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語言習得在受教育者的學習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影響二語習得結果的因素有很多,其被語言學家們持續廣泛的探討研究,其中受教育者的個體化差異因素是學者們研究的關注重點,如年齡、性別、個性、學習策略、學習動機等。尤其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性格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對二語的學習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該文對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學習者性格差異研究進行批判性探索。文章首先介紹了性格的定義和分類,其次從性格方面對相關文獻進行了回顧,最后探討了文獻中存在的局限性,并對此話題的未來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二語習得;個體差異;性格因素
中圖分類號:H09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c)-0177-04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Learners' Personality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ZHOU Yinan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Victoria, 3000, Australia)
Abstrac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educated.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esult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hich continue to be widely discussed and studied by linguists. Among them, the individualized differences of the educated are the focus of scholars' research, such as age, gender, personality, learning strategie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o on. In particular,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in non intellectual factor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paper makes a critical exploration on the study of learners'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that affec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personality, then review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ity, finally discuss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literatur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is topic.
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ersonality factors
第二語言教學之父羅德·埃利斯(Rod Ellis)強調“學習者的個體因素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s)在二語習得研究領域非常重要”“對第二語言的解釋,如果拋開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因素談論學習成果是不完整的”。Rod Ellis的觀點道明了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因素對第二語言習得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應用語言學家們將研究的目光聚焦到語言學習者的心理研究方面,佐爾坦·德爾涅伊(Zoltan D?觟rnyei)認為“性格變量和其所屬類型是人們做出總體行為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性格的不同導致二語的學習成效出現了差異性結果。有些學者認為外向型性格的學習者能更好地掌握第二語言,部分學者認為內向型的學習者能更好地掌握第二語言。該文在回顧部分關于學習者性格特征對二語學習結果影響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性格影響學習效果的成因,總結了關于語言學習者性格與二語學習結果之間的一般結論。
本文闡釋了關于性格的定義及其分類,批判性地思考了已有研究結論,重點探索內向型性格和外向型性格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對不同語言能力的影響。此外,還探討了性格與二語學習課題當前尚存的需要完善的方面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并對未來研究提出了相關建議。
1 性格的定義與分類
性格是心理學上的多維度概念,體現著人在特定的場合對某一事物展現出的相對穩定的態度及行為方式,它是一種習慣化了的人格特征,其特點是感覺、思維和行為的方式相互統一。性格一經形成便比較穩定,它屬于社會屬性。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在1875—1961年間根據里比多的情感傾向將性格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的人格類型,并在1913年的慕尼黑國際精神分析會議上提出了內傾型和外傾型的性格理論。隨后,艾森克也使用二分法將性格劃分成內向型和外向型,他進一步指出擁有外向型性格的人樂于尋找刺激,愿意冒險,在學習上更喜歡組隊學習,有著更廣泛的交際;內向型性格的人更冷靜,不會憑一時沖動而做出舉動,同時也更享受孤獨的時光,與他人接觸較少,在學習上更傾向于獨立完成任務。
性格作為一種典型的非智力因素,它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國內外的語言學家們圍繞著這一話題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與討論。美國語言學家愛麗絲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的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效果方面做出了兩種假設:一種是認為外向型的學習者在語言技巧學習方面比內向型的學習者更高效;另一種認為在學術成就上,內向型的語言學習者會比外向型的學習者有更好的成績。假設并不代表著百分百地確定,因此深入地了解學習者的性格對研究二語習得的效果來說確有必要。
2 性格與二語習得的關系與成因
2.1 外向型性格對二語習得的影響及原因
一直以來,克拉申(Krashen)、斯凱恩(Skehan)、加斯(Gass)等著名的語言學者致力于性格與二語習得關系的探索。現在越來越多的應用語言學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者的性格對第二語言學習成功的影響上,他們中的大多數認為開朗、健談、面向社會的外向型性格的學習者,比矜持、安靜、冷靜的內向型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中更具先天的優勢和大的成就。
當學習者的基本語言水平沒有太大差別時,在英語課堂上,外向的學習者比內向的學習者更能展示他們的英語水平,從而更好地獲得外語技能。Ali和Shah在研究中發現,外向型的人可以很容易地與其他人溝通。他們更自信,能主動與人交談,他們很大膽,愿意參加社交聚會。他們喜歡在人群中展現自己,不畏懼他人的評價與眼光[1]。外向型的學習者往往是課堂上的“活躍分子”,他們期望自己有活躍的課堂表現,他們反應更為敏捷,在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時,即使他們不確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也會用更快的語速和更多樣的單詞和句子來表達自己。同時外向型的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與老師交流密切,能克服自己面臨的困難,抓住一切有利于自己學習語言的學習資源來提高口語能力,從而提高他們對第二語言的掌握程度。內向型的人往往是被動的,他們喜歡獨自工作,在學習上更具有獨立性。同時Ali等人也發現內向的學生在英語課堂上似乎更沉默,盡量避免與老師和同學互動。這是因為他們出于保護自尊心的需要,避免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出丑。此外,與二語習得有關的文獻表明,性格外向的語言學習者會增加輸入量,喜歡用語言進行交流,更愿意參加群體活動,所以在學習過程中使自己的輸出量達到最大化,從而產生更好的語言駕馭能力。
2.2 內向型性格對二語習得的影響及原因
內向型的學習者較為安靜、內斂,他們不擅長社交活動,不喜歡冒險,喜歡有條不紊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研究人員發現性格與第二語言習得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他們甚至發現內向型的學習者在語法方面的表現比外向型的學習者更好。Nurmayasari、Rahmawati和Ali在2018年證實:在口語方面,性格內向的學生在英語的發音和語法上的表現比外向的學生更加出色,內向型的學生更接近母語者;而外向的學習者在詞匯的使用和表達方面僅屬于中等水平,盡管他們的表達內容和表達方式更加多元化,但他們的語法能力卻不理想[2]。這是因為內向型的學習者在說話前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準確地表達出自己所思所想;而外向性格的學習者會更在意自己能否快速、流利地說完要表達的內容,他們即便知道自己表達的語句存在語法錯誤也懶得糾正,而是將錯就錯[3]。同樣,在英語學習的寫作中,內向型的學習者表現出比外向型的人更精通熟練的趨勢,因此就寫作技能而言,內向者在該方面是更好的習得者。此外,除了在二語的輸出方面,在英語學習的輸入過程中,Rekabdar、Hasan和Yulianti等人都證明了內向的學生在閱讀方面更容易在第二語言學習中取得成功:越是內向型的學習者,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越強,內向的學習者更適合課堂學習,尤其是在知識的接受能力方面,即使在課堂上,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內向型學生的思考和反應速度不及外向者,但他們能仔細全面地思考這些問題,因此他們回答問題的準確率更高,答案也更能獲得老師的青睞[4]。與之類似,在聽力方面,內向型人格與英語(L2)的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即內向型的學習者在聽力能力上的得分高于外向型學習者。
以上的研究結果和一些心理學家的觀點一致:內向型的學習者在整體學習成績方面會比外向型的學習者有更多的優勢。這是因為內向的人通常擁有以下特征:領導性、集中性、深度、內部導向、有限的關系和內部能量保存等。這些特征都可以潛在地改善學習者習得二語的效果。換句話說,性格內向的學習者之所以能成為更優秀的語言學習者,是由于他們更加注重語言的形式和規則,能更心無旁騖、更認真地專注于他們的內心和學習任務。
3 對當前性格與二語習得成果研究的思考
關于哪種性格類型更容易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獲得成功這一話題存在分歧,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調查二語習得能力的不同方面,結果也不盡相同:在口語和閱讀方面,性格不同的人學習和思考的方式也不一樣,但個性差異不能代表外向者在學習口語和閱讀理解方面比內向者更有優勢;在寫作方面,性格類型不是決定習得二語寫作技巧的唯一因素,換言之,學習者的性格與寫作能力的獲得沒有太大關系。不同性格的學習者在不同的語言任務方面各有千秋,沒有必要用性格來定性哪種類型的學習者能學得更好,甚至來說,學習者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與二語習得的結果沒有直接關聯。因此,在學習者性格會對二語習得產生怎樣的影響這個領域,沒有必要得出定性的結論。
盡管如此,在研究性格對二語習得的影響時,國內在此方面的研究相較于國外起步較晚,研究成果較為匱乏,很多方面值得思考。
3.1 可靠的性格測試以保證最終結果的可信度
學生的性格需要用可靠的測試進行測量以保證結果的可信度。大部分文獻研究性格與二語習得之間關系時,沒有統一的標準確定學生在研究開始前是內向還是外向性格。根據Arip的說法,有時候人們同時具有內向和外向的性格,有可能是各占50%,也有可能是其中一個占主導地位,更有可能是性格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5]。
現在世界上有公認比較權威的標準判斷內向人格和外向型人格,它采用內向型人格測量表(IPEI),是在榮格的判斷標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為了確保研究過程順利,研究結果可靠,未來二語習得與性格之間的研究采用IPEI測量表來對學習者的性格進行更為準確的衡量,從而得出精確的研究結論。
3.2 學習者的性格依賴于所處的具體環境
不同的文化環境會引起學習者的性格變化,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這種現象在東西方文化主導下的課堂環境中表現得較為明顯。以西班牙第二語言課堂和日本第二語言課堂的教學為例,西班牙的課堂環境比日本的更開放、更活躍,所以內向型的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下的表現會與外向型的學習者趨同,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的學生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都更善于表達;但在日本,為了尊重老師,學生在課堂上必須“安靜”,所以在尊師重教的文化背景下,外向型的學生在課堂上 “變得”安靜、內向。因此,在研究中不僅要關注到學習者們當下課堂上的學習表現,也需要關注他們日常更真實的性格,再對研究的結果做出定論。
3.3 更多的非智力因素變量可改變研究結果
當下對影響二語習得的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變量單一,研究者僅把學習者的性格作為唯一的變量來觀察第二語言習得中學習者的學習結果與性格之間的關系,而沒有建立學習者性格與其他內部或外部因素之間的聯系[6]。然而,其他的變量會結合性格共同影響學習者二語習得的結果,如情緒(焦慮、興奮)、自尊心、內心敏感程度、共情或移情等因素。語言學家Wankowski在他的研究中將年齡與性格結合起來以研究性格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結果他認為,如果學習者處在青春期之前,性格越外向的學習者對第二語言的掌握越熟練;而進入青春期后,學習者內向型的性格會更容易幫助他們在二語的習得上取得成功。在后續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將多種變量與性格相結合對此領域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3.4 研究需要關注語言學習中的語言環境
語言學習的成功與否需要關注二語習得過程中的各種方面,尤其是學習者目前所處的語言環境。當學習者在非目標語言的國家學習該語言時,他們更容易受到性格的影響,因為這些學習者沒有第二語言的應用環境,他們不是一直處在使用目標語言的環境中,這就放大了學習者性格對學習者二語習得的影響。在日常的生活交流中,學習者基本使用自己的母語,很少使用第二語言,他們使用第二語言的地方是在二語課堂上。在課堂上,學習者極易充分暴露其性格對第二語言學習的積極或消極影響。在口語課堂上,外向型的學生會表現出更積極的態度和更高的任務參與度與完成度,而內向型的學生會選擇閉口不談,避免在同學和老師面前出丑。因此,外向型的學生會比內向型的學生獲得更多的練習口語的機會,從而更好地掌握第二語言。反之,如果第二語言學習者身處使用目標語言的國家或者環境中,無論他們是內向型還是外向型性格,都可以做出這樣的假設:學習者的學習結果受其性格的影響較小,外向的學習者和內向的學習者在最后的第二語言習得中有著相似的結果。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將語言環境和性格相結合以探究性格是否對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產生顯著的影響。
4 結語
盡管研究者們沒有對哪種類型的性格更擅長學習第二語言得出一致的結論,但都明確指出了學習者的性格對第二語言不同能力的習得有不同的影響。部分學者認為,性格外向的學習者擅長交談,語言輸出量大,他們能快速地學好一門第二語言;一些學者認為內向型性格的學習者更容易掌握二語的閱讀和寫作技巧。
為了讓受教育者獲得最佳的二語學習效果,學習者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自身的性格特點制定適合自身的學習計劃和策略,有思想地去主動學習。此外,教育者應因材施教,通過性格測試了解學生的性格,并使用差異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對于外向型的學習者,他們傾向于“抱團取暖”——與同學組隊學習,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在交談間達到二語習得的最佳程度,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這類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內向型的學習者善于傾聽,樂于獨自思考,不喜歡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教師應當給予足夠的自主空間讓他們用紙筆記錄的方式寫下內心的看法,從而進一步提升第二語言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水平與內涵。
參考文獻
[1] ALI H, SHAH A H. Rol e of extrovert and introvert personality fa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UOS, Pakistan[J]. Modern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2018(8): 111-119.
[2] ARIP M, HIDAYU M N, IBRAHIM N H, et al.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Development of Extrovert and Introvert Personality Inventor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s,2017,7(9):451-463.
[3] ELLIS R, ELLIS R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4] HASAN S, YULIANTI N. Introversion personality and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J].Indonesian Journal of Integrate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019, 4(2):2018-229.
[5] NURMAYASARI E, RAHMAWATI S.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extroverted and introverted students and their speaking ability[J].English Journal,2016,8(2):20-29.
[6] REKABDAR S, BEHROUZI P, HAKHVERDIAN A. The effect of using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on reading achievement of iranian intermediate extroverted vs. introverted learn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vestigations,2015,2(1):17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