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勇
(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第六中學,貴州 遵義 564600)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指出,學生要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從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健康。在“雙減”政策影響下,小學體操教學不斷改革,將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進行革新。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給予中小學體操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空間。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雙減”政策下中小學體操教學發展的價值,探析了“雙減”政策下中小學體操發展的困境,并提出了“雙減”政策下中小學體操教學開展的紓解策略。
健康的體魄是學生綜合發展、身心健康的前提條件,也是學生成人成才的關鍵。“雙減”政策是當下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舉動。體操運動是體育教學類項目,學生能夠在體操教學中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體驗、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雙減”政策促進學生積極融入體育鍛煉活動,一方面推動青少年陽光運動的政策,將學生體育作業時間合理地分配在體育運動愛好中,促使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另一方面,“雙減”政策通過號召教師減少學生的作業或學習上的壓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有助于學生掌握1項運動技能,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
學生的健康發展在教育強國、體育強國中具有戰略性意義。體操運動是提升學生體質健康的運動形式之一。隨著“雙減”政策的推廣與實施,各中小學領導意識到學生的體質健康關乎到學生未來的教育方式、社會活動和生活習慣。中小學教師也從單一提升學生的文化課成績轉變到培養學生的行為規范、情感認知、團體社交等各項活動。“雙減”政策正是學生擺脫學習壓力,開展適宜的體育活動,通過指引學生參與體育教學,實現學生追求美好教學生活的現實訴求。體操運動是一項朝氣蓬勃、富有青春活力的運動項目,學生參與體操運動有助于激發學生潛在的運動興趣,為拓寬學生的運動形式提供了多元化選擇。
近年來,中小學的體育鍛煉內容逐漸增多,但大多數是集中在籃球、足球、田徑等常見的運動,而對體操運動的開展較少。究其緣由,主要是中小學體育課堂的數量較多,時間較短,并且教學內容對身體素質要求較高,教師不足以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雙減”政策下,教師對體操教學的服務時間與教學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體操教學課堂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可以在課后進行繼續指導,以課中+課后的指導形式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體操,從而推動學生的主動參與。立足于“教學、勤練、常賽”的發展理念,有助于學生形成將體操運動,并將其納入課后練習項目,逐漸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中小學體育教學追求高質量的發展,必須依托學生積極融入課堂教學。“雙減”政策規范了體操教師的教學課時,為體操教學優化了教學氛圍。在傳統的體操教學中,體操的教學課時經常被占用,學校課時的安排與管理缺乏規范化,并且教學場地簡陋、差強人意,中小學的教師水平、教學內容良莠不齊。“雙減”政策有效提高了體操教學的質量,優化了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間接地提高了學生的運動興趣。學生經常參與體操運動,隨著體操運動技能的逐漸提高,對體操運動技能的掌握愈發自信,逐漸將體操運動轉變為個人的愛好運動。
“雙減”政策是關注學生作業負擔、緩解學生學習壓力、將時間還給學生的重要舉措。社會上大多數是以升學率為指標進行衡量學校的教學質量,中小學難免出現“重文輕體”。一方面,學校領導對發展體操教學的意識不足,受到社會輿論壓力較大;另一方面,中小學體操教學受到傳統教學模式固化思維影響,學科傾向在短時間內難以更正,導致體操教學有形無實。從理論上講,體操運動是學生體育課程的有效補充,是拓展學生愛好的重要科目。但在實際教學中,沒有得到領導的關注,體操教學尚未發揮出應有的教學效果。由于中小學領導對體操教學缺乏足夠的重視,中小學體操教學的開展較差,導致教學的發展停滯不前。
教師的教學工作量是教師績效的衡量指標。教師教學工作量大到容易出現身心疲勞的現象,導致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由于大多數中小學并非體育特色性質的學校,教師分管班級較多,教學任務繁重,教學工作量大集中在科研、教研以及學校運動會等,平常教學課時逐年增多,難以兼顧體操教學的任務。除此之外,受到中小學教師編制的限制,很多體操教師的教學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課外體操教學尚未計入總工作量,教師教學工作量大,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學生參與體操教學產生了不利影響。缺乏專業性體操,學生參與體操教學掌握體操內容以傳統內容為主,導致體操的創編缺乏新鮮感,課堂氛圍較低,課堂教學效果不明顯。
“雙減”政策下中小學體操教學的目標處于較為模糊的狀態。體操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內容之一,教學地位非主科教學,經常出現體操教學課程被其他課程教侵占的現象。加之,體操的教學課時不夠穩定,體操教學目標也在發生相應的變化,不斷更換教學內容與教學計劃,導致教學目標較為滯后。加之,體操教學大多在室外進行,受到天氣因素的影響,外部環境變化影響了體操教學進度,導致難以對教學目標作出合理、及時的調整。體操教師教研任務繁忙,尚未對體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優化與創編,使學生對體操教學內容感到枯燥乏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參與體操課程興趣,影響了中小學體操教學的質量。
“雙減”政策背景下,中小學缺乏專業性的體操教學場地,并且缺乏體操教學的專項資金支持,無法購買體操服裝、道具、器材等,導致中小學體操教學發展受到一定的局限性。體操教學的器材有鞍馬、吊環、單杠、雙杠與墊子,一些中小學體操教學缺乏完善的教學器材,并且體操教學場地明顯不足。一些器材陳舊,常年沒有進行更換或保養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造成中小學體操教學難以得到有效的開展。體操是一項競技性運動,在開展體操教學中運動損傷是常發性事件。學生運動損傷意識性與防范性不足,在發生運動損傷的情況下,影響學生參與體操教學的興趣和運動水平。很多中小學體操教師對運動損傷的醫務監督不強,學生在發生運動損傷不能夠自己處理,沒有及時醫治,耽誤了體操損傷后治療的關鍵時期,影響了學生的參與興趣,給體操教學的開展帶來了不良影響。
“雙減”政策是現階段為了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中小學實施“雙減”政策的過程中,領導是“雙減”政策落實的負責人,領導的決策在“雙減”實施中有著決定性作用。可以說,領導對實施“雙減”的態度影響著“雙減”政策落實的效率與效果。因此,提高學校領導對體操教學的認知是提高體操教學質量的關鍵。體操具有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功能,通過提高領導實施“雙減”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將體操教學作為緩解學生作業負擔、學習壓力的運動形式,將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與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雙減”政策不能形同虛設、弄虛作假,要確保政策落到實處,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揮出應有的價值。中小學是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重要場所,也是孵化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身體健康是發展和支撐學生參與學習的重要因素,“雙減”政策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時間與空間,有效呵護了學生的身體健康。
“雙減”政策的貫徹落實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學體育課程不允許被擠占,中小學體育教師數量較少,分擔課程較多,導致體育教師教學任務繁重。中小學體操教師的在編人數較少,難以引進教學素養與能力突出的體操教師,編外的體操教師過于追逐經濟利益,導致體操教學氛圍較差。因此,通過引進專業的體操教師,通過專業的教學能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參與體操學習的熱情。一方面,提高體操的教學水平,探究學生參與體操教學的真實需求,切實把專業化、特色化的教學模式運用在中小學體操教學中,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另一方面,提高體操教學的交互性,通過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講解體操運動技能的重難點,促進學生對體操運動產生濃厚的興趣。
“雙減”政策下體操教師應當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通過循循善誘的教學,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體育教學,逐步實現體操的教學目標。中小學的體操教學從入門的基本功開始,通過培育學生扎實的基本功,繼而提升學生的體操技術。一方面,教學目標容易實現,避免因學生身體素質較低而出現的運動損傷;另一方面,逐步實現教學目標可以提高學生參與體操教學的積極性,產生參與體操教學的情感。除此之外,中小學體育教師通過完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創新出適合學生適宜的體操套路。通過簡化體操,不斷創新現代化體操套路,將運動負荷適宜的體操廣泛應用到體操教學中,增加學生對體操運動的選擇性,豐富學生參與體操的教學內容。
教學場地是促進教學效果、保障教學質量的基礎,也是開展體操教學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體操教學不同于其他類運動項目教學,作為技能主導類項目教學,體操教學需要專門性的教學場地,對教學道具、器材、服裝具有一定的要求。良好的教學場地設施能夠提高學生參與體操教學的興趣,為開展體操教學奠定學生基礎。體操是一項競技性運動,在教學與訓練過程中難免產生運動損傷,因此中小學需要加強醫務監督,在體操教學過程中保障學生安全,在學生參與體操教學之前對學生做學情分析,嚴格檢查學生的身體狀況,有效避免運動損傷。在學生參與體操運動中發生了運動損傷,需要對學生及時救治,耐心講解運動損傷的機理和康復知識,減少學生懼怕受傷的心理。
“雙減”政策是現階段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體操教學培育人才革新的重要理念。“雙減”政策的實施,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中小學在開展體操教學中,應正確認識開設體操教學的意義,立足當前“雙減”政策基礎,針對現階段中小學體操教學存在的困境,采取有效的創新教學路徑,并以此實現體操教學質量的提升,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