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玉林市陸川縣義務教育階段部分學生、家長及教師為主要調查對象,對勞動教育實施情況進行分地域、分學段調研,從中分析學校勞動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從勞動課程設置、勞動教育師資建設、勞動實踐活動開展、勞動素養評價等方面提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施建議。
【關鍵詞】縣域 勞動教育 “五育”并舉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8-0008-04
勞動教育通過發揮勞動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創新的育人價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勞動教育,頒發了加強勞動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全面落實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提出了明確的意見和建議,為各級各類學校實施勞動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勞動課標》),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進行勞動教育規劃、勞動課程建設和勞動教育評價等指明了方向。在以上政策背景下,筆者以玉林市陸川縣義務教育階段部分學生、家長及教師為主要調查對象,以勞動教育的四大核心素養為主要調研內容,分地域、分學段進行調研,從調研結果分析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勞動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為有效實施勞動教育提出建議。
一、縣域義務教育階段勞動教育的基本情況
為了使調研結果具有代表性,筆者選取了陸川縣4個鄉鎮的6所中小學校(含城區溫泉鎮的陸川縣初級中學和世客城小學、城郊北部米場鎮的米場鎮中心學校和米場鎮新民小學、城郊西南部沙湖鎮的沙湖鎮初級中學、縣城最南端古城鎮的古城鎮第二初級中學)的學生、學生家長及教師作為調查對象,對2 238名學生、1 678名學生家長、395名教師展開問卷調查,以問卷調查數據為樣本對縣域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勞動教育現狀進行分學段分析。
勞動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與學生年齡和生理特點相適宜的勞動能力、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以及勞動精神。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教師對學生的勞動觀念評價中,41.85%的小學教師、23.22%的初中教師認為學生的勞動觀念強,45.64%的小學教師、49.76%的初中教師認為學生的勞動觀念一般,12.51%的小學教師、27.02%的初中教師認為學生的勞動觀念弱;家長對孩子的勞動習慣和品質評價中,只有58.46%的小學生家長、64.41%的初中生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養成了家務勞動的良好習慣;家長對孩子的勞動精神評價主要集中在認為孩子耐心不足、怕臟怕累、怕做不好、太懶不想做、沒有時間做等方面,其中48.59%的小學生家長、38.46%的初中生家長認為孩子耐心不足。由以上調查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目前縣域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勞動觀念較為端正,但是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能力、勞動精神等方面有待改善。
二、縣域義務教育階段勞動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家庭層面
家庭是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啟蒙的第一場所,家長是培養孩子勞動觀念、使孩子形成初步勞動能力的啟蒙者和熏陶者。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家長在勞動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家長認可勞動教育的必要性,但在勞動觀念上存在局限性,在勞動評價上缺乏科學性
在對“如果學校準備開展豐富的勞動教育,您的態度是”一題的回答中,超過64%的家長選擇了“非常期待,全力支持”,但有34%的小學生家長、32.62%的初中生家長認為“可以接受,但不要占用太多的學習時間”。這反映了家長重腦力勞動、輕體力勞動的勞動觀念仍然根深蒂固,部分家長要求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致使孩子無法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40.26%的小學生家長、37.33%的初中生家長會在孩子表現不好時懲罰孩子,讓孩子去做家務勞動,這一現象可能會影響孩子在成長期對勞動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甚至會因此排斥勞動。
2.家長言傳身教引導孩子參與家務勞動,但對孩子勞動能力的培養缺乏全面性
調查結果顯示,84%的家長給孩子講過有關熱愛家務、熱愛勞動的小故事,97.52%的家長給孩子示范過如何做家務勞動。這表明,家長在對孩子的勞動教育中基本做到了言傳身教。但是,在“除了家務,您帶孩子參加過其他勞動實踐活動嗎”這個多選題中,有近50%的家長選擇了“從未參加過”,說明家長更關注孩子家務勞動能力的培養,在其他形式的勞動實踐活動上并未重視,對孩子勞動能力的培養缺乏全面性。
(二)學校層面
學校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場所,是勞動課程實施的主體,承擔著主體責任,發揮著教育主導作用。在學校層面,筆者主要從勞動課程開設、勞動教育師資建設、勞動實踐活動開展、勞動文化建設四個方面對教師進行調研,發現學校在勞動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有待完善
一是勞動課程開設不足。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沒有開設專門勞動課程的初中學校占比高達30.81%;每周開設有專門的勞動課程并能按時實施的學校在初中階段只占52.13%,小學階段為79.89%。在勞動課程開設不足的情況下,13.04%的小學教師、17.06%的初中教師表示“勞動課時經常被擠占”。
二是勞動課程所必須配備的資源不足。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學校勞動教材的配備率小學為66.85%、初中為50.71%;只有5.98%的小學教師、11.85%的初中教師認為自己所在的學校配備了專門的勞動教師,勞動教師的角色大部分由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師兼任,勞動師資配備嚴重不足。在勞動設備配備上,只有31.52%的小學教師、17.54%的初中教師認為自己所在的學校勞動設備配備齊全,大部分教師認為學校勞動設備不足;36.41%的小學教師、66.82%的初中教師認為學校沒有適宜的勞動實踐基地。學校在缺少勞動師資、設備及實踐基地的情況下,開展勞動教育必然會受到限制。
2.勞動教育師資建設滯后
學校在勞動師資配備嚴重不足、勞動教師大部分由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師兼任的情況下,在組織教師進行勞動課標的解讀和學習上不夠重視。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0.43%的小學教師、37.23%的初中教師認為自己非常了解勞動課標。在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情況的調查中,經常可以結合所教學科的課程內容來設計與勞動教育相關的目標和內容的小學教師只占45.11%,初中教師只占34.60%,勞動教育學科融合整體情況不容樂觀。
3.勞動實踐活動開展形式較為單一
筆者從問卷調查中發現,環境的保護和美化類勞動占比高達95%,說明大部分學校一致把教室清潔整理、校園衛生大掃除等作為主要的勞動實踐活動。傳統工藝類勞動及現代新型科技類、勞動職業啟蒙類等活動占比不足20%。學校在勞動實踐活動開展情況上與勞動課程標準要求相差甚遠。
4.勞動文化建設形式缺乏創新
校園文化是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對于開展勞動教育具有重要意義。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校主要利用宣傳欄、黑板報、校內廣播等途徑進行校園勞動文化建設,其他形式的占比較少。勞動文化建設形式單一,說明學校如何結合文化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勞動習慣和品質培養以及勞動精神的熏陶有待創新、突破。
(三)學生層面
勞動教育對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勞動習慣和品質、樹立責任感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雖然具有較好的勞動觀念和態度,但還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學生參加家務勞動的頻率不足,勞動能力欠缺
調查結果顯示,37.55%的小學生、46.05%的初中生會積極、主動地幫助家長做家務。在參加家務勞動的頻率上,每天做家務的小學生占34%、初中生占31.08%,一周做2至3次家務的小學生占48.36%、初中生占48.92%,一個月只做1至2次家務的小學生占13.23%、初中生占16.62%,其余學生則從不做家務。學生在家勞動的頻率較低,勞動習慣及熱愛勞動的品質有待培養、提高。學生勞動能力的調查結果與《2022年版勞動課標》學段課程目標要求相比,學生勞動能力普遍欠缺,在勞動創新能力及手工工藝等方面表現為參與不足、技能欠缺。
2.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和品質存在城鄉差異
在問卷調查中,筆者設計了“農業生產勞動”的情境任務題,旨在調查學生在種植和飼養過程中的勞動能力、對關愛生命和遵循動植物生長規律進行科學勞動的觀念、與他人合作勞動的意識等。如在“小動物生病了,給小動物喂藥,照顧它”這一有一定挑戰性的選項中,村級小學有78.95%的學生、城區小學有54.95%的學生、鎮級小學有49.54%的學生選擇可以做到,說明鎮級小學、城區小學的學生在不畏艱辛的勞動精神上尚需大力培養。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和品質存在城鄉差異,小學階段城鄉之間有一定差異,表現為村校較強、鎮級小學次之、城區小學較弱;初中階段城鄉差距逐漸減小,只有在農事活動方面,農村學生明顯高于城區學生。
三、縣域義務教育階段勞動教育的實施建議
學校、家庭、社會都是落實勞動教育目標的場所。學校作為勞動教育的實施主體,應該將勞動教育作為“五育”并舉的突破口,以此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的育人目標。筆者結合以上調查情況及《2022年版勞動課標》的要求,對縣域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施提出以下建議。
(一)勞動課程設置應做到“因材施教”
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是實現勞動教育目標的重要支撐,課程的整體設計要服務于勞動教育目標的實現。《意見》明確提出,要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形成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在《2022年版勞動課標》中,勞動課程分別設置了四個學段的進階式課程目標,并且設計了三大類、十個任務群的課程內容。學校要把勞動教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根據相應學段的規定內容、具體要求、授課形式,開齊開足并上好勞動教育課程。
筆者認為,勞動課程設置應做到“因材施教”,“材”既是《2022年版勞動課標》中的課程內容,也是當地學生的勞動實際情況。學校層面要在遵循《2022年版勞動課標》對不同學段的勞動課程內容要求的基礎上,編寫出立足于當地實際情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求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滿足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學校結合當地資源開發開設烹飪、手工、園藝等勞動實踐類拓展課程,設計實施相關勞動實踐活動;邀請專業技術人員、農業種植能手等,到學校給學生傳授勞動技能;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中的數字技術手段,優化勞動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推動信息技術與勞動教育的融合。
(二)勞動教育師資建設應做到“因人制宜”
《2022年版勞動課標》在勞動教育總目標中提到,教師能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和多方面經驗解決勞動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發展學生創造性勞動的能力。這就要求學校既要開好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也要進行勞動教育的多學科滲透,將勞動教育的思想觀念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針對一些學校專業勞動教育教師不足和各學科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不理想的現實情況,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學校統籌好校內勞動教育師資,在現有教師隊伍中挖掘、發現優秀的勞動教育教師,發揮教師勞動技能方面的特長,同時加強勞動教育師資培訓,切實加強各學科與勞動教育的有機滲透。二是學校聘請專家型“能工巧匠”家長作為勞動教育輔導員,對學生進行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技能應用指導,創新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三是學校建立勞動教育教師特聘制度,聯系本地勞動實踐機構,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勞動模范等擔任勞動課程指導教師。這樣既可以補充校內專業勞動教育教師的不足,又可以加強學校與家庭、社會的聯系,同時彌補學校勞動教育教師對未來勞動形態及其他新技術、新工藝等領域認知不足的缺陷。
(三)勞動實踐活動開展應做到“因地制宜”
勞動教育的目的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實踐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關鍵環節,通過實踐讓學生利用知識、技能等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服務,樹立服務意識,在公益勞動、志愿服務中強化社會責任感,這才是勞動教育中立德樹人的價值所在。《2022年版勞動課標》中提到,勞動課程內容因堅持因地制宜,宜工則工、宜農則農。結合陸川縣中小學校勞動實踐基地不足的實際情況,筆者建議勞動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靈活性原則。學校可以因地制宜,根據校情、學情,建立相應的勞動實踐區域,設計相應的勞動實踐活動,通過實踐引導學生理解勞動創造價值,并形成以勞動為榮、以勞動為美的勞動觀念。例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設勞動實踐基地,實行“班級勞動責任地”制度,在勞動教育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因時制宜的農事勞動;校園場地狹小的學校,可以開展傳統手工藝制作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設計、制作等方式去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習得勞動技能。學校可以創建“農產品超市”“工藝品超市”等,方便學生將勞動成果在“超市”中出售,將所得收入用于班級文化建設支出,以此形成獨特的校園勞動文化。
二是聯動性原則。學校要與家庭、社會密切合作,通過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協同育人機制,互通互助開展學生勞動實踐活動。學校可以與家長、社區、當地企業聯合,組織家校聯合的勞動或志愿者服務活動,為學生搭建勞動教育平臺,創造勞動實踐機會。例如,學校開展校園廚藝大比拼活動時,邀請部分家長與學生一起參加活動,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有學習烹飪技能的機會,還能引導家長樹立勞動教育觀念、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學校組織學生在節假日到圖書館、福利院等社會機構做公益勞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勞動品質;等等。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既符合勞動課程目標的要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校勞動教育設備配備不足或沒有勞動實踐基地的問題。
三是適切性原則。城鄉勞動教育資源存在客觀差異,但各有優勢。學校實施勞動教育,要結合各自的環境特點開發勞動教育資源,開展相應的勞動實踐活動。例如,陸川縣是農業大縣,學校可以結合國家的鄉村振興政策及撂荒地專項治理工作,以“學校+農戶”“班級+撂荒地管理區”等活動形式,適時引導學生參與農業生產勞動,讓學生感受勞動的艱辛,培養學生尊重普通勞動者、進行勞動協作、珍惜勞動成果等勞動品質。
(四)勞動素養評價應做到“因勢利導”
重視和加強學生的勞動素養評價工作,是新時代勞動教育和教育評價改革的現實要求。《意見》明確指出,要健全勞動素養評價制度,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制定評價標準,建立激勵機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強調,加強勞動教育評價,加強過程性評價,將參與勞動教育課程學習和實踐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由此可見,勞動素養評價已經成為學生綜合素養評價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勞動教育課程普遍存在開不齊、被擠占的現象,學校和家長重視計入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學科教學而忽視勞動教育課程的開設與實施,其根源在于勞動素養評價及相應的量化指標未能有效建立。構建勞動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健全勞動素養評價制度,是提高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勞動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
筆者認為,開展勞動素養評價,學校可嘗試以下做法。一是調查研究,解決問題。相關教育主管部門調查學校、家庭、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現狀及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建立有針對性的評價內容。二是學習借鑒,“移花接木”。基于《2022年版勞動課標》,相關教育主管部門借鑒其他學科素養評價的研究成果和綜合素養評價的成功經驗,借鑒國內外、區內外比較成熟的勞動教育評價的做法,在遵循導向性、整體性、可測性、真實性等原則基礎上,構建勞動教育評價目標精準、評價內容多維、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方式多樣的評價指標體系。勞動素養評價應將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有機結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和智能化新技術,探索即時評價和全過程持續跟蹤評價。三是正向引導,“對癥下藥”。相關教育主管部門設立統一的勞動課教師的考核和評價機制,調動教師從事勞動教育的積極性;學校設立學生勞動課堂及課后(家庭)考核與評價機制,實現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監測。
綜上所述,學校在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需要與新時代的勞動形態相適應,創造更多機會讓學生參與勞動實踐,鼓勵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創造性勞動,使勞動教育適應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要求。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協同育人,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能力、勞動精神以及勞動習慣和品質,進一步彰顯勞動教育在新時代的綜合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張隨學.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途徑[J].教學與管理,2019(26):13-15.
[3]牛瑞雪.中小學如何構建勞動教育特色課程體系:落實《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的實踐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5):11-15.
[4]許秀文.勞動教育,點亮學生生命的底色[J].內蒙古教育,2020(28):35-37.
[5]廖輝.構建“三位一體”勞動教育協同育人體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12-31(4).
作者簡介:謝伍一(1975— ),廣西陸川人,本科,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改革及教師專業成長。
(責編 韋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