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文
2022 年版課標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文化自信是2022 年版課標核心素養的重要學習內容,在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與其他學科相比,教材在承載、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增強文化自信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那么,在教學中,如何把培育學生文化自信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呢?
對于中華文化來說,學生的認知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著屬于自己的經驗。教學時,教師注重對學生已有經驗文化的激活,使學生對新知有一種期待,幫助學生搭建起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落實文化自信。
如教學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一課時,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同學們,在我國所有的傳統節日里,最隆重最重要的節日是什么呢?”(春節)在學生回答完以后,教師接著說:“關于春節,你知道些什么?你想向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春節哪些方面的習俗?”最后,教師再對學生說:“關于春節的習俗有許多,說也說不完,那么,在幾十年前的北京,作為地道的老北京人,他們又是怎樣過春節的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作者去感受一下吧!”由于學生對春節都是非常熟悉的,盡管不同地區的習俗存在著一些差異,但他們畢竟都是親身感受體驗過的,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入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落實了文化自信。
在教學中,不管是哪方面的文化,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入,可以拉近學生與文化之間的距離,促進文化自信在課堂的落實。
文化自信的樹立需要在對文本精心研讀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可以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通過有價值或者有意義的學習任務的設計,自然地滲透文化自信。
如教學三年級上冊《趙州橋》一課時,在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世界各國在橋梁設計方面的資料,讓學生把搜集到的資料與趙州橋的設計進行對比,主要是從建造時間、設計特點等方面引領學生感受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等,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就自己還知道我國哪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與大家進行交流,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把落實文化自信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教材中關于文化自信滲透的內容有許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教師要注重對教材中蘊含的文化因素的挖掘與滲透,以促進文化自信在課堂中的落實。
在2022 年版課標理念指引下,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時候,可以幫助學生積累閱讀方法,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然后找到恰當的讀寫結合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辨讀寫訓練,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化與滲透,推動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如教學五年級下冊《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就毛岸英的遺體是否應該運回祖國、主席兒子的遺體能不能特殊對待等問題進行思辨性閱讀。隨后教師可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看影片《長津湖》,并把自己的觀后感寫下來,激發學生的寫話興趣,把弘揚我國革命文化的精神落到實處。又如,教學完《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李大釗誕辰來臨之前寫一首小詩,把自己對李大釗的崇敬之情表現出來。這樣引導學生進行讀寫結合訓練,可以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更好地傳承革命文化。
在教學中,教師找準課文中的讀寫結合點,鼓勵學生進行創意表達,促使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內化,促進文化自信在課堂的真正落實。
在教學中,教師要以2022 年版課標為指引,從激活舊知、精讀文本、讀寫結合三個方面加強文化因素的挖掘與滲透,把落實文化自信的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