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李軍(1988~),男,漢族,安徽無為人,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研究方向:競賽數學、中高考志愿填報機制。
摘 要: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是初中數學競賽中的一種常見題型。對學生而言,此類題型也是數學競賽中的一個難點。觀察能力欠佳、生活經驗不足、解題思路較窄是導致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教學效益低的重要因素。鑒于此,教師應采取創設情景、聯系生活、變式訓練等策略,循序漸進、有的放矢地提升圖形旋轉變換問題的教學效益,促進學生邏輯推理、數學抽象、直觀想象等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競賽;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探微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47-0064-04
以賽促學是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提升數學教學效益的一條有效途徑。數學競賽能夠較為全面、客觀、準確地檢測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能夠挖掘學生的數學潛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圖形旋轉變換是初中數學競賽中的一種常見題型,也是一個教學難點。鑒于此,教師應通過細致了解圖形旋轉變換問題的教學意義,透徹分析圖形旋轉變換問題的教學困境,深入探究圖形旋轉變換問題的教學策略,著力提升圖形旋轉變換問題的教學效益。
一、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教學意義分析
邏輯推理能力、直觀想象能力和數學抽象能力等,都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圖形的旋轉”是蘇科版八年級數學下冊中的內容。在解決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時,學生需要進行邏輯推理、直觀想象以及數學抽象等,因此,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直觀想象能力和數學抽象能力等。
(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邏輯推理是指根據已有事實,或已知命題,遵循邏輯規則推理出一個新命題的思維過程。在解決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時,學生需要根據已知條件(已有事實),以及與圖形旋轉變換相關的已知命題,層層深入推導、推理出未知條件。在此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也會逐步發展。
旋轉的概念、旋轉三要素(旋轉中心、旋轉方向和旋轉角)、旋轉形成的條件(一個中心、一個方向和一個角度)、旋轉的性質等,都屬于已有事實,都是學生解決圖形旋轉變換問題的主要依據。為了能夠有序、有效解決與圖形旋轉變換相關的數學問題,學生必須要深度理解、熟練掌握、靈活運用這些數學知識。在解決不同類型的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時,學生需要運用關于圖形旋轉的不同概念。如:當學生在判斷“國旗上升、足球滾動、風車旋轉”等生活現象是否屬于旋轉時,需要根據旋轉的概念、旋轉的三要素這些已知事實、已知命題,進行邏輯推理。
以解決圖形旋轉變換問題為契機,學生不僅能夠更進一步地理解與圖形旋轉變換相關的數學概念,而且能夠循序漸進地發展自身的邏輯推理能力。隨著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提升,他們解決各種數學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
直觀想象是指借助于幾何直觀和空間想象能力,感知事物形態、物象變化的一個過程,也是學生以圖形為支架,分析、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通過啟迪、指導學生有效解決圖形旋轉變換問題,能夠促進學生直觀想象能力的發展,進而提升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引領學生解決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時,為了降低學生解決問題的難度,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效度,教師需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聯系實際生活,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教師也需要利用一些實物教具,讓學生直觀感知、細致探究圖形變換規律等。無論是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的教學情境,還是教師利用實物教具創建的學習場域,都能夠將抽象、復雜、枯燥、低效的圖形旋轉變換問題形象化、簡單化、趣味化、高效化。尤為重要的是,通過探究、分析、解決圖形旋轉變換問題,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能夠得到發展與提升。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依托教學情境、借助實物教具有效解決圖形旋轉變換問題,能夠更為清晰、準確、真切地感知圖形旋轉變換規律,能夠逐步形成直觀想象能力,進而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全面發展。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
從數量與數量關系、圖形與圖形關系之中,抽絲剝繭抽象、概括、總結出數學概念的過程,是發展學生數學抽象能力的一個過程。圖形旋轉變換問題重在研究圖形旋轉之前與旋轉之后、圖形旋轉與圖形靜止之間的關系。因此,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
例如,在引領學生探究圖形旋轉的概念時,教師借助板書(如圖1)向學生展示了△ABC旋轉的過程。通過觀察教師的板演,學生發現:△ABC在旋轉過程中,始終圍繞O點;在旋轉一定的角度之后,△ABC到達了一個新的位置,且從原來的視角觀察時,該三角形的形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即△A′B′C′,但實際上,△ABC的形狀與大小并沒有發生改變,只是改變了圖形在平面中的位置。根據△ABC在平面中旋轉的全過程,學生能夠抽象、概括出圖形旋轉的概念。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通過思考、分析、解決圖形旋轉變換問題,學生不僅能夠形象直觀地觀察圖形旋轉變換的過程,而且能夠概括、提煉出圖形旋轉的抽象概念。而這,也有助于促進學生數學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教學困境分析
找準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教學的現實困境,是實施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教學的切入點。從多年輔導學生參加數學競賽的經歷來看,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教學所面臨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觀察能力欠佳
細致、準確地進行觀察是學生解決圖形旋轉變換問題的基本方法。但是,因為學生觀察能力欠佳,所以無法細致入微、準確無誤地觀察圖形旋轉變換的過程,導致他們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進而影響解決問題的效果。觀察的角度、方法等,是影響觀察能力的關鍵因素。
例如,一個三角形經過多次旋轉之后,形成了一個新的圖形(如圖2),問:這個圖形是該三角形旋轉多少次而形成的?每次都旋轉了多少度?在解決這兩個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時,學生需要仔細觀察圖2,然而,因為學生的觀察能力參差不齊,所以他們的觀察結果也千差萬別。學生甲說:新圖形是原三角形旋轉10次形成的,每次旋轉了36度。學生乙說:新圖形是原三角形旋轉8次形成的,每次旋轉了45度。學生丙說:新圖形是原三角形旋轉7次形成的,每次旋轉了45度……顯然,學生甲和學生乙的答案都是錯誤的,只有學生丙的答案是正確的。通過與學生進一步溝通,教師發現:學生甲和學生乙之所以會出現錯誤,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觀察方法欠妥,觀察能力欠佳。
學生的觀察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后天培養逐步形成的。既然學生觀察能力欠佳,那么,教師就應該立足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生活經驗不足
數學與生活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各種圖形旋轉變換題目源于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場景。但是,因為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即在現實生活中未曾經歷、體驗過相關的生活場景,所以他們對圖形旋轉變換題目理解不透徹、不準確。此外,生活經驗的不足,也會導致學生無法將圖形旋轉變換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例如,有一塊直立在地面上的長方形空心磚ABCD(如圖3),工人師傅將這塊磚輕輕地推倒。在此過程中,空心磚的A點始終保持不變,B、C、D點發生了旋轉,分別旋轉到了B′、C′和D′,構成了一個新的長方形AB′C′D′,問:該空心磚旋轉過程中的旋轉中心在哪?該空心磚旋轉了多大角度?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未曾有過在地面上旋轉空心磚的經歷,所以他們對該生活場景比較陌生。相關生活經驗的缺乏,也成為學生解答這道題目的主要障礙。
在解答圖形旋轉變換題目時,如果學生生活經驗不足,那么,他們就無法基于已有生活經驗解決相關問題。因此,根據圖形旋轉變換的過程,聯系實際生活,創設相關的情景,也就成為教師豐富學生生活經驗的有效路徑。
(三)解題思路較窄
同樣的問題,往往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予以解決。此舉能夠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聚焦學生解決圖形旋轉變換問題的過程,可以發現:解題思路較窄是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教學所面臨的現實困境之一。窄化的解題思路,禁錮了學生的解題思維,降低了學生的解題效果。
例如,在解答一些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時,因為學生循規蹈矩、思維僵化,所以解題步驟煩瑣、解題過程復雜、解題錯誤頻出。同時,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也會受阻。學生之所以循規蹈矩、思維僵化,一方面,是因為教師在指導學生解答圖形旋轉變換題目時,未能有序、有趣、有效地開展變式訓練,未能有針對性地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解題思路;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缺乏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意識、能力,教師未能通過啟迪、點撥、評價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點燃學生的創新激情等。
窄化的解題思路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解題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在圖形旋轉變換教學中,適時適當地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也就成為教師提升教學效益的當務之急。
三、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教學對策分析
針對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教學中所面臨的學生觀察能力欠佳、生活經驗不足以及解題思路較窄等現實困境,教師應采取創設情景、聯系生活和變式訓練等策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以此提升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教學的效益,促進學生直觀想象、數學抽象和邏輯推理等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一)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鑒于學生觀察能力欠佳的現實問題,教師可依托信息技術、利用實物學具,創設圖形旋轉變換情景,以此拓展學生的觀察視角,指導學生熟練掌握各種觀察方法,提升他們的觀察能力。
1. 依托信息技術,創設圖形旋轉變換情景
隨著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為了讓學生動態觀察、深入探究圖形旋轉變換的過程、規律等,教師可依托信息技術手段,創設圖形旋轉變換情景。
例如,某學生將一張長方形的白紙ABCD(如圖4)沿GH對折之后,點C落在了點Q處,點D落在了點E處,EQ與BC交于點F,若AD=8cm,AB=6cm,AE=4cm,則△EBF的周長是多少厘米?因為學生受到自身空間想象能力的限制,所以他們無法想象、觀察題目中所描述的問題情景。為此,教師依托信息技術手段,動態展示了該問題情景。與此同時,為了引領學生更為細致地觀察圖形旋轉變換過程,教師還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多視角、全方位地進行了展示。
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讓學生觀察長方形白紙ABCD沿GH對折過程的視角更廣闊、更細致,原本抽象、復雜的問題情景變得形象、簡單。依托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景,能夠降低學生解題的難度,提升學生解題的效度。
2. 利用實物學具,創設圖形旋轉變換情景
為了讓學生理解抽象的圖形旋轉變換過程,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利用一些實物學具,自主創設圖形旋轉變換情景。如此,在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圖形旋轉變換情景就會變得可視、可觸。
仍然以“某學生將一張長方形的白紙ABCD沿GH對折”的問題情景為例,教師可指導學生拿出一張白紙,并根據題目要求動手折疊。在此過程中,一張貌似微不足道的白紙,就成為學生的實物學具。聚焦真實、有趣的折紙活動,學生能夠直觀、清晰地觀察、了解題目中長方形白紙的旋轉變換過程。而這,也有助于學生找準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實效性。
此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根據圖形旋轉變換的問題情景,利用廢舊紙盒、雪糕棒、棉簽棒等低成本物品,制作一些簡易學具。之后,指導學生利用這些實物學具,模擬演示問題情景中圖形旋轉變換的過程,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二)聯系生活,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豐富的生活經驗是學生解決圖形旋轉變換問題的重要支撐。既然學生關于圖形旋轉變換的生活經驗不足,那么,教師就應該聯系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以學習任務、課后作業為媒介,有的放矢地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1. 以學習任務為媒介,聯系現實生活
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元的課堂學習任務是教學目標的一種載體,也是聯系現實生活的一種媒介。通過組織學生完成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習任務,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度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而且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例如,為了讓學生深度理解圖形旋轉的概念、旋轉的三要素等數學知識,教師在課堂中設計了一些有趣的學習任務,包括讓學生利用白紙、彩筆、圖釘、小木棍等制作簡易風車,讓學生利用五顏六色的紙張折疊、制作千紙鶴、小青蛙、小衣服、小褲子等。不僅如此,教師還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制作簡易風車、折疊各種小物件的過程,梳理、歸納、總結圖形旋轉的概念,以及圖形旋轉的三要素。
在上面的案例中,學習任務成為學生聯系現實生活的一種媒介,成為學生理解抽象數學概念的一扇窗口。在樂此不疲、積極主動地完成上述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會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
2. 以課后作業為媒介,聯系現實生活
課后作業是課堂的延伸、補充,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一種推手,也是豐富學生生活經驗的一種渠道。教師應以課后作業為媒介,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以完成課后作業為契機,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
例如,為了讓學生動態觀察、細致了解三角形的旋轉變換過程,教師設計了一項課后作業,即讓學生自選一些低成本材料,自主制作一些三角形學具,并利用這些學具自己探究相關的圖形旋轉變換的問題情景。學生甲利用吸管制作了幾個大小、邊長等均不同的三角形學具,之后,利用這些三角形學具自主探究了相關的問題情景。學生乙則利用一些細鐵絲制作了幾個大小各異、邊長不等的三角形學具,并利用這些學具自主探究相關的問題情景……
教師以課后作業為媒介,將圖形變換問題情景與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不僅能夠讓課后作業的形式變得更加有趣,而且能夠讓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
(三)變式訓練,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
鑒于學生解題思路較窄的現實困境,教師可組織學生在課堂內外有的放矢地開展一些變式訓練,其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通過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卓有成效地完成變式訓練,能夠更好地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引領學生更深、更細、更透地理解相關知識。
例如,在課堂中,教師可在引領學生解決三角形旋轉變換題目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決一些正方形旋轉變換、長方形旋轉變換的題目。這些正方形、長方形旋轉變換題目,都是三角形旋轉變換題目的變式訓練。通過解答這些同類型的題目,學生能夠觸類旁通,更為熟練、準確地解答圖形旋轉變換題目。同時,學生的解題思路會更加開闊,解題能力也會穩步提升。
此外,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也可以設計一些變式訓練題目,要求學生根據圖形旋轉變換的問題情景,自主創編、自主解答一些變式訓練題目。在此基礎上,梳理、歸納解題思路。
四、結論
總而言之,為了提升學生解答圖形旋轉變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應深度探究影響圖形旋轉變換問題教學效益的因素,并以此為切入點,采取創設情景、聯系生活和變式訓練等策略,提升圖形旋轉變換問題的教學效益。如此,學生就能夠游刃有余地解答初中數學競賽中的圖形旋轉變換題目。
參考文獻:
[1]莊凌婕.初中數學中圖形變換的相關教學[J].試題與研究,2020(5):6-7.
[2]田佩佩.剖析初中數學圖形旋轉問題的幾種方法[J].數學之友,2022,36(14):68-70.
[3]吳艷華.關于圖形旋轉變換專題的解題方法探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29):48,60.
[4]曹華慶.有效情境·實踐操作·人文拓展——與初中數學《圖形的旋轉》遙遙“對話”[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3):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