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燕
(商洛職業技術學院,商洛 726000)
當前,政府越來越重視農村經濟發展,結合農村人力資源現狀及地理特征,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計劃,是確保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當前城市經濟高速發展,農村人口大量融入城市,造成部分農村經濟落后等問題,加之城市人口飽和,競爭壓力增加,為了確保城市與農村協同發展,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成為國家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當前,創業教育及培訓環境對新型職業農民并沒有顯著影響,在其他外部或者內部因素不發生改變的前提下,教育與培訓都不是影響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動力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類別、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投資規模、政府對創業支持政策、銀行對創業的支持措施、創業地點經濟發展水平、周邊環境是否對創業有利,都不是影響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動力的直接因素。與之相對地,新型職業農民實現科技創業的主要動機集中在比較明確的原因,大部分新型職業農民較為重視創業行業的回報率。除此之外,新型職業農民對自身社會地位關注度較高,科技創業能夠有效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社會地位這一點,增強了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的積極性[1]。
除了影響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的動機,能力層面因素也占據主導地位,大部分具備較強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及良好社會關系的新型職業農民,在創業階段能夠有效減少成員之間的組織問題,這些能力是通過經驗與實踐鍛煉而產生的,并非借由培訓產生,因此具有更高的價值。
由于當前市場經濟飛速發展,農業發展與市場經濟高度融合,新型職業農民在進行科學創業時也會考慮自身與市場相關的能力,其中最為重視的就是經營經驗、市場意識、自身專業知識技能與專業創新素質。經營經驗與市場意識能夠厘清所從事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及時發現市場拐點,有效規避可能產生的經營風險。自身專業知識技能是創業根本,也是帶動其他用戶完成科技創業的基礎能力。專業創新素質能夠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在創業中領先于時代發展,看到行業中沒有涉及的部分,以此作為創業突破口。
從宏觀視角分析,完善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政策需要結合國家經濟發展現況及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探索適合中國農業發展的新路徑。政策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三方面的趨勢:第一,強化科技創業主體需要借助新型職業農民人才,因此應當加大農村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力度。鄉村振興要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村發展需要圍繞科技創業開展,國家鼓勵外出務工人員、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及城市管理人才返鄉就業,借由這部分人才增加新型職業農民數量,提升科技創業的主體力量。第二,在政策支持下逐步完善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體系,將科技創業的成果與市場發展相結合,建立完善的創業體系,在此基礎上完善鄉村的基本經營制度,保護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成果,將輔助新型職業農民的相關政策落到實處,探索多元化科技創業模式,鼓勵農村發展多種經營,建立完善的科技創業制度[2]。第三,采取明確的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激勵措施,以此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參與創業的積極性,尤其是在增加收入及提升社會地位層面給予更加優厚的待遇,借此保障新型職業農民積極投入創業活動。第四,政策給予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中后期更多援助,當前的政策大部分關注的是激發新型職業農民的自身創業積極性,提供的支持也多是圍繞創業初期人力、資金及技術層面,而科技創業中后期面臨經營問題、人員變動及市場對接等問題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援助,因此政策中應當針對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中后期發展的問題進行支持。

圖1 政策對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的支持
從微觀視角分析,人才是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的根本,落實政府扶助政策時應當優先考慮對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活動中需要的人才進行培養與教育。同時,資金也是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機關本身信譽度優于新型職業農民個人,需要幫助新型職業農民拓寬啟動資金來源及渠道,借由自身較高的信譽度為新型職業農民背書,借此獲得當地銀行或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確保新型職業農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科技創業實踐之中。
農戶創業模式主要依賴于農村當地的實際環境、相關政策扶持、農產品種植技術的創新與當地新型職業農民的創新精神,只有在多項因素融合的基礎上,才能有效推進這類創業模式穩步發展。該創業模式結構較為簡單,對創業者本身的背景要求不高,要求創業者具備農業生產相關知識,能夠切實了解當前地區的特色產業及生產環節,確保與當地農戶進行有效溝通,這也是科技創業模式推行的基礎。應強化新型職業農民與普通農戶之間的信息交流,降低新型職業農民對普通農戶的輔助成本。一般而言,如果新型職業農民出自農村,農戶對其信任度也會有所提升,良好的合作關系能夠更好地推進創業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在創業期間可以將經濟集中于對于特色產品的引進、優質產品選種育種及技術升級層面,將自己研究的農業技術、種植經驗及管理模式傳授給農戶,帶動周邊農戶加入自己的創業之中,推進當地特色農產品經營進一步發展,借此實現新型職業農民與農戶聯合創業模式,保障未來共奔富裕道路。
然而,這種合作模式還是存在一定不足,整體創業模式、方法及管理結構都較為簡單,為了保障創業發展的規模不斷擴大,需要相應資金以便獲得更多支持。同時,種植經驗和技術是要通過時間累積的,只有不斷試錯才能逐步提升。這部分是創業階段必不可少的成本投入,如果要保障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的規模,就需要長時間累積相應的資金與技術,以便創業活動后續有序進行[3]。
新型職業農民與農戶相結合的創業模式結構較為簡單,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完成基礎創業較為友好,對人力結構及人力專業水平要求不高。新型職業農民可以借助這種創業模式帶動周邊農戶共同實現科技創業,這種模式不僅能夠有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還能拓寬農村就業面,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農村存在的空心化問題,吸引外出務工人員留在家鄉就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充實農村農業與商貿的同步發展。除此之外,這種模式能夠有效緩解當前城市人口的就業壓力,幫助農村勞動力回流。由于現階段農村人口外出務工的情況較為普遍,城市就業壓力也逐年上升,立足于鄉村環境進行科技創業,吸引更多青年人回歸農村,對城市與農村發展十分有利。
這類創業模式的基礎是借由新型職業農民的帶動,在確保科技創業成果的前提下,著手將觀光與農業發展相結合,注重農業知識的提升及技能層面的不斷優化,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對外交流能力,不斷累積知識與技術,借此在創業道路上收獲更多成果。
與傳統農家樂不同,農家樂主要依賴于體驗,整體規模較小,而觀光示范基地則是傾向于直接展示先進技術帶來的農業成果,不僅僅是外地人來參觀,周邊的農戶也可以進行參觀,學習相應的管理經驗和種植技術,引導農民不斷完善自身產業結構,借此提升農戶收入水平,帶動鄉村經濟獲得大幅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在觀光示范基地模式中也要不斷優化自身的專業水平,引進先進技術,以基地為基礎完成農業試驗與示范,確保后續基地具備相應的農村基礎建設成果[4]。在此期間,新型職業農民可以借助鄉村振興相關支持政策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借助這部分硬件設施,確保后續科技創業有序進行。
觀光示范基地立足于糧食、林果及經濟作物產業完成科技創業,能夠有效帶動周邊農戶協同發展,同時也能夠推動旅游行業進一步發展,但是這類基地也存在容易引發作物踩踏等問題,當前的解決方法一般都是限制進入基地人數,借由限制調控人員密度,保障作物生長不會因參觀人數過多而造成損壞。
新型職業農民與觀光示范基地相結合的創業模式整體依舊較為簡單,符合當前綠色生態農業要求,新型職業農民在以觀光示范基地為基礎進行科技創業時,也能夠充分利用農村的寶貴自然條件。這種經營模式在優化農業科技與經驗的基礎上,確保當地旅游行業多元化發展,帶動當地各項產業獲取更多收益。
與前兩種科技創業模式不同,企業、合作者、農戶聯合創業模式側重于管理層面的能力。一般情況下,這種模式是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借助農業技術發展深加工或者農副產品生產完成科技創業,更強調新型職業農民針對人才管理的專業性。這種科技創業模式思路較為創新,需要新型職業農民本身具有相應的管理能力及科學種植技術,借助這種模式能夠確保農業、企業及農戶收入增加。除了管理層面的能力,新型職業農民還應具備敏銳的市場嗅覺,及時了解當前的創業政策、管理知識、農業發展相關技術,這對于企業、合作者、農戶聯合模式的發展有極大的助推作用。新型職業農民在創業過程中需強化自身各方面能力,同時勇于創新,把握政策傾向及發展企業的相關知識,借此實現農業科技創業[5]。
這種創業模式需要在有一定創辦企業能力的地區進行,同時企業最好具備相應的政策支持,建立融資與管理體系,從而確保企業運轉過程中具備相應的抗風險能力。現階段大部分新型職業農民實現科技創業都屬于初創,本身企業規模與產出都會受到限制,企業自身對于市場、產品及后期服務的認知程度和接受程度都較低,導致企業抗風險能力偏弱,很可能導致科技創業失敗。
現階段,這類新型職業農民聯合企業、合作社及農戶的傳統工業模式較為復雜,需要借助新型職業農民的個人力量創辦企業,之后借由新型職業農民本身具備的技術與當地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農戶為企業發展提供土地與勞動力,企業為農戶提供技術培養、信息知識、產品銷售渠道及企業就業機會,這種科技創業模式具備分工明確、工作節奏和諧的特征,對于振興當地農業產業化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部分新型職業農民接受過高等教育,理解當前創業中科學技術與市場調研的重要性,因此在創業階段就具備相應的前瞻意識,會在洞察市場需求的基礎上調整創業目標。現階段中國農業高速發展,在產量及產品質量上取得了諸多科技研究成果,因此部分新型職業農民開始另辟蹊徑,對農產品深加工相關工藝技術進行研究。新型職業農民與企業、科技團隊聯合的模式應運而生,這種科技創業模式主要立足于對加工設備進行深入研究,提升創業中的科技水平,借此將科技創業與一般農業創業相區別,借助企業與科技團隊的力量完成研發工作,提升企業自身的創業能力及科技能力,真正將科技引入農業,成為發展企業生產力的基石[6]。
這種科技創業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為了持續推進企業發展,作為核心的科技團隊必須不斷納入新成員,一旦企業核心團隊缺乏人才吸收與培養,就會出現后續產業創新能力不足的情況。
總的來說,新型職業農民、企業與科技團隊相結合的科技創業模式需要具備相應的技術服務水平,新型職業農民肩負著組建科技團隊的重任,而后期團隊形成之后則反哺企業發展。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團隊要以積聚而成的知識、技術及人脈為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打下堅實基礎,解決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提升創業成功率,保障企業長期、穩定發展。
現今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還未建立完善的體系,農村需要更多人才與資金層面的支持。要在切實了解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動力因素的基礎上,加大政策層面的支持力度,在實踐中探索多元化的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業模式,吸引更多資金與人才完成農村科技創業。
課題項目:陜西職業教育鄉村振興研究院研究一般課題。課題名稱:職業培訓提高脫貧人口增收能力、助力鄉村振興實踐研究—以商洛市為例(22YB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