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程軍 傅康杰



摘 要:新發展格局下,平臺經濟作為新經濟業態,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平臺經濟的發展依托創新要素的投入,但由于市場監管等一系列問題及平臺經濟自身存在的特性,平臺經濟中的創新要素發生錯配,影響了平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及創新能力。本文通過構建創新要素的五維評價體系,基于熵權TOPSIS法測度紹興市6區縣創新要素的配置水平,與區域內的平臺經濟發展進行對比,分析創新要素錯配的類別及其形成機制,并根據形成機制給出創新要素的配置優化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平臺經濟;創新要素;傳統經濟;新發展格局;數字經濟
本文索引:劉程軍,傅康杰.<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23):-013.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12(a)--05
平臺經濟是數字經濟時代下的新經濟模式,既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催生的新經濟業態,又是對傳統經濟的轉型升級(夏杰長和楊昊雯,2023)。平臺經濟的崛起和蓬勃發展已成為當代經濟的重要特征。中國信通院《平臺經濟與競爭政策觀察(2021)》中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醫療類平臺市值增速高達716%,教育類平臺市值增速達146%,生活服務類平臺市值增速達98.5%。平臺經濟作為一種新經濟模式,通過云、網、端等新型基礎設施促進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Pisano等,2015),帶動業態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向第三產業傾斜,在優化資源配置(姜琪和王璐,2019)、緩解市場扭曲問題(余文濤和鄒敏,2020)、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促進新經濟增長點形成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尤其是當下國際形勢緊張,我國依托國際循環的出口導向型戰略難以持續,必須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十四五”規劃及2035遠景目標中,多次提及我國應加快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錢學鋒和向波,2022)。基于此,平臺經濟成為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重要載體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姜琪和劉欣,2023)。
平臺經濟是指伴隨數字技術的普及和應用而產生的新的經濟組織形態(陳威如和王節祥,2021),數據是平臺經濟運行的核心(蔡萬煥和張紫竹,2022),數字技術是“地基”,平臺規則是“房屋框架”,平臺企業是發展的基礎和依托(江小涓,2017)。平臺經濟本身不生產產品,而是基于數字化和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搭建了一個連接供需雙方的虛擬平臺,促進了交易、合作和創新活動的蓬勃發展,為創新和創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作為生產力新的組織方式,平臺企業基于其技術優勢,能夠促進供需匹配、拓寬銷售渠道、打通企業生產經營的痛難點、賦能實體企業轉型升級,有助于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夏杰長和楊昊雯,2023),這都依托創新要素的投入。平臺企業通過增加R&D投入、吸納高知人才、建立科研機構,使得其擁有豐富的知識產權與專利技術,從而為引領發展注入新動能。
然而,由于市場監管的問題,在平臺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部分平臺企業存在壟斷經營、無序擴張、數據濫用等問題。同時,由于平臺經濟自身存在規模效應、網絡外部性和長尾效應等特征,在平臺企業中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贏者通吃”及“獵殺式并購”等問題(張靜,2022)。例如,部分頭部平臺通過融資的方法獲得巨額投資,通過“燒錢”做大市場,過多擠占企業的創投基金,導致平臺創新能力在“營養”不足的情況下“造血功能”下降,影響了平臺企業的創新力與可持續發展。因此,解決創新要素錯配的問題對平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只有通過優化創新要素的組合和匹配,平臺經濟才能更有力地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故本文聚焦紹興市的平臺經濟,結合其他學者的指標體系,通過測度其創新要素配置效率,并與平臺經濟相互比較,分析創新要素錯配的形成機制,最后探究平臺經濟中創新要素的優化配置路徑。
1 相關研究文獻述評
平臺經濟的研究始于雙邊市場,2000年的一場反壟斷案例引發了學界對“雙邊市場”的關注。Rochet和Tirole(2003)將雙邊市場定義為:“當平臺向需求雙方索取的價格總水平P=PB+PS不變時(PB和PS分別為面向用戶B和S的價格),任何用戶方價格的變化都會對平臺的總需求和交易量產生直接的影響,這個平臺市場被稱為雙邊市場。”同時,他們認為用戶對平臺的需求會受到價格組成變動的影響(Rochet和Tirole, 2003)。2006年,Armstrong發現兩位學者的研究只考慮價格與用戶需求的關聯,忽略了雙邊市場是同時面向兩邊不同的用戶,因此在兩位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拓展了雙邊市場定義的內涵,認為雙邊市場存在網絡外部性,即用戶B和用戶S通過平臺進行交易的同時,某一邊用戶的收益影響另一邊用戶的規模(Armstrong, 2006)。徐晉和張祥建(2006)基于國外學者的雙邊市場理論,建立了新經濟學科,即平臺經濟學?!斗磯艛嘀改稀贩Q平臺經濟是一種基于數字技術,令多個主體(兩個主體及以上)在限定的框架中溝通交流,從而實現共創價值的經濟組織形態(國務院, 2021)。龔雪和荊林波(2022)結合平臺經濟和雙邊市場的概念,認為平臺經濟是一個具有雙邊市場特性,使得多方用戶在平臺中實現協同增長的經濟形式。
平臺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生產要素的投入,創新要素作為新式生產要素之一,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存在顯著的影響。Schumpeter(1934)在《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中將創新定義為一種從未有過的,且與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息息相關的全新組合,并將其引入生產系統中。創新即突破舊的思維定勢,打破人們的刻板印象,在現代生產生活中,可以將其理解為對原有產品或服務的改進,亦可以是新產品或新服務的誕生,它的最終目的都是提高生產效率和創造商業價值(Dziallas和Blind, 2019;Edwards-Schachter, 2018;Gault, 2018),即“研發+獲利”的過程。在探究平臺經濟中創新要素錯配勢必需要測度創新要素的配置效率,關于創新要素測度的研究主要分為兩類,分別是創新效率測度(張元慶等, 2023;董直慶和胡晟明, 2020;陶長琪和徐茉, 2021)和創新能力測度(吳延兵, 2014;潘濤等, 2022;曹晨等, 2023)。目前,學界應用較為廣泛的測度方法主要分為指標合成法和效率測度法。指標合成法主要包括變異系數法、CRITIC法、熵權法、主成分分析法及因子分析法(胡翠萍, 2012;劉淑茹和魏曉曉, 2019;戴志敏等, 2017);效率測度法主要包括以數據包絡分析(DEA)為代表的非參數方法,如SBM、RAM及動態DEA,以及以隨機前沿分析(SFA)為基礎的參數方法,如Cobb-Douglas生產函數、Translog生產函數等(Cruz-Cazares等, 2013)。
2 創新要素的指標體系、測度方法
2.1 紹興市創新要素配置水平測度
2.1.1 指標體系
根據創新要素的內涵范圍及平臺經濟具備的特征,為更好地展現紹興市各區縣(地級市)平臺經濟中不同創新系統的貢獻程度,該指標體系從人力、知識、技術、數據和制度五大創新要素維度,結合要素的投入產出,借鑒陶長琪和徐茉(2021)的指標體系,在考慮指標合理性的同時,兼顧數據的可得性,最終選擇可獲取的五項指標構建創新要素效率配置評價體系(見表1)。
本文以2011—2021年紹興市6個區縣(縣級市)的面板數據為樣本,各指標數據來源于紹興市2012—2022年的《紹興統計年鑒》《紹興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其中2011—2015年地方進出口總額單位為萬美元,因此參照當年美元兌人民幣的平均匯率,將該指標數據轉換為以人民幣為單位。面板數據中的缺失值處理采用線性插值和熱卡填充法。
2.1.2 測度方法
熵權法是基于信息熵的客觀賦權方法,基于樣本數據驅動,通過對指標的標準化處理,根據指標的相對變化程度對系統的影響,客觀確定賦權,從而避免人的主觀影響,該方法能有效解決多指標間存在的信息重疊問題(鄧宗兵等, 2020)。TOPSIS法通過衡量觀測值與正理想解和負理想解之間的相對距離,得出各個觀測值與正理想解的貼近度,即評價結果(冷仙等, 2023)。故本文基于熵權TOPSIS法,能夠客觀可靠地測度新發展格局下平臺經濟中創新要素的配置水平。
2.1.3 創新要素綜合系統配置水平
本文基于熵權TOPSIS法,計算2011—2021年創新要素系統配置水平的年均值和年幾何增長率(見表2)。
2.1.4 創新要素各子系統配置水平
本文基于創新要素效率配置評價體系,測算2011—2021年紹興市各區縣(地級市)創新要素各子系統的配置水平,并計算各區縣(地級市)配置水平的均值和年幾何增長率(見表3)。
2.2 紹興市平臺經濟創新要素錯配
從“十三五”到“十四五”的開局之年,紹興市2015—2021年網絡零售總額從235億元迅速增長到857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20.3%。在同期間內,紹興市各區縣(地級市)的創新要素投入也增長迅速。分區域來看,越城區的知識創新要素和技術創新要素的年均增長率超過20%;柯橋區人力創新要素和技術創新要素的增長率也超過12%;上虞區的人力創新、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則超過12%,其中技術創新的增長率更是達到15.39%;而紹興市三區之外的諸暨市、嵊州市和新昌縣創新要素的增長率則相對較低,其中嵊州市的制度創新要素和新昌縣的人力創新要素為負值,分別為-3.40%和-0.64%,但相對其他區縣的增長率影響較小。
在考慮平臺經濟中創新要素的錯配程度時,引入協同效應(Synergy Effects)理論,簡單地說,就是“1+1>2”的效應。平臺經濟為創新要素的引入和應用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通過數字平臺的搭建,創新要素得以更加高效地傳播、共享和整合。平臺經濟的開放性和互聯性使得創新要素可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流動和融合,促進了創新要素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創新要素的引入和應用可以提升平臺的功能和性能,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技術創新可以改善平臺的基礎設施和技術能力,提高平臺的安全性和效率。人才創新和知識創新可以提供豐富的內容和專業知識,吸引更多用戶和合作伙伴加入平臺。制度創新可以優化平臺的治理機制和規則,提高平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通過對比創新要素綜合系統的配置水平和紹興市網絡零售總額的年均增長率,可以明顯看出創新要素投入的回報率較低,說明在創新要素配置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要素錯配現象。
3 創新要素錯配的形成機制
創新要素錯配指的是在創新過程中,各個創新要素之間的組合和匹配不合適或不完美,導致整體創新效果受到限制或影響的情況,強調了創新要素之間的協同性和相互適配性。創新要素錯配可以涉及不同層面和方面,包括技術層面、組織層面和市場層面等,創新要素錯配的形成機制主要如下:
(1)技術錯配。技術錯配指的是在創新過程中,不同的技術要素之間的組合不合適或不適應特定的創新目標。平臺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各種新興技術和工具,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區塊鏈等,但在實際應用中,技術要素之間的組合和集成并不總是完美的。例如,選擇了不兼容的技術,或將技術應用于不適當的領域,都可能導致技術錯配的問題。
(2)組織錯配。平臺經濟涉及多個參與者和利益相關者,包括平臺提供商、服務提供商、用戶等,可能來自不同的組織或背景。在這個復雜的網絡中,各個組織要素之間的配合和協調非常重要,然而現實中存在著組織間的溝通不暢、合作不充分等問題,導致組織錯配的情況。例如,創新項目中各個團隊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作,或創新決策和資源配置與組織的結構和文化不匹配,都可能導致組織錯配。
(3)信息錯配。創新要素錯配可能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不同的創新要素可能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和獲取渠道,導致在創新過程中無法充分了解其他要素的特點和要求。這可能導致決策者在組合和匹配創新要素時缺乏全面的信息,從而產生錯配現象。
(4)市場錯配。市場錯配指的是創新過程中,創新產品或服務與市場需求不匹配。例如,開發了技術先進但市場規模有限的產品,或未能準確把握市場趨勢和用戶需求,都可能導致市場錯配。
(5)資源錯配。資源錯配指的是在創新過程中,人力、資金、技術設備等創新資源的分配受到限制或約束,而如果在創新活動中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源支持,抑或是創新資源分配不合理,就會導致資源錯配。
(6)制度和政策限制。創新要素錯配還可能受到制度和政策的限制。某些創新要素可能受到法律、法規或政策的限制,導致其無法充分發揮作用或與其他要素匹配。此外,不同地區或國家的制度和政策差異可能導致創新要素之間的錯配。
創新要素錯配的形成機制相互作用,可能單獨或多種機制共同存在于平臺經濟的創新過程中,導致創新要素發生錯配,使得創新過程中出現資源浪費、創新效率低下、市場競爭力降低等問題。因此,解決創新要素錯配是關鍵,需要通過合理的創新策略和有效的資源配置來優化創新要素的組合和匹配,以提升創新效果和競爭力。
4 優化配置路徑
本文結合創新要素錯配的形成機制,通過以下方式實現要素配置的路徑優化:
(1)技術創新的引入與應用:平臺經濟的核心是數字技術的應用,因此技術創新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抓住數字技術這一關鍵變量,與科研機構、企業合作,利用現有資源攻克與平臺技術相關的半導體芯片等技術難關,避免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在提高自身功能和性能的基礎上,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可以推動平臺開發應用,齊心協力做好技術攻關工作,研發升級平臺關鍵軟硬件。
(2)人才培養與吸引:人才是創新的關鍵驅動力,平臺經濟需要具備各類專業人才支持其發展。因此,平臺應注重人才培養與吸引,通過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培訓機會和激勵措施,吸引高素質的人才加入。同時,要與高校、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培養創新人才。
(3)知識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平臺經濟依賴豐富的知識資源,包括專業知識、行業經驗和市場洞察力等。因此,平臺應建立起知識共享的機制,如開源社區,通過培育開源社區開發者,優化平臺開發生態,促進不同利益相關方的合作與交流。通過整合各方的知識資源,平臺可以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推動創新的發生與應用。
(4)制度創新與規范建設:平臺經濟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規范,以保障交易的安全、公平和透明。因此,平臺應加強自身的治理機制,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和監管機制,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同時,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為平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另外,平臺企業要積極關注全球新一輪數字經貿規則的博弈動態,通過多邊和雙邊合作機制,構建更有利于我國平臺經濟發展的國際規則體系。
(5)數據驅動的決策與創新:平臺經濟依賴大量的數據,結合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數字技術,提高平臺的數據分析能力,通過對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挖掘,平臺可以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為決策和創新提供依據。因此,平臺應建立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利用數據驅動的方法進行決策和創新,提高平臺的競爭力和服務質量。
5 結語
基于我國在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在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平臺經濟作為新經濟業態,成為我國構建國家競爭新優勢的重要載體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平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創新要素錯配問題,主要探究紹興市平臺經濟中創新要素錯配的形成機制及要素配置優化路徑。通過構建創新要素效率配置評價體系,采用熵權TOPSIS法客觀測度2011—2021年紹興市創新要素的綜合配置水平及其子系統配置水平,將配置水平和紹興市平臺經濟發展加以綜合比較,探究要素錯配的形成機制,并提出合適的配置優化路徑,主要結論如下:
創新要素錯配的形成機制主要有六種,分別是:(1)技術錯配;(2)組織錯配;(3)信息錯配;(4)市場錯配;(5)資源錯配;(6)制度與政策限制。正是因為多種創新要素錯配,導致平臺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資源浪費和利用率低,研發機構創新能力遲滯、創新效率低下;企業的競爭力下降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通過以下五條優化路徑:(1)技術創新的引入與應用;(2)人才培養與吸引;(3)知識資源的整合與共享;(4)制度創新與規范建設;(5)數據驅動的決策與創新,對技術創新要素、人才創新要素、知識創新要素、數據創新要素及制度創新要素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優化各要素之間的組合與匹配,提高相互之間的協調性,以提高平臺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社會競爭力。
參考文獻
蔡萬煥,張紫竹.平臺經濟發展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新挑戰及其啟示[J].學習與探索,2022(11):126-133.
曹晨,江洪,葉茂, 等.中國區域產業鏈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構建及實證:以激光產業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5):46-53.
陳威如,王節祥.依附式升級:平臺生態系統中參與者的數字化轉型戰略[J].管理世界,2021,37(10):195-214.
戴志敏,鄭萬騰,楊斌斌.科技金融效率多尺度視角下的區域差異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7,35(9):1326-1333.
鄧宗兵,何若帆,陳鉦,等.中國八大綜合經濟區生態文明發展的區域差異及收斂性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0,37(6): 3-25.
董直慶,胡晟明.創新要素空間錯配及其創新效率損失:模型分解與中國證據[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2 (1):162-178+200.
龔雪,荊林波.平臺經濟研究述評與展望[J].北京社會科學,2022(11):83-92.
國務院.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EB/OL].2021-02-07,https://www.gov.cn/xinwen/2021- 02/07/content_ 5585758. htm.
胡翠萍.基于AHP-變異系數法的我國副省級城市科技競爭力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0):77-80.
江小涓.高度聯通社會中的資源重組與服務業增長[J].經濟研究,2017,52(3):4-17.
姜琪,劉欣.平臺經濟、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8(1):93-104.
姜琪,王璐.平臺經濟市場結構決定因素、最優形式與規制啟示[J].上海經濟研究,2019(11):18-29.
冷仙,曾源,周鍵,等.基于熵權TOPSIS法的西南自然保護區景觀保護成效評價[J].生態學報,2023,43(3):1040-1053.
劉淑茹,魏曉曉.基于改進CRITIC法的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水平測度[J].生態經濟,2019,35(7):98-102.
潘濤,王麗華,郭芳辰.數字經濟背景下我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基于科技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協同視角[J].工業技術經濟,2022,41(11):42-47.
錢學鋒,向波.“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創新[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7(6):101-110.
陶長琪,徐茉.經濟高質量發展視閾下中國創新要素配置水平的測度[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38(3):3-22.
吳延兵.不同所有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考察[J].產業經濟研究,2014(2):53-64.
夏杰長,楊昊雯.平臺經濟:我國經濟行穩致遠的重要力量[J].改革,2023(2):14-27.
徐晉,張祥建.平臺經濟學初探[J].中國工業經濟,2006(5):40-47.
余文濤,鄒敏.電商平臺經濟對線下實體經濟的影響:來自全國經濟普查的經驗證據[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20,22(5):60-68+89.
張靜.超級數字平臺獵殺式并購監管難題及監管政策應對[J].宏觀經濟研究,2022(4):145-158.
張元慶,劉爍,齊平.高技術數字制造業創新效率測度、區域差異與空間收斂[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3(13):40-49.
ARMSTRONG M.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7(3):668-691.
CRUZ-CAZARES C,BAYONA-SAEZ C,GARCIA-MARCO T.You cant manage right what you cant measure wel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J].Research Policy,2013,42(6-7):1239-1250.
DZIALLAS M,BLIND K.Innovation indicators throughout the innovation process: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analysis[J].Technovation,2019,80-81:3-29.
EDWARDS-SCHACHTER M.The nature and variety of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Studies,2018,2(2):65-79.
GAULT F.Defining and measuring innovation in all sectors of the economy[J].Research Policy,2018,47(3):617-622.
PISANO P,PIRONTI M,RIEPLE A.Identify Innovative Business Models: Can Innovative Business Models Enable Players to React to Ongoing or Unpredictable Trends?[J].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ournal,2015,5(3):181-199.
ROCHET J C,TIROLE J.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3,1(4).
SCHUMPETER J A.1934.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