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沖擊,中醫藥文化具有獨特功能和價值,為樹立中國自信提供了堅實支撐,對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講好中醫藥文化故事,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底氣;挖掘中醫藥文化內涵,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骨氣;展示中醫藥文化貢獻,提高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志氣。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自信;新時代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a)-0150-05
The Value and Re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New Era
LIU Chang
(Sanji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2, China)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re faced with many challenges and impacts in cultural confidence, whil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has unique functions and values, providing solid suppor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culture confidence, so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Through telling the st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ll, enhance the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ulture; excavat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trengthen the backbone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display the cultural con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enhance the amb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confidenc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新時代大學生是未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人翁,是接受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對象。因此,以弘揚中醫藥文化為載體,對新時代大學生進行文化自信的培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1 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不足的影響因素
文化自信一種底層、深遠和厚重的自信,也是國家發展戰略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自信與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崛起乃至人民的幸福感密切相關。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對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中國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西方文化的滲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淡忘和新媒體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等因素,對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產生著一定沖擊和負面影響。
1.1 西方外來文化的滲透
近年來,在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范和引導下,我國經濟的發展非常迅速,對外開放范圍持續擴大,各種文化思潮涌入,西方部分發達國家趁機借助各種方式宣傳他們的意識形態,無形之中沖擊了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嚴重阻礙了我國高校文化自信的培育進程。這種影響表現在西方文化對國人的正面沖擊,一些國人對西方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和鑒別力差,產生了不假思索的拿來主義和迎合的現象,進而沖擊著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毫無疑問地對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文化自信的培育產生了強而有力的沖擊,以至于一些大學生逐漸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漸喪失文化信心。
1.2 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淡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經過不斷創造和積累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靈魂。新時代大學生通常對應用型較強的學科知識尤為青睞,缺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學習,加上高校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不夠重視,重視力度不夠大、宣傳力度不夠廣,導致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不足,甚至個別大學生將中國文化一概視為落后的文化,忽視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
1.3 新媒體網絡信息的負面影響
新媒體的興起,對大學生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在為大學生提供思想交流平臺的同時,也潛藏著思想沖擊的危機。由于新媒體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新媒體管理的不到位和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對大學生的文化認知方面形成了一些障礙,造成了一些大學生無法全面地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及其意義,對紅色文化及其教育意義缺乏通透的認知,對西方錯誤思潮的鑒別能力較弱,無法正確地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性文化。正是因為文化認知出現了問題,從而導致大學生對文化踐行表現出手足無措的狀態,致使大學生在認同和踐行中華傳統文化自信的過程中出現了迷茫與困惑,以及對中華傳統文化缺乏自信。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要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從而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助力。
2 中醫藥文化的特殊價值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里對中醫藥的實踐發展中總結積累出來的文化瑰寶,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學術價值。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聯系緊密,在世界范圍內,對人類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增強文化自信也具有特殊意義。
2.1 中醫藥文化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
中醫藥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卓越智慧,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土壤里生根發芽,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而極具特色的語言文字和治病救人的傳統醫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不斷實踐、領悟出來的精髓,其具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和嚴密的邏輯性,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智慧。
中醫藥文化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特別是以醫古文為代表的傳統語言文字,是中醫獨特的堅固外殼,體現了傳統文化。如古人造“藥”字,從藥字的繁體字“藥”來說,《說文解字·草部》上說:“治病之草,從草,樂音。”揭示出藥為治病之物,且以草類為主。
中醫藥文化及其醫德的發展水平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醫德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在社會發展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社會政治、經濟及傳統文化的發展水平不同,醫德的表現也不盡相同。中國古代醫家的行為,閃現著道德光芒。歷史上,曾出現了一批醫德典范人物,體現了仁愛、自強和孝道等精神。“仁愛”精神:東漢末年,政治黑暗,社會動蕩,連年瘟疫,張仲景的宗族有200多人,但在短短的十年里,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疫病,悲痛萬分之下,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參考《黃帝內經·素問》《難經》等書籍,并結合自己日常的施治經驗,寫成了中醫方劑之祖——《傷寒雜病論》,為中醫后世遣方用藥創立了典范,在抗擊新冠肺炎中所用的很多中藥方也是由《傷寒雜病論》中的方劑化裁而來。“自強”精神:藥王孫思邈從小體弱多病,因此立志學醫,刻苦鉆研,最終他憑借卓越的醫術,享譽國內外,是我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更是被西方稱之為“醫學論之父”。“孝道”精神:古代有些名醫,在孝道的激勵下而學醫,如北齊的李元忠、唐代的王燾、明代的李可夫、王綸都是因父母生病而學醫[2]。
2.2 中醫藥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
中醫藥文化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是中國軟實力的一種體現,其核心理念和價值觀與當今社會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高度契合的。中醫藥文化是一種成熟的文化體系,其蘊含的核心價值也是與眾不同的。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中醫藥文化的根基,可以用“仁、和、精、誠”4個字來概括。“仁”體現了中醫以救死扶傷、濟世救人為宗旨的仁愛他人、生命至上的精神,表現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熱愛生命;“和”,即天人合一、陰陽平和,體現了中醫崇尚和諧的價值觀;“精”體現了中醫醫德的靈魂,即不僅需要認真研究,深入研究醫德,追求卓越的醫術,更需要有過硬的理解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誠”,體現了中醫人格修養的至高境界,要求心懷至誠,言誠行謹[3]。“仁和精誠”,強調以人為本、大醫精誠和醫乃仁術,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平等、友愛、誠信”等理念,從本質上來看是高度契合的[4]。換句話說,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是被包含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面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長起來的,如果脫離了中華傳統文化這樣的根基,就成了無根之木。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力量,在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的培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也有著現實的意義[5]。
2.3 中醫藥文化為世界人類健康發揮重要作用
中醫藥文化歷史悠久,資源豐富,中醫藥在歷史發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不僅維護著中國人民的健康,也極大地維護全人類的健康,在世界上有廣泛的影響。早在秦漢時期,中醫藥就傳播到了韓國、日本等周邊國家。我國16世紀初就發明了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術”,被認為是醫學免疫和預防的先驅,它傳播到西方并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為最終在全球根除天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青蒿素的發現也是以屠呦呦為代表的中國科研人員從中醫藥典籍中獲得靈感,從野草中提取出抗擊瘧疾的良藥,迄今為止已經挽救了數以百萬計的生命[6]。2003年“非典”肆虐,中醫藥以其良好療效,引起世界衛生組織高度關注和肯定。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藥納入其最新修訂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簡稱ICD-11),為中醫藥納入世界醫學體系奠定了基礎[7]。在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傳統醫學分論壇上,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院士說:《自然》雜志刊登了題為《為什么中醫會走向世界》的文章,這篇文章成為《自然》雜志2018年最受歡迎的十大科學長篇專題報道之一。古往今來的事實證明,中醫藥文化與世界人類有著密切的聯系,它以獨特的醫療作用,為全人類的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醫藥工作越來越重視,中醫藥因此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發展機遇,中醫藥的優勢作用和多元價值正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同,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步伐也變得更加鏗鏘有力。
3 弘揚中醫藥文化,培育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
新時代的大學生需要有文化骨氣和文化底氣,這也是高校思想教育的一個重要指標。增強志氣,就要堅定信念;增強骨氣,就要攻堅克難;增強底氣,就要樹立必勝信心。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所以弘揚中醫藥文化來培育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可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底氣、骨氣、志氣。
3.1 講好中醫藥文化的故事,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底氣
中醫藥是治病救人的科學。中醫藥在古代人民與疾病做斗爭的漫長歷史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古至今,中華民族依靠中醫藥治愈了不計其數的疾病,留下了珍貴的科學遺產。新中國成立后就有多次,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治療乙型腦炎,中醫藥大顯身手;20世紀90年代治療出血熱,中醫藥功不可沒;2003年抗擊非典,中醫藥做出了一定貢獻;抗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又發揮了重要作用[8]。中醫藥除了創造治療疑難雜癥的歷史外,它還為醫者在道德和精神層面教育和引導上提供了深遠且重要的意義。據有關文獻記載,中醫藥文化具有醫德風范的代表性人物就多達557人[9]。每一位優秀代表醫者的事跡,都在向人類傳遞著積極正面的思想,使大眾凈化思想,提升情懷,沉淀心境。
中醫藥文化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石之一,也是全人類共享的一種醫學文化,正成為我國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一種重要的途徑。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深刻的內涵和人文品質,它不僅是醫學生學習中醫的基石,也是大學生提高自身修養的必修課。新形勢下,中醫藥文化,采用講述中醫藥文化故事,通過與網絡載體相結合,利用多種途徑宣傳,夯實大學生對中醫藥的文化自信,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底氣,發揮大學生的思想價值引領作用,提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認知,加深大學生對中華文化自信的底氣。
3.2 挖掘中醫藥文化的內涵,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骨氣
中醫藥是我國的國粹,是幾千年歷史發展的精髓,經過數千年的實踐,經過億萬人的驗證,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中醫藥文化具有“仁、和、精、誠”的傳統價值理念,強調以人為本、大醫精誠,認為醫乃仁術、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學醫之人必須擁有醫心之仁和醫術之仁[10]。在新時代,中醫藥文化理念、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
中醫藥文化在歷史發展中,前進道路充滿荊棘,經受過質疑、否定甚至誹謗,在面對各種思潮和困難挑戰,稍不留神就容易彷徨動搖,稍有放松就容易停滯不前。如今在新時代多元文化的熏陶下,高校需要引導大學生理解和認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和其他文化,不斷對中醫藥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作深入挖掘,及時解決大學生思想疑慮問題,幫助大學生深入了解中醫藥文化的辯證思想,提高中醫藥文化認知意識,引導大學生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感。只有大學生深刻理解中醫藥文化內涵,才能增強他們對中國中醫藥文化自信心,堅定文化自信。
3.3 凸出中醫藥文化的貢獻,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志氣
在中醫藥文化理論的基礎上,醫者憑著一根銀針或者一把草,就能幫助人們解決健康問題。中醫藥文化在各國廣為流傳,如唐代,不少國家還派使者來中國學習中醫藥文化,其中,朝鮮把《神農本草經》、日本把《新修本草》,分別列為本國醫科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
在歲月的長河里,先輩們相繼為后人留下了諸多中醫藥的經典文獻資料,甚至其中一些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流傳廣泛,如被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的《本草綱目》,于 1671 年先后被翻譯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等多國語言,蜚聲海內外[11]。1970年代以來,針灸被西方發達國家廣泛應用,醫學界也越發重視中醫藥的科學價值。目前,在國外的中醫醫療機構至少有 5 萬多家,針灸師則超過10萬人,注冊中醫師超過2萬名,且分布在全世界130多個國家[12]。2016和2020年奧運會上,外國運動員們身上的“火罐印”,以及2022北京冬奧會的賽場,冬奧村綜合診所中醫科的針灸、推拿等特色療法深受追捧,無不印證了中醫藥在西方國家得到了認可,這些也為中醫藥傳播到海外,提升全人類的福祉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2015年,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女士因早年開創性地從植物青蒿中提純制備出具有抗瘧效果的青蒿素,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半個世紀以來,這一成果對全球瘧疾的防治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全世界已拯救了幾百萬人的生命,為近億深受瘧疾荼毒的患者們帶來了生的希望。在之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中醫藥的臨床實踐充分驗證了中醫藥獨特的療效,再一次點燃了人們對中醫藥治療疾病的熱情[13-14]。2022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官網發布《世界衛生組織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專家評估會報告》,這份報告明確肯定了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充分肯定了中醫藥治療的重要貢獻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這有利于促進包括中醫藥在內的世界傳統醫藥,更深入地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更好地保護世界人民的身體健康。這也充分說明了中醫藥文化所做出的貢獻,受到世界的肯定。
4 結語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15]。所以應利用好各種途徑向大學生展現中醫藥文化的深遠意義,幫助大學生堅定信念,傳承好中國的傳統文化,增進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宏大志氣。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文化自信——習近平提出的時代課題[N].人民日報,2016-08-05.
[2] 韓偉啟,陳蕾,孫叢.漫談中醫學要根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J].家庭醫藥.就醫選藥,2016(7):286.
[3] 劉健.中醫藥文化建設應注重內涵[C]//中華中醫藥學會,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2009年全國中醫藥科普高層論壇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09:81.
[4] 李雋,李亞軍,張雪玲.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融入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路徑探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9(5):634-636.
[5] 胡慧遠,夏靜.論中醫藥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性[J].學校黨建和思想教育,2016(10):32.
[6] 李曉紅.讓中醫藥為維護人類健康發揮更大作用[N].人民日報,2020-05-14.
[7] 段志光.新冠肺炎疫情后的醫學人才培養改革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20(4):33-36.
[8] 孫波.中國:疫情之下的大國擔當[J].華人時刊,2020(4):10-17.
[9] 李倩.利用高校特色,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J].河南教育(高教),2013(2):19-20.
[10]譚宏鋼,王未強.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醫藥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關聯與融合探討[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2(4):52-53,64.
[11]張宗明.論中醫藥文化自信[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1):1-5.
[12]王尚勇,孔丹妹.中醫藥在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現狀(上)[J].亞太傳統醫藥,2006(8):5-23.
[13]林小春.中國成功抗疫“中藥起了作用”[J].健康中國觀察,2020(6):24-25.
[14]張秀峰,段志光.基于職業認同的大學生中醫藥自信教育[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8):104-110.
[15]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EB/OL].(2019-10-26)[2022-12-26].http://www.gov.cn/zhengce/2019-10/26/content_5445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