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必輝 覃鳳嬌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比較研究等方法,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四個方面對薛法根、孫雙金、支玉恒、何捷四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的散文課例進行研究,以期更多教師能夠從中學習和借鑒他們的教學智慧,打開自己的教學思路,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關鍵詞】課例 散文 課例比較 特級教師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8-0068-06
“課例研究”是一種教師培訓活動方式,可以真實地反映課堂教學的軌跡,具有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優化課堂教學等作用。散文在小學語文教材選文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對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具有促進作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語文課標》)提出,第三學段要閱讀敘事性作品、詩歌、說明性文章;教材選文要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要豐富多樣。《2022年版語文課標》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文體意識,但是在字里行間滲透了文體意識。鑒于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教學模式單一、教師文本解讀能力尚待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不夠濃厚等現狀,本文以薛法根、孫雙金、支玉恒、何捷等四位特級教師執教《匆匆》一課為例,總結提煉他們的課堂教學精髓,多維度分析他們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片段中是如何體現相關教育教學理念的,以期為抒情散文教學提供參考。
一、四位特級教師執教《匆匆》課例的背景
(一)《匆匆》課文簡介
1. 《匆匆》文本分析
朱自清于1922年3月寫下《匆匆》一文。當時正處于五四運動落潮時期,政治環境十分惡劣,新的社會制度尚未建立。朱自清作為知識青年陷入彷徨、苦悶之中,卻又不甘沉淪,于是寫下這篇散文。在文中,他不斷對自己進行追問、反問、責問,從中可以看出他對當時的狀態感到不滿,不甘心虛度光陰,希望珍惜時間,有所作為。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光流逝的蹤跡。文章開篇運用一個排比句揭露自然萬物循環往復的特點,后接四個反問句提出疑問: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通過與自然萬物的對比,作者流露出對時光流逝卻無法挽留的無奈;通過大量的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現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文章共有五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部分,結構精巧,層次清楚,首尾呼應。第一自然段作者就提出疑問: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設問靈巧,扣人心弦。第二至四自然段寫時光從我們身邊悄然逝去,作者憂傷惆悵,告誡我們要珍惜時間。最后一段,作者再次提出核心問題: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回扣題旨,首尾呼應。
朱自清的散文注重語言的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清脆悅耳,給人以美的享受。大量單音節詞以及疊字、疊詞的使用使得文章親切自然,通俗易懂。例如,“枯”“青”“謝”“開”等單音節動詞具有文字的節奏感。除此之外,代詞、助詞、語氣詞等也是《匆匆》中出現頻率比較高的詞匯,使文章通俗易懂。疊字、疊詞的使用是文章口語化的一個顯著特點,例如:“頭涔涔”“淚潸潸”“斜斜”“默默”“伶伶俐俐”等不同形式的疊詞的使用,增加了文章音韻的和諧性,也使得情感遞進更加強烈,語言更加親切自然;活用流線型修辭,巧用比喻,把針尖上的水滴比作過去的八千多個日子,再把時間的流比作浩瀚的大海;在排比句“洗手……過去”中,運用對比手法,告誡人們,世間萬物皆有循環,唯有時間一去不復返。
2. 《匆匆》在教材中的定位
《匆匆》是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兩篇課文(《匆匆》《那個星期天》)圍繞“感悟”這一主題進行編排。課文突出通過對生活中平凡小事的感悟,以獲得人生道理的啟示。課后習題是編者意圖的重要體現,本課的課后習題第一題指向朗讀,要求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第二題指向語言形式,讓學生體會文中一連串問句的表達效果;第三題指向閱讀內容,體會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感嘆。不難發現,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地幫助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感,思考文章的語言表達效果并學以致用,仿照課文寫一段自己對時光流逝的感觸的話。
(二)四位特級教師執教《匆匆》的課例概述
1.薛法根執教《匆匆》的課例概述
江蘇省特級教師薛法根致力于“組塊教學”的研究,他于2013年4月執教的《匆匆》課例,是“組塊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其教學設計分為三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欣賞疊詞,感受疊詞的節奏美。教學伊始,薛法根先詢問學生的預習情況,再相繼板書“悤”“怱”兩個古體字,通過引導學生猜測這兩個古體字的意思來引出課題。這樣的導入方式既豐富了學生對漢字文化的認識,有助于學生理解字義,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情緒。然后由“匆匆”一詞引出疊詞,使學生通過一系列“頭涔涔”“赤裸裸”“輕輕悄悄”等疊詞的變化來感受疊詞的美感,通過對比“赤裸”和“赤裸裸”,讓學生領悟疊詞節奏的優美。最后,讓學生帶著對疊詞節奏美的體會朗讀課文。整個板塊聚焦“體會運用疊詞的好處”,目標明確,環環相扣。教師示范分析到位,學生實踐練習充分,教學有效性得到了彰顯。第二個板塊是聯系生活,理解“匆匆”。這個板塊主要以兩個主問題(一是作者為什么會突然發現時光匆匆而逝;二是為何作者會有這種強烈的“匆匆”的感覺)來展開。薛法根先讓學生整體感知散文,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分享自己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的時候。然后,讓學生聯系作者生平,找出作者感覺時光匆匆而逝的兩點原因。同時,讓學生聯系課文第一段和第四段,感知時間一去不復返和作者感受強烈的原因,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復雜感情。全文僅有600多字,由于小學生缺乏生活經驗,難以理解其中的情感,這一板塊的設計以最少的時間解決了這一難題,為第三板塊探究文章寫法奠定了基礎。第三個板塊是探究寫法,體會作者如何把時間寫得具體。這一板塊的主問題是“作者是如何寫時間的”。薛法根先讓學生自己發現作者是如何寫時間的,再引導學生分析體會作者的復雜情感,并朗讀一連串描寫日子腳步的詞語,最后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說一說時間是怎樣過去的,探究作者選取起床、吃飯、睡覺這類俗氣的寫作素材的原因。
2.孫雙金執教《匆匆》的課例概述
江蘇省特級教師孫雙金提出了“情智語文”主張,他于2012年11月執教《匆匆》課例。在該課例中,孫雙金使用“猜詞導入”的方法,活躍課堂氛圍,緩解學生緊張的情緒,并間接地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性格特征。孫雙金引出課題“匆匆”后,讓學生說一說什么是匆匆,從而引出本課的學習重點——形象化,即如何把無形的東西寫得有形,進而揭示學習美文的四個步驟:讀出情感、提取中心、品味文采、寫出形象。孫雙金首先帶領學生熟悉課文,體會作者情感。他指導學生朗讀第一段時提醒學生聚焦“但是”“三個‘再字”“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以及一連串問句,以教師讀、學生評,學生讀、教師評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他指出,朗讀是一門藝術,要通過聲音傳達出作者情感的變化,達到以聲傳情的目的,同時也要在讀書的過程中學會提煉文章的中心句,明確作者寫文章是有思路的,即作者先提出一個問題,問自己,問讀者,問世間萬物,為什么時間一去不復返呢?之后,孫雙金引導學生整理出文章脈絡:一去不復返—空虛—匆匆—徘徊—一去不復返。梳理了文章脈絡后就要品味文采,對于這一教學環節,孫雙金以“直線型”的設計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逐段分析、體會文采,品讀文章運用排比、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的好處,品味文章樸素自然的語言,學習作者寫法上的特點,感受作者高超的寫作技法。最后,孫雙金通過寫話練習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課內容,要求學生寫得形象、具體。
3.支玉恒執教《匆匆》的課例概述
河北省特級教師支玉恒的教學以新、實、活、深、巧見長,他于2008年執教《匆匆》課例。相較于上述兩位特級教師,支玉恒的教學更加注重引導學生挖掘文本內涵。他緊緊圍繞文本內容,指導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來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支玉恒的課堂導入簡潔明了,他先是詢問學生是否緊張害怕,再拋出問題。他在拋出問題之前,設置懸念,啟發學生思考到底老師會提出什么問題。接著提出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與之前的說法截然相反。這一問題設計得非常巧妙,使得學生更加期待接下來的問題。一次提問就是一次機會,支玉恒提示學生要珍惜機會。這與《匆匆》的主題不謀而合。支玉恒認為“讀”是教學語文最簡單的法子。在本課教學中,支玉恒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復雜情感。首先,讓學生自讀,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其次,播放配樂朗讀的音頻,讓學生感受作者情感。再次,分段朗讀,指導學生在朗讀中表達情感,同時深度探究文本內容——兩個“赤裸裸”所代表的含義。經歷了三個朗讀階段的學習后,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便不自覺地感嘆時光匆匆。最后,支玉恒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要求學生寫一個簡單明了的句子,也可以是一句眾所周知的名言。這個教學環節主要是檢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對時間流逝和生命的價值有所感悟。
4.何捷執教《匆匆》的課例概述
福建省特級教師何捷主張“生動的語文”,他于2010年10月執教《匆匆》課例。在《匆匆》一課的教學中,何捷秉持“生動的語文”的教學理念,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意蘊,體會作者情感。何捷的課堂導入簡單直白,上課伊始直接點出本節課所學課文,并詢問學生課文講的是什么內容。這樣的導入方式能夠快速引起學生的注意,將學生的思維拉回課堂。接著,何捷簡單介紹作者及散文的特點,讓學生明白“散文就是讀者和作者之間的對話與思考”。緊接著,他播放名家朗誦音頻,讓學生邊聽邊做批注,整體感知作者情感。這既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又考驗了學生傾聽的能力。品讀文本部分,何捷按照段落順序引導學生逐段品讀。在第一段的品讀中,學生先說對這一段的感受再讀出自己的體會,將說感受與讀文章結合起來。學生沉入文字與作者心意相通之后,把這種感受融入文本,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品讀第二段時,何捷順利抓住課堂隨機生成的問題,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文本內涵,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把8 000多個日子比作一滴水這一夸張而又形象的描寫。從一滴水的特點與8 000多個日子進行對比,到這渺小的一滴水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地滴落,感受作者對時光流逝的害怕,相機指出作者對這一感受的描寫(頭涔涔而淚潸潸),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感悟作者情感,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
二、多維度比較四位特級教師執教的《匆匆》課例
(一)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只有以課標為指導,才能在宏觀上把握教學方向。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與學生的學習情況都是影響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目標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一環,明確了課堂教學的起點與歸宿。筆者對四位語文特級教師執教《匆匆》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了異同比較(如表1)。
教學目標是教師基于課標要求,在了解學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確立的。四位特級教師的教學目標均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及《2022年版語文課標》中對“核心素養”目標的基本要求。該目標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培養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盡管四位特級教師執教時間距今已有十幾年,但是他們確立的教學目標皆符合這一要求。不同的是,薛法根側重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孫雙金側重培養學生品析語言文字的能力;支玉恒側重培養學生朗讀、感悟的能力;何捷側重培養學生品讀關鍵詞句的能力。
(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師為達成教學目標而精心選擇的。因學生學情和教師個人專業素養的差異,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存在不確定性。有學者認為確定教學內容,要依據課標、編者意圖、學段和文本體式和具體學情來確定課程的邊界、文本的核心內容、學科的必備知識及教學內容。四位特級教師執教《匆匆》時所依據的課標、單元語文要素等都大同小異,且都是以公開課的形式進行授課,對學生都是相當陌生的,只能依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來判斷學情。在教學背景相同的情況下,四位特級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同中有異(如下頁表2)。這就是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在發揮作用。
由表2可知,四位特級教師的教學風格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卻有著相同之處——都是通過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來體會作者情感,通過品析字詞來理解文章內容。對于同一文本,四位特級教師依據自己教學的實際情況,對各自的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從而展現出了各自的教學特色。
(三)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促進的重要橋梁。常見的閱讀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討論法、朗讀法等。根據學生學情,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此,四位特級教師都選用了朗讀法和講授法,但是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理解作者情感的過程中,四位特級教師采用了多種不同的朗讀方式帶領學生一起分析文本,感悟情感。
1.朗讀法:促進情感體悟
薛法根采用了三種不同形式的朗讀,將文本解讀寓于個別朗讀和默讀中,使學生在朗讀中品味疊詞的美感,通過朗讀體會時間無聲無息、一去不復返的特點,將燕子、桃花、楊柳這三個意象與時間作對比,感受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力感,啟發學生通過提取關鍵詞來解讀文本。在朗讀中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句和寫作手法,感受時光匆匆。例如,朗讀第三段時啟發學生抓住“挪移”“跨過”“閃過”等一系列描寫日子腳步的詞語來體會時間之快。
孫雙金使用的朗讀方式有個別讀、教師范讀、齊讀等,以提中心、理文脈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內涵。例如,在學生讀完第一段后,孫雙金讓學生找出此段的中心詞是什么,讓學生圍繞找到的中心詞“一去不復返”,理解“去—來”“枯—青”“謝—開”這三組詞語的意蘊。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理解世間萬物皆可重來,唯有時間一去不復返,更加容易體悟作者當時的情感。
支玉恒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情感,但順序與前面兩位特級教師有所不同。支玉恒同樣將朗讀放在課堂教學的重要位置,他通過以讀促講的方式解讀文本,使學生感受作者的復雜情感。在初讀課文時采用評讀、賞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確定文章每個段落的感情基調。他十分注重對文本語言的細讀,比如對課題的解讀、對文本中“赤裸裸”等詞語的品味,都是從語言的細節中理解文本的深層意蘊,使學生能夠更準確、深入地體會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何捷采用的朗讀方式與上述三位特級教師的朗讀方式大同小異,主要有傾聽誦讀、學生默讀、個別朗讀、自由讀等。何捷引導學生在品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讓學生邊朗讀邊思考、做批注,把自己的感受與文本語言聯系起來,讀文章說感受、說感受讀文章。比如,對文章第一段的品讀,讓學生分享對自己有感觸的字、詞、句,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感受作者的情感。
2.講授法:撥正學習方向
講授法是教師在教學中廣泛使用的教學方法。四位特級教師在執教《匆匆》一課時靈活運用講授法,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吸收知識。四位特級教師在使用講授法時,不是一味地給學生傳授知識,而是當學生遇到不理解的問題時給予學生幫助,引導學生探究,促進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薛法根的講授注重引導學生聚焦“板塊”核心問題,使教學進程更集中更順暢。比如,對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這一板塊,他先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再鏈接作者生平,理解作者感到時光匆匆的原因。薛法根的處理簡單明了,以最短的時間引導缺乏生活經驗的小學生理解文章思想。
孫雙金注重小結,在每一教學流程結束時都有總結,讓學生牢記于心。這種做法能讓課堂講授更加有條理。例如,他指導學生畫出每段的關鍵詞和句子并板書(一去不復返—空虛—匆匆—徘徊—一去不復返):第一段作者提出問題;第二段反問自己8 000多日子留下了什么,什么也沒留下;第三段用形象化的語言寫出了時間匆匆;第四段反思自己,做了一些什么,什么也沒做;收尾反問“為什么我們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呢”。這就是這篇文章的脈絡。
支玉恒的講授著重引導學生通過不同方式的朗讀感悟作者的情感。比如:通過齊讀、自讀、開火車讀、個別讀、聽音頻、泛讀等形式多樣的朗讀,引導學生從朗讀中分析解讀文本,體悟作者感情;指導學生用心靈誦讀,讓學生聽音頻朗讀,再說一說自己聽出了作者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最后,他通過第一段中燕子、楊柳、桃花這三個意象的循環往復與時間一去不復返的強烈反差,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矛盾、憂愁。
何捷的講授關注課堂的隨機生成,適時引導學生,使學生的學習不偏離軌道。整個課堂教學結構清晰,循序漸進,且其間穿插著學生的思考與討論。例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有學生認為作者把8 000多個日子比喻一滴水,非??鋸?、形象,何捷順勢展開深入指導——過去的8 000多個日子就像這滴水一樣沒有聲音沒有影子地流逝了,這滴水十分渺小,可作者卻覺得這一滴水讓他害怕,怕得頭涔涔而淚潸潸。
教師適當的講授和引導,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控制好講授的時間和講授內容的深度,既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又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四位特級教師運用的教學方法都是基于教學內容與學生學情,并能夠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靈活運用。無論是各種形式的朗讀還是講授,都是為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學生得到最大的發展。
(四)教學效果
面對同一篇課文,四位特級教師制訂了同中有異的教學目標,并結合學生學情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所得到的教學效果各有不同。但無論得到怎樣的教學效果,最終都指向學生,都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學有所獲。
1.薛法根:板塊學習,訓練學生能力
對薛法根的課例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他的教學設計目標明確,每一個板塊都有一兩個核心問題,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例如,猜字導入,以課題“匆匆”的古體字將學生引入課堂,既豐富了學生對漢字文化的認識,又幫助學生理解字義、增加學生的識字量,為學生開啟新一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又如,讓學生對比“頭上流汗”“眼里流淚”和“頭涔涔”“淚潸潸”兩組詞語,體會運用疊詞的好處,提高學生理解詞語的質量;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作者情感。
2.孫雙金:品味語言,體會文章寫法
通過對孫雙金的課例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其教學視角十分獨特。他認為學習本文不僅是感受作者對于時間流逝的感悟,還要關注到作者是如何把事物寫得形象化的。他在課堂初期就提出了學習美文的四個步驟:讀、提、品、寫,他的課堂也是按照這四個步驟相繼展開的。在帶領學生提取文章脈絡,品味文本語言之后,通過一個寫話練習(我看到風在飛揚,
)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把無形的東西寫得有形,從而感悟文章的寫法。
3.支玉恒:以讀促講,感悟作者情感
對支玉恒的課例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其教學過程中留出了較長的時間讓學生深入文本,體悟作者情感,使學生通過課文朗讀獲得對文章的獨特體驗?!洞掖摇芬徽n文質兼美、語言質樸,學生需要不斷地朗讀,對文章中的字句進行琢磨,才能體會其中的用詞精妙。支玉恒便是通過朗讀,引導學生不斷品味文章字詞,領悟文章語言的精妙傳神。在學生品味文章語言的過程中,支玉恒能針對文中一連串的知識點深入淺出地剖析,使學生主動吸收知識。相信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一旦讀到這篇文章,腦海中便會再現這篇文章的情感。
4.何捷:讀中悟情,學習品讀方法
對何捷的課例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從中發現閱讀教學既要讓學生學會理解文本中包含的情感,又要讓學生學會鑒賞情感的方法和手段。在《匆匆》一課的教學中,何捷用心指導學生的每一次朗讀,通過范讀將學生帶入作者當時的情境,使學生將情感融入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不斷加深感悟。在師生共同品讀的過程中,何捷潛移默化地傳授品讀方法——傾聽、思考、對話。
三、四位特級教師執教《匆匆》課例的啟示
(一)對語文教師的啟示
1.重視文本細讀
文本細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師語言能力的標準之一。語文課的重點是通過文本傳遞知識,教師只有認真、反復研究文本,才能從中提煉出有價值的東西并把它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收獲知識。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教師解讀文本不透徹的現象,導致教學質量不高,達不到教學目標要求。就散文而言,深入而多樣的解讀尤為重要。四位特級教師執教《匆匆》的一大亮點就是引導學生沉浸在文本中,在生成的課堂情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因此,在開展教學前,教師應認真閱讀文本,把文本解讀放在重要位置。
2.提升專業素養
首先,教師要不斷豐富語文學科知識。語文學科知識是語文教師上好一堂課的基礎,語文學科知識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四位特級教師能夠在真實的課堂情境中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指導,離不開他們平時對語文學科知識的積累。其次,要具備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樹立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和學生觀,全面了解學生的發展。課例中四位特級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即使放在當下也不過時,他們將自己的教學經驗與具體學情結合起來,制訂并落實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論是組塊教學還是情智語文,都是他們教學智慧的結晶。最后,要明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學情是教師制訂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四位特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是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對抒情散文教學的啟示
1.品味文本語言
散文語言準確、生動、形象,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散文語言不似詩歌精煉,散文因為風格不同而語言風格各異。散文語言作為作者思想的載體,學習散文應當把品味語言放在關鍵位置。四位特級教師的教學課例啟示我們:將“品味語言”確定為教學重點,符合課標要求和散文的文體特征?!洞掖摇肺淖智逍汶h永,純樸簡練,只有仔細鑒賞才能理解文本的美感與深意。四位特級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鑒賞文本,這種方式符合課標要求,體現了他們對散文體裁特點和教學要求的充分認識。
2.體悟作者情感
散文通常有兩條主線——明線與暗線,明線即文章所體現的人、事、物,暗線即作者的情感。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細節,引導學生體悟作者情感。經過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四位特級教師都是在朗讀、講授中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體悟作者情感:或是結合學生生活經驗理解文章語言,感悟時間流逝;或是抓住關鍵詞句,品味意境并分析作者情感;或是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揣摩作者情感;或是引導學生探究、品味文章,分析感悟作者情感??傊麄兌及洋w悟作者情感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并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方法來促進學生深度理解文章情感。就抒情散文而言,教師應該把體悟作者情感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并教給學生學習“這一類”文章的閱讀方法。這是散文教學應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蔡瑩.淺析散文《匆匆》的語言藝術美[J].語文知識,2001(7):71-73.
[3]王怡菲.散文《匆匆》的語言藝術性分析[J].北方文學(中旬刊),2019(2):42.
[4]黃金城.形散神聚 以詩言志: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匆匆》文本解讀及教學核心價值定位[J].福建教育,2015(Z1):71-73.
[5]陳尊艷.組塊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0(5):55.
[6]孫雙金.我和情智語文[J].中國教師,2016,265(18):56-60.
[7]支玉恒.談朗讀[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11):6.
[8]林志芳.何捷教學設計思想探微[J].小學教學研究(教學版),2022(12):20-22.
[9]何捷. “生動的語文”教學主張及建構實踐[J].教育評論,2018(12):147-150.
[10]梅倩倩.小學抒情散文教學的課例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9.
[11]吳忠豪.組塊教學:一種值得推薦的閱讀教學設計模式:評薛法根《匆匆》教學實錄[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4(Z1):4-9.
[12]秦富. 《祖父的園子》課例比較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13]張斗和.對“教學內容確定”的幾點認識與思考[J].語文建設,2018(31):35-38.
[14]賀晨. 《荷塘月色》課例比較研究:以李鎮西、鄭桂華、熊芳芳課堂實錄為例[D].濟南:濟南大學,2020.
[15]何捷,黃國才.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 以提升語文素養為魂: 《匆匆》教學實錄及點評[J].小學語文教學,2012(30):55-58.
[16]何捷,黃國才. 《匆匆》課堂實錄及評析[J].小學語文,2011(1):51-54.
[17]雷春華,饒振輝.反思“朗讀”在現代語言教學中的價值[J].語文建設,2015(29):2-3.
[18]楊斌.品味語言 體悟意境:散文教學藝術漫談[J].中學語文教學,2007(11):24-26.
[19]胡莉萍.小學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策略[J].語文建設,2023(6):55-58.
注:本文系2023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一般項目A類“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寫作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以河池學院應用寫作課程為例”(2023JGB333)、河池學院2023年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重點立項課題“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寫作課程的改革與實踐——以河池學院應用寫作課程為例”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必輝(1975— ),廣西東蘭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和教育基本理論、高校教學研究;覃鳳嬌(1998— ),廣西東蘭人,本科,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