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李澤龍 邱 月 范宏帥
(1.湖北經濟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武漢 430205;2.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武漢 430205)
云南省花卉起步于20 世紀80 年代末至1994 年,昆明市呈貢區花農的自發種植。1995—2008 年步入成長階段,中央政府和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視花卉產業的發展,出臺一系列政策,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云南省花卉產業在國內市場的發展,花卉生產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條件有所改善,花卉質量迎來較大提高,許多從事花卉貿易的公司成立。2008年以后,云南省花卉產業快速成長,獲得蓬勃發展態勢。
云南省擁有全中國最適宜的發展花卉產業的獨特資源優勢,在著力構建花卉產業大省的旗幟下,以鮮切花、種球、綠化觀賞苗木等為主的多元發展格局基本形成,鮮切花市場云南省就占據了國內的70%,成為中國花卉產業市場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2010—2021 年,云南省花卉產業的規模和產值均位于全國第一、世界前列,增長速度全球第一。截至2021 年底,云南省花卉種植面積已達192 萬畝,花卉全產業鏈產值達1034.2 億元,同比增長24.6%(見圖1)。花卉產業的產業融合趨勢明顯,品種創新居于全國首位,自主知識產權占有率增長。電商平臺迅猛發展,線上交易迅速成為交易主流。再結合云南省政府正確的政策引領,產業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斗南花市的交易額穩坐亞洲第一、世界前列,使得云南花卉大省的地位得以穩固。

圖1 2010—2021 年云南省花卉產值及增長率(數據來源:云南省花卉產業聯合會)
云南省花卉的種植、生產、加工環節逐漸加快設施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產業布局向南、向西擴張,傳統的花卉生產加工模式逐漸向現代化創新性迭代轉化,加速構建花卉產業供應鏈。在花卉生產環節,溫室大棚、環境控制、水肥循環系統等基礎設施研發成就顯赫,并在多地安裝使用;無土栽培技術的普及不僅優化了花卉的質與量,還進一步減少化肥對土壤及水資源的損害;綠色栽培技術用椰殼和海鹽等成分作為基質土,在貫徹可持續性發展方針的基礎上也節省了生產成本。在物流環節建成了冷鏈物流體系,保鮮、冷藏技術的提高為云南省花卉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云南省的“一縣一業”戰略初具成效,區域品牌形成:晉寧、姚安順勢被打造成國內最大的月季產地和滇西高質量鮮切花產地,新型的政企關系形成,營商環境不斷改善。云南省十年來一直打造“云花”品牌,通過開展“十大名花”評選活動,在花卉企業之間形成良性競爭,品牌價值提升,從銷售額來看,引領作用顯著,如表1 所示。

表1 2018—2021 年連續入選“十大名花”企業發展情況
云南省花卉產業處于發展的上升期,競爭力強。從具體因素來看,其優勢明顯,但是也存在短板。
云南省花卉產業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具有獨特優勢。云南省位于中國西南邊陲,地處北緯21°至29°,屬低緯度高原地區,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交流的一條要道,是連接南亞、東南亞、中亞,乃至西亞、歐洲的一條重要樞紐,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并且云南省地處云貴高原,季風氣候特征明顯,夏季涼爽濕潤,冬季溫暖干旱,兩季分明。地形高低起伏較大,垂直氣候帶變化顯著,寒帶、寒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的多種氣候類型齊聚,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同時也光照充足,幾乎所有花卉都能在云南省找到最佳的生長環境,使得云南省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同時發展各溫度帶花卉品種的地區。
云南省花卉產業的花卉資源具有獨特優勢。云南擁有高等植物19 333 種,其中山茶、玉蘭、百合、杜鵑、報春、蘭花、綠絨蒿、龍膽八大名花早已被全國人民所知。云南省悠久的花卉生產歷史和豐富的花卉資源儲備,鑄就了云南省花卉產業的優勢,促進了云南省花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展,成為云南省打響“云花”國際影響力的又一張底牌。
在人才培育方面,盡管多所院校都開設了與花卉相關的專業,各企業也積極組織交流活動,為云南省花卉產業的發展培養了專業性的人才,但由于起步較晚等原因,高層次人才資源仍然十分匱乏,對云南省花卉產業的科技水平和生產銷售管理方面有著不利影響。
世界花卉的消費趨勢不斷增長。其中,歐美市場因已形成較為穩定的供求關系,需求較小。而需求增長潛力最大的要數亞洲市場,日本等地市場受土地、氣候等因素影響,本土生產成本過高,長期依賴進口以滿足消費需求。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位于熱帶地區,仍需要進口大量溫帶花卉以充實國內市場。基于此,云南省的花卉產業也逐漸發展成為外向型經濟產業。
在云南省,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都有種花、賞花的傳統習俗,花卉的形象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重要的民族內涵,從而帶動省內花卉產品的需求,激發了生產者的積極性。現代生活消費中,花卉與節日、婚慶等特殊場合的相關消費密切相連,花卉日常消費理念也逐漸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花卉在旅游、會展、美容、醫藥、食品行業領域的應用開發也日益廣泛。
結合消費結構理論,伴隨中國經濟的發展、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人們已經走出了生存型消費階段,消費結構逐漸升級,開始步入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精神文化消費行為必然接踵而至,花卉消費也將越發頻繁[1]。在中國,花卉市場總體上還處于上升階段,從圖2 的年均消費枝數來看,國內的花卉消費水平仍然很低。

圖2 2021 年主要國家人均一年購買的鮮花枝數
花卉產業涉及多個領域的相關產業,雙方相輔相成,包括旅游產業、會展產業、美容化妝品產業、生物醫藥產業、食品產業等。
在支持產業中,上游產業指的是花卉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環節,包括育種、種植、花肥農藥、園藝器械、挑揀和保鮮等支持性產業。云南省引進了國外溫室、花肥和農藥等設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云南省花卉上游產業的發展。不過總體來說,這一方面的技術和設施還處于不完善階段,仍然依賴于向發達國家進口。在加工方面,云南省缺乏專業從事花卉加工、包裝、儲存的企業,大多數打包工作依舊由花農完成,造成工作量大、水平較低、標準不一。
下游產業指的是花卉產品的運輸和銷售環節,包括運輸、銷售等產業。云南的花卉產業主要是鮮切花和盆花,在運輸方面受限于國內冷鏈物流技術,導致云南省花卉產品運輸成本高昂,且途中產品受損嚴重,成為云南省花卉產業發展的一大絆腳石。從銷售方面來看,近年來在線下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場交易額穩定提升的勢頭下,線上電商平臺迅猛發展(見表2)。

表2 2021 年主要交易平臺交易情況
到2021 年底,云南省共有7950 家花卉企業,其中有6 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36 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共有626 個花卉生產合作組織,其中有7 個國家級示范合作社、40 個省級示范合作社。經營主體都較2020 年有著顯著成長,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壯大。各類電商平臺在云南省的發展勢態也較為良好。在企業戰略方面,2021 年來云南省在各重點項目的推進上成就斐然,花卉產業集群等戰略均取得了預期的建設效果,成功為云南省的花卉產業帶來創收。在花卉交易市場上,斗南花卉交易市場現已躋身于亞洲第一、世界第二。
不過,云南省花卉的終端集散中心和冷鏈建設落后,國際化的電商集群尚未建成,集群式發展依然受限。
21 世紀,發達國家已經基本普及設施化的栽培方式,實現了全過程智能化控制。云南省花卉產業在學習、引進國外種植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條件下,需要因地制宜地實施花卉種植,并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推行無土栽培、水肥循環等技術標準,大力構建綠色的生產體系,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花卉生產種植體系。
當前,對新品種、新技術的競爭日趨激烈,云南省花卉品種的科學技術與花卉產業的未來休戚與共。進一步針對自身的特點,充分發揮“植物王國”和氣候的優勢,加大選種、育種的力度,下決心解決品種問題,在體現品種獨一無二的同時,提高花卉產品的價值,同時也要注重自主知識產權,走高附加值、高端產業化的道路,讓“云花”名副其實。
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產業融合帶動花卉產業升級。突破花卉“觀賞”這一傳統觀念,發展食用、保健美容、文旅產業。同時,實現各個相關產業相互促進、相互配合,適當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并結合云南省的具體現狀,以昆明為中心實施花卉產業集群試點,各花卉加工、儲存、物流等產業鏈中下游企業聚集,予以配套的金融、貿易、科研企業機構,構建區域經濟,提高效率,拓寬云南省花卉產業鏈,增強其國際競爭力[2]。
云南省花卉產業建立了一套包含生產、采摘、挑揀、包裝、加工、儲存和運輸的全套產業鏈標準,力求與國際標準接軌,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保持參與國際競爭的產品質量。
信息化時代,應順應時代潮流,探索新型的營銷模式。在傳統批發、零售、拍賣形式之上,發揮我國電子商務的優勢,將昆明斗南轉型為國際國內雙循環的花卉交易中心。加強對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等高新產業的投入,提高云南省花卉產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打出“云花”品牌旗號[3]。
我國的花卉消費之所以出現人均消費不高,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因素問題,高附加值商品花卉的消費與人們的審美需求息息相關,受到大量主觀因素的影響。
林業部門與城市物業企業合作,用花卉裝點城市綠化,在美化生活環境的同時潛移默化地熏陶公民的審美素質。花卉企業通過媒體宣傳與花卉有關的廣告,舉辦高質量花展、花會活動,或與旅游業結合,開發特色花文化旅游線路,提高全民花卉素養[4]。個體花農可以嘗試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向公民科普相關知識。花卉消費需求的增大也能夠鞭策企業的進步,實現良性循環,將省內市場需求逐步轉化為全國市場需求,為云南省花卉產業競爭力的提升錦上添花。
政府在促進花卉產業競爭力方面的作用非常明顯。云南省已經超額完成《花卉產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所規劃的目標。全面推進云南省花卉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高標準制定階段性或長期的發展方案來指引云南省花卉產業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繼續致力于實現世界一流的花卉中心的目標。
同時,在資金方面加大對云南省花卉產業的支持力度。加大花卉科研項目和課題的經費支持,促進育種的科學研究,提高產品和技術的質量,從產業鏈源頭提升其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