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萍 林婷婷 莊世陽 張新培
(1.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福建 泉州 362011;2.福建省晉江市僑聲中學,福建 泉州 362271;3.泉州紡織服裝職業學院,福建 泉州 362700)
2016 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習總書記強調:各門學科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體育也不例外。作為我國本土的傳統體育—武術,其教育意義應當十分深厚且更具內涵。但遺憾的是,植入于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發揮很好的積極、促進作用。因此,本文以課程思政的視角,根據高校武術的現狀、特點和實踐意義,希望能為高校武術教學教育提供參考。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2]”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課程思政是我國教育發展的一次重要“革命”,在校園內建設大思政環境是新時代下立足于我國教育發展的實際做出的教學變革。“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課程建設發展的“革命”,是立足我國本土教育時間推動課程改革的中國視野和中國話語[3]。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課程思政的核心是立德樹人,深入尋找學科育人元素和知識點的有機結合,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教與學,通過不斷接受、不斷融合、不斷樹立的有效銜接,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引領的潛移默化。
高校是為社會輸送人才的搖籃,所培養出的人才與民族命運、國家發展息息相關。大學生作為即將踏入社會的新生力量,思想教育也就成為了重點,尤其是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以及層出不窮的挑戰誘惑下,我們的大學生更應當明辨是非,找準方向,樹立正確的三觀。因此,高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將課程思政落到實處,培養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
體育“課程思政”并不是“體育課程+思政課程”,或是在原有體育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簡單增加些思政話語,而應是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合、嵌入式發展,將價值引領貫穿于體育課程教育全過程和各環節,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效整合,實現立德樹人的潤物無聲[3]。中華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不僅僅是一項傳統的體育運動形式,更是一個講究道義、公平的完整的文化意識形態。中華武術講究內外兼修,外有力量而能保護自身,內有仁愛正義而受人尊敬。習武之人講究道和法,講究和而不是戰,這樣的內核正是因為中華武術融合了倫理學、社會哲學、美學等傳統文化思想,可以說中華武術是一項修身養性的傳統運動形式。自古以來便有“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之說,武術中融合了許多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仁義是道德的根基,武術與道德相輔相成。在傳統武術文化中,秉持“文以載道、武以載德”的理念,武術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道德教育。武術的“仁、義、禮、信、智、孝、忠”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要求高度融合[4]。
高校武術教學是我國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多技能人才的重任,更是為弘揚民族文化、傳播武術文化、增強中國形象做出貢獻的社會實踐活動。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武術的宗旨,思政教育重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毅力,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5]。因此,武術的教育目標與思政目標是一致的,是同向同行的。當前,我國高校武術教學已基本完成了從“以技防身”到“以藝育人”再到“以德育人”的轉變。武術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傳承下來的文化瑰寶,蘊含著豐富而深厚的育人內涵[6]。在這一前提下對它進行挖掘、繼承和發展也就成為了我們必須要做的工作與任務。而高校武術教學與課程思政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矛盾與沖突,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傳統武術教學理念下形成了重技擊輕德育等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隨著社會對高校學生要求的不斷提高、國家政策導向等因素影響下傳統武術教學理念和內容上存在著滯后或不適應現象。由此,課程思政的植入,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高校武術教育進行補充,使得武術課程更加全面、系統,在整個課程教育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武術課程思政元素的確立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中小學德育總目標、高等學校思政課程建設指導綱要、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及畢業要求為遵循[7]。中華武術內涵博大精深,在其發展過程中融合了不同學派、諸家兵法的相關理論和理念,其蘊含的歷史、精神、處事方式等人文氣息往往令人傾佩,中華武術也因為其獨特文武結合的特征成為了中國的對外名片而聞名于世。因此,要充分提煉和挖掘武術中所具備的課程思政內容,在找尋內在關聯的基礎上,使武術課程思政形成系統體系,并應用于教學中。
目前體育“課程思政”的實踐基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融入式”,即在體育教學中融入與體育專業課程知識密切相關的任務、歷史、事件等內容。二是“挖掘式”,即挖掘專業課程知識或體育專業技能中蘊含的歷史、精神、品質等思政元素[8]。據記載,中華武術吸收了道、儒、佛等各家各教的哲學思想,形成了諸如太極、五行、八卦等拳法。在武術課程思政中,一方面可以通過拳法來教授,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內在哲學思想來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在強身健體的同時吸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養分,讓中國傳統武德文化中所蘊含的愛國精神、忠義禮信、重視生命等精神來貫徹思政教育,落實立德樹人。
大多高校在公共體育課程上設立了武術課程,主要以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長拳、五步拳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側重于技術的教學,因此教學目標更偏向于學生是否掌握所學套路的動作以及完成動作的效果。武術的思政教育更多的是“以武育人”,其中包含了愛國、誠信、禮儀、正確的三觀等等。盡管我們的老師在正式開始授課前,會強調武術的一些基本禮儀,如:上課前、下課后的抱拳禮。這也證實了武德在武術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武術所蘊含更多深遠的思政教育意義卻體現不多,甚至是未曾體現。如一些經典的歷史案例及故事的啟發、影響也未曾向學生講述。我們的學生在學習武術中,沒有深刻理解動作意義及作用,并未領會到其中蘊含對人生的啟迪,這就使得我們的學生在思想上對傳統文化缺少深刻認知與理解且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等。因此,在日常授課中,我們的武術僅僅只停留在教與學,教師做什么,學生學什么,也只在模仿動作。如果將學生對武術套路的學習看成一種簡單的技術學習過程,那么就會忽視了對其進行德育教育工作。雖然說“以武育人”具有強大價值與意義,但僅限于在武術教學中才能發揮其應有功效。當學生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眾多思想情感時,如何發揮武術價值意義?又談何“武術育人”呢?
大學生正處于成長道路的重要階段,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思維十分活躍且時間相對充足,是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相對而言,傳統武術的教學模式相對單一,尤其是公共體育課上,許多高校并沒有給學生很多自主選擇課程的條件,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也就無法得到滿足。學生的基礎有無、興趣高低是學習的一大動力。例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往往面對的是五六十名不同基礎、不同興趣的學生,有基礎的同學想更進一步提升,無基礎的學生首先要學的就是打好基礎諸如此類,難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常規的課堂中,教師更多的是花了大量時間進行技術教學,而絕大多數學生在學完結束課程后,對所學的技術動作也會隨時間的流逝進而遺忘。背后具有重要意義、影響深遠的思政教育涉及甚少。
大多數高校開設武術教學首選就是武術套路,例如二十四簡化太極拳成為眾多高校武術課的必備,這是因為武術套路的教學相對于競技武術更加安全,組織比較便捷。通常,由教師將動作的動作、路線、方向進行演示示范,學生進行模仿,在多次模仿過程中形成記憶,從而體會武術套路的感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拳打百遍,拳理自見”。這種演示教學手段雖然能使學生短時間學會武術的動作,而未花時間對該招式如何應用,如何化解卻沒有詳細說明,也無法對武術更好的應用。文化內涵中的養生作用、武術歷史故事就更鮮少涉及。況且,多數大學生對傳統武術教學不感興趣,認為武術很難學、學不好,有些學生覺得自己天生就缺乏運動細胞,沒辦法掌握武術技能。更有學生錯誤的認為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是老年人的活動,大學生“與我無關”的態勢越來越嚴重。有些學生失去了對武術的興趣,演化成為了成績而學習。缺乏思政教育的課堂,使得學生無法全面認識武術修身養性的涵義,也從而導致學生無法認識道德修養的重要意義。因此,探索新的教學手段迫在眉睫,而新的教學模式必須要適應當下大學生的特點和學習需求從而提高高校體育課程的吸引力。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是教學的引導者,高校武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強教師對思政教育的認識,提高自身思政素養,是武術教育傳播的關鍵所在。如何加強教師的思政認識,提高教師思政素養,可以從以下方面:一是加強思政的理論學習,只有從根源上提升,增加教師對思政的知識儲備,才能更好地傳遞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好地與思想政治道德修養的內涵契合,對學生影響深遠;二是學生在學習黃金時期,模仿能力極強,教師在課上、課后的言行舉止無形中也會影響學生的行為;三是通過深入挖掘相關信息和資料并靈活運用到授課中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出武術思政教育的作用。此外,我們也要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傳承人在實踐活動中體現出哪些德育價值?這需要教師結合武術文化中蘊含的德育精神來進行深入挖掘并將其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來實現德育價值。
教學設計是一堂課的導向,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是上課的關鍵所在。高校武術課程的教學設計中要與思政目標相結合,明晰教學目標需要達到的效果,思政目標傳遞的意義。在武術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養成迎難而上、永不服輸的毅力。在禮儀上,傳遞尊師重道,有始有終。在考試、常規整隊中,要培養學生服從組織安排,遵守規則意識。在訓練中,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幫助班上其他同學進行練習,體現班級的凝聚力。現階段,許多教學設計有添加思政目標的專屬位置,也僅是草草兩句概括,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并未強調提及。因此,只有將教學設計優化并且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大部分大學生在高中學校時接觸的都是傳統文化知識和應試教育等內容,而很少有機會接觸思政教育學習傳統文化;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很多大學生缺乏自主能動性,被動式聽講聽課,對中國古典文化興趣濃厚但缺少興趣和時間去了解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等內容從而產生抵觸情緒。
采用多元教學手段在高校開展思政教學,可以為武術教學融入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提供新的方向。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傳統的面對面講解教學不再是教授武術的唯一方式。多樣化的教學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彌補實踐教學中的不足。云課堂教學不僅可以擺脫距離和地域的限制,還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跟學能力。“線上”課程便于將更多優質網絡資源可用于思想政治指導。網絡教育平臺上的高質量MOOC 課程、教學競賽中的優秀教學都可以應用于我們的“線上”教學。“線上+線下”課程相結合,既能為學生展示高質量的行動示范,也能更形象的展示背后的思政意義。網絡思政教學、思政案例、勵志影視,都是我們進行思政教學的優質資源。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模式進行教學。首先要改變老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定位為“導師式”“伙伴式”來與學生交流與溝通;其次要提高教學效率;最后要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及自主意識。可以說,以互聯網+教育模式為基礎的高校武術教學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課程思政的落地應用。
武術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之一,它傳承著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武術以武德修養為最高境界。武術不僅是一項格斗藝術,更是承載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剛健精神。高校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武術套路教授過程中實現德育目標與思政目標相統一是體育教學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