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國鋒
2022 年版課標針對“立德樹人”的目標,積極倡導要凸顯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我們要將“立德樹人”的關鍵目標融入到課堂教學的板塊和環節之中,形成相機滲透、潤物無聲之境。因此,教師要以貼近學生內在認知的方式,引導學生語言能力和道德品質的協同發展。筆者就結合自身的教學,談談在這一方面的嘗試和思考。
2022 年版課標將核心素養分解為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四個核心維度。其中,“文化自信”作為落實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動力,要強化對中華文化的關注與信心,激發學生的喜愛之情和繼承動力。借助文化自信推進“立德樹人”,教師要巧妙地根據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借助對語言文字的品味,讓學生在思維過程中理解文化,并在悅納文化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喜愛之情。
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一文主要描述了春秋時期俞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的交往故事,蘊含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知音文化。但究竟什么是知音文化呢?其蘊藏著怎樣的內涵呢?如此直接追問,勢必影響學生內在的思維動力,即便有所得,也基本都是停留在信息化、概念化的層面。這篇小古文蘊藏著鮮活的故事資源和可感的人物形象,為學生洞察和把握知音文化提供了切實有效的感性素材。鑒于此,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置以下教學內容:在整體把握內容、理解古文大意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緊扣“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時,兩人一彈一猜的畫面,先從字面上理解“知音”,即能聽得到對方彈奏的聲音。隨后,緊扣文本中的“志”字,相機拓展“高山”和“流水”在傳統文化中的獨特內涵,感受“知音”所包含的內在志向之意。緊接著,利用情節發展,引導學生聚焦俞伯牙“斷琴絕弦”的舉動,形成深度辨析:俞伯牙為什么要“破琴絕弦”?他這樣做值得嗎?讓學生在思辨、分析的過程中,感受俞伯牙這一舉動背后所抒發的對鍾子期的深厚情感。教學至此,學生對于這一故事中所蘊藏的知音文化已經形成了較為通透和深入的理解。教學最后,教師可以基于學生對這篇小古文人與事的把握、對知音文化的深入理解,組織學生說一說當下社會,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朋友,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誼。
在課堂教學中,對文本中的文化資源,教師將理解文化的過程融入到感知語言、把握內容的環節之中,為學生搭建了思辨認知的平臺,運用思維深入辨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學生的內在意識之中,還將傳統文化置放于當下社會的道德標準,讓學生通過說的方式,重新審視知音文化,并將知音文化置放在全新的價值體系下,生發出獨特的價值內涵??v觀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經歷了理解文化、辨析文化、繼承文化的過程,推動了文化自信的巧妙落實,更凸顯了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的課程定位。
事實上,教材中“立德樹人”的資源不僅僅藏于特定的課文中,而是散布于教材中的每一個角落,這就為很多一線教師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性目標提供了載體。教師要更新理念,豐富認知,重新回歸到語文課程的范疇中來,最為關鍵的是要將德育課程與語文課程中的“立德樹人”區別開來。教材在編排中體現了“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進的方式,教師要緊扣“人文主題”這一抓手,讓學生在深入細讀、探尋價值的過程中,明晰整個單元以及單篇課文所承載的德育訓練價值,并找準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之間的內在關聯,最終讓“立德樹人”有章可循、有體可依。
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編者所設置的人文主題選用了清代將領林則徐的名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體現了每一個炎黃子孫對于國家利益、民族發展的內在擔當。設置的語文要素是:“嘗試運用動作、語言、神態描寫,表現人物的內心。”入選這個單元的三篇課文極為典型,可謂處處都指向了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以精讀課文《青山處處埋忠骨》為例,作者就以生動準確、細膩感人的描寫,展現了毛澤東作為一名普通父親的情感以及作為國家領袖的偉人胸懷,面對自己兒子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消息,表現出悲愴而又果斷的復雜心情。
從這個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入手,教師就可以巧妙利用雙線并進的編排方式,將體會人物情感、強化道德浸潤的核心目標寄托在語文要素上,即在感受與品味動作、語言、神態描寫的語句中來達成。如可以組織學生先從父親維度入手,緊扣“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仰著頭”“強忍著心中的悲痛”“流露出無限的眷戀”等關鍵字詞,感受毛澤東內心的悲痛不已;隨后再從國家領袖的角度入手,借助“很快打消了這種念頭”以及連續的幾個反問句,感受偉人博大的胸懷。由此一來,無論是對兒子的思念,還是偉人形象,都在學生品析語言、洞察人物內心的思辨和品味過程中得到了悄然落實,激發了學生對革命領袖的崇拜和敬仰之情,也懂得了要更加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也得到了有效落實。
2022 年版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就需要在傳統教學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教與學方式的不斷變革,擴展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和范疇,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設置任務、搭建平臺,為落實“立德樹人”提供切實、牢固的支架,旨在激活思維、調動情感,促進學生形成真正的思考。
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人文主題直接將“傳統文化”的字樣融入其中:“深厚的傳統文化,中國人的根。”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囤w州橋》是一篇經典作品,作者分別從趙州橋的架構和外觀等不同的層面,以生動準確的語言展現了趙州橋的特點。從體裁來看,這是一篇較為典型的科普類小品文,既有豐富而準確的科學性知識,又有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兼具了科學性和審美性。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這篇課文篇幅不長,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不存在太大的閱讀障礙,教師可以在學生整體把握和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從課文中的留白處拓展出更加豐富的價值空間,如可以從趙州橋所蘊含的科學價值入手,作為一座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被譽為“世界橋梁建筑精品”的作品,趙州橋在當時的造橋工藝上有著哪些精妙之處呢?同時,這座橋所包含的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也可以從橋面上的裝飾入手,通過搜集資料、整合資料的方式,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
2022 年版課標積極倡導跨學科學習,旨在借助不同領域的資源,形成教學合力,提升教學效果,助力“立德樹人”的不斷落實。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充分整合資源,借助圖片和視頻等直觀手段組織學生直觀感受,將閱讀資料和繪制圖片進行有效整合。僅僅從資料而言就可以分為不同的維度和類型:除卻了文字、圖片和視頻的區分之外,資料可以是對趙州橋長度、寬度等維度進行翔實的介紹,也可以是其歷史悠久等方面的介紹,還可以是對趙州橋所在地河北省趙縣風土人情的介紹等。有著這樣的鋪墊認知,跨界學習就有了基礎和支架,學生就能夠更好地感受課文所揭示的“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等主題內涵,在觸摸語言、理解內容、把握主題的過程中,與作者形成共鳴,共同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而感動。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就巧妙地將課文內容和描述的對象,作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情境,通過資料的廣泛搜集、探究領域的不斷擴展,尋找并制訂了“立德樹人”的內在支架,為培植學生正確的“三觀”設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作為語文課程的根本目標,“立德樹人”的落實需要從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教材的編排特點以及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規律入手,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真正將“立德樹人”的目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