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越南民歌是越南人以口傳的方式世代傳唱的民間歌謠,是越南人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作并傳承的,是越南人生產生活經驗的歷史積淀,是越南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該文通過對越南民歌的文本分析,發現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越南人通過民歌的有聲方式贊美大自然,總結并利用大自然的發展規律,謀求生存與發展;他們注重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他們將自然景物與社會歷史相融合,抒發國家情懷。探索越南民歌中蘊含的生態倫理思想,了解越南人對大自然、對人際關系、對社會歷史的民族心理,有助于進一步促進中越兩國之間的跨境交流與合作。
關鍵詞:京族;越南;民歌;生態;倫理;民族心理
中圖分類號:K916;H44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c)-0106-05
Ecological Ethics in Vietnamese Flok Songs
LIU Yinlia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China)
Abstract: Vietnamese folk songs are folk songs sung by Vietnamese peopl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the way of oral transmission. They are created and inherited by Vietnamese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transforming nature. They are th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of Vietnamese production and life experience 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Vietnamese na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Through the text analysis of Vietnamese folk songs, the article found that there contains rich ecological ethical thoughts: Vietnamese people praise nature through the folk songs, summarize and use the law of nature development, seek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y focus on establishing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they integrate the natural scenery and social history, express the national feelings. Exploring the ecological and ethical thoughts contained in Vietnamese folk songs and understanding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of Vietnamese people towards natu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social history will help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ross-border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Key words: The Peking nationality; Vietnam; Folk songs; Ecology; Ethics; National psychology
京族跨境而居,主要分布在越南的平原和沿海地區及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京族在越南是其主體民族,被稱為京人或越人。他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早已認識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以吟詠唱誦的方式將生命經驗與宇宙規律、自然時空、萬物氣韻、道德倫常進行交流與通感”[1],達成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相生。本文所闡述的越南民歌是指越南主體民族——京族創作的民間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是他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口頭創作的文學作品,凝聚著越南人生產生活的個人經驗和集體積累,蘊含著越南人關于大自然、關于人際關系、關于社會歷史的豐富生態倫理思想。
1關于人與自然的生態思想
越南民歌中的生態思想包括對自然美景的贊美,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總結,以及對自然萬物生命的感悟。其歌詞情景交融、樸實真摯,表現出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1.1贊嘆自然,欽佩自然造物
1.2認識自然,利用自然規律
“從越南歌謠中不僅能夠窺見越南古代社會勞動群眾的情感、思想理念及生活狀況,而且能夠看到越南文化對儒家文化的接受程度。”[4]從上文分析中可見,中國儒家思想中的綱常倫理、孝義之道在越南勞動階層民眾中被廣泛地接受且被以民歌的方式傳習,并以此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戒律準繩,在越南社會中起著維護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重要作用。
3關于人對社會歷史的情感思想
越南民歌飽含越南人的社會歷史情懷,很多越南民歌或借景抒情,或借古論今,或直抒胸臆。如一首無名民歌以問答對唱的方式唱出了越南人對其國家的自豪感:
這首民歌圍繞古代越南的地理、歷史、著名人物或社會風俗展開問答對唱,唱問人選擇的是那些地名的標志性特點來讓唱答人猜。歌詞中描寫的地名、山河、城郭、歷史遺跡不僅呈現出了越南獨特的自然之美,如“六頭江六段匯成一江”“商江水一邊濁一邊清”;還呈現出越南的歷史文化特色之美,如“河內城有五個門”“在清化從廟最靈驗”,展現了一幅自然與社會時空交錯的畫面;又如:“傘圓圣山形似系腰而生圣神”“在諒山省有仙人建的城”,在越南神話中,傘圓山是生出傘圓山圣的地方,諒山是神仙寓居的地方,蘊含著越南人“人杰地靈”的思想觀念。歌中提到的地名從越南的河內到海陽(六頭江)[6]、北江(商江)、清化,再到諒山,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點,儼然構成一幅越南山河圖。
此外,還有不少民歌詠唱地方,如描寫越南古都升龍(今河內)三十六古街:
三十六古街顧名思義是由36條古街組合而成的一個街區,街道縱橫交錯,熱鬧非凡。街區形成的時代久遠,留下不少的歷史遺跡,曾是越南都城升龍(今河內市)最繁華的街區,不僅匯集了36個行商行業,更是凝聚了河內人獨特的風俗習慣、傳統文化。民歌歌唱古升龍的繁華街區,倒不如說是歌唱古都的歷史和文化,映照出當年升龍的繁華。三十六古街是今河內市千余年的悠久歷史積淀下來的文化結晶,讓越南人引以為豪,世代傳頌。
除了古街區,河內的還劍湖也是河內人爭相詠唱的歷史名勝:
還劍湖是一處越南古都升龍非常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名勝古跡。“還劍”一名源于越南后黎朝開國皇帝黎利跟老龜借劍抵抗南征明軍的傳說。該民歌寫意多于寫實,通過提及還劍湖的標志性景觀棲旭橋、玉山祠、硯臺、筆塔,構成一個時空交錯的、具有濃厚歷史意蘊的民族文化空間。民歌最后以一句“且問誰建了這江山?”肯定其先人、父輩建國的功勞,蘊含濃郁的國家情懷。
4結語
綜上所述,越南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作的民間歌謠,既是越南人探索自然、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結晶,也蘊含著越南人應對自然、應對社會關系的生態倫理思想。他們利用大自然的發展規律,謀求生存與發展;他們遵倫常,守孝義,追求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他們將自然景物與社會歷史相融合,蘊含濃郁的國家情懷。
參考文獻
[1] 黃玲.歌謠[J].民族藝術,2014(5):30-36.
[2] 周靖.試從歌謠俗語略論越南稻作文化[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2.
[3] 陳玉添.探尋越南文化本色[M].胡志明:胡志明市綜合出版社,2006.
[4] 范文化.儒家文化對越南歌謠的影響[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
[5] 楊廣含.越南詩文合集[M].河內:國家部教育出版社,1962.
[6] 孫志文,王楠.越南“東海”考辨[J].東南亞研究,2019(5):72-85,155-156.
[7] 武玉潘.越南俗語歌謠民歌[M].河內:文學出版社,2005.
[8] 胡世河,阮孟進,夏露.從民歌探析越南苗族心理[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4(5):116-120.
[9] 阮秋茶(NGUYEN THUTRA). 漢越語愛情隱喻對比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10]吳盛枝.越南高欄民歌與壯族文化的傳承認同[J].河池學院學報,2007(1):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