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梓嫣
語言學者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曾言:“語言的邊界,其實質上是我們世界的一種邊界。”相同語言交流比較容易,其原因在于語言所體現出的概念圖相一致。因此,為了促使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能夠順利地實現跨文化理解,語言是關鍵點。對于廣播電視傳播來講,單語傳播盡管對民族語言主導性的保護較為有利,但難以迎合持續增長的國際信息交流需求,也不利于文化及語言的多元化發展,嚴重阻礙了跨文化溝通。相對而言,雙語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尊重與認可了語言多樣化特征,可以實現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相互接觸、融合和補充,加深人們對世界各語種以及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其重要性尤為顯著。
語言背后蘊含了一個國家及民族的獨特文化,雙語播音則是這一文化與語言傳播的有效路徑,不僅是我國,其他國家與地區也十分注重雙語播音系統發展。在對本民族語言進行保護的過程中,不能全盤否定西方文化,雙語播音則是在保護母語的基礎上,對新事物予以接受。在互聯網、電視和廣播發展速度日益加快的情況下,全球各地的人們彼此間交流變得更加便捷。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國均加大了對本國文化的輸出力度,我國發展雙語播音,可以促進自身文化影響力擴大。當前,很多外國人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他們借助收看電視節目和到中國旅游了解中國,因此,雙語播音尤為必要。雙語播音是我國對信息進行自主處理、分析及對外傳播能力的體現,借助自身實力促進國際競爭優勢增強。
通過相關統計可知,現階段,我國在職主持人和播音員人數共有3萬余人,但是當發生突發性國際事件的時候,能夠使用雙語播報的主持人和播音員卻并不多。在中央電視臺主持人中,雙語主持人所占比例只有10%。財經頻道節目中,往往會采訪一些國家首腦、外國精英,然而大多數節目主持人英語水平有限,難以順利地主持這一節目,使得一個雙語主持人往往需承擔多個節目的主持任務。
目前,很多媒體往往將英語直接翻譯成中文傳遞信息,這樣才能夠有利于受眾聽明白。新形勢下,雙語主持人需要具備良好的精神素質(高尚的道德情感、較強的應變能力、良好的氣質、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業務素質(深厚的知識底蘊、良好的語言素養、良好的臨場應變和即興發揮能力、策劃和組織能力、個性鮮明的主持風格)。這需要雙語主持人不斷加大學習力度,積極參與各種培訓活動,促進自身各方面能力增強。此外,跨文化傳播背景下,還需要雙語主持人在空閑時間對各國文化密切關注。
一是職業道德素養。新形勢下,需要不斷提升跨文化傳播下的雙語播音主持能力素質,做好本職工作。雙語主持人除了要面對中國受眾之外,還要面對外國受眾,這就需要不斷強化其政治思想覺悟、社會責任感,堅定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促進其職業道德素養的提升。
二是職業技能素養。跨文化傳播下,對雙語播音主持人的職業技能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首先,要具備過硬的語言能力,在節目中可以對英漢語言進行靈活轉換。雙語播音主持的語言規范,需要確保詞匯、語法和語音等方面與規范標準相符。其次,要具備良好的采編播技能,協調能力要和工作要求相符。再次,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雙語播音主持人必不可少的一種素質能力,例如央視的《高端訪問》,充分彰顯了雙語播音主持人在專訪中的組織和交流作用,要熟悉不同的文化。面對不同文化的交流對象,要站在文化差異性角度進行全面考慮,促進主持質量提升。最后,文化素養在雙語播音主持人的素養能力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雙語播音主持人必須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知識底蘊,增強自身內涵,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雙語節目的受眾群體構成較為復雜,其思維和文化存在一定區別,這就需要雙語播音主持人充分了解國外的文化,確保節目播放效果。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節目不同,對雙語播音主持的能力要求也有所區別。
對于電視訪談類節目而言,主要分為談話、專訪兩種。兩者之間的典型差異在于現場是否邀請觀眾及是否開展了現場互動對話。
一般而言,談話類節目國際性特征明顯,主持人需使用雙語同現場中外嘉賓、觀眾進行交流溝通。談話類節目的互動性很強,參與者均擁有發表意見的權利,可以就同一問題闡述自身看法,同時還能聽到各種意見,以雙語的方式真實還原事件人物的原貌。雙語互譯可激發英語愛好人員參與節目的積極性。
專訪類節目中,主持人需同嘉賓進行密切互動。針對國際重大事件的專訪具有及時性、知識性等典型特征,基于特定場景,雙語主持人圍繞國際事件,針對國外權威人士、國際事件進行專訪。針對受眾關注問題的專訪,主持人采訪相關人士,提出問題,傾聽意見。針對重要人物的專訪,則是主持人基于被采訪者的個人閱歷、內心世界以及成長過程進行采訪,以期讓受眾了解受訪者突出的一面。
雙語主持人的形象是訪談類節目中很重要的一點,既要規范使用語法,同時還要確保沒有一點錯誤,若是涉及不同文化習俗,要對傳統予以尊重,確保主持人風格符合節目形式。雙語訪談類節目需盡可能防止口語化,精準發音,維護其國際傳播形象。
現階段,隨著人們的消費需求的增加,旅游業發展速度日益加快。但受經濟和時間所限,人們的旅游需求受到了制約。打造雙語類旅游節目,讓人們無需出國便能領略到其他國家的美景。比如,在介紹國外旅游資源時,要求雙語主持人具備較強的能力,能夠以流利的外語把國外的旅游資源介紹給觀眾,讓觀眾產生一種置身于真實情境的感覺。對于此類主持人,其觀眾親和力、雙語應變能力的要求較高。
和其他節目類型有所區別,教學類雙語節目具有較強的娛樂互動性,所以要求主持人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幽默感和親和力。以《希望英語》為例,主持人率真活潑的主持風格,給欄目帶來新鮮血液,在兩年的時間里走遍中華大地,帶領大家體驗美食美景的同時,輕松學習英語,深受國內年輕學生的歡迎。
在此類節目中,外國主持人的角色也十分特別,如《希望英語》中的外國主持人,幽默風趣又極具好奇心,帶領著全國觀眾到處去學習當地文化風俗、人文知識,同時品味當地具有風味的特色美食,最重要的是教給大家實用的英文知識。外國主持人的母語為英語,在語言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教學類節目中,接地氣的口語表達以及純正的發音尤為關鍵。和本土主持人相比,他們更擅長夸張的表達,可以在舞臺上表現出有趣的碰撞,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培養雙語播音主持能力尤為關鍵,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在對雙語播音主持人進行培養時,首先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培養目標以及大環境,也就是時代背景。跨文化傳播背景下,應加強各國在文化方面的交流,借助雙語播音主持人的橋梁作用,加深各國聯系。所謂的培養目標,簡單來說就是教育目的在不同學校教育機構的具體化。特定社會層次、特定社會領域的需要對其具有決定性影響。之所以要構建各級各類學校,主要就是為了滿足各方需求,包括各社會層次人才需求、各行業人才需求以及不同年齡段受教育者的學習需求。相關院校應深刻了解雙語播音主持及其相關專業人才專業信息,與時俱進,第一時間貫徹執行對雙語播音主持人的一系列創新發展培養措施。只有對培養目標和需求予以明確,才可以為相關人才的培養提供幫助,使時代背景下的培養目標順利實現。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雙語播音主持人,不僅要具有較強的雙語功底,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身體素質以及專業素養等。
在政治素養方面,雙語播音主持人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傳播文化。所以,需將政治素質的培養作為對其培養的重點。如今,受媒體全球化發展的影響,這一類主持人不僅僅只代表個人,有時更是國家形象的代表,若是其缺乏良好的政治素養,很可能會對國家的形象造成損害。優秀的雙語播音主持人需要重視對自身政治覺悟的提高,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以思想政治作為基本目標,維護我國的國際形象。
在身體素質方面,對于雙語播音主持人而言,既對其外在條件提出了一定要求,同時也要重視對身體素質的加強,為培養專業素質和政治素質提供保障。
在專業素養方面,雙語播音主持人需要具備的素養之中,專業素養是重點。在對雙語播音主持人予以培養時,要對其專業素養高度重視,應用高要求向學生傳授語言基本功,只有語言基本功扎實,在面對突發事件的時候才可以有序組織語言,進而準確播報新聞。
人才儲備不足、教育培訓體系不完善是雙語播音主持行業的顯著問題。因此,需深入挖掘相應人才。人才儲備不足的原因表現為沒有正確認識雙語播音主持人的含義,不了解此專業的相關問題。對此,需要積極對雙語播音主持人存在的價值意義及相關內容進行宣傳,并將跨文化傳播語境涉及的相關含義進行融合,確保人們可以對雙語主持人的職責進行全面掌握,讓從業人員可以更好地了解雙語播音主持人的作用,有利于對專業人才的發掘,并為其創造積極、向上的培訓氛圍,使大眾更加信任雙語播音主持人,夯實對雙語播音主持人才進行發掘的基礎。
現階段,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跨文化傳播和交流頻率日益加大,不同文化在相互滲透方面得到了持續性的加深。近年來,文化傳播領域逐漸提高了對于國際素養人才的要求。
一是國際視野。在新時代背景下,雙語播音主持人需要給予國際視野更多的關注,主要表現為,要有開放的眼光和意識,充分了解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提高自身參與各類國際事務、交往、合作以及活動的積極性,樹立起科學的國際理念,并對國際規則、慣例、禮儀等進行全面的掌握等。
二是多元化理解。雙語播音主持人應建立起良好的文化自信,并充分尊重不同國家在文化上存在的差異,積極進行文化方面的交流。同時,雙語播音主持人還應對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進行提高,充分了解中華文化。對不同文化差異予以尊重,針對世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要去粗取精,可以對不同文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分析,理解、認知和分析文化的差異,相互吸收借鑒不同文化。
三是國際交往能力。現階段,我國和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需要充分了解世界。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以及競爭力得到了加強,世界希望可以對中國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因此,培養雙語播音主持人,有利于加強國際事務交流以及活動能力。雙語主持人須在節目中發揮出掌控能力,并在技術設備的支持下,讓不同文化群體之間能夠相互交流。
四是國際創新意識。創新復合型人才屬于國際人才戰略方面的關鍵點,其在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名具有國際素養的雙語播音主持人,應具備良好的國際創新能力,要善于從傳統的各種限制中掙脫出來,以便于順利地應對當前的各類挑戰和機遇,重視國際傳播領域之中表現出來的最新動態,積極地進行創新、適應以及學習。另外,需打破學科間存在的界限和壁壘,進一步強化藝術修養,激活創新思維。
當前,我國針對雙語播音主持專業進行的建設還處在初始階段,仍存在諸多不足,與國際傳播強國相比,仍然有著較大的差距,其中人員素質方面的差距尤為顯著。對于雙語主持人而言,需要樹立起文化交流以及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目標,推動世界多民族文化發展,進而確保地域文明文化實現良好的交流。為了能夠實現以上目標,必須具備鮮明的人才培養目標、健全的雙語主持人培養模式,創新教學模式,在技術上和國際傳播強國保持同步,如此,才可以培養出優秀的、跨文化雙語播音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