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研究與實踐》
作者:熊敬超 等
出版社: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25-5016-7
出版時間:2021 年9 月
定價:168 元
礦產資源是中國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近年來,中國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程度不斷加深,為國民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大的效益,但礦產資源過度開發所帶來的弊端也逐漸開始顯露,廢棄礦山的出現導致區域地質環境遭受了嚴重破壞,區域生態系統出現嚴重安全隱患,甚至對社會穩定造成了威脅。因此,對礦山廢棄地進行生態修復成為必然。本文參考由熊敬超等編著,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研究與實踐》一書,闡述了國內外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與經驗,為中國治理礦山污染、修復自然與人文生態提供了參考思路與借鑒經驗。
該書分為五篇。第一篇闡述了國內外關于礦山生態修復的政策與經驗,對礦山廢棄地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進行了研究,并以澳大利亞尾礦治理為例說明了修復的先進技術。第二篇分析了不同礦山廢棄地的特點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包括銅礦山、鉛鋅礦山、錫礦山、金礦山等。第三篇介紹了固體廢棄物的污染治理,如堿激發膠凝材料固化土壤或電解錳渣基方沸石等方法。第四篇為礦山廢棄地地質災害治理與生態修復,研究了礦山的土壤治理與微生物、植物修復技術。第五篇為實踐篇,以鐘山排土場為例闡述了生物復墾技術的應用。
礦山開采會對當地地質結構與植被綠化造成破壞,導致生態環境出現地層形變與沉降、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一系列問題,尤其是中國在過去一段時間長期采用大規模、粗放式開采模式,所造成的影響更為嚴重,且開采后的礦山大多被直接遺棄,生態環境問題不斷積累、惡化,可以說,中國礦山生態修復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而對礦山廢棄地進行生態修復則可以有效彌補生態環境的破壞,人們通過植被造林、降解廢棄地污染物、增強地質結構等手段使廢棄礦山重新煥發生機,為當地的生態環境建設、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持。
近年來,中國開始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并提出諸多措施來推動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其措施主要表現如下。
第一,對礦山廢棄地進行污染治理與地形修復。礦山開采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渣、廢氣和廢水,而開采時采取的爆破、礦石燃燒等工作也會導致礦區地形地貌發生嚴重變化,因此在對礦山廢棄地進行生態修復時,應針對上述情況開展治理工作。首先,針對廢棄地中存在的固體廢棄物,人們可將其統一收集起來運至別處進行垃圾處理,或將其就地掩埋再予以分解處理。其次,針對礦山廢棄的土壤、地下水層中存在的污染問題,人們可采用物理、化學或生物修復方法進行凈化,如采用化學處理法將土壤中的硫物質、重金屬離子等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物質,通過化學反應來降低地下水體中的重金屬離子濃度。另外,礦山廢棄地存在很多地下礦洞,地層結構十分脆弱,因此在開展生態修復工作時,人們應對這些地下礦洞進行填埋或加固處理;針對礦山廢棄地存在的其他巖土工程,人們應及時進行勘測,并對部分不穩定的巖體進行加固處理,避免降雨等自然氣候對土體結構造成更強烈的破壞。
第二,利用綠化植被來對礦山廢棄地進行生態修復。在對礦山廢棄地的地質結構與廢氣污染物進行處理后,人們可通過增加綠化植被的方式來增強礦山廢棄地的生態承載力。這是因為增加植被后,植物的根系可以有效固定礦區土壤,使得原本脆弱的地層結構更加穩固;可以增加土壤的污染凈化能力,有效清除礦山廢棄地中的污染物質,更快恢復當地生態系統的健康性。因此在對礦山廢棄地進行生態修復時,人們可根據需要清除的污染物質,以及當地土壤質量與生長環境,選擇合適的植被。如香樟、黃荊條等喬灌木叢對土壤營養物質需求較少,可在較為嚴苛的環境中生長,其枝葉腐敗后還可轉化為肥料來增加土壤肥力;羊茅草、百喜草等草本植物可在土壤層較薄的礦山廢棄地生長,其根系不會留存大量水分,能夠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概率,幫助當地植被盡快恢復。
第三,對礦山廢棄地進行生態恢復與改造。礦山廢棄地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也代表著工業文化的發展,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標志,人們可從景觀藝術角度對礦山廢棄地進行生態修復與改造,將其轉變為具有觀賞與經濟價值的新型景觀,一方面可以帶動旅游經濟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作為城市的文化象征。如上海辰山植物園內的礦坑花園、南京湯山礦坑公園、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等,都是將廢棄礦山改造為旅游用地的典型案例。
此外,礦山廢棄地還可改造為養殖用地、耕地及軍事用地,人們可因礦施策,積極探索礦山廢棄地的新用途,將礦區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實現產業、經濟發展與生態修復的良性循環,推動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更好開展。