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建
學術著作是根據對某一專項課題或學科領域研究成果撰寫而成的作品,代表了該學科領域的較高水平。該作品具有創造性、嚴密邏輯性、內容專業性強等特點。編輯工作是以選題、組稿、審讀、加工、發排、校對為主要內容,以積累、傳播和不斷增進文化為目的的工作。因此,針對學術專著類稿件,對編輯工作進行分析研討顯得尤為重要。
學術著作編輯事實上充當了作者、出版社和讀者之間的中介與橋梁。作者通過編輯把關,把自己的學術成果傳遞出去,同時通過編輯的協調和組織,成功地與出版社合作,使自己的學術成果以圖書的形式傳播。在大數據時代,學術著作編輯應與時俱進,積極協調圖書出版工作流程,并結合學術著作圖書出版工作模式的變化,與作者、出版社其他部門人員溝通和交流,從而提高審稿、策劃、人際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出版的各項細節工作得到有效完善,保證優質圖書的順利出版。
此處的全面性包括知識全面性、范圍全面性、人員全面性。
知識全面性。學術著作編輯要掌握出版專業知識,具備一定的文字功底,對國家頒布的一些使用標準及規范,尤其是公式、圖表的規范,要爛熟于心,以便在編輯工作中把好文字關,避免出現紕漏;要知曉相關的專業知識,如統計學、會計學知識等,以便在工作中更好地把握書稿內容;要能熟練運用英語,特別是與學術成果相關的英語知識,同時還要了解藝術學和美學方面的知識內容,以便全面、細致地編輯書稿,在工作中熟練運用各種技能,做好學術著作出版。
范圍全面性。學術著作編輯不僅要參與選題組稿、簽訂合同、審稿、編輯加工等環節,還要參與著作的版式設計、封面設計和發行銷售等環節。
人員全面性。學術著作編輯不但要與作者、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接觸交流,還要與出版社其他部門人員進行交流協作,正確高效表達編輯工作中的意見和建議,保證學術著作順利高質量出版。
學術著作編輯既要掌握出版規范,還要知曉出版前沿動態、歸納總結社科知識,進行市場調研。集研究型、專家型、學者型、營銷型于一身,不僅要知曉各學科專業領域的知識,還要掌握智媒體技術、數據分析技術、圖片處理技術。通常情況下,學術著作編輯身兼數職,進行文字、策劃、校對和營銷等工作,很好地詮釋了“雜家”這一詞的含義。
學術著作編輯緊跟時代步伐,綜合應用新媒體網站、電子書等資源,精研專業書籍和專業學科領域,在開闊學科文化視野的同時可以和營銷人員合作,將圖書的精彩章節在微信、零售網站、手機閱讀軟件等上發布,編寫能夠凸顯本著作學術成果特色的文案,根據著作內容制作個性化的圖片,吸引讀者主動了解學術成果,進而購買閱讀全書。學術著作編輯在內容編輯中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積極運用智能技術,高效準確地進行編校工作。
學術著作主要傳播文化知識和正確的學術成果。在新媒體環境下,各種信息傳播范圍廣、速度快、力度強,廣大讀者很容易分析和評議學術著作,編輯要保持客觀思維,避免著作內容缺乏科學性、出現學術專業知識方面的錯漏,從而保障學術著作的質量水平。因此,學術著作編輯必須具備唯物辯證的客觀精神,必須明確自身向社會傳遞學術知識價值的責任,要在編輯加工環節保持個人客觀性思維,以唯物辯證、科學發展的眼光編輯加工書稿的內容,并利用大數據技術查閱和檢驗發現的疑問,從而確保學術著作內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另外針對書稿中需要改動或調整的內容,編輯應以客觀的態度與讀者進行溝通交流,不能因其是教授或碩博士導師而全部聽信于作者。
學術著作編輯不僅要具備政治敏銳性、較強的編校能力,還要堅持專業性原則,以便能夠高質量地保證著作的學術性和創新性。由于學術著作極強的專業性,編輯在工作中要擁有較廣的專業知識基礎,隨時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庫,知曉掌握相關專業概念、知識點及專業詞語,了解相關領域的前沿熱點,熟悉相關領域的發展趨勢。針對學術專著,編輯人員在編輯加工這種再創造性很強的工作中,需要仔細翻閱相關專業文獻和工具書,了解其專業概念和專業詞語的運用技巧,避免盲目修改書稿內容。另外,針對書稿中需要改動的內容,編輯也必須用清晰明了的專業性語言與作者溝通交流,從而高效地完成書稿的修改。由于學術著作的信息專業、學術性強,內容一般比較艱深,編輯在加工過程中對書稿內容要做到不虛構、不造謠、講事實,展現編輯工作思想的專業性。
學術著作是作者學術研究成果的總結,是對某一專業領域的前沿探索,是學科權威。因此,編輯在工作中要堅持嚴謹性和準確性原則。為了保證著作高質量出版,在編輯過程中,不但要確保文字內容的邏輯性、流暢性,避免語法錯誤、錯別字等問題的出現,還要保證編輯加工、排版印制和出書后檢查的嚴謹準確,避免書稿中數據結果或圖片出現錯誤。針對學術著作中的數字內容,編輯應當有使用數據核查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利用技術手段、聯系專家訪談對數據進行二次查證。針對書稿中的引文、注釋、參考文獻、索引等,編輯要具備較強的規范嚴謹意識,準確發現并修正體例不規范之處,保證書稿高質量出版。
高校不應僅強化學術研究,還要開設學術著作寫作規范課程,加強寫作規范師資力量。在本科研究生教育中,要求學生所交的課程作業或論文都必須嚴格按照相應的規范格式,高度重視相應的寫作規范,嚴謹編寫引文、注釋、參考文獻、索引等,杜絕隨意性,遏制侵權甚至剽竊、抄襲之風,培養嚴謹的學風,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編輯無法知曉或熟悉各種專業學科領域的相關知識,從而無法有效把關所有專業著作,因此,應定期進行學習,不斷參與線上線下各種技能培訓,學習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術,掌握并熟練使用各類數字出版、編輯手法來指導實踐工作。在編輯加工過程中,時刻記錄和思考學習的專業知識、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針對學術著作編輯工作的全面性特點,編輯在實踐中要具備一定的市場意識和商業化服務的理念,主動及時了解市場接受程度的變化,整合各類市場信息渠道,實現信息融通、信息互動。在大數據時代下,學術著作編輯還要不斷學習網絡領域的技術,如應用大數據分析、進行在線學堂直播、建立公眾號宣傳互動的平臺等。這都需要相關理論知識的支撐,。在編輯出版工作中有效融合如網絡知識、宣傳文案撰寫及插圖數據分析等知識,成為一個多面手,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融通、人際互動的能力,進而更好地為作者、讀者服務。另外,還要積極增進自身文化底蘊,不斷提升自我的文字功力以及業務能力,利用工作之余反復打磨自己的文筆,積累豐富的文字素材,練就較強的文字處理能力,并強化自身的美術編輯能力,以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在快閱讀節奏背景下,學術著作編輯工作者切不可“埋頭”苦干,只是對書稿內容進行編輯,而應當積極扭轉工作思維,保持創新意識,借助新技術處理書稿內容,將書稿中的關鍵信息加工為簡短的文章推送出去。編輯不但要根據自己的專業背景,做好、做精自己熟悉的專業學術著作,還要多學科交叉融合,熟悉工科、理科、經濟學類知識,以利于自己更好地審讀理解稿件。
在新媒體時代,編輯積極利用各種新媒體工具,如開發客戶端APP,注冊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利用新技術手段改變產品營銷策略,合理運用數據分析等技術,在各式各樣的信息中嶄露頭角,讓讀者一眼就能夠注意到圖書;加強策劃,利用公眾號來加大宣傳力度,從而有效提升學術著作的市場競爭力,發揮學術著作的學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學術著作編輯每天進行重復性的工作,主要是對書稿進行質量編輯加工,并對終稿進行出版規范,往往處于被動狀態。在新媒體時代下,編輯還應當積極轉變工作理念,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遠程化、無紙化辦公,以提升稿件審核的效率和質量。在數字時代,編輯要利用新技術,通過設計學術著作涉及領域的公眾號、視頻號等,與讀者互動交流,及時處理讀者提出的意見,利用多種新媒體增加宣傳效果與品牌效應,以便被廣大讀者、作者接受和熟知,從而提升學術著作的市場競爭力。
在數字出版趨勢的影響以及信息迅速傳播的背景下,圖書編輯要擁有大量的資源以便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為獲取更多資源,在工作之余,編輯可以進入圖書館、書店和圖書網站等進行市場調研,與相關機構達成資源共享,還要及時更新出版社內部的數據庫,以確保隨時隨地都能查到目前社會上的最新學術成果。為了保證學術著作高質量地出版,編輯在實踐中可充分利用出版社的專家資源,適時推廣和采取專家審讀制度、匿名評審制度以及學術不端的查重系統,科學、準確地評價學術著作質量。與老專家保持聯系,積極邀請他們對學術著作編輯進行鼓勵、指點和提攜,達到學術傳承。對學術著作可以由編輯對書稿的某一章節先進行審閱,通過后,再要求作者寄來全稿,然后邀請外審專家對全部稿件進行評審。如果經過著作涉及學科的同行專家評審通過后,方可出版,以保證學術成果的專業性、準確性。
在全媒體時代,學術著作編輯既要迎接機遇也要面對挑戰,應按照不同媒體形態和相應功能,優化重構編輯角色,科學合理劃分編輯類型和職能,緊跟瞬息萬變的時代。編輯不應僅進行案頭工作,還要走出去普及宣傳學術著作涉及領域的專業知識,成為一個多渠道的內容傳播者,走出去主動策劃選題,邀請行業內的專家學者進行創作,成為導向型的內容傳播者。學術著作編輯工作會有一定的枯燥性。稿件內容語言比較平實,容易使閱讀人員產生煩躁心理。這時編輯要具備創新理念,重新定位編輯工作,根據用戶的閱讀喜好,挖掘原創選題,重視整合資源,加強內容生產的創新,精細化地創新版式設計,創新營銷主題,開發新的圖書營銷渠道,創建符合學術著作自身的出版特色;在選題、策劃、編輯加工、版式制作到出版宣傳環節,強化應用新媒體技術,合理地進行數字化的革新,從而使得學術著作內容通俗化簡單化,增加學術著作的可讀性。圖書編輯還需具備品牌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對學術著作的價值進行全新打造、優化,建立特色的學術書庫。因此,在當前多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學術著作編輯需具備基本的創新素養,在整個出版環節進行創新、革新,從而提高編輯工作水平。
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出版社應當制定編輯的準入門檻、準入機制和準入規范,明確退出機制,營造相互競爭比拼的學習氛圍,嚴格規范落實培訓學時,經常性地開展學術著作編輯的集體性交流,如交流具體案例分析,工作中的心得體會等,從道德文化、專業技能、專業性知識和專業理論等多個層面對編輯進行嚴格細致培訓考核,提高編輯的職業素養和專業知識。出版社應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制定培訓計劃,根據個人能力制定系統化的培訓目標,合理安排培訓周期,利用信息化工具開展個性化培訓指導,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斷提高圖書編輯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日常工作中注重鍛煉與提升編輯的創新意識,定期開展階段化的考核評價,制定行之有效的獎罰措施,聘請專家審視學術著作編輯的工作質量,給予學術著作編輯相應的緊迫感,不斷提升學術著作編輯的專業修養、專業技術能力。開設專家講座,邀請相關技術數據領域專家開展專題講座,使編輯可以熟練使用各種高新設備和技術;通過舉辦編校質量大賽、開設業務知識講座等方式引導編輯交流心得體會,從而提高編輯的信息數據素養和業務能力。出版社不應只重視出書率以及盈利,要不斷完善學術著作出版規范培訓及考核制度,應與時俱進、結合實際情況對監督考核方式進行調整,建立良好的監督考核體系,在實際執行中不糊弄、不形式化,以避免出現虛假、學術不端的現象,從而培養出熟知各學科專業知識的學術著作編輯,在學術出版方面實現編輯“學術化、學者化、研究化、營銷化”。
學術著作是各學科領域內學術成果傳播和學術交流的平臺。高水平的著作內容和良好的圖書質量是學術著作傳播科學技術、傳承文化知識、開拓新知識的基礎。因此,全力打造具有較高學術價值、成體系化的、符合社會需求的高水平高質量的學術出版物,對于提高我國研究人員的學術影響力、自主創新能力,構建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