事事前教育引導、申報審批等制度,集中整治農村婚喪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厚葬薄養、高價彩禮等不良習俗,實現村級管理有抓手、鄉風文明有提升。
瀘西縣三塘鄉菊畹村是當前廣大鄉村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其做法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啟示。
一是組織引領是關鍵。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規范化建設、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明確黨支部和黨員的職責,制定黨員社員結對幫扶、黨員聯系農戶等規章制度,全面建強基層戰斗堡壘,增強基層黨組織自我發展功能和帶領群眾致富實力。
二是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在縣級層面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定期召開全體或部分單位聯絡員會議,加強各成員單位之間的溝通、協作、交流,形成分工負責、相互配合、交流溝通、協調一致的工作格局。
三是做實規劃是核心。結合“干部規劃家鄉行動”,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開展專題調研,全面了解各地、各村現狀及實踐做法,總結經驗及不足,立足存在問題,因地制宜,立足當地資源稟賦、鄉土特征、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提出務實、管用、好用的建議,進而出臺政策,系統性破解工作推進難題。建立健全跟蹤考核機制,落實常態化監測評估,開展發展水平監測,全方面、多層次評估督導,及時總結成果經驗。
四是健全農民參與機制。群眾是鄉村建設的受益者,更是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要在充分論證、尊重農民意愿、體現農民需求基礎上,切實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充分發揮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集體經濟組織作用,積極宣傳、組織、發動農民,引導農民全程參與鄉村建設,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形成政府、社會力量和農民共建共創共享的氛圍。
一是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要求,理清發展思路,摸清家底,盤活資源,因村施策,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和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提高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科技化、生態化水平。充分利用農村山水資源、田園景觀、地域文化和人文傳統,實現文旅融合發展。
二是找準產業選好企業。圍繞增加群眾就業、增加收入這個核心要素,積極引進帶動力強、組織化程度高的龍頭企業,推進集約化經營,探索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選準產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做大做強產業,增強“造血”功能。
三是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立足縣域統籌規劃,健全完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打破鄉(鎮)、村、組界限,持續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生產,充分發揮各類產業園區、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科學布局生產、加工、銷售、消費等環節,推動“接二產連三產”、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產業增值環節更多留在農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帶動農民就近就業。
一是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構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按照“綜合設置、功能多樣”的原則,建設好紅白喜事、村民議事、科普教育、文化宣傳、農家書屋等綜合性活動場建設及運營管護工作。加快填平補齊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養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務短板,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快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深入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完善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建立村(社區)醫生責任制度,著力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二是推動人居環境提質。加大項目涉農資金整合力度,扎實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廁所革命、愛國衛生“7 個專項行動”和“七改三清”活動等,全面清理私搭亂建,深入實施鄉村綠化美化行動,大力推進村莊整治和庭院整治,優化村莊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統籌縣、鄉、村三級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進垃圾分類減量與利用,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效。
一是“三治”融合引善治。立足“法治、德治、自治”融合,創新性運用“楓橋經驗”,深化網格化管理,完善農村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化解機制,優化綜合便民服務平臺,暢通農民群眾訴求渠道,形成以自治機制為核心,依托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村級治理模式,引領鄉村善治。
二是實施村民素質提升工程。深入開展新型農民職業培訓,圍繞農民的文化素養、科學素養、道德素養、禮儀素養、衛生素養、生態素養等方面,全面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教家風作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營造“和睦相處、和諧共生、和而不同”的和美新風尚。
三是推動移風易俗改革。明確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找準具體抓手和載體,劃清傳統禮俗和陳規陋習的界限,扎實開展天價彩禮、鋪張浪費、婚喪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治理,引導群眾自我管理、自覺踐行移風易俗的長效機制基本形成。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一項意義深遠、任務艱巨的系統工程,要牢記“國之大者”,團結奮斗,全面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科學規劃,穩步推進,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努力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讓鄉村充滿活力,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現代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