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楊雅童
摘 要: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奮進歷史的精神成果,是引領高校黨組織實現自我革命的航標,是西南民族地區高校師生凝心聚力的關鍵抓手,是筑牢西南民族地區高校安全屏障的磐石堤壩。偉大建黨精神在西南民族地區高校傳承的動力機制,應是以主體、路徑、環境、評價為角度的“四維一體”綜合動力機制,進而激發以主體理解認同為前提的構建性動力,儲備以路徑創新為支撐的能動性動力,挖掘以地區文化資源為基礎的發展性動力,保障以評價反饋為依據的實效性動力,以全新視角為西南民族地區高校的發展注入精神力量。
關鍵詞:偉大建黨精神 高校 傳承 動力機制
歷經磨難的中國共產黨鑄就偉大奇跡,孕育出了偉大建黨精神。探索偉大建黨精神在西南民族地區高校的傳承動力機制,將為西南地區高校凝聚精神力量提供指引,為西南民族地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開辟新路,為西南民族地區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提供精神支撐,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培育優秀人才。
一、偉大建黨精神在西南民族地區高校傳承的時代價值
(一)是引領高校黨組織實現自我革命的航標
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找到的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偉大答案,需將自我革命落實到各級黨組織之中。以偉大建黨精神為牽引,在“知”“情”“義”“行”四大方面促進高校黨組織推進自我革命。[1]在“知”的方面,“堅持真理、堅守理想”,這是從理論角度確定高校自我革命的起點和方向,即為認知自我革命奠定理論基礎,也為理解黨組織持久運行的客觀機理提供正確前提。在“情”的方面,“踐行初心、擔當使命”,這是從感性認同角度為高校自我革命提供情感激勵,始終強調以人民中心,并以理想信念為導向,鼓舞師生努力奮進,承擔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在“義”的方面,“不怕犧牲、英勇斗爭”,這是高校黨組織實現自我革命的題中之義,高校師生需以勇氣涵養斗爭,用頑強的意志品質積極追尋公平正義,是高校大背景下實現校園“通透”的要義。在“行”的方面,“對黨忠誠、不負人民”,這是高校黨組織施行一切活動的中心線索,以此為導向,有助于構建中國共產黨的宏偉形象,有助于塑造青年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西南民族地區高校師生凝心聚力的關鍵抓手
偉大建黨精神本質上是從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史中凝練升華出的精神結晶,在黨的百年歷史中,偉大建黨精神以其涵蓋“理想、信仰、精神和道德”的豐富內涵,引導、鼓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為祖國的創立、建設與發展不懈奮斗。[2]偉大建黨精神的教育、引導功能可從人才、科技、創新三大角度為西南民族地區高校匯集發展動力。
第一,為高校人才成長助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偉大建黨精神涵蓋中國共產黨人的遠大理想,指向解放全人類的宏偉目標,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有利于高校人才樹立崇高理想,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第二,為高校科技發展加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高校是科技創新、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陣地,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有助于涵養優良校風,營造開放、自由、和諧的科研氛圍。第三,為高校創新提供動力,“創新是第一動力”,偉大建黨精神內涵豐富,以斗爭性、人民性指引高校創新方向,以理想性、奉獻性激發高校創新動力。
(三)筑牢西南民族地區高校安全屏障的磐石堤壩
在西南民族地區高校傳承偉大建黨精神,可從以下三個角度為意識形態安全屏障的建立添磚加瓦。
第一,借助偉大建黨精神提升防范動力。堅定信念,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有助于西南民族地區高校師生筑牢意識形態安全藩籬,與滲透勢力和分裂勢力做斗爭,可以為維護邊疆地區意識形態安全、促進邊疆地區穩定和諧、實現西南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第二,借助偉大建黨精神提升理性因素占比。以感性與理性的相結合的方式,堅持底線思維,有助于西南民族地區高校師生提升對于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的理性認可,使傳承過程更加穩定。第三,借助偉大建黨精神提升傳播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源頭活水,兼備深入刻畫功能和梳理整合功能,刻畫中國共產黨一切為民的生動形象,梳理“四史”中體現共產黨人意志品質的經典事例,有利于形成紅色文化傳播體系,進一步增強偉大建黨精神的影響力。
二、偉大建黨精神在西南民族地區高校傳承的動力機制構建
(一)以主體理解認同為前提的構建性動力激發
1. 培養高校師生在偉大建黨精神傳承中的歷史自信
歷史自信不僅是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的自信,還表現在對于歷史任務和歷史身份的自信。堅定高校師生在偉大建黨精神傳承中的歷史自信,可以從自信、自發、自立三個方面展開。
第一,自信指的是堅定師生的自信力,要使高校師生相信自身的能動作用,有能力完成偉大建黨精神引導的發展目標,堅信自身有能力承擔時代發展的重任,有能力完成人民和國家賦予的任務。第二,自發指的是師生要自發向偉大建黨精神的引導方向靠攏,要像革命先輩一樣,自發將個人的發展命運和國家的建設目標相結合,自發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的奠基石。第三,自立指的是個人以及集體需謹記自立發展的思想,堅定獨立創新、科技自立的發展目標,傳承偉大建黨精神血脈,時刻認知自身需獨立創新的職責。
2. 激發高校師生在偉大建黨精神傳承中的歷史主動精神
歷史主動精神主要表現為“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形成對自身所處歷史方位、使命擔當、奮斗目標的科學認知而表現出來的自覺意識和精神品質”[3]。傳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需要從自覺、自主和自強三個角度增強主動性。
第一,自覺,指高校師生要主動學習、了解偉大建黨精神的相關知識,自覺了解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歷史邏輯和深層內涵,挖掘對于初心使命的認可,理解認同黨的執政理念,激發內驅動力。第二,自主,其主要表現為主動構建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為支柱的富足精神世界,用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領個人發展方向,主動承擔起傳承偉大建黨精神的歷史重任,主動弘揚紅色血脈。第三,自強,是指從理論和實踐雙重角度武裝自己,理論上,用科學知識武裝頭腦,尊重真理,積極汲取專業知識;實踐上,主動擔當責任,增強自身的踐行能力,以學習作支撐,做偉大建黨精神堅實的支持者和踐行者。
(二)以路徑創新為支撐的能動性動力儲備
1. 以大眾化為背景,走個別洞察和普遍傳播耦合的道路
耦合來源于生態耦合,即指生態系統中“種群”之間的互動,對應展現出的耦合效應,即二者或多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或關聯。在傳播偉大建黨精神的過程中,需充分發揮“耦合”的高效作用,縱向角度,大眾化需要加深個人的理解和洞察,橫向角度,大眾化需要擴充普遍宣傳的途徑,擴大受眾的范圍,進而實現偉大建黨精神的普及化和廣泛化。
第一,縱向角度加深個別洞察。高校需營造自由、活躍的表達氛圍,尊重學生的感受,從直接體會、知識掌握、成長軌跡三大角度加深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承深度。以直接體會為角度調查學生在傳承中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以建黨知識為考察內容檢驗學生偉大建黨精神的掌握狀況,以青年成長軌跡為支撐,反思傳承實效。第二,橫向角度擴充普遍宣傳的途徑,構建多平臺相互聯合的宣傳體系。充分發揮高校平臺開放自由的優勢,運用電子化、數字化媒體平臺,以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官方平臺擴充報道渠道,以偉大建黨精神內核作為活動主題,與校園活動廣泛結合,提高紅色活動參與度。第三,要將橫縱角度充分耦合,形成雙向互利的宣傳矩陣,橫縱互相依靠,互為基礎,以偉大建黨精神的廣泛性和深刻性促進師生的黨性升華。
2. 以時代化為前提,走數字媒體與民族特色耦合的道路
新時代是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傳承偉大建黨精神需要運用適合的傳播工具,在形式上符合時代化的前提,在內容上響應時代化的需求。形式上,兼顧思政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課堂內教育與課堂外熏陶、學校教導與社會影響、網絡上教育和網絡下教育。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形成良性互動,講好“思政道理”[4],奠定課內教育的堅實基礎,增加課外熏陶比例,以學校教導帶動社會教育,充分運用現代化傳播工具,借助網絡平臺和智能化技術,使線下教育更加“沉浸”,線上教育更加多樣,構建形式上的傳承偉大建黨精神耦合體系。內容上,兼顧多民族的客觀條件,尊重民族特色,圍繞偉大建黨精神的核心要義和少數民族地區的風俗習慣,將民族特色與偉大建黨精神充分融合,運用多民族語言闡述建黨精神內涵,梳理地區紅色文化、紅色精神挖掘、傳承體現偉大建黨精神的少數民族經典事例。
(三)以地區文化資源為基礎的發展性動力挖掘
1. 以開發校本課程為載體,提升賡續力量
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的補充,是在西南民族地區高校賡續偉大建黨精神、傳承紅色血脈的重要載體,以校史校慶為出發點,兼顧家國情懷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從牽頭主體、實施形式、制定內容、預期效果四大維度構建校本課程。
第一,明確校本課程牽頭主體。高校應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主體,多學院協同努力,充分運用校內思想政治人才資源以及課程資源,發揮學校特色學院的獨特優勢,將本校特色和偉大建黨精神相結合。第二,明確校本課程實施形式。高校應靈活運用校本設施,綜合利用校園展館、運動館、宣傳板等場域做傳承載體,將偉大建黨精神以及校史校情融入其中,擴大校內影響力。第三,明確校本課程制定內容。課程內容要以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為引領,以建校歷史以及高校發展史為線索,以校園著名人物事例為典范,以高校歷史特色為支撐。用實際的動人事例感化師生,用家國情懷牽引崇高信仰,豐富課程內容,這有利于學生將個人命運與集體發展相結合。第四,明確校本課程預期效果。高校應豐富學校課程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高效化整合利用,以課提質,提高西南民族地區學生思想覺悟,增強師生的自豪感和認同感,為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凝聚力量。
2. 以地區紅色資源為發端,打通傳承平臺
文化資源是賡續紅色精神血脈的重要基礎。構建高校傳承偉大建黨精神的平臺,主要從構成因素、內容核心、途徑形式、資源整合四大方面入手,提高地區紅色資源的利用效率,使平臺高效運轉,使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承持續化、長遠化。
第一,傳承平臺的構成因素多樣化,平臺構成涵蓋傳播受眾、傳承主體、傳承中介、傳承環境等多重因素,將平臺運營透明化、開放化,采用多種少數民族的語言,融入地區民族文化習俗,運用紅色資源構建面向多層次受眾的黨史記憶。第二,傳承平臺的核心精神聚合化,傳承內容應以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為主,以地區紅色資源為輔,充分展現 “以人民為中心的大情懷、勇于自我革命的大智慧、推動政黨國際合作的大格局、肩負建設美好世界的大擔當”的中國共產黨人優秀品質。[5]第三,傳承平臺的形式途徑多樣化,運用現代化傳播途徑和傳播手段,借助流量以及大影響力事件,擴充傳承偉大建黨精神的路徑,結合信息化、數字化設施,打造突破場域限制的沉浸式傳承體驗,致力于以地區紅色資源為橋梁,刻畫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形象。第四,傳承平臺的資源整合創新化,建立健全地區紅色文化、紅色資源智庫,科學化整合地區紅色文化以及特色習俗,按照特定線索,構建開放便捷的檢索以及學習體系,便于學習、領悟、體會,進而深度刻畫偉大建黨精神。
(四)以評價反饋為依據的實效性動力保障
1. 在學習中重視覺醒體會
“喚醒、建構、融入、創造、講述等,構成學習體會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環節。”[6]高校需要抓住傳承的主要主體,即師生“雙身一體”。老師要在科研、管理、教學中喚醒學生的歷史主動和歷史擔當,抓住課堂主陣地,在思政課中詳細構建關于黨的理論知識體系,并且靈活引用案例解析,將斗爭精神、忠誠為民等精神充分融入課內活動中,利用新媒體和新案例,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常態化教育,與時俱進,守正創新,以思辨促提升,以創新促發展。學生要尊重課堂,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喚醒自身的國家責任感和民族歸屬感,通過學習到的知識,構建自身的三觀體系,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實際學習、生活中,創造性探索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和價值意蘊,升華學習。
2. 在評價中強調實踐反思
在評價中堅持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認識過程,充分學習現有的理論知識,在實際運用反思后,追求更高層次的認知飛躍,從而致力于更高層次的賡續實踐。檢驗傳承偉大建黨精神的效果,就要構建對應的評價體系以及評價標準。從評價目的、評價主體、評價手段、評價內容四大方面入手,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
第一,以認識的再利用為評價目的,評價后的結果要實現再利用,指導傳承實踐的可持續發展,堅持問題導向,謹記立德樹人的任務,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第二,以師、生、管為評價主體,引入多樣化評價主體,豐富評價數據成分,從不同主體的角度,廣泛、全面地了解傳承各個環節的運行狀況。第三,以信息統計、數據分析為評價手段,引入數據分析模型,以數據量化傳承效果,通過構建科學化模型評估傳承效果,檢驗偉大建黨精神在高校的傳承活動的有效性。第四,以認知和行動為評價內容,從理論和實踐兩大層面評估傳承效果,理論上檢驗師生對于偉大建黨精神知識的認知程度,從實踐上檢驗師生對于偉大建黨精神的踐行結果。
3. 在傳播中實現接續發展
在傳播中實現偉大建黨精神的接續發展,要處理好主流和支流的關系,抓住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主流,提高宣傳比重和重視程度,也要兼顧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紅船精神等一系列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宣傳,以主流帶動支流,以支流反哺主流,拓寬紅色精神傳承弘揚的道路。與此同時還要兼顧感性引導方向和理性教育思考的關系。對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承、弘揚要以理性思考為主,認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邏輯,梳理歷史,向學生展示堅信偉大建黨精神的必然性,促進學生長久、堅定地向黨組織靠攏。以感性引導為輔助,用革命先輩、“時代楷模”的生動故事感化師生,使偉大建黨精神在高校的代際傳承中實現接續發展。
三、結語
偉大建黨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產生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西南民族地區高校要充分利用偉大建黨精神的“科學真理性、人民互動性和持久斗爭性”[7],提升師生的歷史自信和理論水準,增強師生的歷史主動和國家認同,進而堅定理想信念、踐行使命擔當。高校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激發廣大師生的傳承動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教育和導向價值。
參考文獻:
[1] 崔正賢,馬萬利.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的功能效用、問題癥結與著力方向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2(11):82-89.
[2] 劉學謙.國家精神凝聚力要素的凝聚作用點分析(上)——國家凝聚力研究筆記之十四[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27-130.
[3] 劉鵬.中國共產黨歷史主動精神的生成邏輯與時代價值[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17-24.
[4] 張尚字.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有機結合:講思政道理的三維證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124-130.
[5] 蒙象飛,單鑫.中國共產黨大黨品質的內涵與塑造[J].探索,2023(2):103-114.
[6] 佘雙好,王惠.偉大建黨精神傳承賡續的內在機制與路徑探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7-14.
[7] 任丹丹.偉大建黨精神的科學內涵、演進脈絡和實踐路徑[J].理論導刊,2023(2):37-44.
基金項目:2022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偉大建黨精神在西南民族地區高校傳承的動力機制研究” (2022LSZ09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劉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