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融媒體時代,海外受眾對中國典籍的理解和接受過程呈現出直觀化、碎片化、網絡化的傾向,這種變化給《道德經》的翻譯傳播帶來了新的挑戰,傳統的紙質媒介和單一的文字模態已經不能滿足讀者的審美興趣和閱讀需求,文字、圖片、色彩、音頻、視頻等多模態和符號之間的互動與融通成為《道德經》傳神達意、對外傳播的最新進路。該文立足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借助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框架和概念內涵,探索《道德經》多模態翻譯傳播模式,以圖文敘事、聲影敘事等維度作為切入點,對《道德經》翻譯傳播進行多模態闡釋與重構。該文為講好中國哲學典故,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中國哲學典籍的國際傳播力提供參考。
關鍵詞:媒介融合;《道德經》;多模態話語分析;多模態翻譯傳播;圖文敘事;聲影敘事
中圖分類號:H159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c)-0061-04
On the Multi-Modal Reconstruction of Transl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ao Te Ching in the Era of Media Convergence
WU J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ngzhou Sias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11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media convergence, the overseas recipients'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presents a tendency of visualization, fragmentation and networking. This change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th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ao Te Ching. The traditional paper media and single text mode can no longer meet the aesthetic interest and reading needs of the readers.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multi-modality and symbols, such as words, pictures, colors, audios and videos has become the latest way for Tao Te Ching to convey ideas and communicate with the outside worl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media convergence, with the help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conceptual connotation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ulti-modal translational communication mode of Tao Te Ching, and makes multi-modal interpre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l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ao Te Ching from dimensions such as image and text narration, audio and video narra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elling Chinese philosophical classics well, enhancing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ower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classics.
Key words: Media convergence; Tao Te Ching;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Multi-modal translational communication; Image and text narration; Audio and video narration
隨著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數字技術的迭代更新,翻譯傳播已經打破了紙質媒介和文字模態的藩籬,從傳統的單一媒介轉向多種媒介融合發展,實現了向文、圖、聲、影等多模態相融相和的模式嬗變,各種語言和非語言符號之間自由切換,多模態組合表意,生成意義連貫、整體統一的翻譯傳播客體,多模態翻譯傳播有助于目標語受眾從視、聽、觸等多種感官理解和接受客體訊息,這種模式嬗變滿足了新時代受眾不斷變化的情感需求和審美傾向?!兜赖陆洝凡┐缶?,含宏萬匯,囊括了中國5 000年以來厚重的傳統哲學思想,蘊藏著天人合一、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等獨具特色的東方智慧,是中華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載體,翻譯傳播《道德經》中蘊含的世界意義和普世價值,可以為西方社會提供參考,為擺脫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打造多元文化主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增強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國際影響力提供借鑒。探索《道德經》的多模態翻譯傳播模式,不僅順應媒介融合時代的翻譯傳播規律,而且符合目標語受眾的認知特征。本研究借助多模態翻譯理論,運用媒介融合的手段,構建動態、多元的《道德經》多模態翻譯傳播模式,為《道德經》等哲學典籍外譯和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1 多模態翻譯的概念與內涵
多模態是指社會文化中不同符號系統的意義結合[1],是在具體語境中一種以上符號模態并存的現象,包括書面語言、口頭語言、形象等[2]。多模態話語是運用多種感官,通過語言、圖像等多元媒介和符號進行交際的形式[3]。多模態話語分析依托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接受了語言作為社會符號具有意義潛勢的觀點,認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系統共同闡釋意義[4]。張德祿提出了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并分別從文化、語境、內容和表達層面對多模態話語進行分析。內容層面包含意義和形式,意義主要聚焦概念、人際和語篇3個方面;形式層面則體現在形式和關系兩個方面;表達層面由語言和非語言兩種符號呈現。多模態翻譯研究是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在翻譯研究的延伸,是翻譯研究的多模態轉向,具體概念至今未有定論,學界各說紛紜,Kaindl[5]、許勉君[6]強調多模態翻譯是源語和目的語文本在模態層面的轉換和運用。李小華、唐青葉[7]從廣義和狹義的角度對多模態翻譯進行界定。吳赟、牟宜武[8]將多模態翻譯定義為以多模態作為對象與指歸,文本在生成傳播過程中,突破以語言系統為中心的傳統翻譯觀,在多模態視域下,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模態都是意義創造的源泉。楊增成[9]嘗試構建多模態翻譯研究范式,認為翻譯的實質是將多模態原語篇傳輸到多模態目標語篇并對目標語對象產生作用的動態轉換行為。多模態翻譯根據文本在模態層面的轉換,具體劃分為模態內和模態間翻譯。模態內翻譯是指相同類型符號模態之間的翻譯與轉換,傳統的文字模態翻譯屬于模態內翻譯;模態間翻譯是指原文本在目的語文本中翻譯為不同類型的符號模態,是經由多模態、多媒介的協同與加工,轉換為圖、文、聲、影等多種模態融合的新型目的語符號模態。新型多模態翻譯文本更加形象、具體、直觀,不僅豐富了模態間翻譯的內涵,為翻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改變了媒介融合時代目的語受眾接觸源語的方式,大大滿足了受眾與時俱進的閱讀習慣和審美追求,拉近了源語文本與目標受眾的距離,增強了源語文化在異域的傳播與接受度。
2 融媒體時代《道德經》的多模態翻譯傳播
融媒體時代《道德經》的翻譯傳播方式發生了裂變,多模態翻譯和跨媒介傳播成為新的動向,碎片化、網絡化、電子化的閱讀習慣和信息索取方式成為新的趨勢。多模態敘事模式豐富了受眾的閱讀體驗,通過圖文并茂、直觀形象的話語敘事,傳遞了《道德經》的文化內涵,建構了《道德經》在異質文化中的交際意義,提高了《道德經》在異域傳播的接受效果。并依托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框架,在文化信息和語境信息保持統一的前提下,從內容和表達層面出發,將《道德經》的多模態翻譯傳播模式大致分為圖文模態敘事、聲影模態敘事。
2.1 圖文模態敘事
圖文模態敘事是指圖像和文字聯合敘事、構建交際意義的形式?!兜赖陆洝返膬热菥哂性捳Z意義(概念、人際、語篇)、形式與關系。其語言古樸簡潔、文約義豐,話語語篇中蘊藏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文化體系經過提煉,通過語際翻譯轉換為現代漢語文化典籍的語言敘事風格,同時,借助圖像等形式,構成多模態語篇。在翻譯《道德經》的過程中,語言模態仍然是文本敘事和交際的主要內容,圖像、顏色、裝幀、字體等圖覺因素與語言模態形成輔助、強化的互補關系,共同構成形式完整、意義連貫的目的語譯本。文字敘事是通過歸化與異化等不同翻譯策略,采用直譯、意譯、音譯、注釋、增譯、刪譯、編譯等多種翻譯方法,準確完整地傳達原文本的文化意蘊。圖像敘事由兩種布局構成:以中心或邊緣結構的空間布局和從左至右或從上至下的線性布局,這種設計模式使讀者以垂直視線觀摩圖像,以水平視線閱讀文本,這樣不僅適應海外受眾從上到下、從左至右的閱讀習慣,也迎合西方文化上/下或左/右的極化設計方法,突出結構性和層次感[10]。
根據2022年8月3日國際亞馬遜圖書網站上的數據,Stephen Mitchell的譯本讀者評價最多,圖書評價多達1 536條,其中一位加拿大讀者對該譯本灰色極簡實用主義的封面設計贊不絕口,稱贊其封面極具質感,他還認為正文的米白色紙質印刷為讀者帶來觀摩舒適感,內容中各章節標題紅色字體清晰炫麗,數字編碼醒目地佇立在頁面上方,文字和小節錯落有致,整體搭配協調,相得益彰(見圖1)。
圖1 " 《道德經》Stephen Mitchell譯本封面
《道德經》用戶評分最高的譯本出自馮家福及簡(Gia-fu Feng amp; Jane English)之手,有讀者感嘆該譯本忠實傳達原作的哲學思想和內涵,語言通俗簡潔,也有讀者表示,書中對中國書法和圖片信息的植入為譯本增添了多元化符號資源,圖像、書法等非語言符號與語言符號相互融合,形成跨模態、跨符號的多模態翻譯,其中,利用中國書法撰寫“道”字,并放大其字體,凸顯了源語文本的核心概念,深化目標語讀者對“道”這一重要文化負載詞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加強受眾對《道德經》的接受和認可。通過在圖片中勾勒出老子騎在牛背上的形象,惟妙惟肖,彰顯了老子的智者身份,同時又展現出老子不失生活志趣、大智若愚的精神面貌,這一舉措有助于讀者在閱讀文字的同時,心中能輕松地幻化出老子的形象,讓智者形象深入人心(見圖2)。顯然,圖片、中國書法、封面設計等非語言符號模態的運用在文本敘事中與譯文的語言符號形成互補,打造圖文模態敘事,共同構建整體連貫的交際意義,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讀者的理解障礙,降低了源語哲學內涵在翻譯傳播過程中可能引發的“折損”。
圖2 " 《道德經》馮家福及簡譯本的多模態語篇
2.2 聲影模態敘事
聲影模態敘事是指用聲音、影像等符號模態建構交際意義。除了文字、圖片具有敘事功能之外,聲音、影像與圖像等模態共同參與敘事,形成了聲影模態共現敘事的局面,通過聲、光、影等非語言模態,增強視聽覺效果,加深受眾的理解。《道德經》多模態翻譯轉向也體現在聲影模態敘事之上,通過語音視頻媒介將文本進行語碼轉換和音視頻加工,以聲影模態的形式闡釋源語內涵,為受眾提供便捷式、電子化的視聽體驗,豐富了原文的內涵意義,擴展了受眾的視聽空間。
當今世界,碎片化、視覺化的閱讀方式已經成為主流,音頻、視頻模態的運用大大提高了受眾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效率,哲學典籍的可讀性也大幅提升。亞馬遜圖書網站上的數據顯示,Stephen Mitchell《道德經》英譯本銷量位居第二,讀者評價數量位居首位,該譯本銷量大,受眾面廣,評價數量多,得益于它的多模態翻譯和闡釋,據說Stephen本人親自制作了譯本的有聲電子書,讀者普遍認為有聲電子書比實體書更加引人入勝。同時,Stephen作為譯者錄制了一段關于《道德經》的視頻,詳細介紹了翻譯的背景、動機、過程及策略,視頻重點聚焦老子對社會及人類福祉的貢獻,高度肯定了老子的治國之道和和諧之道,這是為數不多由譯者本人講解《道德經》翻譯的視頻,該視頻在YouTube平臺一經發布,便吸引了大批《道德經》英譯愛好者的關注[11]。毫無疑問,聲影模態的融入,會協同語言模態一起,搭建多模態敘事空間,構筑立體、豐富、多元的交際意義,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強化譯本的敘事意義,促進譯本的推廣,擴大譯本的銷量,提高《道德經》思想意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3 結語
媒介融合時代,讀者的閱讀方式呈現出碎片化、視覺化、電子化的傾向,多模態的自由轉換和意義建構為《道德經》翻譯傳播提供了新視角,傳統的語言模態已經無法滿足西方受眾日新月異的閱讀習慣和審美追求,翻譯傳播《道德經》不應拘泥于單純的語言符號轉換,應該擺脫以“語言為中心”的囹圄,發揮非語言模態作為社會符號的意義潛勢,促成語際翻譯向符際翻譯或多模態翻譯的轉向。圖片、音頻、視頻等非語言模態與語言模態形成協同效應,共同完成敘事目的,構建整體連貫的交際意義。本文立足融媒體時代,從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視角出發,嘗試對多模態翻譯的概念進行闡發,并以此為基礎,重構融媒體時代《道德經》的多模態翻譯傳播模式,以圖文模態敘事、聲影模態敘事作為研究重點,管窺《道德經》的多模態翻譯與傳播動向,從內涵上深化《道德經》的世界性意義,從外延上拓展《道德經》翻譯傳播的敘事空間。該研究有助于增強西方受眾對中國傳統哲學典籍的文化認同,加深中西方文化交流,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有助于向世界講述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哲學典故,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參考文獻
[1] KRESS G, 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 Routledge,1996.
[2] GIBBONS A. Multimodality, Cognition and Experimental Literature[M]. New York: Routledge, 2012.
[3] 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1):24-30.
[4] 朱永生.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5):82-86.
[5] KAINDL K. Multimodality and translation[C]//Milan C, Bartrina F.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Studies. New York: Routledge,2013: 257-269.
[6] 許勉君.中國多模態翻譯研究述評[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7(2):40-46.
[7] 李小華,唐青葉.國內多模態翻譯研究的可視化分析:現狀、問題及建議[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534-542.
[8] 吳赟,牟宜武.中國故事的多模態國家翻譯策略研究[J].外語教學,2022(1):76-82.
[9] 楊增成.多模態翻譯研究范式的構建[J].中國外語,2022(4):105-111.
[10]陳風華,董成見.多模態翻譯的符際特征研究——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為中心[J].學術探索,2017(10):90-95.
[11]尹飛舟,王佳娣.媒介融合時代《道德經》英譯傳播中的經典重構[J].中國文學研究,2022(2):188-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