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林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胸部乳腺腫瘤外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
乳腺腫瘤為臨床常見疾病,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方案,該方案可以最大程度控制乳腺內病灶進展轉移,改善患者生存質量。乳房為女性第二性征,盡管隨著乳房重建技術不斷發展,患側乳房外表形象得以改善,但仍難以完全恢復理想狀態,如此容易增加患者不良情緒,使其產生病恥感[1]。且在手術治療后存在復發風險,接受后續治療方案(化療、放療等)會增加其生理不適感及經濟壓力,進一步影響其心理狀態[2]。而長時間不良情緒可能會影響其內分泌狀態及血流動力學穩定性,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影響其術后康復質量,因此需加強圍術期護理干預。常規乳腺腫瘤患者圍術期護理中,以輔助患者檢查、口頭宣教、并發癥針對性護理等為主,但對改善患者心理需求關注較少,可能會影響對患者負性情緒的管理水平[3]。全程優質護理是指在護理過程中,實施連續性高質量護理服務,旨在提升基礎護理同時,以提升患者生理舒適感、改善其不良情緒為護理重點,滿足患者多重護理需求,提高患者就醫體驗感。為此,本研究選82 例乳腺腫瘤手術患者,在其圍術期護理中實施全程優質護理,效果明顯,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收治的82 例乳腺腫瘤手術患者,以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n(%)]
?
納入標準:①符合乳腺腫瘤診斷標準[4],且經病理組織、影像學等診斷確診;②年齡≥18 歲;③于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④可配合完成研究。
排除標準:①心臟、肝臟等器官功能衰竭;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血液系統疾病;③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甲亢等代謝性疾病;④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⑤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1)術前:保持病房環境干凈整潔,協助患者術前檢查,監測其生命體征;口頭宣教手術及術后相關注意事項,耐心解答患者相關疑問。(2)術中:配合醫生完成手術治療。(3)術后:術后第2 天,指導患者開始進行患側上肢關節運動,結合其耐受情況逐漸增加其肢體活動范圍;妥善固定引流管;嚴格無菌操作。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全程優質護理。(1)術前:①入院指導。患者入院后熱情接待,由1 名護士陪同進入病房,簡單介紹醫院環境;告知其術前相關檢查內容、檢查時間及注意事項。②系統性健康宣教。患者病房整理完畢后,向其發放健康指導手冊,以其文化水平、手術類型等為背景,利用科普視頻資料、乳腺模型向其進行手術方法、術中注意事項、術后可能會出現的并發癥等相關知識介紹,結合患者需求,介紹乳房重建術相關知識;主動詢問其對相關內容理解情況,并通過多次重復宣教、家屬重點宣教等方式,滿足其健康教育需求。③心理疏導:在安靜、舒適環境下,與其進行一對一溝通;開展敘事護理,即指導患者主動說出自身故事,包括乳腺癌確診后心理變化、對治療方式認知情況、術后對乳房美觀度擔心情況、家屬對患者疾病及手術治療的態度等。在患者主動敘述過程中,要耐心傾聽,不打斷,充分了解患者目前情緒狀態、不良情緒來源;患者敘述完成后,指導患者積極正向思考,如對于擔心手術治療效果者,向其列舉不接受手術治療和接受手術治療兩種方案對其預后情況影響,提升其對乳腺癌治療及預后積極認知,使其保持積極、樂觀態度接受治療。(2)術中:調節手術室溫度為22~25 ℃,術中輸液、術腔沖洗液提前加溫至38 ℃;術前高度緊張情緒患者,通過麻醉前牽手、撫觸等方式保持其情緒穩定。(3)術后:①生活指導。術后6 h 指導患者咀嚼口香糖,飲用少量溫水,無異常后指導其進食流質飲食,結合其實際喜好選擇適宜飲食種類,并逐漸恢復正常飲食;指導家屬患者睡前對其進行肢體按摩,緩解不適感。②并發癥防護。a.切口感染:保證切口周圍皮膚清潔,將管路固定在患者衣服上,增加固定應用膠布量保證固定效果,避免固定在皮膚上,避免肢體移動發生脫管、管路彎折。b.上肢水腫:患側肢體制動過程中,關注其上肢水腫情況,并將其適當抬高緩解水腫癥狀;康復訓練開始后,增加患者肌肉屈伸運動以改善上肢血液循環。c.上肢疼痛:指導家屬對患者健側上肢及下肢熱敷按摩,緩解其肌肉緊張感;必要時遵醫囑使用鎮痛藥物治療。③術后心理支持。結合患者康復狀態、相關檢查結果,對其進行積極心理暗示,如“您的肩關節活動度比昨天靈活多了”“您是我見過的康復速度最快的患者”“今天天氣真不錯,對嗎?”等,使患者圍術期保持積極情緒狀態。患者自覺有明顯情緒波動后,指導其保持舒適體位后,深呼吸并配合肌肉運動,即在經鼻深吸氣同時配合肌肉收縮運動,氣吸滿后屏氣10~15 s,后縮唇緩慢吐氣并配合肌肉舒張,重復循環訓練動作直至應激情緒改善。叮囑家屬增加對患者心理支持,建立病友群,鼓勵患者在群中分享自我護理心得;鼓勵患者與其朋友進行溝通交流,滿足患者住院期間社交需求,進而提升其社會支持質量。
(1)病恥感:護理前后,以社會影響量表(SIS)[5]對其進行病恥感情況評價,包括內在羞恥感、社會隔離感、經濟無保障、社會排斥感共計24 個評價條目,總分范圍24~96 分,分數高表示病恥感嚴重。(2)情緒狀態:護理前后,以焦慮自評量表(SAS)[6]、抑郁自評量表(SDS)[6]對其進行情緒狀態評價。SAS 量表中共計20 個評價條目,每條目1~4 分,所有條目評分相加后百分制獲得標準分(25~100 分),分數高表示焦慮情緒嚴重;SDS 量表中共計20 個評價條目,1~4 分/條目,所有條目評分相加后百分制獲得標準分(25~100 分),分數高表示抑郁情緒嚴重。(3)并發癥發生率:包括上肢水腫、切口感染、上肢疼痛。并發癥發生率= 并發癥發生例數/總例數×100%。(4)護理滿意度:患者出院前,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自制量表調查其護理滿意度,該量表Cronbach’s α為0.81,信度良好,總分0~10 分,0~5 分、6~8 分、9~10 分分別表示不滿意、較滿意、非常滿意,滿意度=(滿意+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5)生活質量:護理前、患者出院后1 個月時,以癌癥患者生命質量量表(EORTC QLQ-C30)[7]對其進行生活質量評價,將所有條目評分之和相加百分制處理獲得總分(0~100 分),分數高表示生活質量好。
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者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觀察組患者SIS 量表中內在羞恥感、社會隔離感、經濟無保障、社會排斥感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IS 量表中內在羞恥感、社會隔離感、經濟無保障、社會排斥感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病恥感(SIS 評分)比較 (±s,分)
?
護理前,觀察組患者SAS、SDS 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情緒狀態(SAS、SDS 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患者情緒狀態(SAS、SDS 評分)比較 (±s,分)
?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n(%)]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護理前,觀察組患者EORTC QLQ-C30 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EORTC QLQ-C30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EORTC QLQ-C30 評分)比較 (±s,分)
表6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EORTC QLQ-C30 評分)比較 (±s,分)
?
手術為乳腺腫瘤的主要治療方式,包括乳腺病灶切除、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后可能會出現乳房疼痛、腋窩淋巴回流障礙相關癥狀,增加患者不良情緒。同時,乳房為女性第二性征,手術治療后會存在乳房外表形象改變等情況,影響其生活質量,因此需加強護理干預。在對乳腺腫瘤患者圍術期常規護理中,一般以基礎護理內容為主,包括保證環境干凈整潔、口頭宣教、術后逐步開展患側上肢運動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患側肢體疼痛、水腫等情況,但護理方法較簡單,且對患者實際心理需求關注較少,可能會影響護理效果[8]。
全程優質護理主要強調在圍術期護理中,對患者實施完整、連續性優質護理干預,以滿足患者實際護理需求,保證護理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IS 量表中內在羞恥感、社會隔離感、經濟無保障、社會排斥感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乳腺腫瘤手術患者圍術期護理中,實施全程優質護理干預,可改善其心理狀態。考慮原因為在對觀察組患者的護理中,術前由1 名護士陪同完成入院接待,并簡單宣教術前相關檢查內容、檢查注意事項等,可減少患者因醫院環境及診療活動排斥所造成的不良情緒。實施系統性健康教育,可提升患者對手術及術后康復相關知識認知水平,減少其源于未知的恐懼感。在針對心理狀態的干預中,術前、術后均實施心理狀態相關干預,其中術前護理中,以減少患者術前焦慮情緒為主要護理目的,并利用敘事護理、針對性心理疏導等方式,使其保持積極樂觀狀態接受治療,可改善其不良情緒;術后心理干預中,以積極心理暗示、心理支持為主要護理內容,以減少其由于術后乳房外表形象改變引發的病恥感、焦慮感,可進一步控制其圍術期不良情緒[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全程優質護理干預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護理滿意度,改善其生活質量。考慮原因為對觀察組患者的護理通過術前系統性健康宣教、心理疏導,可幫助其保持穩定情緒接受手術治療,降低術中生理應激反應對手術質量影響,減少手術創傷對其并發癥發生率影響。并發癥防護中,通過針對患者可能會出現的并發癥積極防控,包括切口感染、上肢水腫等,以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在此基礎上,實施術后心理支持,包括積極心理暗示、應激情緒管理,可保持患者術后情緒狀態穩定,減少患者術后護理排斥情緒,保證其護理依從性,提升護理效率,對促進患者整體生理功能恢復、進一步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患者情緒狀態改善、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可減少其日常生活負性影響因素,達到提升其護理滿意度、改善其生活質量的效果[10]。
綜上所述,在乳腺腫瘤手術患者圍術期護理中實施全程優質護理,可減輕其病恥感及不良情緒,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其生活質量,提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