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瑛
摘? 要:該文以三階段劃分方式對我國旅游管理碩士專業教育進行歷史回顧,基于數據可視化方法分析目前我國教育資源分布特征及招生狀況。同時,以文獻計量學視角,結合現有的研究成果對旅游管理碩士專業教育的研究焦點、研究領域、主要問題進行歸納綜述。探討培養目標與成效評估相結合、改革招考形式,拓展生源渠道、以需求為導向,創新課程體系、擺脫傳統路徑,探索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設施,形成提高實踐教學基地質量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旅游管理碩士專業(MTA);碩士教育;可視化分析;文獻綜述;研究熱點
中圖分類號:G64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35-0167-06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MTA (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in three stages,? and analys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nrollment status based on data visualization methods. It employs bibliometrics 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ing focus and main problems of MTA.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with combining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reform recruitment forms, demand-driven innovative curriculum system, exploring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facilities, improvement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teaching bases.
Keywords: 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 master education; visual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 hot topics
我國的教育改革不斷深化與完善,已經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專、本、碩、博”完整的層次體系。旅游業作為我國戰略性支柱產業,在快速擴張的同時,對從事旅游業的中高層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斷上升。作為碩士層次教育的我國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MTA)點建設目前已走過十余年光景,開辦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業創新能力和旅游職業素養、具備國際化視野和戰略思維能力、能夠勝任現代旅游業與相關行業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1],以期解決我國旅游產業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長與人才供給長期處于低學歷、低水平、非專業等現實矛盾。
旅游管理碩士教育與旅游管理碩士的專業學位教育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發展較早,屬于學術型碩士,而專業學位發展歷程較短,其培養對象(具有3年或5年的工作經驗人群)和培養目標均區別于學術型碩士教育,屬于專業碩士。其主要目的是適應旅游產業實操性強,彌補行業人才短缺的現狀。
在全國深化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應用型職業教育成為重要發展趨勢,對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碩士教育發展的回顧與經驗總結是必要且重要的課題。文章試圖總結2011年以來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發展的歷程,并通過分析已有文獻,對學界研究的主要領域、問題、對策進行總結歸納,明確我國旅游管理專業面臨的挑戰,提出深化發展路徑。
一? 旅游管理專業碩士教育發展沿革及現狀
(一)? 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碩士教育發展三階段
1? 發展前身
我國旅游管理專業前身為旅游經濟專業,在199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實施新的碩士研究生專業目錄時,由原旅游經濟調整為旅游管理,并將旅游管理設置在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成為獨立的二級學科。至此,旅游專業屬性定位劃分至管理專業,旅游管理專業碩士延續至今[2]。
在學術型碩士發展10余年后,為了適應旅游行業實際發展需求,培育行業急需人才,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開始起步。
2? 初創期
2010年3月教育部正式設立了專業旅游管理的教育項目,主要目的是培養旅游及旅游相關產業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自此,MTA教育才真正進入了大眾的視野之中。2010年9月,旅游管理專業碩士出現在2011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的目錄上,意味著全國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7個MTA授權點開始招收MTA的學生,我國的MTA 招生教育項目進入了正軌。
3? 發展期
2011年,全國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簡稱“MTA教指委”)成立,秘書處掛靠在南開大學。一共有57所高校獲得了第一批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MTA)授予權。自2011年起,每年都有新的院校獲得MTA授權。到2017年,旅游管理專業碩士開始分為全日制學生招生和非全日制招生,彌補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一塊空缺。截至2022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了旅游管理專業碩士點,MTA教育得到了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如何提高MTA的教育水平。
(二)? 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碩士教育招生現狀
自2011年以來,MTA招生數量逐年擴大。根據數據發現近年來招生院校數量持續增加,授權的地區范圍有所擴大。整體來看,2020年各校招生總人數較上一年有所減少,但非全日制學生的名額遠遠大于全日制學生。到了2023年該現象發生變化,招生院校與招生規模均大幅度增加,其中全日制學生總數已經反超非全日制學生(表1)。
1? 招生院校數量及范圍
根據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碩士專業目錄庫的院校統計,2020年招收MTA專業的學校共有98所,相比于2019年的94所院校,數量略有增加。開辦此專業的大學地區的分布范圍涉及22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3],從此全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都有了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點。2023年全國共有134所院校開辦旅游管理專業碩士點,增幅達到37%(表1)。
從招生院校的分布來看有以下幾個特征:①整體來看呈“東高西低”態勢。這與我國高等教育資源整體分布有關。②從2020年分布圖來看,我國沿海地區MTA招生院校分布較多。例如,山東(6所)、遼寧(6所)、浙江(5所)和廣東(5所)。③旅游大省對MTA教育重視程度較高,近幾年開辦數量增長明顯。例如,四川、云南、山東和河南在2023年的招生院校比2020年增加了3所,增加數量最多。另外,湖南7所、內蒙古自治區6所、重慶6所、廣西壯族自治區5所和江西5所。高校總量相對較少的云南與海南也分別有6所、4所院校開辦了MTA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省所有能夠招收碩士點的高校均已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碩士。④旅游管理專業碩士招生院校從我國“985”高校到普通本科院校均有分布。“985”院校如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及武漢大學等提高了人才培養層次。
2? 招生分類及人數變化
1)設立之初,在教育部擴大專業教育的指導方針下,我國MTA教育以非全日教育為主。MTA招生類型分為兩種,即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模式。2020年計劃招收全日制旅游管理專業碩士686人(占35%),非全日制學生1 247人(占65%),非全日制學生人數遠遠大于全日制學生人數。非全日制旅游管理專業碩士在發展前期得到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2)2023年情況發生了變化,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大幅度上漲,漲幅超過了110%,總人數已經反超非全日制招生總數(圖1)。
3)部分大學專注于非全日制旅游管理研究生的教育。以2019年中山大學、南開大學、海南大學和廣西師范大學為例:海南大學招收全日制學生15人,非全日制學生70人;廣西師范大學招收全日制學生32人,非全日制學生60人;南開大學招收全日制學生9人,非全日制學生50人;中山大學招收全日制學生45人,非全日制學生69人。2023年非全日制招生排名前列的院校有中山大學(70人)、西北師范大學(70人)、青海民族大學(65人)、廣西師范大學(60人)和海南大學(59人)。其中,中山大學和青海民族大學僅招收非全日制生源,在全日制上沒有招生。
(三)? 主要招生院校
2020年MTA招生院校共98所,計劃招生共計1 933人。其中,40所院校僅招收非全日制MTA學生,34所院校僅招收全日制MTA,24所院校兩種類型生源共同招生。招生總數全國排名前十的招生院校見表2。
分析上述院校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有:①區域優勢明顯,旅游業發達。如廣西、海南、四川、廈門和貴州等地。②旅游學科基礎雄厚,有較強的科研能力。例如中山大學、遼寧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海南大學和四川大學等。③強有力的學科帶頭人,具有強有力的話語權。例如,中山大學、華僑大學等。④相關學科支撐有力。多數院校相關學科基礎雄厚,較早擁有MBA、MPA等相關學科招生資格,可在師資和生源上資源共享,提供保障。
二? 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的核心問題與研究熱點
在中國知網(CNKI)以“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作為關鍵詞,搜索截至2022年發表的相關文獻,剔除不相關文獻,結果共有76篇(圖2)。最早的文獻出現在1998年,是原國家旅游局副局長杜江撰寫的《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初探》。該文的發表恰逢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實施新的碩士研究生專業目錄,原有旅游經濟專業改為旅游管理專業。
雖然旅游管理專業碩士教育的研究熱點較為分散,文章數量較少,但仍然可以通過聚類方式析出研究熱點(圖3)。結合軟件與具體文本的雙重分析,發現研究熱點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 培養模式
專業碩士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是碩士教育的探索和創新。對于培養方式的爭論是專業碩士學位探討的重大問題,關于旅游管理專業碩士教育培養方式的探討學者們各抒己見。
1? 培養目標同質化
很多高校仍然采用教育部關于培養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沒有根據實際的需求進行培養目標的調整;培養目標沒有結合當地旅游企業人才的實際需要;培養目標同質化嚴重[4-7]。
2? 培養計劃未考慮學生實際工作需要
培養計劃的制訂與人才培養息息相關,多數高校的培養計劃存有的問題包括沒有區別制定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學生的培養計劃;制訂的培養計劃僅考慮課時是否合理,對企業需求與學生需要考慮欠缺;培養方案的制(修)訂工作缺少相關行(企)業專家的參與。因此,學者們研究熱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培養模式與培養目標相結合,培養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兼備的創新性國際人才;根據地方企業需求及各高校特色靈活定制培養目標;彈性學制、多種教學模式及評估模式的靈活運用;創新型人才選拔機制。從中可以看出,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碩士教育的培養模式的關鍵在“靈活”“創新”“彈性”等方面[4,8]。
(二)? 招生方式
現行考試制度首先采用MBA聯考的方式對MTA學生進行初試,再由各院校進行面試復試(個別院校有額外要求)。此種招生方式有好處,也有弊端。優勢在于聯考方式保證了考試公平;初試加復試的方法能夠較全面地考察學生素質;復試環節給各校留有伸縮余地。其劣勢體現在初試聯考限制了從事旅游管理專業人員的入學比例。旅游從業者普遍學歷較低、工作壓力大,工作之余復習筆試知識具有一定難度。國家統一筆試的錄取分數門檻限制了旅游專業人士的入學率,這與培養目標相矛盾。與MBA相較處于劣勢。MBA的辦學歷史悠久,涵蓋范圍和領域優于MTA,因此與MBA相比較而言,MTA的招生處于劣勢[4,9-11]。
(三)? 課程建設
培養模式建立之后,課程體系和課程建設成為重點。主要問題包括課程設置與行業結合不緊密,課程結構、配比不合理,課程教材缺乏等。因此,課程建設中探討的焦點在于正確的教學目標,使教學內容最優化;設置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教材的改進等方面[12-14]。
(四)? 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旅游管理專業碩士教育的特色與亮點,是應用型教育的重要體現。實踐教學要注重小組討論、團隊學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和專業見習與實習等多種方法,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目前實踐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 實踐基地(校外導師)師資問題
大多數學校采用雙導師制,即“校內導師+校外導師”模式。但校外導師往往不固定,身兼數職,無法及時解決學生問題。
2? 實踐基地建設問題
實踐基地的建設對于學生實踐知識的學習尤為重要,但由于發展時間較短,存在著實踐基地質量不高;實踐基地管理不足的問題。目前主要關注點為教學中案例教學的應用、實踐基地的建設、實踐基地與案例開發的結合與應用和校外導師的重要性等方面[15-16]。
(五)? 教學方法
現有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延續學術型碩士的現象較為突出。由于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托根于學術旅游管理學術型碩士,教學方法仍然以講授法為主,缺少頭腦風暴法或者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方法。學者對教學方式方法的討論集中在“以問題為導向、以專題研究為重點”的新模式[17],案例教學的應用[9]、多樣化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與制度認可和根據學生特點與學校資源的教學方法的改進。
其中,案例教學是MTA教學中的重要一環,目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涉及的案例不符合學生認識;缺乏配套的教學設施和教學資源;缺乏具體的案例教學的實施方法。有些案例教學所涉及的案例往往是知名企業、大企業、發達地方企業的案例,又或者是全球性的、高科技企業的案例,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并不適用。教學使用的經典教材與典型案例多引自國外,缺乏時效性與創新性,缺少本地企業聯系;缺乏配套教學設施,案例缺乏綜合性與參與性,在知識深度方面有所欠缺,對實踐能力培養也有限[4,18]。
(六)? 質量保障
多數高校缺乏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考核的體系單一。絕大多數MTA教育中心現行的畢業考核方式仍然沿襲學術型碩士的“課程考核+畢業論文”模式。
缺乏外部約束機制。同MBA國際上三大著名的認證體系相比,MTA教育發展與評估沒有與之相關的職業組織或評價組織聯合考評,缺乏職業認證體系建設[4]。
三? 改革策略與完善路徑
(一)? 培養目標與成效評估相結合
多年前,黃炎培先生就提出“謀個性之發展,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了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總結諸位學者的觀點,基于以下培養原則設定培養目標:培養目標專業化,特色化;加強校企溝通,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區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培養計劃;以學生工作實際需要為導向,培養復合型人才[4,6,17,19]。培養目標的確立應該同培養效果的檢驗放在一起,即評估標準多樣化;長期跟蹤機制的建立;評估形式多樣化[5,19]。
(二)? 改革招考形式,拓展生源渠道
第一,借鑒GMAT考試的模式,逐漸轉向資格性考試。第二,弱化筆試,增加院校自主招生渠道。在筆試上,對于某些長期從事旅游管理類工作的在職考生適當降低門檻(或加分)。第三,擴大招生信息的宣傳范圍,吸引更多的專業人士參加考試。第四,針對旅游管理機構或旅游企業開辦MTA定制班。第五,吸納國際生源[4,9-11]。
(三)? 以需求為導向,創新課程體系
第一,以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為基礎,以需求為導向合理進行課時分配。第二,加強校企聯系,與企業共同規劃課程設計。第三,課程內容富有創新性,時常更新。第四,靈活設置課程體系,結合工作需求,拓展選修課程。第五,根據不同類型學生,靈活設置教學內容。第六,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強化教材改革。第七,搭建多種平臺,引導企業入校,企業家授課[12-14]。第八,改變傳統學術型三段式的培養方案制定,將傳統的學習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轉變為學習公共基礎課、商業基礎課、職業素養課、實戰能力課程和發展能力課程這種五位一體的凸顯高級應用型人才特色的培養模式[8]。
(四)? 擺脫傳統路徑,探索教學方法
第一,減少使用傳統的講授式、禁錮學生思維的靜態的培養路徑,更多地使用啟發式、探究式的方法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素質與能力的動態的培養路徑[8]。第二,實施“以問題為導向、以專題研究為重點”的新模式,結合旅游業中的現實問題引入教學。第三,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融入課堂。例如“頭腦風暴法”“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方式。第四,鼓勵學生參加行業大師講座、課題研究等活動。第五,多多提供實踐的機會。
未來優質教學案例的開發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案例教學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選擇合適的案例,優質的案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便于實踐使用。案例開發的渠道建設為依靠多方力量建立案例庫;使用全國旅游管理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的案例庫資源;認同教師作用,使用比賽的形式促進案例開發;加大資金投入,利用本地發展熱點開發案例[10,16]。
(五)? 完善教學設施,提高實踐教學基地質量
1? 完善的教學設施
一方面有利于MTA研究生的培養,另一方面有利于院校招生。優越的教學設施主要包括基礎的教學辦公場地、旅游規劃實驗室、多功能數字模擬導游實驗室、專業技能實訓室、實驗室和圖書資料室等基礎教學硬件設施和網絡信息平臺的教學設施體系[20],學校將培養目標涵蓋到的教學硬件設施和網絡信息平臺設施建設,做好后勤保障。
2? 科學選拔實踐教學基地
高質量實踐基地需要具備下列素質:第一,綜合實力強,確保其具備相應設施設備、能夠提供相應經費;第二,管理科學;第三,能夠提供高學歷或豐富經驗的人員指導學生;第四,學校選派專業人員參與管理實踐教學基地和實踐過程[20]。
3? 創辦高質量實踐基地
第一,合作共贏。學校基地要共同發展、企業員工與學生共同成長。第二,資源共享。學校與基地兩方共享資源,促進學術交流,優勢互補。第三,制度基礎為保障。建立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建立激勵機制、建立科學全面的評價系統[21]。
四? 結束語
我國的學者對于改革和發展MTA教育投入了很大的熱情和精力,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結合多位學者的經驗和我國MTA教育的發展趨勢, 今后改革方向將持續聚焦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以企業需求與學生就業為導向,加強學科建設、師資培養、校企合作,加大課程改革力度;②與時俱進,根據社會環境的變化和發展不斷優化培養的目標和計劃,以保證培養的人才適應如今不斷變化的環境;③加強基礎教學設施與課程(與學術型)差異化建設;④平衡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師資與教學條件,實現特色化發展路徑。⑤與旅游企業加強合作,促進基地建設,以提高旅游管理專業碩士教學水平;⑥改革“進口”(招生與入學條件)與“出口”(考核,畢業條件)的傳統模式;⑦加強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不斷收集和反饋學生在工作實際中遇到的問題,針對問題對培養方案進行動態調整。
參考文獻:
[1] 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試行)[EB/OL].http://www.mta.edu.cn/2011/0908/c12433a127831/page.htm.
[2] 杜江.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初探[J].旅游科學,1998(1):3-5.
[3]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碩士專業目錄[EB/OL].https://yz.chsi.com.cn/zsml/queryAction.do.
[4] 劉佳,李瑩瑩.我國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現實思考與對策探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10):16-21.
[5] 陳煒,徐葦葦.廣西旅游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保障機制研究[J].商,2015(9):271,267.
[6] 尹正江.市場期望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8,1(15):71-74.
[7] 何建民.旅游管理教育與學科建設的國際經驗與我國問題及發展設想——以上海財經大學發展目標與特色為例[J].旅游科學,2006(1):63-70.
[8] 尹正江.基于應用能力質量觀的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人才培養模式重構[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8,1(16):84-86.
[9] 梁茜.對民族地區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以廣西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6):17-19.
[10] 蔡君,張茵.對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碩士教育的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2015,33(3):36-39.
[11] 彭真,譚根梅,劉彩云.江西高校學術型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的特色培養[J].文教資料,2019(27):114-116.
[12] 張鯤,黃學彬,周文.MTA專業旅游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大學教育,2018(1):135-137.
[13] 謝镕鍵,邢洪飚.旅游傳媒課程納入MTA培養方案的現實意義[J].傳媒,2020(4):82-85.
[14] 賴曉華,滕漢書.MTA旅游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5(7):67-68.
[15] 謝镕鍵,劉宏兵.海洋高校MTA案例協同創新研究——以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為例[J].大學教育,2020(1):179-181,198.
[16] 江騰飛,李春芳.基于“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培養模式創新研究——以福建師范大學旅游學院為例[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23(1):21-25.
[17] 王淑華.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以鄭州大學為例[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12):23-26.
[18] 蔡建剛,胡曉琰.民族地區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難點問題與對策建議[J].高教論壇,2019(4):109-111.
[19] 舒波,闞艷麗,曹旸.MTA人才培養關鍵成功因素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學研究,2017,40(1):62-67.
[20] 王夢晗,甘暢,尹建軍,等.MTA培養模式創新與質量保障體系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3):226-228.
[21] 林曉明,林穎,覃路珠.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和思考——以華南師范大學和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實踐基地為例[J].大學教育,2020(3):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