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祿
摘?要:工匠精神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靈魂,也是高職院校思政課的重要育人資源,在思政課中發揮好工匠精神的積極作用,既有利于為國家培育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又有利于優化思政課教學體系,還有利于幫助高職院校大學生找到人生新航向。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為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依托工匠精神,挖掘工匠精神的育人價值,將工匠精神貫穿于思政課育人的全過程之中,切實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3.035
0?引言
2022年4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致賀信給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時指出:“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適應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需要,勤學苦練、深入鉆研,勇于創新、敢為人先,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強國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和力量”。這一重要指示也為當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即培養出一批批適應我國發展的,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高素質人才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發揮好工匠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能夠教育引導學生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時代責任,練就過硬本領。因此,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應將工匠精神緊密地融入到課程建設中來,不斷找到二者在育人目標、內容、功能上的一致性,讓思政課成為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工匠精神的關鍵課程,這既是職業教育的發展所需,也是新時代高職院校的職責使命。
1?工匠精神的內涵
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不斷改變,工匠精神在不同的時代會被賦予不同的內涵,其內涵也會對不同時代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影響。進入新時代以來,“工匠精神”一詞被多次提出,在2016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在2017年10月,“工匠精神”也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將工匠精神概括為“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習近平總書記的精準概括既凸顯出了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彰顯出了工匠精神在新時代的價值遵循,也為高職院校思政課培育新時代大學生的工匠精神提供了方向和指引。
首先,工匠精神表現為執著專注的敬業品質。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敬業是指從業者對所從事的行業和具體的工作擁有極大認同和熱情的前提下,“擇一事終一生”,始終在行業中保持砥礪奮進、恪盡職守、認真負責、甘于奉獻、勇于擔當的職業態度,且無論處在什么樣的崗位上,也能始終堅持初心與使命,在職業道路上不斷地堅定信念,努力地追求個人的職業理想。而敬業精神也內在地包含了以下的要求:一要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將其視為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的場所;二要始終保持勤勉努力,將滿腔的工作熱情化為腳踏實地的行動;三要自律修身,不僅要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遵守職業紀律,也要優化職業作風,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
其次,工匠精神表現為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精益求精,藝無止境”就是指將本來就很出色的事物打造得更加完美,它的背后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對目標的極致追求,也體現著對更高層次境界的憧憬與向往。在中國千百年來的手工藝行業發展過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工匠們不斷地練就精湛的技能,嘗試組合不同的材料,升級制作產品的工具,并賦予產品豐富的文化內涵。他們本著將每一道工序都研究透徹,將每一項技能都熟練掌握,將每一個產品都做到完美的執著精神,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不斷取得新突破,創造新成果,逐步地實現自我職業的跨越式發展。
再次,工匠精神表現為一絲不茍的職業態度。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亦必成于細。在工作中認真細致,即使是再細微細小之處也毫不馬虎,這是一名合格的工匠應具備的職業態度。正如打磨一件精致的作品,既需要工匠們有將事物打造得近乎完美的執著信念和堅強決心,也需要工匠們堅守高標準和嚴要求,時刻保證工作的專注力,絲毫不打折扣地去執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細節和精度的把控中。千百年來,工匠們正是因為有著這種近乎嚴苛的職業態度,才能使得中國的手工藝品,如絲綢、瓷器等遠銷海外,名揚天下,在新時代,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絲不茍的職業態度,才能使我們在制造領域打造出更高質量的產品,提升國家生產制造水平。
最后,工匠精神表現為追求卓越的創新實踐。“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衡量一個人、一個企業,甚至是一個行業是否卓越的標準就在于能否在實踐中不斷創新,而創新既是發展進步的標志,也是強大生命力的體現。在制造業蓬勃發展的新時代,各項新興技術不斷涌現,各種產品也在不停地更新換代,一成不變就是在原地踏步。工匠們常常處在行業生產的一線,對于行業的發展和變化有著更敏銳的察覺,他們的創新意識更強,創新理念也更靠近行業前沿,在創新實踐的過程中,他們精進不休、力求突破,常常在中國傳統手工藝中找尋靈感,也在行業交流中碰撞火花,從而不斷地打造出符合時代需要和引領行業未來的卓越產品,為將“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貢獻著全部力量。
2?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意義
2.1?有利于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2021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方案明確提出,通過實施技能中國行動,“十四五”期間,實現新增技能人才4000萬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比例達到30%。建設一支規模宏大、技能優良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隊伍,既是實施人才強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時代需要,也是職業教育對接國家培養技能人才戰略的現實需要。因此,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當中,大力弘揚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弘揚職業教育的時代使命擔當,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更加堅定勞動報國、技能報國的職業理想信念。運用工匠精神對大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精神進行培育,也可以引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和職業品格,激勵更多的高職院校大學生成長成才,有利于為國家培育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2.2?有利于優化思政課教學體系
思政課是一門吸收借鑒性很強的課程,在講授思政課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可以通過不斷地優化課程教學體系,拓展課程教學模式,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創新性和吸引力,真正做到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提效。“工匠精神適用范圍的擴大和高等職業教育承擔的功能使命為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教學實踐提供了天然合理性和內在契合性。”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挖掘出工匠精神的優秀案例,講述好新時代大國工匠的人物事跡和優秀的工匠故事,有利于豐富課程教學的內容;也有利于探索出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打造出更豐富的教學載體和教學平臺,例如,搭建工匠精神的網絡資源庫,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實時利用,將網絡化教學作為工匠培育的有效手段;也有利于依據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將工匠精神的培育作為思政課教學的評價手段之一,使得思政課的評價體系更加完善。
2.3?有利于幫助高職院校大學生找到人生新航向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入學分數也普遍偏低,他們對于未來的期待很高,又往往對自己的能力估計不足,久而久之,就使得部分高職院校大學生受社會消極風氣的影響,變得“佛系”“躺平”,喪失了信心,缺少了奮斗的動力,對未來感到無所適從。因此,不斷加強和深化工匠精神在思政課中的融入與應用,定位于職業教育的時代坐標,有助于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激發自主學習的動力,使他們明白精彩的人生是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地拼搏奮斗、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而得來的,即使遇到一時的挫折,如果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奮斗姿態,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也一樣會大有作為。將工匠精神的豐富內涵不斷契合于思政課的建設中,也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讓他們在擔當起國家與民族希望的過程中找準航向、揚帆起航。
3?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實踐路徑
各門課程的思政元素融入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導致工匠精神與各門課程的融入方式存在不同,各門課程之間仍有值得相互借鑒的共性之處。本文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為例,探究工匠精神與高職院校思政課相融合的實踐途徑。
3.1?依托工匠精神,優化思政課建設思路
首先,課程建設者要進行整體規劃和系統謀劃,建立健全相關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從全局角度對“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進行分析,根據目前工匠精神與課程教學的融合情況,做好頂層設計,對教學結構進行統籌設計和安排,并施以科學有效的管理手段,使層次更加分明、條理更加清晰。
其次,要在工匠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實踐中,開設單獨的工匠精神教學模塊,突出工匠精神在課程內容中的占比,并結合當下的熱點人物事件,凸顯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使工匠精神的教育導向作用更加明確。探索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實踐項目,推動教育從理論向實踐方向轉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構建學生的個人能力。
最后,要圍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多重考核標準,綜合評定高職院校大學生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將工匠精神內化的實際情況,找出當前工匠精神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結合的不足之處,不斷在教育實踐中積累經驗,反思和完善。
3.2?講好工匠故事,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
要將工匠精神有效融入進思政課,首先就要將其融入進課堂教學內容之中,思政課教師們應圍繞著工匠精神,挖掘出大量的關于優秀工匠的鮮活事例,講好工匠故事。比如在講述第一章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時,可以通過講述“七一勛章”獲得者崔道植先后參與檢驗鑒定7000余件痕跡物證,參辦1200余起重特大案件檢驗鑒定的過程中,沒有絲毫差錯,出色地完成各項任務的事跡,以他大國工匠,始于精微的精神品質來引導大學生要認真對待職業生涯中的每一項工作,明確生活目標和肩負的責任。
比如在講述第五章恪守職業道德時,可以講述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艾愛國在5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始終堅守行業一線,攻克了數百項焊接技術難關,練就了一身“真功夫”,以他終日奮斗在焊接的高溫火花中,只為給我國焊接事業貢獻力量的高尚職業道德來使得大學生明白平凡孕育偉大,成功在于奉獻的高尚職業道德情操。通過一系列工匠故事的講述,使大學生們在充分了解工匠精神內涵的基礎上,深刻地理解掌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新知識、新理論與新思想。
3.3?基于工匠精神,創新思政課教學方式
“工匠精神作為手工業發展的精神產物,本質上是社會實踐的成果,有著明確的實踐指向。”在講好工匠故事的基礎上,應不斷地創新工匠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方式方法,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造意識,突破現存的思政課教學的薄弱瓶頸。
一是要建設開放性的思政課堂。邀請優秀校友和企業中的工匠、技術能手、勞動模范來到課堂中,與思政課專任教師組成“理論+實踐”的教學搭檔,既可以將行業、企業中關于工匠精神的優質資源轉換成“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素材,也可以拉近同學們與行業一線的距離,有助于學生在學習新思想、新理論的同時接觸到行業的新技術和新成果,在提升思想的同時開闊了眼界,讓同學們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課堂上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工匠精神。
二是要重視情景式教學和體驗式教學。思政課教師要注重教學活動的靈活和多樣,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性,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通過選取體現工匠精神的典型案例,采取小組討論、主題演講、快問快答等方式,使教學活動多元化;通過情景介紹、情景解說、情景模擬等方式,增強學生學習工匠精神的興趣;通過校企合作、參觀走訪、實地體驗等方式,激發學生潛心鉆研的決心,在學生心中樹立職業榜樣,增強學生對于工匠精神的認同感。
3.4?立足工匠精神,開展思政課教學評價
一是要在課前開展學情分析。“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是大一學生入學的第一門思政課,對他們進行課前的“摸底”是有必要的,可以通過學習通、藍墨云班課、問卷星等軟件開展調查問卷、頭腦風暴、摸底測試等活動,摸清大一新生對于工匠精神的認識程度,根據調查結果合理安排接下來的教學內容。
二是要在課中進行過程評價。“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考核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采用累積積分制,既要重視學生在理論課堂上的學習情況,也要重視學生在實踐課堂上所展現出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風范,可以讓學生親手展示自己制作的小零件、小工具,并分享在制作過程中的小經驗和小心得,通過對他們課堂表現的累計計分,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們將工匠精神與課堂學習有效融合的積極性,也會使學生們在不斷增強獲得感的過程中交流經驗、增長才干。
三是要在課后進行結果評價。“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綜合考評學生在理論課堂和實踐課堂上對于工匠精神的學習情況,重點考查學生對于工匠精神是否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并擴大結果評價的主體范圍,構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點評”的更公平,更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使最終的評價結果更加科學、全面、合理。
4?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思政課中有機融入工匠精神,深刻認識到工匠精神的育人價值,既能完善思政課課程體系,也能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學習和傳承工匠精神,不僅可以在思想上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堅定職業信念、錘煉職業品格,增強綜合素質。在實踐中也可以激發大學生不斷開拓進取、追求卓越,助力大學生成長成才,并在推動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成就自己的出彩人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勤學苦練深入鉆研勇于創新敢為人先?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強國戰略貢獻智慧和力量[N].人民日報,20220428(1).
[2]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60318(1).
[3]習近平.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1125(2).
[4]朱志永.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教學實踐的內涵與路徑研究[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2,31(05):4348.
[5]張苗苗.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弘揚[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