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統(tǒng)編教材語文四年級下冊《海上日出》的教學為例,論述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中年級寫景抒情類課文教學的實踐,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更高效。
【關鍵詞】寫景抒情類課文 信息技術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8-0125-04
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材中,寫景抒情類散文在課文中的占比不小。在寫景抒情類文章中,作者如何多角度觀察、如何展開描寫、如何運用修辭手法和抒情方法等,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實際上,文章描寫的風景、抒發(fā)的情感對很多學生而言是比較陌生的,無法激發(fā)多數(shù)學生的共鳴。如何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及相應的寫作技巧,是教師需要突破的教學重難點之一。結合寫景抒情類課文的特點和中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與優(yōu)化,能夠有效提高此類文章的教學實效。
一、教材文本分析與教學設計思路
(一)對《海上日出》一課的分析
統(tǒng)編教材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6課《海上日出》中,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細膩地描寫了晴朗無云和有云這兩種情況下的日出,并對海上日出的動態(tài)變化進行了傳神描寫。經(jīng)過第1課時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課文的生字詞和一些難讀的長句,并通過朗讀對課文層次進行了梳理,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教師還在課堂上帶領學生觀看了海上日出的視頻,激發(fā)了學生深入閱讀的興趣。第2課時的教學重點要放在引導學生進行深層學習,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受作者筆下的日出美景究竟美在哪里。在課堂中,教師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形成直觀印象,在朗讀中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想象畫面,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本文將以第2課時的教學活動設計為例,介紹將信息化融入中年級寫景抒情文教學的做法。
(二)教學設計思路
為了更好地開展《海上日出》第2課時的教學,筆者結合班上大部分學生對海上日出不熟悉的總體學情,以及課文環(huán)境和課堂環(huán)境差距較大的教學實際,設定本課時的三個教學目標。(1)邊讀邊想象。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品讀課文,在腦海里勾勒海上日出的畫面。(2)讀句子。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采用抓住關鍵詞、對比、聯(lián)想等方法,品讀感受海上日出的壯觀景象,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3)學習按一定順序觀察的方法。引導學生流利地說出海上日出的景物,并遷移運用,訓練學生把景物變化描寫得有序、生動、優(yōu)美。基于以上學情、教學實際和教學目標,筆者決定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形成直觀印象,在入景、入境和入情的同時掌握寫景的方法。
二、在寫景抒情類課文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的實踐
一般而言,寫景抒情文的主要教學流程為“整體感知,梳理結構—美讀品析,感悟寫法—讀寫結合,遷移運用”。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數(shù)字資源融入以上教學流程,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結合實踐經(jīng)驗,筆者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開展寫景抒情文教學活動(如下頁圖1)。
下面,筆者以《海上日出》課堂教學活動為例,詳細說明利用“八桂教學通”輔助教學的實踐探索。
(一)“整體感知,梳理層次”教學環(huán)節(jié)
描寫晴天時日出的內容在整篇文章中所占篇幅最大,是教學重點。巴金先生按照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順序,從顏色、光亮、位置三個方面去描寫。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既關注描寫太陽的三個方面,又注意這三者發(fā)生的變化。
首先,教師提出“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了晴天時的海上日出”的問題,通過問題任務驅動引導男生、女生分讀課文第二、第三自然段,并要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完成圈畫、批注等活動。通過這一教學活動,學生順利找出關于日出的顏色、光亮、位置三個方面的描寫。其次,教師進一步提出閱讀討論任務:根據(jù)學習任務單中的表格提示(如表1),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說說作者寫了晴天時海上日出的哪些變化,各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并找出答案。學生根據(jù)教師提出的閱讀任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深度閱讀和討論,完成學習任務單。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jù)“八桂教學通”上標識的相關語句及出示的表格答案,完善自己學習單上的回答。接著,各學習小組派代表上臺使用“八桂教學通”對本組的學習成果做展示說明,由本組組員或其他學習小組做補充。最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海上日出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第二、第三自然段按照太陽的顏色、光亮和位置的變化,也就是景物變化的順序一步步地寫出了晴天時日出的情形。
在該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主要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單的過程中使用“八桂教學通”。學生首先根據(jù)教師提出的問題,對文章相關語段進行深度閱讀,然后運用“八桂教學通”平臺對自己的閱讀成果、文章的描寫層次進行分享說明,使其他同學產(chǎn)生更為直觀的感受,進一步了解作者如何從顏色、光亮、位置三個方面對日出做詳細、生動的描寫。
(二)“美讀品析,感悟寫法”教學環(huán)節(jié)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重難點的集中呈現(xiàn)。在學生初步了解作者按一定的順序描寫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深入閱讀,體會、總結作者寫生動寫具體的方法(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為下一步課堂練筆做準備。
首先,教師提出“你最喜歡晴天日出時哪一方面的變化,結合文中的語句來說一說”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和深入思考。學生在這一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利用“八桂教學通”對課文的相關語句進行圈畫批注,然后分享。在學生分享的過程中,教師相機就一些特殊句式、典型寫法、關鍵語句等進行點撥。其間,可以利用“八桂教學通”的動畫、圖片等多媒體功能將學生帶入特定情境,通過對比句式、替換詞語、適時播放文中對應視頻、圖片等方式引導學生沉浸式感受,加深理解。
在學生有了進一步的體會后,教師提出學習任務:“現(xiàn)在,我們也嘗試將這幅晴天海上日出圖描繪出來吧!請大家借助學習單中的表格,把晴天時的海上日出景象說給同桌聽。”學生在這一任務的驅動下,一邊在小組內積極分享,一邊利用“八桂教學通”中的拖拽圖片、點擊動畫重現(xiàn)日出過程,按順序說明。在表達的過程中,學生借助前面表1的提示,再次梳理日出的順序,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進一步加深對“按一定順序描寫景物變化”“運用不同的修辭手法來讓畫面更生動”等知識點的學習理解。教師播放一段日出變化的視頻,讓學生看著畫面,配合畫面上變化的文字,在背景音樂下進行沉浸式朗讀,切身體會日出的壯觀之美,激發(fā)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遷移運用。教師提出問題:“我們采用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寫作方法的方式學習了天晴時海上日出,那么有云時的日出,作者重點抓住了哪方面的變化呢?”學生結合前面掌握的學習方法,完成圈畫、批注等活動,并先在小組內分享,再在班上進行小組成果匯報。在學生理解不夠全面的地方,或對重點語句進行分析時,教師通過“八桂教學通”的多媒體功能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完善學習成果。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寫法:“我們通過抓關鍵詞句、聯(lián)系上下文、想象畫面等方法品讀了課文,充分感受了海上日出的壯觀美景。作者為什么能把日出的景象描繪得如此逼真形象呢?誰發(fā)現(xiàn)了作者寫景的小竅門?”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歸納寫法:“寫景時要按一定的順序寫,比如,景物變化的順序,在不同天氣的情況下要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去描述,最好能加上自己的獨特感受。在充分觀察后,我們也可以像巴金爺爺那樣,抓住景物變化,調動聽覺、觸覺等感官,展開合理的想象來描繪美好的景象。”
在該教學環(huán)節(jié),信息技術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理解重點詞句和品讀的過程中。筆者認為,讓學生脫離當時的情景去憑空想象難度較大,而利用“八桂教學通”中的視頻和圖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描寫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即通過關鍵詞、對比和替換詞句來理解詞句的描寫,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后,教師再通過“八桂教學通”創(chuàng)設的畫面情境,讓學生對畫面進行配音講解,使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進一步加深體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讀寫結合,遷移運用”教學環(huán)節(jié)
在學生習得文中的寫作方法之后,教師往往會設計相應的寫作任務,促進學生遷移運用,牢固掌握該寫作方法。但是,學生掌握了寫作方法后,往往還會出現(xiàn)缺乏寫作素材的狀況。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就無法在課堂上順利完成寫作。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八桂教學通”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教師在“八桂教學通”中展示“自然景觀素材自選超市”(出示不同景觀的視頻截圖),供學生自主選擇想要播放的視頻素材。其次,在學生觀看視頻后,教師出示“請你抓住一處景物的特點,按景物變化的順序寫一段文字。寫完后對照學習任務單上的評價標準來看看自己可以拿到幾顆星”的任務,讓學生進行當堂練筆。教師從中選出兩篇具有代表性的練筆作品在多媒體技術平臺展示。最后,師生依據(jù)評價標準對學生作品給出評價和修改建議,讓學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作品。
在該教學環(huán)節(jié),信息技術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了戶外自然景觀的豐富素材。在第2課時,教師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擴展練筆制作專題資源庫——自然景觀素材自選超市,為學生的當堂練筆提供了“源頭活水”。學生自主選擇素材,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學會捕捉景物的變化細節(jié),明確了景物的變化順序,大大提升了練筆熱情。
三、在寫景抒情文教學中運用“八桂教學通”的思考
(一)運用“八桂教學通”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在第2課時教學活動中,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快速喚醒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回憶,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和探究興趣,是授課教師要做的第一件事。上課伊始,教師播放了一組海上日出動態(tài)圖,讓學生在回憶日出美景中齊讀課文,并設計了字詞在一朵朵浪花圖案中閃現(xiàn)的課文內空填空題,幫助學生快速復習舊知。這樣的導入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課文的海上日出情境,達到了高效復習舊知的效果。
在之前的磨課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經(jīng)過品析已初步體會到日出的壯觀,但是要求學生看著文字讀出充沛的情感還是存在困難。對此,我校四年級語文教研組制作了一個影音與文字同現(xiàn)的視頻,即在一段日出動態(tài)視頻影像中,同步出現(xiàn)相應的課文語句,配合畫面的變化呈現(xiàn)課文語句。學生在朗讀時,既能離開課本,全身心沉浸在影音視頻中,又能在美妙的音樂聲中配合畫面進行視頻配音,朗讀效果大大提升。學生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讀得有聲有色、入情入境,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二)運用“八桂教學通”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學習《海上日出》這類寫景抒情文,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畫面構建能力。四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大部分學生有著較強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基本具備了能根據(jù)課文內容來想象畫面的能力。然而,對沒有去海邊看過日出的學生而言,在想象具體情景時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應在課堂中充分利用視頻、圖片等幫助學生建立直觀形象,在朗讀中引導學生有層次地去想象、構建畫面。
為了讓學生對“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去描寫日出變化的”這個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激發(fā)學生上課的積極性,筆者以問題為導向,驅動學生自主探究,主動思考答案。經(jīng)過小組討論后,學生從課文中找到了相關語句,自主完善任務單中的表格,再在“八桂教學通”平臺進行展示。通過“八桂教學通”信息端上的標識,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范圍從學習小組擴展到全班。師生一起判斷對錯,補充完善表格。這樣,便將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調動起來。
在學生了解了日出的順序和描寫的層次后,教師通過“八桂教學通”中的圖片拖拽、動畫演示功能,使學生在動手中對“按一定的順序描寫景物變化”這一知識點更加印象深刻。在演示過程中,學生邊操作動畫邊進行講解,大大激發(fā)了學習自主能動性。最后,教師利用“八桂教學通”讓學生在“素材自選超市”中自主選擇當堂練筆的素材,實際上也是促使學生主動聯(lián)系生活實際,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熱情。
筆者欣喜地發(fā)現(xiàn),在小學中年級寫景抒情類課文教學中運用“八桂教學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該平臺一些功能使課文教學更加情境化、更有趣味性,更加符合具體學情,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八桂教學通”教學資源和功能的擴展,教師的備課渠道更加寬廣,如何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和信息技術運用水平,從而構建更高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楊海春.利用數(shù)字教材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數(shù)字化教學,2021(S1):60-62.
[2]滕飛.思維導圖在小學三年級語言課文梳理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9.
[3]楊佳琳.信息化融入語文課堂教學的問題解決模式研究:以《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為例[C]∥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數(shù)字教育研究院.融合信息技術·賦能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第六屆中小學數(shù)字化教學研討會論文案例集.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數(shù)字教育研究院:中小學數(shù)字化教學研討會,2021:650-657.
[4]廖誠富,戴思源,劉芳羽,等.高校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福建電腦,2022,38(7):114-117.
[5]張婷.中段寫景文怎么教:以蘇教版教材為例[J].教育視界,2018(6):63-66.
作者簡介:李金溢(1988— ),廣西柳州人,碩士研究生,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文學科教育教學改革、數(shù)字化背景下的課程建設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