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黎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筆者在中國知網文獻數據庫中分別設置了三個主題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教學”,發表時間設定為2016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共檢索文獻743篇。為保證研究文本質量,在高級檢索功能中,篩選出“CSSCI”“北核”文獻315篇,剔除論壇綜述、重復文獻、教材評論以及發言稿后,最終得到262篇文獻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這些文獻導入Cite Space軟件,并通過統計關鍵詞在文獻中出現的頻次分析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1所示)發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新聞工作者”“新聞輿論工作”“學習教育活動”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領域中的重點。在學習教育整體概念特征方面,馬凌通過拆解“觀點的自由市場”“宣傳”與“新聞專業主義”三個核心概念,講述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優越性[1]。在高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方面,羅志剛《高校新聞院系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現狀及提升路徑》 (2019)、胡沈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實踐效果》(2018)都就高校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認識了解方面進行了分析;羅志剛認為需要通過新聞實踐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樹立,胡沈明進一步細化了實踐活動開展和匯報的方式。在時代主題方面,高金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三重邏輯》 (2022)從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進行分析總結。在新聞宣傳輿論方面,陳錦宣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全面融入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需要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基點進行整體設計和宏觀布局[2]。在新聞工作人才培養方面,黃國春《智能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為視角》 (2020)認為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新聞工作人才培養工作的各個環節;滑曉軍《青年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人才培養機制》(2016)提出要優化教學體系,加強兩大課堂優勢互補。在輿論引導方面,劉德寰《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媒體融合發展的引領作用》(2023)從思想教育、媒體的社會責任、國際傳播建設三方面分析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媒體融合的引領作用,辛文《增強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工作的自覺性》(2001)分析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對新聞工作隊伍的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它們的共性在于強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新聞工作者的育人功能和社會傳播導向效果,更多的是從宏觀角度出發,專門針對課程教學內容設計的文獻相對較少。

圖1 關鍵詞共現圖譜
根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主題文獻發表年度趨勢可以看出,相關文獻發表分界點為2015年,在此之前文獻發表量并無太大波動。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之后,相關文獻量激增;雖于2017年有小幅度下降,但在2018年教育部、中宣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中明確將“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書育人”寫入總體思路,加強不同層次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建設,課程教學主題文獻發表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并于2021年達到高峰[3]。這表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教學相關研究緊跟國家政治方向、順應時代潮流,符合我國教育政策要求。
為了進一步探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的具體內容,筆者在262篇研究對象中挑選出130篇文獻,進行橫向比較關鍵詞聚類(圖2)發現,“實踐教學”“部校共建”是最重要的研究子群。由此可見,如何強化理論課程在實踐中的育人效果、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到達深層次認同、為新時代新聞工作儲存后備力量是各高校研究的重點。“教學改革”“教學方法”“課程思政”“課程鏈接媒體”凸顯出教學研究的與時俱進,因此,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校要抓實意識形態教育,培養符合社會媒體融合深度發展的人才。從時間線縱向比較(圖3),“中國化”“地方高?!薄皩嵺`平臺”“思政教學”“新文科建設”成為學界近幾年的主要研究趨勢,表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正逐步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相結合。

圖2 關鍵詞聚類圖譜

圖3 時間線圖
通過以上文獻分析得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教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發展密切相關,未來研究要遵循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相結合原則,持續深化各教學環節,利用社會媒體融合優勢,加強與學生的關聯度,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
本文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對學生產生實際效果。對此,筆者以某高校新聞專業大二學生為調查對象,這一年級的學生已經接受了一年的基礎學習,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新聞專業相關理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進行課程整體認知分析時,數據更加真實。本次調查對象共計60人,有效填寫59人次,沒有參加填寫1人次,其中女生48人,占81.36%,男生11人,占18.64%。
一是調查法。通過問卷星進行初步分析,問卷共17道題,內容包括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渠道、學生學習狀態、學生學習需求等方面,旨在發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二是詞頻分析。從整體認識角度出發,根據文本材料中詞語出現的次數,挖掘隱藏在文本內容里的核心信息,發現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提高學生關注力的元素,以此打開教學實踐的新突破口,讓教學內容入腦、入心。
三是語義分析。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與學生職業發展關聯性方面,本文主要進行了語義分析,該方法可以對文本內容的句法與概念之間的語義路徑進行解構,從而識別出文本詞匯的關聯和意義[4]。目的是對課程教學效果與學生職業發展之間做深層次的分析與解讀,發現研究對象詞匯語句描述中的規律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四是情感分析。對帶有主觀情感色彩的文本進行分析處理,歸納總結出學生對該課程內容的情感傾向,從而推斷學生對教學課程的滿意度。
通過對回收的59份有效問卷進行總體詞頻分析,并對排名前10的高頻詞匯進行整理分析,具體包含“新聞”“課程”“理論”“馬克思”“新聞事業”“知識點”“實踐”等,由此找出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的關注點,得出以下結論:一是大部分學生認為該課程是關于馬克思主義在新聞方面的思想論述,與自己的專業密切相關,理論性偏強,學習有一定難度。二是認為該課程能夠對今后從事新聞事業或實踐活動起到政治引領作用。經過進一步統計發現,讀過馬克思、恩格斯相關文章的人數占比69.49%,說明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有所了解,但對于“是否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具體內容”,35.59%的學生選擇“不太確定”,37.29%的學生選擇“不太清楚”,說明部分學生的整體認知是模糊的。
完成對整體認知方面的詞頻分析,可以從學生視角反映出該課程的主要特征。要想厘清文本深層次的結構關系,得出具體應對措施,就要利用語義分析構建概念和語義關系的網絡圖,直觀展示要素之間的關系[5]。首先,要對問卷文本進行分詞處理;其次,在最初文本中提取高頻詞匯,過濾無意義詞匯和提取特征;最后,構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語義網絡矩陣(如圖4所示)。筆者根據關聯性緊密程度將其分為四個層級,圖形呈現出“核心—邊緣”的特征,詞語距離中心節點越近,說明與中心詞匯“課程”的關系越密切,線條的疏密程度代表著共現頻率的高低[6]。第一層是核心層,位于圖像的中心范圍,由“課程”“理論”“新聞”“知識點”“思想”等詞匯構成,主要與課程屬性和內容相關,突出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的認知程度——他們把該課程定義為一門理論性強且知識點多的專業課程,這與之前的論證相符。第二層是次核心層,從學生情感表達角度出發,是對核心層感知的進一步拓展,“難度”“難懂”“理解”“學習”等要素表現出學生首次接觸該課程的心理狀態。第三層是過渡層,包括“新聞事業”“新聞工作者”“結合”“實踐”等詞匯,反映出學生對于課程實際作用的要求,希望能夠結合自身實際與今后從事的事業有密切聯系。第四層是邊緣層,由“社會主義”“政治”“觀點”組成,表明學生認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引領作用。

圖4 語義網絡圖譜
通過進一步調查發現,88.13%的學生“希望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可以服務社會”,76.27%的學生贊同“普通個人的力量對社會進步是有幫助的”,64.41%的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的“人民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自己的職業發展;但是,“社會需求”卻成為大學生選擇職業、崗位時最后考慮的因素,這一對矛盾表明,學生希望可以通過具體實踐將自己的所學運用到服務社會中,不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存在觀念與行為上的偏差。
為了找出造成學生思想與行為偏差的原因,有必要從學生情感傾向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進行分析。本文主要對學生與課程評論文本進行了分析,一方面是學生對課程整體情感的測評,另一方面是對課程進行話題細分,對教師授課方式、課程內容以及學生心理狀態分別進行情感測評,旨在利用具體數據比較,挖掘出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情況,發現存在的問題,為之后完善課程教學提供依據。首先,利用ROSTCM6軟件的文本處理功能對本文內容進行一般性處理。其次,運用情感分析功能為每條文本賦值。在課程整體情感傾向方面,79.67%的學生持有積極情緒,說明絕大多數的學生對本課程是滿意的,但仍然有5.08%的學習者為中性情緒,15.25%為消極情緒,這也表明該課程存在需要改進的部分。
為了進一步挖掘該課程需要改進的元素,筆者從主客體兩方面設定了話題,即課程學習者自身的主觀因素以及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客觀因素,對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教學方式的滿意度是3個話題中最高的,說明學生認同教師的授課方式,愿意接受傳遞的信息,也是該課程積極情緒表達的主要原因?!罢n本教材”“老師布置的讀書任務”占總體的88.13%,僅有3.39%的學生選擇“課外主動學習”。由此推斷,課堂仍然是教師教學的主戰場。個人心理的積極情緒雖然占據情感分類中的主要地位,但消極情緒仍有27.12%,筆者經過進一步調查發現原因如下:1.學生學習狀態總體呈現消極被動,“應付考試而學習”“拖沓被動學習”成為主導,分別為55.93%和37.29%,同時42.37%的學生認為“盲從心理”是“影響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同”的最大因素。2.學生對于理論性課程存在刻板印象,在未實際接觸之前會產生“感覺理論性課程是比較枯燥無味的”“擔心聽不懂”“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等問題,從而觸發個人緊張、困惑等情緒。課程內容中的消極情緒比例較個人心理和教學評價的負面情緒占比有明顯增長,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學生感覺“內容有點抽象,不太好理解”“一些專有名詞和理論上的理解有困難”。

表1 課程話題情感分析統計表
本文以新聞專業大二學生為調查對象,基于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的點評數據文本,通過調查問卷、詞頻分析、語義分析、情感分析等方法對高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教學實踐路徑進行了探究。整體而言,學生對該課程保持積極情緒,認為該課程符合自身專業發展。同時,筆者發現教師課堂授課仍然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如何將學習成果服務自身事業發展是學生關注的重點。此外,經過深入調查研究,筆者發現了以下存在的問題:1.學生對馬克思的人物認識不夠清晰、深刻;2.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內容的時間跨度長,部分觀點理論性強導致學生難以理解;3.學生自身對該課程存在畏難情緒,存在為應付考試而被動學習的情況;4.該課程理論轉換成果的效率還有待提升,體現在學生雖然認同該課程的政治領導作用,但具體如何運用與實踐并不清楚,與學生自身的關聯度不夠高。
針對以上問題,需要對其中的復雜關系進行梳理。首先,高校要建立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新時代之間的橋梁,消解學生的主觀畏難情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教師要多用事例說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時代新聞事業中的作用、意義和重要性,讓學生進一步領悟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其次,高校要增強學生職業規劃與課程的關聯度,防止出現“兩張皮”。理論要用來指導實踐,要找到課程與學生自身的關聯點,而學生最關注的是就業和自身發展問題。例如,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人民性融入到學生個人職業發展過程中,加強學生的服務意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