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梅
摘要:在英語教學環節,教師不但要重視知識的輸入流程,還應融入知識的輸出過程,實現課堂教學的動態平衡。然而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更注重英語知識的輸入,忽略知識輸出的重要性,使得輸入及輸出的占比差距明顯,甚至處于嚴重失衡狀態。文章重點探究構建輸入與輸出動態平衡的英語課堂教學策略:以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以互動式情境教學促進學生的語言內化,以實踐性語言輸出讓學生達成語言習得。
關鍵詞:小學英語;輸入與輸出;動態平衡;情境;支架;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32-0105-04
輸入與輸出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互動過程。這其中,輸入是學生掌握英語知識的主要途徑,而輸出可讓學生檢驗與鞏固所學知識,當學生的英語水平不斷提高,其會需要高強度的輸入,并以高強度的輸出吸收、內化輸入[1]。所以說,輸入可促進輸出,輸出是對輸入的反饋和檢驗。構建輸入與輸出動態平衡的英語課堂,既可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積累,又可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應用。本文基于教學實踐,探究構建輸入與輸出動態平衡的英語課堂教學策略,以此構建高效英語課堂,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
在英語課堂教學環節,語言知識的輸入與輸出同樣重要,若學生注重語言輸入而忽視語言輸出,極易形成啞巴式英語,即只掌握英語應試技能,說與寫方面的能力較差,英語綜合學習能力提升受限。同樣,若學生重視語言輸出而忽略語言輸入,將會出現英語基礎知識掌握不牢,而無法進行高質量輸出的情況。由此可知,在英語學習環節,學生是否能很好地進行語言輸出,取決于是否具有充足的語言輸入,且足夠的語言輸入是學生進行高效輸出的基石,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使語言輸入及輸出保持動態平衡狀態,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均衡發展。
英語是一門語言類學科,英語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還要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語言交流,逐步提升學生的英語知識運用能力。然而在實際英語課堂教學環節,部分教師往往更重視語言的輸入,而忽略語言輸出的重要性,不注重英語應用環節,以“一言堂”的教學形式向學生灌輸知識。這種語言輸入與輸出失衡的教學方式易導致學生出現英語書面表達能力明顯強于口語表達能力、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但無法正確表達等情況,影響到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以及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而構建輸入與輸出動態平衡的英語課堂,可使學生在扎實掌握教師所傳輸的知識的基礎上,借助針對性的輸出練習,提升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1.確保教學方法的正確性
若英語教師單純加強學生的語言輸入,而未引導學生以輸出的方式將英語課堂所學知識消化、吸收,轉變為自身知識儲備,那么,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將無法保障?;诖?,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有針對性地將聽、說、讀、寫各個環節進行有機融合,使學生的英語知識輸入與輸出保持動態平衡,可有效提高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吸收效率,使學生在扎實掌握英語單詞、句型、語法的同時,提高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及寫作水平[2]。
2.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英語學習中,有的學生存在這樣的情況,即書面考試成績較為理想,但英語口語表達水平較弱,或在測試環節除寫作成績較差外,其他各方面的成績都不錯。對此類問題,英語教師采取輸入與輸出動態平衡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可提高其英語知識運用能力,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3.形成師生共贏的教學局面
英語教師借助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逐步且不間斷地幫助學生積累英語知識,從而達到語言的高效輸入,并且有針對性地在教學環節增強學生的英語口語及寫作等輸出能力,這既可進一步縮短學生與英語知識間的距離,緩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焦躁不安等情緒,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也可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形成師生共贏的教學局面。
1.可理解性語言輸入,構建知識體系
語言輸入是學生進行語言輸出的基石,學生若想具備良好的語言輸出能力,就必須進行語言輸入的積累。而所謂“可理解性語言輸入”指的是教師為學生帶來的語言輸入素材層次應稍高于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對大量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學生要借助自身內在的語言體系(聽、讀)實施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吸收及加工,并將其轉變成自身說與寫能力的輸出[3]。
(1)根據教材內容,理清知識結構。輸入語言應以課本內容及學生現有的語言能力為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從單元主題、課堂教學內容及新舊知識聯系等角度,深度剖析并解讀教材內容,從中找出教學重難點內容及可進行擴展延伸的知識點,引導學生理清知識結構,為語言輸出提供充足的輸入儲備。
(2)借助文本再構,創設語言支架。充足的輸入語言素材儲備并不代表能與新知識實現完美結合,對此,教師應全方位把握教材內容,按照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根據學生現有的語言能力,同時又稍高于其具備的語言水平,對語言再次加工,對課文內容再構,創設語言學習支架,引導學生建立語篇意識,借此強化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
原版英文詩歌、繪本、歌曲、童謠等語言準確,是文本再構的最佳材料。例如,人教版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4 We love animals.”中涉及大量有關動物名稱的單詞,教師可在深度剖析教材內容的同時,梳理出學生已掌握的有關本課的英語知識,融合本課的重點單詞“bear、bird、panda、tiger”等,將原版英語繪本進行再構建與創新,如將“Brown Bear,Brown Bear,What’s do you see?”改為“Brown Bear,Brown Bear,What’s this?”,創建出可理解性語言體系,如“Brown Bear/...,Brown Bear/...,What’s this?Read/...nose/head. Oh,it’s...”。在進行繪本教學時,教師可以多媒體展現某一動物的身體局部,引導學生觀察或通過繪本中動物的語言描寫,猜出動物名稱。相較于“一言堂”的教學形式,再構繪本在大量的聽讀輸入中融入舊知識,并與新知識形成聯系,可使課堂語言變得更加準確、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英語知識運用能力[4]。
(3)按照語言學習規律,逐步輸入。語言技能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關鍵構成要素,包括聽、說、讀、寫等層面的技能及這些技能的整體運用,這些技能在學生的英語學習及運用過程中是互相促進的關系。其中,聽與讀是語言輸入消化、吸收的重要渠道,說與寫是語言輸出的主要表現方式,且說應優先于讀?;诖?,教師應遵循“聽說優先、讀寫緊跟”的語言學習規律,以科學且逐步遞進的形式開展英語教學。
(4)按照學生真實學習情況擬定輸入方案。英語教師在制定輸入方案前,應充分掌握學生現階段的真實學習水平,然后以此為基礎,擬定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案,逐步提高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不能急于求成。且在課堂教學環節增強英語教學的可理解性,可使學生在熟練掌握聽、讀技能的同時,有針對性地鍛煉口語表達及寫作等輸出方面的技能。在知識輸入環節,教師可借助與學生的有效互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通過觀察學生的問題回答情況,判斷學生能否跟上教學進度,獲得高效的輸入反饋,然后按照學生的反饋情況,隨時調整教學方法,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活動,保證英語輸入的科學、有效[5]。這樣可使語言輸入及輸出保持平衡狀態,使學生在提高聽與讀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說與寫的能力。
2.互動式情境教學,促進語言內化
學生在獲得眾多語言輸入后,并不代表其語言習得的形成,語言只有經過積極消化、吸收后,才可被學生完全記憶,并靈活運用。且語言是通過活動及情境衍生出來的,新課標也要求學生在真實語境中學習、感受并逐漸掌握語言,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語言的運用。因此,教師可在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后開展互動式情境教學,使輸入及輸出同時進行,借此強化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吸收及運用。
(1)結合繪本情境,促進語言內化。繪本中生動、形象的圖畫為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情境,教師可借助其開展互動教學,促使學生內化語言知識。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6 Meet my family!”時,教師可借助繪本故事“My Mum”及“My Dad”對教材內容進行再構,建立新的語言體系:“Come and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she/he is a(an)... She/He likes...I love my...and she/he loves me.”借助繪本再構營造生動、真實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使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還可促使學生積極內化知識,并學會感恩且懂得如何關心家人[6]。
(2)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促進語言內化。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對應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融入教學活動中,在體驗中實現高效學習。例如,人教版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6 Happy birthday!”以生日為話題傳授數量方面的英語知識,涉及“How many...”等句型。教師可借助外研社《麗聲拼讀故事會》中的“This and That”,再構Tom去商場為朋友挑選生日禮物的教學情境。首先,建立語言支架,師生分角色進行情境表演,引導學生進行可理解性語言輸入,然后為學生帶來半開放式的對話素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消化與吸收,最后開展全開放式的情境活動,讓學生在充分的交流互動中消化輸入的語言,從而使可理解性語言落實到位。
(3)融入視聽情境,促進輸入語言消化吸收。英文原版影視作品發音純正,且包含大量的文化元素,是非常好的視聽教學素材,教師可節選片段創設視聽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知識的高效輸入[7]。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5 Dinner’s ready.”時,在輸入本課重要句型后,為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消化吸收,教師可引入中西方餐飲文化在餐后甜點等方面的差異,并在備課環節圍繞餐后甜點這一話題挑選外國朋友制作甜品的視頻片段,滲透學生學過的有關食物的單詞,如banana、sweets、pear等,以此豐富學生對西餐文化的體驗。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可根據視頻中冰淇淋的制作方式,與學生一起制作蔬菜沙拉,并引導學生在互動中應用本課的重點語句“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這種教學方式在提升課堂趣味性的同時,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其在語言交流中消化、吸收并運用相應語言知識。
3.進行實踐性語言輸出,達成語言習得
可理解性語言的輸入及互動式情境教學模式的運用都是為了有效促進語言的消化吸收,為最終語言輸出做好準備。英語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技能學習的角度講,英語學習就是將陳述性語言知識轉變成程序性語言知識,然后通過實踐活動實現熟練運用的過程[8]。且新課標強調,學生應借助專項練習及整體性語言實踐活動,形成綜合性語言運用能力,為在現實生活中進行語言交流打下良好基礎?;诖?,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實踐性語言輸出平臺,引導學生融入語言實踐活動中,主動交流,從而達成語言的學習及掌握。
(1)表演式語言輸出活動。學生活潑好動,喜歡表現自我,在語言輸出過程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表演式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相應情境中輸出所學知識,并體會到語言運用的樂趣,從單純聽教師講解變為主動探索知識。例如,人教版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2 What’s the matter,Mike?”的重點內容是讓學生感受到身體的變化,并學會用英語進行表達,教師在進行相關語言輸入后,可引導學生進行角色表演語言輸出活動,如讓學生分別扮演醫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運用所學知識展開對話,或者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醫患角色扮演活動,在進行幾輪回答后雙方互換角色,從而使所有學生都能實現語言的有效輸出。這種形式在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學會關心他人,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2)想象式語言輸出活動。想象式語言輸出活動具有開放性及創造性特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高效消化吸收并運用語言。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6 Meet my family!”時,教師可設計“Family in my eye”的想象型語言輸出環節,借助“My Mum”及“My Dad”繪本中的人物特點,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使其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進行語言交流。此種具有情感體驗性質的語言輸出活動,可觸碰到學生的心靈,使其充分展現自我,輸出真實的語言情感。
(3)手工制作式語言輸出活動。相關研究證明,動手與用腦是相互促進的關系,手腦并用的練習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最佳方法。教師可在英語課堂借助具有創意性的手工制作活動開展語言輸出教學,使學生在活動中主動交流,積極輸出語言,進一步實現語言的消化與運用。以人教版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6 Happy birthday!”為例,教師在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對語言進行消化吸收后,可在語言輸出環節設計Tom在創意工坊為朋友親手制作生日賀卡的教學活動。學生可以兩人為一組,分別扮演創意工坊工作人員以及Tom,在制作卡片過程中運用已輸入的相關語言知識進行交流,在卡片制作完成后,兩人互換角色再進行一次對話。此種動態的語言輸出活動,可使學生在模擬購物及手工制作過程中主動進行交流,勇于表達,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身的英語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4)擴展式語言輸出活動。語言輸入是為語言輸出做準備,在英語教學的最后輸出環節,教師可進行擴展延伸式語言輸出活動,借此拓展學生學習及使用英語的途徑,讓學生實現學以致用的最終目標。以人教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5 Dinner’s ready.”為例,教師可設計擴展型語言輸出環節,讓前后桌的學生根據語言輸入內容創編美食對話,并且按照顧客喜好,設計甜點的新型制作方法。這種創意性語言輸出環節可充分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有效拓展學生的語言輸出路徑,使學生提升聽、說、讀、寫整體技能,同時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強化學生的語言輸入積累,還要重視學生的語言輸出情況,確保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實現知識輸入與輸出的動態平衡。這就要求教師設計多元化的語言輸入與輸出活動,促使學生在夯實英語知識基礎的同時,同步提升聽說讀寫綜合運用能力,為深度學習英語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徐歡.三步走搭建小學低年段英語繪本從“輸入”到“輸出”的橋梁[J].校園英語,2021(19):186-187.
[2]丁清玲.論構建輸入與輸出動態平衡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模式[J].校園英語,2017(25):105.
[3]高艷.小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可理解性輸入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4]李穎.核心素養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J].甘肅教育, 2019(04):63.
[5]趙剛.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有效輸入與輸出的方式[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9,32(05):22-26.
[6]謝麗紅.農村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成才之路, 2014(06):13.
[7]潘麗平.“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說在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中的實證研究[D].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19.
[8]李倩嵐.基于“輸入—輸出”理論的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英語口語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6.
Exploration of Building a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in English Classroom
Tang Mei
(Minqin County Nanguan Primary School,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In English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put process of knowledge, but also integrate the output process of knowledge to achieve dynamic balance in classroom teaching. However,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some teach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put of English knowledge and ignore 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output, 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oportion of input and output, and even in a serious imbalance. The article focuses on exploring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a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guiding students to build a knowledge system with comprehensible language input, promoting language internalization with interactive situational teaching, and achieving language acquisition with practical language output.
Key words: primaryschoolEnglish;inputand output;dynamicbalance;context; bracket;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