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軟實力”是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新疆地處祖國的西北邊陲,是東西方文化對沖的橋頭堡,也是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的主要地區之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五觀”,強化“五個認同”,是新疆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重點。在分析新疆高職院校文化育人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基礎上,立足新疆高職院校文化育人存在的問題,以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從凝練核心文化理念、構建“一中心四平臺”文化育人體系、激發制度文化活力、突出以物明志建設環境文化等方面,闡述了新疆高職院校文化育人體系路徑。
關鍵詞:文化建設;文化育人體系;新疆;高職院校;文化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8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a)-0139-06
Research on Cultural Education in Xinjia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Moistening Xinjiang
—Taking Xinjia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JI Wenli, FAN Jie, WANG Fang
(Xinjia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ji Xinjiang, 831100, China)
Abstract: Cultural \"soft power\" i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Xinjiang,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border of the motherland, is a bridgehead for the cultural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s well as one of the main areas where the western hostile forces \"westernized\" and \"differentiated\". Guid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guid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Marxist \"Five Views\", and strengthening the \"Five Identities\" are the key point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Xinjiang vocational college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special importance of cultural education work in Xinjiang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ltural education in Xinjiang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Xinjia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path of the cultural education system in Xinjiang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aspects of refining core cultural concepts, constructing the \"one center, four platforms\" cultural education system, stimulating institutional cultural vitality, and highligh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culture throug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expression.
Key words: Cultur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education system; Xinjia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ltural concept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方針[1],文化潤疆首次納入中央新時代治疆方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2]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3]。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五觀”,強化“五個認同”,是新疆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重點。
1 新疆高職院校強化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文化浸潤、感染、熏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形教育,實現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4]高校是文化和社會文明傳播的前沿與高地,文化傳承是高校5大功能之一。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這句話形象表達了高校文化對師生員工成長的重大影響。文以載道,化成天下。文化凝聚著高校的辦學力量和辦學追求,是高校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根基,是凝聚師生員工的靈魂和基礎,也是高校的核心競爭力。
新疆地處祖國的西北邊陲,與8個國家接壤,是東西方文化對沖的橋頭堡,也是西方敵對勢力搞“和平演變”“西化”“分化”的主要目的地區之一。因此,作為文化建設核心的意識形態建設必須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也對新疆高校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高校文化建設[5],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涵養師生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新疆高職院校文化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近30年的發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高職院校在文化育人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但是,對照新時代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目前新疆高職院校文化育人工作距離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辦學要求和師生精神文化需求還有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2.1 文化育人體系不健全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效融入文化育人體系,堅定師生理想信念之“魂”,立牢民族精神之“根”,擦亮馬克思主義鮮亮底色。目前,缺乏系統化設計,如“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如何構建、文化育人如何推進等,相應的制度設計不足。需要進一步凝練辦學理念、發揮制度優勢、強化系統思考,著力構建新治理格局。
2.2 精神文化凝練不足
雖然新疆各高職院校已經提煉出學校精神和校訓等一系列精神文化元素,但是核心文化提煉不足,應用物化的很少,“作壁上觀”狀態仍存在。學校精神、校訓、校風等不能為師生耳熟能詳,精神文化對師生員工思想道德素質的塑造作用不強,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功能、凝聚和激勵功能弱化,文化的凝聚力不強[6]。
2.3 文化氛圍不夠濃厚
高水平、高層次、高品位的文化活動較少,缺少文化精品,文化載體與文化服務,同廣大師生員工的需求存在一定距離;特色文化活動缺乏系統規劃,網絡文化、新媒體文化不夠突顯;職業文化、地域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尚處于初級階段;文化的載體和產品亟需挖掘等。
2.4 環境文化挖掘不夠
雖然大多數高職院校建有美麗的校園,但缺乏文化氣息,校園景觀文化內涵釋讀不夠。校園一樓一宇、一草一木、一路一景等缺乏精心設計的文化內涵,因此校園環境潛移默化浸潤人、感染人、熏陶人的文化育人效果不夠顯現[7]。
3 新疆農職院文化育人體系構建實踐探索
長期以來,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新疆農職院”)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聚焦培養“學農、愛農、興農”人才這一中心,凝練“和”文化核心理念,形成了“一中心四平臺”文化育人體系,不斷豐富文化育人內涵,涵養師生家國情懷、勞動精神、職業精神,營造了獨具特色的新疆農職院“和”文化,使之成為學院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3.1 咬定“農”字不放松,凝練核心文化理念
60 多年的辦學歷程,新疆農職院提煉出以“和”為核心的文化理念,以“和”明確育才興疆的辦學宗旨與目標,傳承家國情懷,主動擔當作為,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培養大批德技雙修的學農、愛農、興農的優秀人才。新疆農職院凝練“和”文化的歷史淵源包括3個方面。
3.1.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源頭
農業是中國的立國之本,“和”是農業文明的源頭。“和”由“禾”“口”組成,一“禾”一“口”寓意“民以食為天”,是農本思想形象展示,盡顯農職院校本性。農業崇和,因“和”而萬物生長。“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則安,和則順,和則萬事興。“和”也是新疆地域文化的體現,凸顯學院開放情懷。新疆是古代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明交匯地,新疆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大熔爐,新疆屯墾戍邊文化源遠流長,形成了各民族血脈相連、齊心協力、固守邊疆的多元一體格局。
3.1.2 咬定“農”字是根本
新疆自古以來始終把發展農業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1958年,為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新疆農校(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前身)應運而生。新疆農職院自成立以來,始終咬定“農”字不放松,以服務新疆農業、農村、農民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以培養農業人才作為推動農業發展的動力,為邊疆穩定與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和”文化的選擇彰顯了新疆農職院人情系三農、躬耕農業的家國情懷。
3.1.3 學校文化傳承是紐帶
從“條條道路我們開,教室校舍我們蓋”,學院在荒灘上白手起家,勞動建校,60多年艱苦創業,從無到有,學院走過了不平凡的光輝歲月。盡管學院的管理體制、名稱、辦學機制幾經演變,但艱苦奮斗、改革創新、勇于擔當、追求卓越的學院精神始終沒有改變,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體現了大和諧觀及管理者的大境界和大智慧。“和”文化扎根在一代代新疆農職院人的心中,成為學院不斷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體現了學院扎根邊疆多民族地區,辦農業職業教育的責任與使命。
3.2 踐行“和”文化理念,文化育人潤無聲
學院60多年的辦學歷程,歷久而彌新,形成了以“和”為核心的學院文化,凝聚著學院獨特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新疆農職院人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還形成了“艱苦奮斗、改革創新、勇于擔當、追求卓越”精神,“潤德礪能,和以至善”校訓,“知行合一,耕讀人生”校風,“進德修業,愛灑綠洲”教風,“敦品強技,和美競進”學風[8]。
3.2.1 構建“一中心四平臺”文化育人體系,培養學農愛農興農人才
(1)做好頂層設計。新疆農職院院成立了文化建設領導小組,組建文化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成立了“新疆絲路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制定學院《文化建設整體規劃》,開發了學院形象識別系統,制定了文化建設五年規劃,將文化建設經費納入年度財務預算,實施系部目標責任制,建立“文化育人”考評機制,推進“文化育人”工作走深走實。
新疆農職院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思想精華,緊緊圍繞“培養愛國愛疆、擔當奉獻的學農、愛農、興農技術技能人才”這一中心,通過建好“課堂主渠道文化傳播平臺、主陣地文化活動平臺、文化場館平臺,以及網絡文化宣傳平臺”“四平臺”,有機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農耕文化、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構建“一中心四平臺”文化育人體系,實施“精神文化凝練提升工程、隊伍素質提升工程、品牌文化培育工程、文明校園創建工程”,不斷提升學院治理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打造了“三下鄉”社會實踐、“微農職”官微、“創新創業基地”等全國聞名的文化品牌;撰寫出版《明月出天山》文化書籍,并納入師生必讀科目,強化校史教育。建成“中國德育館(新疆館)”、辦學成就展廳、潤園、德園等文化場館。顯著增強師生文化自覺和自信。使學院成為廣大師生高度認同和自豪的精神家園,成為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的大熔爐,成為社區文明高地。為創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凝魂聚力。
(2)著力打造“四平臺”。一是打造課堂文化傳播主渠道平臺。完善課程體系,增設選修課、限選課等,深化“黨在我心中、永遠跟黨走”,以及德育活動課改革,面向在校全體學生進行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學院加大文化藝術類課程開設力度,充分考慮學生個性發展,學院開設了國學智慧、剪紙藝術等50余門公選課。按照哲學與人生、歷史與文化、語言與文學、藝術與審美、科學與自然、經濟與社會、身心與健康、職場與社交等8個模塊,學院構建起了文化素質選修課程體系。學院還為學生開設了篆刻、藝術鑒賞等近百門人文類選修課程。
二是打造文化活動平臺。研究梳理節日文化、慶典文化、重大節點文化等清單,規范文化活動;完善社團管理辦法,依托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促進學生德藝雙修;每年開展精品文化項目評比表彰活動。搭建學生個性拓展和才藝展示平臺,促進學生德藝并進。此外,學院還開展了“專題文化”教育活動,做到讓文化教育不斷線。圍繞“憲法宣傳”“民族團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和教育活動,潤物無聲地推動了書香校園、人文校園的建設和發展。
三是打造文化育人場館平臺。完成兩館、一園、十八景內涵的挖掘與建設:即“中國德育館”(新疆館)和校史館、民族團結園建設,初步建成“一軸三環九園十八景”校園主景觀,挖掘十八景文化內涵。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育人氛圍。
四是打造網絡文化宣傳平臺。建立新媒體中心,積極推動校園網建設和網絡文化建設,管好用好網絡,發揮網絡育人功能。成立“校友協會”,建立校友聯系機制和工作網絡,發揮校友育人作用;依托“微農職”官微、“微黨課”“學習強國”“石榴云”等平臺,以及校園網主頁,開展網絡文化宣傳活動,營造風清氣正網絡空間。
3.2.2 用“和”文化激發制度文化活力
新疆農職院本著“德法并舉,方圓有度”的管理理念,把“和”文化理念、學院精神、“以胡楊精神育人 為固邊興疆服務”的行為準則等融入制度建設,建設正向約束制度和激勵機制,提升學院凝聚力、向心力和約束力。學院以教學診斷與改進為抓手,深化目標管理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為動力,完善績效考核體系,激發部門和個人工作活力。制定了以學院章程為核心的相關配套制度體系建設,并在實際執行中不斷完善,形成全員參與、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營造了制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創業氛圍。
3.2.3 突出以物明志建設“和”環境文化
新疆最大的“和”就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踐行愛國主義精神和各民族團結奮進是“和”文化的主旋律。學院環境文化設計以“和”為主線,特別注意融合農耕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學院被昌吉市民譽為“庭州后花園”。
學院以一軸三園十八景為主線,倡導綠色低碳理念,大力推進綠色教育,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滲透到專業教育之中,培育師生綠色觀念;開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校園建設活動。營造優美、典雅、有文化內涵、充滿生機、宜學宜居的美麗校園[9]。如新疆農職院以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為主要內涵,設計建造了“中國德育館”(新疆館)、紅色展廳;學院充分挖掘新疆歷史愛國主義名人左宗棠文化資源和校友資源,與校友共同設計并建造“潤園”;充分挖掘“和以至善”的校史資源,設計建造了“辦學成就展廳”(校史館);引進中華傳統文化建設“剪紙”大師工作室,校企共建農業產業園等。環境文化建設飽含愛國主義情感、改革創新精神和民族團結元素,使觀者觸景生情,凈化心靈。
3.2.4 彰顯固邊興疆建設“和”行為文化
自1958年建校以來,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飽含家國情懷的老一輩農職人,發揚“胡楊精神”,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甘于奉獻、扎根邊疆,為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奉獻了一生,“為固邊興疆服務”也成為農職人最鮮明的行為標識。
(1)完善“和”文化系列課程。將農耕文化學習、勞動教育講座、勞動實踐周、德育活動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新疆農職院制定并實施《關于加強課程思政工作的實施意見》,以課程育人為目標,構建思政課程引航,中華優秀文化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為主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為支撐的課程育人體系。同時,大力推進“一人一優課”教學改革,梳理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明確每一門課程育人目標,研究制定“課程思政評價體系”,落實每一位教師的育人職責,引導教師把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各門專業課程之中,推進各門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同頻共振,為學生心靈埋下愛我中華的種子[10]。如《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課程確定的思政目標是:誠信、友善、法制。在講授防治蟲害時,教師便將這一價值理念貫穿其中,教育學生堅守誠信法制,不用假藥、不用違禁藥。在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美德時,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引導學生事前籌劃、謀劃,減少鋪張浪費。在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綠色安全意識和工作的責任心時,教師則結合課程對崗位要求的實際,強調安全配藥操作、安全用藥濃度和安全打藥操作。
(2)突出創新創業教育。學院充分發揮行業企業深度合作優勢,構建了政企合作層面、學院層面、分院層面和學生社團層面“四級”實踐訓練平臺,校外建有千余家校企合作基地,面向全體學生開設漸進式、不斷線的創新創業課程。校內建有“我可”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建成國家級“眾創空間”,實施課程驅動,實戰孵化。學院系統構建了“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實踐—創業項目孵化”,強化實踐課程體系。通過專創融合、產創融合、賽創融合,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科技創新實踐+創業項目孵化”的“雙創”教育工作體系,促進大批返鄉創業人員。服務鄉村產業振興,使之成為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典型。
(3)打造實踐文化品牌。學院組建了太極文化社團、農職小白楊等近百個學生社團,每周開展“星火大舞臺”“雙休日工程”等活動。為各社團配備指導教師,支持學生拓展興趣愛好。每年寒暑假期間還積極響應團中央的號召,深入全疆各地開展社會調研、惠民政策宣講、小學生學習輔導等服務。實施學生實踐積分制,將實踐學分作為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必備條件。打造全國聞名的農職“三下鄉”優秀實踐品牌、金牌“跆拳道”社團等。
(4)扎實開展“認親結對子,團結一輩子”融情實踐活動。在教師中開展“三進兩聯一交友”活動,教師深入學生,幫思想、幫學習、幫生活。師生中“結對子”覆蓋率達100%。在學生中開展“爭做石榴籽”結對子活動,學生結對子率達100%。常態化開展“良師益友”“最美農職人”民族團結先進班級、模范“對子”的評比表彰活動。將民族團結的種子根植于學生心田。
(5) 情系“三農”服務天山南北。學院廣泛開展校縣“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創新“送教下鄉、智力進村、技能到戶”培訓模式,進村辦班、指導到園,在農牧民田間地頭解決技術難題,足跡遍布全疆10個地州市,5萬余名農牧民受益,年推廣優良品種及優質高效栽培模式近百萬畝。
4 新疆農職院文化育人的成效與特色
4.1 提升了社會影響力
“和”文化理念潛移默化中喚醒師生文化自覺,推動師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顯著提升師生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學院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造就了一大批學農、愛農、興農的優秀人才。“體驗中成長”等文化育人做法多次被《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新疆日報》等主流媒體報道,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學院打造多個全國聞名的文化品牌,具體如:獲得全國“三下鄉活動優秀單位”;“農職小白楊”為學院贏得“全國義務獻血先進單位”;“微農職”官微連續3年榮獲“全國高職院校官微影響力十強”;全國第八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二等獎;全國模范職工之家;“絲路剪紙,讓非遺藝術在南疆大地炫起來”榮獲“中國傳統美德教育優秀成果案例”;全國高職院校網絡育人創新示范成果五十強案例獎;全國高校全媒體優秀案例;德育活動課榮獲全國高職院校思政育人創新成果五十強案例獎等多項榮譽稱號及獎勵。
4.2 提升辦學實力
文化助力農職院榮獲全國民主管理先進集體、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數10項國家級表彰獎勵,躋身“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行列。并開創了在祖國西部邊陲、農業艱苦行業創辦高水平職業教育的成功范例。
4.3 提升了人才質量
新疆農職院畢業生就業率連續15年位居自治區高校前列。每年有70%以上的畢業生回家鄉就業,其中回到南疆生源地就業的畢業生比例達70%以上,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支撐。
5 結語
在職業教育大發展的新起點上,新疆農職院將進一步完善“一中心四平臺”文化育人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和文化建設全程,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進一步明晰辦學理念、凝練學院精神,形成優良的師德師風、校風、教風、學風,打造一批全國聞名的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營造更加濃厚的反映新時代要求、體現人文關懷、服務師生成長、凸顯地域文化和辦學特色的新疆農職文化育人體系。使學院成為廣大師生高度認同和自豪的精神家園,成為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的大熔爐,成為社區文明的高地,為創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凝魂聚力、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參考文獻
[1] 人民網.習近平出席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0-09-26)[2022-12-12].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926/c64094-31876 008.html.
[2] 環球網.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8)[2022-12-12].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KljBv.
[3] 求是網.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EB/OL].(2021-08-28)[2022-12-12].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1-08/28/c_112 7805028.htm.
[4] 王利.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校園文化建設[N].青海日報,2020-06-08(10).
[5]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創造,2022,30(11):6-29.
[6] 唐紫微.“雙高計劃”背景下新時代高職院校文化育人路徑創新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34):36-39.
[7] 朱愛勝,承劍芬,奚小網等.高職院校文化育人體系構建與實施路徑——以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1):1-5.
[8] 李玉鴻.明月出天山[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8.
[9] 蔣艷.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要素和實現路徑探析[J].職教發展研究,2019(2):104-108.
[10]艾宏偉.文化自信視野下的高職院校文化育人[J].教育與職業,2020(11):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