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燕
寓言是采用比喻、象征、夸張手法的一種文學作品樣式,通過一個個隱含勸喻或諷刺性的趣味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教材中的寓言短小精悍,內涵豐富,生動的故事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在教學寓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透過故事去挖掘和發現真理,從而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筆者以二年級下冊《亡羊補牢》為例,淺談寓言的教學策略。
寓言故事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對低年級學生來說,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在教學時,教師要先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字詞,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讓學生可以更加順暢地閱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從而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把握故事內容,為之后的深入閱讀做好準備。
在教學時,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課文注釋、查閱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生字詞,掃清閱讀障礙,掌握文章大意。《亡羊補牢》的故事來自成語典故,其中一些字詞來源于古漢語,與現代漢語所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亡”字在現代看來是死亡的意思,然而在這篇課文里表示的是逃亡、丟失的意思。“牢”字在現在看來是牢房的意思,在課文里卻是羊圈的意思。在弄清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之后,“亡羊補牢”的意思也就不難理解了,“羊丟失了以后再去修補羊圈”,整個故事的核心內容也漸漸清晰起來。在掌握基本字詞、明白題目意思之后,教師讓學生通讀課文,尋找線索,了解故事的發展經過,梳理故事的脈絡。學生通過仔細閱讀課文梳理文章的故事線,“丟一只羊—鄰居勸說—滿不在乎—再丟一只羊—趕緊修補—再未丟羊”。通過對故事脈絡的梳理,學生也漸漸了解了故事的大致內容,知曉這則寓言講述了一個人的羊圈破了,一只羊被狼叼走,他發現后卻沒有及時修補羊圈,導致羊又一次被偷,這才悔不當初,趕緊進行修補,之后再也沒有丟過羊的故事。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學習和理解生字詞,讓學生了解同一個字在古漢語與現代漢語中不同的意思,讓學生得以正確解讀詞語含義,從而更好地梳理文章的脈絡,把握故事內容,為之后探索故事內涵打下堅實的基礎。
寓言大都會借助強烈的矛盾沖突來設置鮮明的對比,以凸顯故事的深刻內涵,達到以小見大的目的。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文中的矛盾沖突,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讓學生深度閱讀文本,尋找矛盾產生的根源,分析矛盾的關鍵之處,加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明確故事背后的寓意。
《亡羊補牢》中的矛盾之處來自養羊人前后兩次反差巨大的態度。教師讓學生結合課文,概括出養羊人面對修補羊圈這件事兩次不同的態度。學生經過分析得出,第一次養羊人的態度是不以為然、滿不在乎,面對鄰居苦口婆心的勸告,他卻置之不理。第二次,他滿心后悔,“趕緊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得結結實實的”。教師接著引導學生思考,兩次丟羊后,面對修羊圈這件事,養羊人的心態呈現出巨大的變化,這是為什么呢?有學生認為,第一次丟羊后,養羊人之所以不在乎,是因為他覺得羊已經丟了,就算把羊圈修補起來,羊也找不回來了,既然如此還不如不修。于是教師追問:“你們認同養羊人的話嗎?如果羊圈一直不修會發生什么呢?”學生仔細想了想,紛紛搖頭:“修補羊圈雖然不能把丟失的羊找回來,卻可以阻止狼再來偷羊。如果一直不修羊圈,那么他就不會只損失一只羊,可能是所有的羊。”教師又問:“那養羊人發現這個問題了嗎,他是什么時候發現的呢?”學生答道:“他發現了,在第二次丟羊之后,他終于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才會‘很后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開始積極地修補羊圈,這也是他的態度發生巨大轉變的原因。”教師通過寓言故事中的矛盾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學生順著矛盾沖突,仔細分析文本,調動學生的想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讓學生發現故事中的內涵所在。
創設情境是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它能將書本中的內容以具體形象的方式生動呈現,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識。情境教學的特點決定了其與寓言教學更為貼合,能讓學生入情入境,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寓意。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角色扮演、課本劇等形式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和故事中的主人公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和理解文章中的哲理。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本劇表演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寓意。教師用課桌圍成羊圈,讓學生分別扮演小羊、狼、鄰居和養羊人,展開別開生面的表演。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策劃了一場精彩的演出。大灰狼來襲時,小羊驚恐地四處逃竄,其他學生也紛紛為小羊捏了一把汗。小羊最終被狼叼走,學生也流露出惋惜痛心的表情。鄰居勸告養羊人,他卻充耳不聞,學生紛紛表現得很氣憤,忍不住譴責養羊人的無知。當養羊人終于聽從勸告,修好了羊圈時,學生的心情也隨之變得雀躍起來,“太好了,大灰狼再也抓不到小羊了”。在表演課本劇中,學生通過揣摩角色特征,反復閱讀臺詞,深入理解了課文寓意,體會了人物情感。而觀看的學生也通過代入角色的方式,和角色產生情感共鳴,更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了文章的哲理。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進入到故事之中,化身主人公經歷故事中的情節,和主人公一起成長,最終明白了其中蘊含的哲理——做錯事要及時改正,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才能及時止損,規避風險。
寓言往往與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它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富于變化的故事,反映現實生活中一些不合理的事情或現象,揭示生活中一些深刻的道理,啟發后人少走彎路,實現育人的目的。在教學寓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聯結生活經驗,將復雜深奧的道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來,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導,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寓言的育人價值。
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展開類比聯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見過或聽過一些與寓言故事相似的例子。有學生說:“之前奶奶給我縫了個沙包,我很喜歡,天天丟著玩。有一天發現它有點漏沙子,但是沒有管它,沒幾天沙子就漏光了,只剩一個袋子,再也扔不起來了。”有學生說:“我和媽媽一起種了一顆西瓜,我們每天細心照看,西瓜也一天天慢慢長大。有一天我在瓜藤上發現了一個小蟲子,也沒有在意,等過幾天,拿起西瓜的時候才發現,下面被咬了一個洞。于是我和媽媽趕緊進行除蟲,雖然西瓜身上的洞還在,但好在西瓜還是順利長大了。”還有學生說:“家里的水龍頭壞掉了,一直在滴水,爸爸媽媽都看見了,卻一直沒有換。后來聽媽媽說,水費多了好幾十塊錢,爸爸第二天就把新水龍頭給換上了。”最后教師讓學生思考:“從這些故事中,大家得到了什么啟示?要是故事的主人公換成你們,你們會怎么做呢?”學生紛紛表示:“這些事情告訴我們,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進行處理,這樣才能避免繼續受到損失,以后在生活中發現類似的情況,一定第一時間積極地去解決問題,有錯誤及時改正,以免造成嚴重的后果。”教師引導學生聯結實際生活經驗,結合生活事例,來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讓學生在生活中理解寓言中的道理,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寓言的育人功能。
在教學寓言故事時,教師要立足故事本身,引導學生了解故事內容,分析故事情節,在把握故事的基礎上,讓學生發現故事中蘊含的豐富人生哲理,讓這些發人深省的道理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指路明燈,指引學生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